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熊鹏举选编《苏轼与王安石》
2023-02-27 | 阅:  转:  |  分享 
  
《苏轼与王安石》熊鹏举选编2022年1月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
想家、改革家。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
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在文学上,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
,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临川集
》等著作存世。苏洵像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
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与王安石的不和,除政见外,是因苏洵引起。苏洵和王安石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政见不同。但王安石屡
次在众人面前不给苏洵面子,让性格刚烈的苏洵将王安石视为仇人。1063年8月12日,王安石的母亲在汴梁逝世,在京的士大夫都去吊唁王安
石的母亲,苏洵没去。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的文章,苏洵虽然没在文章中直呼王安石其名,但大家一读,就知道他指的就是王安石。因为王安石读
书、工作很认真,平时生活很随便,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爱换衣服。夫人给给他个小妾,他把小妾给 “休 ” 了,他不爱财,不爱官,不爱面
,不好色,似乎与世俗绝缘。王安石知道了苏洵对他有看法,因而对苏轼兄弟也极不喜欢。王安石虽然不喜欢苏轼,也承认苏轼是一个旷世奇才!王
安石以“道德文章”著称于世,但所主持之变法却遭到猛烈抨击。宋神宗像宋神宗同意王安石的变法。年轻好胜的皇帝,性格执着而狂热的王安石,
不容他人妄言,更不接受批评,实行王安石所制定的新法,包括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农田、水利、保甲、方田、均输、保马等一系列,含括教
育、农业、手工业、商业,从中央到地方,从乡村到城市,这次所涉及的改革是多方位的,也触及到了军事制度和提高军队的素质以及战斗力的改革
。反对变法的韩琦、范镇、欧阳修、张方平、司马光、富弼、赵抃等人,见反对无效,相继辞出。苏轼仍然留在朝廷,神宗皇帝召见他时凡是和新法
有关的事情,他都一律表示反对,他批评王安石“求治太急”,也反反复复上书认为“新法”不妥当。司马光像宋神宗对司马光一再挽留,但司马光
去意已定,只好从其所请,司马光归隐洛阳之后,一头扎进史书里,绝口不提时事,邀约了一批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和他一起编撰煌煌巨著《资治通鉴
》。王安石退居金陵骑驴旅游图。王安石在1076年失去了儿子王雱,又加上吕惠卿对他的暗算,辞相回到皇帝赐给的他在金陵的宅子,每日骑一
匹驴,后面跟一二个僮仆,漫游于金陵各处山水名胜,南朝留下的佛寺,逐一题咏,诗与佛禅,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全部。王安石隐居于钟山,苏轼躬
耕于黄州东坡,虽然无时不在关注着朝廷和时局的变化,但身处事外,二人惺惺相惜之情,渐渐化解了政治上的恩怨。王安石退休后的画像苏东坡与
王安石 在南京半山园的相会。南京城东有一个“半山园”,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回到南京,筑室于此。因位于从钟山到城门的半途,故取名为“
半山园”。1084年7月,这一年,苏轼47岁,王安石63岁。离开黄州贬所的苏东坡路经南京,让苏轼没有想到的是,到达江宁的岸边时,王
安石穿着粗布衣裳、早已骑了一头毛驴在那里等着。苏轼来不及更换衣服,慌忙下船作揖道: 我今天就穿着野服拜见大丞相了。 王安石笑着说:
这些俗礼岂是为我们俩而设的?赤诚相见,抵得过一切虚情假意。尽管政见不同,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
》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王安石对东坡的才学其实是深为赏识的,当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从南京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对东坡得以免死出狱起了很大的作用。时光会冲淡人们心中的怨恨,在半山园里相对而坐的苏、王二人,政治家色彩已经消退,文人学士的身份
意识得以凸显。两人互相出示自己的诗文,东坡手书近作相赠,王安石意犹未足,就自诵其诗,请东坡书写后留给自己作纪念。苏东坡与王安石,一
位是宦海浮沉、急流勇退的花甲老人,一位是劫后余生、饱经沧桑的后进晚辈,二人摒弃政见、抛却世俗,只谈诗词文赋、只参道法禅语。王安石的
鼓励和开解,让苏轼彻底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从此官场上多了一位被一贬再贬的政客,而文坛上升起了一颗光耀文坛的大家。王安石甚至劝东坡
卜宅钟山,与他结邻而居,所以东坡在赠诗中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一个月以后,东坡渡江北上。这是一次堪称伟大的会面,
当世两大才子一笑泯恩仇,分别之时,王安石看着苏东坡远去的背影,自知此生无缘再遇如此知己,不禁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劫波度尽,恩怨尽泯,两位文化巨人终于消除了彼此间的敌意。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东坡的看法,而东坡更是以不计前嫌的态度对待王安石。
献花(0)
+1
(本文系天山老熊4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