配色: 字号: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赏析
2023-02-24 | 阅:  转:  |  分享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赏析2023年2月10日星期五赵启英【原文】【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
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
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又题《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
新郎·梦绕神州路》、《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2、胡邦衡:即胡铨[quán],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高宗时进士,为枢密
院编修官,因反对与金议和,忤秦桧,一再被贬。3、待制:宋时官名。4、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5、连营:指扎营相
连。或指连绵不绝的营寨。6、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
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7、故宫:指汴京旧宫。8、离黍:《王风·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
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表
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离黍寓意亡国之悲。9、底:何。如:底事,犹言何事。10、昆仑倾砥柱:传说昆仑山有天柱,天柱崩则天塌。古人相
信黄河源出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传说昆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此以昆仑天柱,黄河砥柱,连类并书
。11、九地黄流乱注:黄河中有砥柱,砥柱崩则黄水泛滥。此皆九州覆灭之灾也。比喻金兵的猖狂进攻。12、聚万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写中原经
金兵铁蹄践踏后的荒凉景象。狐兔:语出范云《渡黄河》诗,“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谓荒凉无人也。13、“天意”二句:暗指帝心难测。
杜甫诗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意思是,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向来是人老易生悲情。“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帝心难
测,亡国甚悲。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词人化用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之句,以表示对高高在
上的执政者的心意难测,一味妥协投降、忘了亡国之仇的不满,流露出落寞无奈之情。14、南浦:本义为南面水边,后常用以送别之地。《楚辞·
九歌·河伯》有“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向阳的岸边。唐·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
北朝·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为何古人的送别之地大都是南浦?南浦,泛指送别之地。15、耿斜河:耿
:通“炯”,光明。斜河:银河。16、疏星:疏是稀疏、稀少的意思;星代表星星。意思就是天空中的星星很稀疏、很少。古人文中有“朗月疏星
”之句,形容在晴朗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彻天空、大地,在天空只能看见为数不多的星星,因为在月光的作用下,不够明亮的星星已经看不见了。1
7、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18、断云:片云。南朝·梁简文帝《薄晚逐凉北楼迥望》诗:“断云留去日,长山减半天。”唐·骆宾王《秋
夜送阎五还润州》:“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宋·赵师秀《会景轩》诗:“断云分树泊,饥鹤下田行。”明·边贡《出郭将访希准郡伯薄暮而
返却寄》诗:“断云低白雁,斜日近青山。” 适中的“断云”即指片云。19、“万里”句:胡铨远贬至广东,故云。20、回首:回想。对床夜
语:指亲人、朋友间长夜深谈,亲密相处。21、“雁不到”二句:胡铨贬所在新州(今广东新兴),雁飞不到,借指别后音信难通22、谁与:寄
给谁。23、目尽青天怀今古:意思是“放宽眼界来看天下,怀想古今大事”。24、尔曹:儿辈。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
·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唐·韩愈《示儿》诗:“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宋·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
诸公载酒相访韵》:“儿曹不料扬雄赋。怪当年《甘泉》误说,青葱玉树”。清·赵翼《上元后一夕市口观灯》诗:“儿曹牵衣喜相告,出门要看红
灯红。”25、恩怨相尔汝: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昵(ni) 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意思是:琴
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谓儿女亲昵之语也。尔汝:在这里尔和汝都是代指你。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
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世说新语》讲: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
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26、大
