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豫建现代化 年产3亿余双,中原鞋都从“制造”走向“创造”
2023-02-27 | 阅:  转:  |  分享 
  
豫建现代化|年产3亿余双,中原鞋都从“制造”走向“创造”全球每三双鞋,就有两双是中国制造;全国每十双休闲运动鞋,就有三双是睢县制造。从革命老
区到“中原鞋都”,睢县制鞋产业的崛起,除了与悠久的织锦历史有关,更与东南沿海、雄安新区制鞋产业转移机遇密不可分。如今,睢县制鞋产业
产能达到3亿余双,配套能力达90%以上,已成为全国除福建晋江以外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休闲运动鞋基地。轻工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地正
在实施品牌带动、创新驱动、质量标准提升“三大战略”,建成鞋业品牌孵化中心,培育自主品牌,由“睢县制造”向“睢县创造”转变。中乔(河
南)体育公司智能生产线【历史】旧石器时期就有最早的“皮鞋”鞋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先民们为了避免脚步受伤或难受,就发明了比较
简陋的鞋子。睢县鞋城博物馆的鞋履文化展示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穿“皮鞋”了。《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当时,北方先民“食其肉,用其皮”,将兽皮分割成小块,把脚部包裹起来,再用石刀把毛皮割成皮条,将毛皮和
足部捆扎,就发明了人类最原始的皮鞋——裹足皮。缝制工具的进化,加速了“裹足皮”的革命。后来,先民们学会了用骨针按照脚形缝合兽皮,制
作出了帮底不分的“褶脸鞋”。商周时期,推崇礼制,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当时,鞋履统称为屦。随着制鞋材料的发展,鞋子种类开始增多,
有屦、履、舄等。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直接提升了当时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推动了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中原人开
始穿靴。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进步,更多种类的鞋子开始出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淀】织锦业曾是襄邑主导产业
如今,号称“中原鞋都”的睢县,也有着悠久的制鞋历史。睢县旧称襄邑,是丝绸之路丝织品的重要供应地之一。“锦”在《说文解字》中归属“帛
”部,“襄邑织文”。旧《睢州志》记载:“襄邑人善织锦,皆沿池而居,濯锦池名以此”。众所周知,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杜甫有诗说,“丞相
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说的便是成都。其实,成都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锦官城。睢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汪方勇介绍说,西汉时期,当时的
王室便在襄邑设置服官,即锦官,比三国蜀汉在成都设置锦官的年代要早得多,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锦官城。直到今日,睢县北部西北隅还有汉
代濯锦池遗迹。大约两千年前,襄邑善织锦者环池而居,形成环池织锦产业带,织锦业成为襄邑最负盛名的主导产业。根据介绍,襄邑的织锦先是运
往长安,然后再踏上“丝绸之路”,在一声声的驼铃声中,销往中亚、欧洲各国。由于纺织业发达,盛产织锦,襄邑也能生产出很多不同材质、不同
样式的衣服与鞋,专供皇宫使用。汪方勇介绍说,当时,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按当时规定,祭服穿舄
、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转变】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实现产业转变睢县能够成为今日的“中原鞋都”,与福建省晋江市有着密切关系。
依托制鞋产业,晋江市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稳坐“福建第一县”。2012年,睢县制定出台《“中原鞋都”发展纲要》,确立了“一
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基地,十年成鞋都”的发展目标。一场活学活用“晋江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睢县逐渐展开。彼时的睢县,还是贫困人
口占全县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红色革命老区。近年来,睢县围绕“一双鞋”做文章,抢抓东南沿海、雄安新区制鞋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产业链转
移,实现了制鞋产业从无到有、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的重大转变。目前,睢县开发区入驻有鸿星尔克(商丘)实业有限公司、中乔(河南)体育有限
公司、河南特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睢县足力健鞋业有限公司、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等制鞋、鞋材及工贸企业596家。睢县制鞋产业产能达到3
亿双,配套能力达9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吸纳就业效果明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全国除福建晋江以外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休闲运
动鞋基地。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凭借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制鞋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
了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集群。东、南部鞋业主产区,以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为主,年产量占到全国的70%。西部鞋业主产区,以成都、重庆为代
表,逐渐发展壮大。中部鞋业主产区,以河北三台、河南睢县为代表,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智能】睢县制鞋业正实现数智化转型中乔(河南)体育
有限公司便位于“中原鞋都”内,由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8月投资创建,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设计、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国
内知名运动品牌民营企业,旗下拥有乔丹、乔丹儿童、乔丹质燥、茵宝四大品牌。2月23日,在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在冲裁、印花、帮面、成
型等各条生产线忙碌着。中乔(河南)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邹银芳介绍说,他们从今年正月初七正式上班,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基本处于饱和的
状态。在工厂的制鞋智能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在按照电脑设置的程序和模型制作运动鞋。邹银芳说,制鞋智能线整线设计产能 180双鞋/小时,
可节省人工30名,节省电能30%,胶水等耗材使用量降低40%。智能制造,在睢县并不是个例。睢县雄安制鞋产业园成立了5G智能制造产业
基地和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5G智慧工厂、制鞋机器人产线、5G智能制造研发实验室等,帮助传统制造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实现数智化转型。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当地支持嘉鸿鞋业建立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保健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
业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合作,建成河南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
。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谋划】建成鞋业
品牌孵化中心今年1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睢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豫政文〔2023〕13号),同意依托睢县先
进制造业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睢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批文要求,睢县高新区
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制鞋)、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打
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根据《关于加快改革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省级高新区研究与开
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要达到20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以上。睢县在
国内的制鞋产业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江湖地位。中国每年制造的鞋,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70%,全球每三双鞋就有两双是中国制造。其中休闲运
动鞋,睢县年产量占全国的30%,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睢县将创新摆在发展的重要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品牌带动、创新驱动、质量标准提升“三大战略”,建成鞋业品牌孵化中心,培育自主品牌,已经有了足力健、鸿星尔克、乔丹等为代表的制鞋产业自主品牌,正由“睢县制造”向“睢县创造”转变。
献花(0)
+1
(本文系天天看新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