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雨沙沙》的课后教学反思
2023-03-08 | 阅:  转:  |  分享 
  
《小雨沙沙》的课后教学反思《小雨沙沙》的课后教学反思「篇一」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意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我执教的《小雨沙
沙》一课就是紧紧围绕这点展开教学,教学效果很好。1、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于是,我用课件辅助教学,大大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爱唱、爱跳、爱画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让他们欣赏歌曲《小雨沙沙》,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一边跟着唱,
一边做舞蹈动作;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又让孩子们说说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他们滔滔不绝、兴奋不一的时候先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句子争做小诗人,
再让孩子们争当小画家,画一画大地上还有谁需要小雨点的帮助,进一步感受小雨的可爱,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2、将游戏引进课堂,让课
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在复习生字、生词时,我陪孩子们一块做“开火车”、“放鞭炮”的游戏,他们在火车的“呜呜”声、鞭炮的“
嘭”、“啪”声中已经把生字、生词牢记在心了。这两个游戏不但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一举
两得。3、一年级孩子小,喜爱动,让他们正规正矩地上一节课效果未必理想,所以我在让孩子们理解课文时,就让他们表演一下“花儿如何乐得张
嘴巴”、“鱼儿如何摇尾巴”、“小苗如何向上拔”,不但让孩子们很到位地理解了“张”、“摇”、“拔”这三个动词,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4
、在指导朗读方面为孩子们创造情景,让他们展开想象。例如我告诉他们:大雨落下来时速度很快,声音很响,小雨点落下的时候呢?孩子们很快就
回答:很轻很慢。于是我乘机指导:“沙沙沙”这三个象声词应该读得慢些轻些。再者让孩子们通过表演花儿、鱼儿、苗儿们的动作来体会他们愉悦
的心情,再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这样指导读就很轻松了。5、一年级孩子识字量少,词汇更是贫乏,于是我在讲读雨点落在花园里时,就让孩子们在
兴趣盎然中想象花园里都有些什么花,乘机教给他们“各种各样”、“五颜六色”两个词语,这样他们不但记得牢,而且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
6、抓住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了
学习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小雨沙沙》的课后教学反思「篇二」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
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雨沙沙》这一课时
,老师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猜春雨的谜语、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雨景等
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实现
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在上到“敲击节奏,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时,老师边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春雨声的春雨图边对学生说:“春天来了,请大
家闭上眼睛,你听到什么声音?”学生们听后都激动地大声说:“是雨声!”而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美丽的春雨图时,更是龙活虎兴味盎然。老师随即
请学生说说你刚才或者平时听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能用声音模仿给大家听听吗?有了刚才的铺垫,这时学生显得很有自信,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
;“春雨的声音是‘滴哒、滴哒’。”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春雨的声音是‘滴滴哒、滴滴哒’。”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雨的声音是‘沙——沙
、沙沙’。”另一位学生则说:“我觉得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学生的发言让老师感到惊喜,一年级的学生竟能把春雨的声音模仿得这样准确
,特别是能够抓住下雨声的节奏来模仿,这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可见,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艺术要
素。老师趁机请学生们都拿出课前通过往塑料瓶中装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简易沙筒,让刚才发言的后两位学生带大家用沙筒模仿着摇出春雨的声音。众
多沙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好似真的在下雨了,孩子们兴奋极了。然后老师把学生们所摇的节奏用两组节奏图并加上另一个简单的节奏型表示出来就
成了本课的节奏练习题了,老师先请一位学生看着节奏图试着摇一摇,然后请大家和刚才比比这次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都很快听出来,是第二组最后
一句不一样。最后让大家一起按照节奏图拿着沙筒再摇一次。这一次,学生们看着节奏图很轻易地就摇出了准确的节奏,对孩子们来说原本有些困难
的节奏练习不经易间便学会了。老师范赶紧表扬他们说:“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看节奏图准确敲击出节奏!”孩子们得到表扬,显得很高兴。
接着学习歌曲《小雨沙沙》,遇到歌词是“沙沙沙”时,老师便请学生边唱边摇沙筒,学生们感觉像在玩耍,学习兴致依然不减。这样节奏难点轻松
突破,歌曲也便迎刃而解了。在这环节教学中,节奏练习为唱好歌曲做了谱垫,而唱歌又进一步巩固了节奏练习。《艺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艺术
课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尤其是声音和图像)中体现的节奏、秩序、结构、韵律等与艺术表现相
关的要素,培养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细微察能力,使他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可见艺术来生活,艺术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课的节奏练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但是从学生熟悉的春雨入手,让学生在雨声中感受节奏
,在生活中感受艺术要素,再把这样的节奏自然地转化为节奏图,通过自制的沙筒表现出来,并且配合在歌曲中,学生仿佛在歌曲中又一次看到了雨
景,听到了下雨声,在艺术中表现了生活的这一情趣,学生整节课处在愉快溶恰的氛围中边玩边学,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的愉悦性,自然也就不会感到
枯燥乏味了。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把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在艺术中表现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小雨沙沙》的课后教学反思「篇三」本节课师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以愉快,饱满的情绪进行
学习,取得较好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会。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听懂或看懂,即感受音乐语言后再去用
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情感。在本课中我紧扣“音的强弱”这一音乐要素,通过模仿、律动、欣赏体验、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
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进行分析比较: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谁强谁弱?雷声和风声有什么不同?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探索、去领悟,体会到声
音有强有弱,而此时,我创造性地让学生用一些廉价废旧物品自制打击乐器,通过亲手制作,亲身体验,摸索探究,将自己对音的强弱感受,用自己
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一串钥匙,几枚硬币,笔盒水杯,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用品,此时成为了孩子们有趣的乐器,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
花样百出,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很多方法,奇思妙想令老师也感到惊讶,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观众,一个欣赏者,确保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
学生兴高采烈,跃跃欲试之际,教师提议采用自制乐器讲演故事,并根据学生自己创作的“音画谱”指导演奏,更是使学生热情高涨,将教学推向了
高潮。课后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时将黄豆、沙子撒得满地都是,显得太乱。而我却要为学生的“乱”而喝彩,因为学生在“乱”中探索,“乱”中
创造,在“乱”中学会分工合作,动手动脑,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秩序的井然而使学生失去了探索创造的机会,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通过无拘无束地探索,从生活中找到音乐,感受音乐,最终创造音乐,表现音乐,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与人的分工合作和交流,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为实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使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献花(0)
+1
(本文系爱文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