白:酒杯。27、金缕:即《金缕曲》,又名《贺新郎》,即指此词。 【译文】1我们执着的心灵眷念着中原故土,魂牵梦萦的汴京道路在脑海环
绕。萧杀冷冽的秋风令我落寞而惆怅,故国家园的凄惨境况却历历在目。繁华兴旺的故都变成金兵的军营,笑语欢歌的乐园化为哀厉军号声。金碧辉
煌的皇宫大殿长满了野草,鳞次栉比的楼台亭阁变成了废墟。至高无上的昆仑为何折断了天柱?满天飞舞的雪花使人间充塞寒冰?亲如父母的黄河为
何崩塌了砥柱?泛滥九州的黄流使黎民流离失所?荒无人烟的千村万落难听到鸡鸣?尚礼文明的乐土任狐兔聚集横行?我欲问天可从来是天高难问其
意, 我欲问地可从来是地厚沉默不语。天下熙熙众生芸人生难得一知己,天下攘攘生灵荟千古知音最难觅。如今我与君都已老容易产生悲情,我们
满腹的悲情难能向谁人倾诉。凄凄然然兮南浦自古就是送别地,袅袅柔柔兮西风最能使人伤别离。难分难舍啊相拥相抱泣声泪如雨,大礼揖别啊行迈
靡靡一步一回头。频频翘首望孤帆远影直到碧空尽,细细侧耳听浆声渐歇直至天际流。送你远行不见踪影我仍不肯离去,江边伫立时间凝滞唯有泉涌
思绪。蓦然感觉岸边杨柳丛里吹来凉风,夏末秋初的暑气残余顿时催身去。茫茫银河亮亮白稀稀夜星碧落中,片片微云缓缓飘淡淡月光时隐现。万里
江山海阔天空不知你在何处,对床夜语畅谈心事不知有否归期。北雁传书止于衡阳无法飞过岭南?书信写成无法传递又有谁可托付?吾辈高瞻远瞩目
光如青天之高远,吾侪襟抱大志心胸似大海之广阔。我们关注的是古今天下国家兴亡,岂能像小儿女只关心彼此之恩怨。做人杰应效仿神州多少英雄
人物,决不做只念个人私情的庸碌之辈。国家安危应为重离愁别恨应尽消,畅怀痛饮酒一杯听我慷慨唱金缕!【译文】2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经
常在我们梦魂中萦绕。虽然我们不能亲近家园故土,但是她的凄惨境况却在脑海里不断呈现。萧瑟秋风吹不尽,惆怅落寞凄惨情。昔日繁华兴旺丰腴
富庶的故都皇城,如今却成了金兵连绵不绝的军营;当年欢歌笑语丝竹飘飖的故土乐园,如今却充塞着金兵凄厉高亢的军号声;昔日汴京金碧辉煌巍
峨雄伟的皇宫宝殿却长满了野草;艺术超绝错落有致的楼台亭阁却成了废墟。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怎不令人悲痛啊!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
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致使山崩地裂冰雪飞溅天下寒?致使黄河横流泛滥成灾民遭殃?中原沦陷,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万落千村无人烟,狐
兔盘踞任糟践。杜甫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向来是人老易生悲情。高高在上的帝君心意难测啊!离离彼黍的亡国
悲情难诉啊!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 现在已经到了送别之地,我在此祝君保重,送你远行!虽然征帆远
去,我仍不肯移步。我伫立岸边不停的眺望,直到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忽然感觉杨柳丛中微风吹起,浑身有些凉意,夏末秋初的一点残暑霎
时消退。直到夜幕降临,亮白的银河横亘在高空,稀疏的星星眨巴着眼睛,片片微云缓缓飘动,淡淡月光时暗时明。万里江山那么辽阔,不知君今夜
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这情景已很难再得。常言道,大雁南飞不逾衡阳,而新州又在衡阳之南。君去的地方连
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效忠的是江山社稷百姓黎民,我们关注的是古今兴亡国家安危
。大丈夫就要学古今英雄豪杰,岂肯像小儿女只关心彼此恩怨私情。来来来!让我们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听我慷慨高歌金缕曲,这就算是为君壮行!
【赏析】《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是一首送别词。胡邦衡,即南宋爱国名臣胡铨。绍兴八年,他反对南宋与金议和,在《上高宗封事》中决然表示
与秦桧等主和派不共戴天,“愿斩三人(注:秦桧、王伦、孙近)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傲慢无礼的金国来使。如果不这样,他将耻活于小朝廷
,赴东海求死。胡铨的这篇奏疏言辞激烈、义愤填膺,引得人们争相传诵,但也让他成了秦桧的眼中钉,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他又被以“
饰非横议”为由贬送新州管制,当时无人敢去相送,只有好友张元干去送他。张元干送好友胡邦衡时赠送了这首词。词的上阙述时事。“梦绕神州路
”四句为第一层,写中原沦陷的惨状;“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为第二层,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为第三层,
感慨时事,点明送别。词的下阙叙别情。“凉生岸柳销残暑”至“断云微度”为第一层,状别时景物;“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为第二层
,设想别后之心情;“目尽青天怀今古”至末句“听金缕”为第三层,遣愁致送别意。全词感情慷慨激昂,悲壮沉郁,抒情曲折,表意含蓄。 词的
上阕述时事。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中原沦陷的惨状,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有
尺幅千里之势。 首句:“梦绕神州路”。写作者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连做梦都在围着北宋故都汴京的路转。“绕”,即萦绕,牵挂心间,不能
忘怀。这里有徘徊、巡回之意。“神州路”,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里指中原沦陷区。作者为什么要将中原沦陷之
惨状托之于梦呢?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沦陷不可去,沦陷之惨状唯可于梦中见之;二是中原之沦陷如恶梦一般。实景虚写,写出人心之惨痛,故有第
二层的质问。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这三句写梦中所见,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
《天问》之体格。中原沦陷惨状,以“怅”为领字。所怅者,一是“连营画角”,金兵军营连绵相望,金兵军号哀厉高亢。 二是“故宫离黍”。当
他在梦中来到汴京的时候,那萧瑟的秋风,更引起了他的无限悲伤。当年繁华的汴京,已成了金兵的军营,一阵阵哀厉高亢的军号声连成一片,原来
