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游丛台公园探究古代建筑特点及风格
2023-02-24 | 阅:  转:  |  分享 
  
游丛台公园探究古代建筑特点及风格丛台公园因有武灵丛台而得名。占地面积达360余亩。公园的正门为明清式建筑风格。正面“丛台公园”四字为郭沫若所
书。丛台公园与苏州虎丘山、扬州瘦西湖齐名,园内主要古迹名胜有武灵丛台、七贤祠、邯郸碑林和望诸榭等。武灵丛台位于丛台公园的中心处,为
园内的主体建筑,亦是邯郸古城的象征。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根据丛台遗物和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
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所建。建台的目的则是为了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
观赏歌舞。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
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出丛台的壮观。2000多年来,丛台历经兴衰枯荣。秦代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兵破邯郸,
夷平城廓;到了汉代,邯郸由于成为诸侯王国赵王的宫城,丛台被辟为赵王的宫苑。三国魏邯郸人刘邵作《赵都赋》中云:“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
于少阳。”宋时丛台衰败为废墟。明代以来,丛台曾多次改修重建,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据《邯郸县志》记载,仅明代中叶至中华民国短短
四百多年中,就对丛台修建了十多次。现存的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
门。南门前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赵武灵丛台遗址碑。碑阳镌刻“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
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沿台阶至平台处,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
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9月游丛台时所创七律诗。在石碑阴面刻有“武灵丛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自丛台
北侧拾级而上,古气氤氲,苍松翠柏侧立两旁,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沿台阶而上高处平台上,是清代
乾隆皇帝游江南路过邯郸,登临丛台时留下的御题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七律《登丛台》。碑阴面镌刻有乾隆的诗文《邯郸行》。丛台的中层,距地
表7米,平面东西长59米,南北宽80米,其中向南突出40米,宽10米。据专家考证为明代城墙残段。台面有武灵馆、回澜亭,经据胜亭可登
丛台最高层。
献花(0)
+1
(本文系程锦芝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