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03-07 | 阅:  转:  |  分享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
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 谈话。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
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板书课题3、学生用文中词语
解释课题意思。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 教师小
结。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
意?圈划出重点词句。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
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
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4、领读:师:刘备诚
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师过渡:刘备
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
他家看看吧。2、生读看到了什么。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
写。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
-------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
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
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自由朗读。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
。(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
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如鱼得水创大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过渡: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刘备
两次请zhū 括В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
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诸葛亮正在草tán溃3)午睡,刘备括n括n溃4)敬敬地站
立等了半shǎng (5)。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
天下大事。这就是三括máo(7)庐的故事。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过渡:我们知道:刘备
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
?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1
)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松林、溪流、竹林)(2)积累词语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 (疏疏朗朗的松林)是啊,
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 (青翠欲滴的竹林)那颜色绿得都快
要流出来了!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读好这个词组。(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
甘甜!(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2、感受“才华”a、出示图文他
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1)读这句话(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3)在
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
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5)引出二顾茅庐时诸葛均吟
诵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和等待时机。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
,以待天时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
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这就是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你觉得这部分的景色描写需要吗?(需要,太需要了!)让
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美丽而神奇的隆中景色。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人才的人吗?(板书:人才)(是)是的,他不仅才华横溢
、雄才大略,还在等待时机,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什么叫“茅塞
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
说明。)(3)读好这三个比喻句。第三板块、分析“言行”,感受“尊重”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一)语言1、同桌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2
、交流。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1)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过渡:
刘备听了怎么说?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2)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
备的话。(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4)从这次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的诚意;对人才的
尊重。)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过渡:刘备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二)行
动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3、这些词说明
了什么?(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
扰诸葛亮)(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吵醒诸葛亮)(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这一等等了多久?(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3)“轻轻
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
话中读一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
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
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6、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为了
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先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录像)7、看!诸葛亮在温
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书上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读好吗?谁
来读这部分。(同上)8、刘备呀刘备,你可是刘皇叔呀,刘大将军呀,怎么对一介村夫如此这样呢?假如你就是刘备,你会对陪同的义弟关羽或张
飞说什么呢?◇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嗨!还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9、
同学们,你们真是刘备的知己呀,你就是刘备,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诚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10
、提升“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
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7岁,诸葛亮才27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
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板书:尊重)《三顾茅庐》第二课
时教学设计「篇二」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
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2.板书课题,理解
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
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分组出示
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
,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
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三、三顾茅庐表“诚意”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
次拜访的经过【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
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2.读了本课,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
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
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
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四、察言观行话“尊重”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
来读第24自然段【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3、透过人物形象,明
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教学重难点】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悬念导入,激兴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
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
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二、抓住
文眼,构情节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
节。(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三、抓住关键,析人物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文本探究(一)刘备之“诚”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
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3、学生
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明确:(1)拜访次数?(2)充分
信任(3)下马步行(4)等候醒来(5)批评张飞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
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二)诸葛亮之“贤”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探究文本,看看
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四、
总结归纳,谈收获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
做好准备五、课后练笔,促提升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六、板书设计: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贤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
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
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
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
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
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
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
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
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
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
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
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
“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
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
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
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
意。(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
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
、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
,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语文课程
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
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
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
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
以指导。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
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献花(0)
+1
(本文系爱文图书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