的皇宫大殿长满了野草,完全变成了荒凉的废墟。《诗经·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亡国之
悲情。宫舍废墟长满黍稷,故国家园换了主人,亲朋好友流离失所,世事变迁徒生悲痛。“故宫离黍”化用了这首诗的含义,借此抒发亡国之悲情。
 以上几句,层层递转,字字沉实,词人悲愤之情,愈转愈深沉。因为胡铨因主张收复中原反对议和而得罪权臣,被贬谪岭南,所以起笔即从中原写
起。“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是写对中原地区的深沉怀念和收复失地的愿望。作者通过对北宋灭亡、汴京荒凉的描写,表达
了对国事的忧伤。这就与坚决主战的胡铨沟通了感情,因为他们的心情和意志都是一致的。所以这个开头很不寻常,作者不写送别之情,不写景物之
状,而从共同关心的国事写起,表示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并引以为知已,说明他们是志同道合的。 第二层:“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对开头四句的追问和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国家变成这个样子呢? “底事昆仑倾砥柱
”。底事,即何事,什么事,什么原因,为什么?“昆仑倾砥柱”即“倾昆仑砥柱”。昆仑,即昆仑山。古人相信黄河源出昆仑山,传说昆仑山有铜
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见《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古人以昆仑为至高无上的山。砥柱,即砥柱山,在今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水经·河水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中者凿之
,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如柱然,故曰砥柱也。”《禹贡》称:“异河积石,至于龙门,又东至于砥柱。”倾,即摧毁、倒
塌。作者在这里以昆仑天柱,黄河砥柱,连类并书,比喻北宋王朝倾垮。 “九地黄流乱注”。喻指金人的入侵以及战争带来的惨景。九地:九州,
即中国,这里指中原沦陷区。黄流乱注:黄河泛滥,洪水横流。这里喻指金兵的猖狂入侵。 “聚万落千村狐兔”,即“万落千村狐兔聚”。形象描
写中原经金兵铁蹄践踏后的荒凉破败景象。正如曹操在《蒿里行》描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落,即村
落。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剩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所以,狐兔
,这里指入侵之敌。宋·郑思肖《辛巳岁立春作》诗云“大辱痛于死,含哀吊岁华。叫云声草檄,恋阙梦宣麻。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年年北去
妇,马上哭琵琶”。过去人们常引用“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这句诗来形容沦陷区的情况,把入侵之敌,比作野兽。让国破家亡之人视之,此情
此景便会产生共鸣。 在这里,作者叙述了国家残破之恨和人民遭难的惨状。以山崩地裂、洪水泛滥比喻国家的破亡和金兵的入侵;用狐狸和野兔的
聚集,表现了战争造成的荒凉,反映出人民所承受的灾难;又以“九地黄流乱注”与上层的“连营画角”,“聚万落千村狐兔”与上层的“故宫离黍
”,上下照应,显得生动形象,深沉悲愤。在第二层中,诗人提出了疑问,问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况且涉及朝廷统治者而不能言。第
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既明写朋友间的别情离意,又暗写对当朝掌权者的控诉。
作者问而不答,笔锋陡然跳转。虽然写送别之情但又含言外之意:天高固然难测,而衣冠华族沦于异族之手,实乃人事使然。暗示国破家亡的罪责,
应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 “天意从来高难问”。天意:上天的意志。此指皇帝的态度。高难问:难以让人琢磨,猜不透。 “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况:况且。人情:人们之间的交往情谊。一说“人之常情”。老易悲,是说天意既难测,而人越到老了,想起人们之间交往的友情,越容易感到悲
伤,今有深仇而不思报,故长叹:悲难诉。从这里可以看出,“悲难诉”的内涵是:北宋议和、国家危亡之悲难诉;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之
悲难诉;忠良遭陷害、知己被贬谪,这种悲伤也是难以诉说的。“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出自杜甫诗《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
赴阙下》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以此表示对高高在上的执政者的心意难测,一味妥协投降、忘了亡国之仇的不满。天意从来高难问,人情
向来老易悲。人生难得知己,千古知音难觅。如今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 “更南浦,送君去”。这两句写
送别。其言不多,苍劲有力,字字沉实,掷地有声。作者的笔锋自然转至送别胡铨。古人常把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楚辞·九歌·河伯》有“送美
人兮南浦”。南浦,指向阳的岸边。唐·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北朝·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上诗句中南浦,都泛指送别的地方。 作者用“更”字,又深入了一层,具体落实在送别上,至此
点明主题。上阕的安排,突出了作者同友人共同的忧国思想,而把个人的伤离放在了次要地位,使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不同于一般,这就与那些只
写离情别绪的俗套之作有明显的区别。突出了共同的爱国思想,也就把词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 下阕也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凉生岸柳催
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头四句紧扣上阕结尾送君“南浦”之意,通过景物描写,说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首句:“凉生岸柳催残暑
”。点明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之夜。初秋的凉风从岸边杨柳丛里吹来,驱散了残余的暑气,这是地面景象。而夜空中,则是耿斜河
,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在横斜的银河里,散布着稀疏的星星,月亮洒着淡淡的月光,不时,偶有一两片云彩轻轻地缓缓地漂荡在空中。耿:明亮。
斜河:天河,即银河;银河偏斜,又称斜汉,表示夜已深。这里作者以凄清的夜景衬托离别时的气氛和心情。此时此刻,有何感受呢?心里想了些什
么呢?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设想分别后的情形,表达怀恋的深情。 “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今
后相隔万里,不知道你在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回首:回忆,回想。对床夜语:两人相对躺在床上谈话到深夜,说明友谊之深。对床,出自白
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夜雨,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几句曲曲折折抒写留恋之情:既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国家前途亦茫茫
。 “雁不到、书成谁与”。书,即书信。雁不到:相传雁能传书,但北雁南飞止于衡阳回雁峰,而新州在衡阳之南。故民间有“大雁飞不到岭南,
书信难以寄出”的说法。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天留意”。也是说宋代朝臣贬谪远方,好友大都不敢互通音讯。苏轼等人,
也常在诗中提到过。“雁不到”,为假托而已。 这几句是先从眼前的分别写起,次忆旧情,复叹别后悲伤。意思是:今宵分别之后,我们相隔千山
万水,谁能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从今以后,天各一方,而我们对床夜话的情景,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唯有通过书信表达我们的友情。但是,新
州是个连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就是写成了书信,又有谁捎得去呢?这里由眼前的送别,想到了今后可能书信难通,只能回忆以前的友情,这就更深
入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留恋和悲伤。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遣排离愁表达别意。劝慰友
人,提振情绪。格调由悲沉转为激昂。 “目尽青天怀今古”。目尽:极目远望。形容目光高远胸怀宽阔。我们都是高瞻远瞩,胸怀古今天下之人。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言大丈夫不能“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我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像孩子一样只顾说个人恩怨呢?
肯,在这里是怎么肯的意思。儿曹,即小儿女辈。儿曹恩怨:指小孩之间一会儿好,一会儿埋怨。相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表示关
系亲密。尔和汝,都是“你”的意思。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作者满腹悲愤感情,通过
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这几句是说,遥望苍天,俯仰今古,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英雄人物,我们也要象他们那样,决不做只念恩怨私情的儿女之辈。请
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听我慷慨高歌金缕曲。这算是为你壮行送别吧!词的煞拍,创造了一个激昂阔大的意境,雄壮的笔调,表现了作者不肯屈服,坚
持斗争的精神,传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通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不寻常的送别词,它打破了历来送别词的旧格
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
作者以慷慨悲凉的笔调,所抒发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而是忧念国事艰危的愤慨之情。作者连梦中都思念着被金军蹂躏的中原河山,表现了对
南宋投降路线的不满与愤恨,特别是词的结尾所表白的与友人共勉的磊落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在当时的艰难困境中,是十分可贵的。【创作背景】此
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秋,时作者寓居福州。北宋灭亡后,在宋室士大夫南渡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
叠出。张元干先有《贺新郎·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有《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送别胡铨,皆悲愤痛苦。据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卷十所载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胡铨上书反对宋金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以谢天下,朝野震动。胡铨被谪监广州盐仓,改福州签判,绍兴
十二年(1142年),再谪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亲友都不敢去送他,张元干却作这首《贺新郎》词为他送行,并因此获罪下狱。这首《贺新
郎》,是南宋词人张元干在送别友人胡铨时所写的词作。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这段时间里,大宋国运坎坷,中原失陷,百姓流离失所,虽有秦桧等
主和派人物把持朝政,但爱国之人亦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文人,他们留下了许多爱国忧政的词篇。张元干便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之一。张元干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太学毕业之后就顺利地走上了仕途,被任命为开德府教授。靖康元年,金国大举
来犯,张元干是行营属官,而当时的亲征行营使是李纲。二人志同道合,都是热血报国之士。张元干多次跟着李纲亲自上战场杀敌,为了保卫大宋江
山抛头颅洒热血,在这场战争中,两人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李纲防守得当,金国屡攻不下,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兵,京师开封得以暂时
缓解了围困。张元干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下了《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一诗,一时间将士欢欣鼓舞,百姓欢呼胜利,大宋的士气十分高涨。靖康之耻后
,逃跑冠军宋高宗赵构逃至南京,建立了南宋王朝,李纲被任命为宰相,然而秦桧等主和派大臣出于政治立场,处处打压陷害李纲,宋高宗也主张议
和,因此越来越不喜欢李纲等主战派大臣。仅仅两个多月之后,李纲便被罢相了,一贬再贬的他心灰意冷。而秦桧等奸佞之辈小人得志,此时正忙着
与金国议和纳贡。张元干亦是请缨无路,这样的时局令他悲愤不已,义愤填膺写下了《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眼见大宋朝堂奸臣当道、卖国求荣
,很多有志气的官员纷纷站了出来。这其中就包括胡铨。胡铨当时的官职是枢密院编修官,他连连上书坚决反对议和。反对议和事小,真正让他万劫
不复的,是他上书弹劾秦桧等人,要求问斩秦桧以谢天下。得罪了秦桧,自然是不可能会有好下场的。胡铨最终被贬到了广州。在前往广州赴任的途
中,张元干冒着莫大的危险与胡铨相聚,并在送别之时写下了这首《贺新郎》。词中描写了金国来犯、中原失陷后的种种惨状,抒发了离别之后知音
难有、心事难诉的悲怆之情。这首词虽是送别词,但又不同于普通的送别词。送别词多是描写双方的感情之深厚、离别之不舍、别后之相思,更多的
是关注个人情感。而这首词却是“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和胡铨的分别,双方都是胸怀青天之高的志向,心中想的都是国家
的命运、百姓的安危。至于个人官场前途、私人情绪,都是不足为道的。后来秦桧读到这首词,恼羞成怒,将张元干抄家,全家上下皆被逮捕入狱,
还被消除名籍。虽然葬送了前途命运,但他一生坚持自己的爱国理想,替无数爱国志士发声,收获了志同道合的珍贵友情,更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崇敬
之情。张元干如此,李纲、胡铨也如此,还有无数铁骨铮铮的爱国文人都是如此。【作者简介】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
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
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张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
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名家点评】纪昀: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噩:绍兴议和,今端明胡公铨上书,请剑欲斩议者,得罪权臣,窜谪岭南。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公作长短句送
之,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意。非若后世靡丽之词,狎邪之语。(《芦川词序》)张德瀛:张仲宗《贺新郎》:“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皆所谓拨地倚天,句句欲活者。(《词徽》) 【毛主席喜爱这首词】毛主席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
不可以一日不读。”然而,毛主席到了晚年,视力每况愈下,甚至还患了白内障,严重时几乎失明,无法看书。于是,文化部在1975年组织了一批艺术家为毛主席录制诗词曲。其中有8盒磁带上都录有南宋词人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且录了12遍之多。不同的是,其中有5遍把原词的最后两句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顾”。据毛主席的医护人员蓝桂英回忆,这是毛主席要求改的。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心情悲痛,一天没有吃饭,只是让工作人员循环播放张元干《贺新郎》一词的录音,听了整整一天。过了几天,毛主席又把词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新录制,说原词的“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毛主席为何选择听这首词来寄托自己对董必武的怀念呢?读完这首词,我们不难理解毛主席为何在得知董必武去世后,选择听这首词来寄托哀思。读者在读诗词时,不光会被诗词中的情感笼罩,也会把自己的情感代入进去。张元干这首词里中原沦陷的场面、深沉的家国之感和真切的朋友之情,怎能不让毛主席想起抗战时期的中国,以及他和董必武之间的革命友谊呢?张元干把生离写出了悲痛的死别之感,也正好可以寄托毛主席对董必武的追怀之情。过了几天,毛主席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一方面是不愿一直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可见毛主席的豪情。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在告慰董必武,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山河破碎的中国,不会再有黍离之悲了,请他安心归去。【参考资料】1、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68-1269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6-1083、古诗文网https://so.gushiwen.cn/2
献花(0)
+1
(本文系天宫图书馆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