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借兵”要怎么借?打仗不可能没有伤亡,借了兵要怎么还?
2023-03-10 | 阅:  转:  |  分享 
  
古代“借兵”要怎么借?打仗不可能没有伤亡,借了兵要怎么还?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即使是最强盛的时期也难免会有强敌犯境或者内部发生叛乱。这时,
中原王朝不得不派遣重兵讨伐,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然而,强盛的时期总是有限的。如果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实力来平息叛乱或者抵御外
侮,那么王朝的统治者们该如何应对呢?当然,王朝的高层不会束手就擒,这时的公卿大臣们便会想到“借兵”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兵从何处来
呢?真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军队借给别人去打仗吗?如果借出的军队覆没了,又该如何处理?尽管借兵的行为在古代并不罕见,但往往涉及到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借兵方通常会向借出者支付一定的代价,例如贡品、财物、官职、土地等等。此外,借兵方必须保证借出的军队得到
足够的物资和待遇,以确保其战斗力和忠诚度。然而,即使有这些保障措施,借兵的行为仍然存在风险。如果借出的军队失败了,借兵方可能会拒绝
承认责任,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因此,借兵这一策略常常被视为最后的手段,只有在必要时才会被采用。总之,在古代战争时期,借兵是一种相对常
见的策略,但它也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力,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什么是借兵?“借兵
”是指借用他人的军队来进行战争,意思与“藉兵”相同。这是一种战争策略,常被用于弱小势力战胜强大敌人。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策略有着悠久
的传统。早在西周末年,周平王就曾向犬戎借兵,最终攻陷了镐京。在《史记》中,也有“汉王借兵而东下”的记载。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就已经掌握了“借兵”这一战术。在封建王朝相对稳定的统治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如果想要“借兵”,通常是因为内部矛盾
激化或面临外敌强大入侵,只能向周边相对友好的“蛮夷”部落寻求援助。正如前文所述,周平王向犬戎借兵就是一个中原王朝向周边“蛮夷”部落
“借兵”的典型案例。总之,“借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策略,对于弱小势力而言,可谓是绝佳的生存之道。在王朝分裂内乱的时期,一些有
志之士怀揣着一统天下的大志,希望通过“借兵”来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这种行为通常是向比自己实力更强大的诸侯或藩王“借兵”,例如刘邦在
起兵初期就曾向项羽的叔父项梁借了5000兵马。从历史上来看,“借兵”这一传统古已有之,它既可以让自己以小博大,又能变相增强自身实力
。然而,这种行为背后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借兵”借的是人,而在战场上,刀剑无眼,士兵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借兵一方打了胜
仗,那么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补充兵源。但如果打了败仗呢?借来的士兵都死光了,那么这些士兵的主人又该如何交代呢?其次,借兵是有代
价的。借兵一方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或提供其他的资源作为回报。如果借兵的目的不明确或者回报不足,那么可能会导致借兵一方不满意并采取不利
于借兵方的行动,从而进一步加剧冲突。综上所述,“借兵”虽然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它也有风险和代价。在选择“借兵”时,需要充分考虑各
种可能的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借兵”的代价在古代,统治者们常常将士兵视为一种可以交易的筹码。统治者们并不太关心士兵的死活,而更
在意的是自己能够从这个交易中获得的好处。因此,“借兵”给别人一事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只要给够好处就行了。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唐肃
宗曾经派人请求回鹘汗国的大军帮助李唐政权平定内乱,从而避免了唐朝亡于异族之手。据《旧唐书》记载:“虽然使用了朔方的军队,但仍想向外
族借兵以扩大军势。”回鹘汗国之所以同意借兵,是因为唐肃宗承诺要封回鹘大汗为王,并且还赏赐大量的金银财宝。甚至唐朝还派出公主与回鹘大
汗结亲。只有在这些条件下,回鹘汗国才同意出兵。总的来说,“借兵”这种交易虽然可以增强自己的军势,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需要给予物
质上的回报,还需要对对方的承诺付诸实践。只有在做好准备并认真考虑后,才能进行这种决策。在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借兵”都是出于好处而答
应的。以回鹘汗国为例,他们同意出兵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而古代犬戎向周王朝借兵则并未要求任何好处。实际上,犬戎非常仇视西周。在《史记
》中,有记载称“放逐戎、夷径洛之北”。周武王灭商之后,由于对深居内地的犬戎不放心,便将其迁至远离中原的北方苦寒之地。这便是犬戎记恨
西周的缘由。因此,当周平王的舅舅申候找上门时,犬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借兵”,最终成功攻陷了西周都城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然而,周王
朝并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犬戎在杀死周幽王之后并未按照事先约定的计划撤回北方,反而在镐京大肆掠夺。周王朝的数百年基业因此毁于一旦,岐、
丰之地也被趁机侵占。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西周从此灭亡。“借兵”并非只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还有可能带来“引狼入室”的风险,进而威胁
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在历史上,有很多类似周平王“借兵”犬戎的例子。以西晋时期为例,朝政混乱,各地诸侯王为了争夺权力大打出手。由于频繁
作战,他们不得不向外族借兵。例如,成都王司马颖向匈奴借兵,西晋宗室司马腾向乌桓借兵,以及并州刺史刘琨向鲜卑借兵。随着借兵的次数增多
,外族势力逐渐强大,最终整个中原大地都被胡兵占领。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过度依赖外族势力来解决内部矛盾是有风险的。尽管借兵可以暂时增强
自己的实力,但它也可能导致外族势力逐渐渗透,甚至成为内部矛盾的加剧者。因此,一个统治者在使用借兵之前必须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确保自
己的统治基础不会因此受到破坏。在现代世界,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许多国家在处理国内问题时,也会选择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然而,这
种方法的代价往往是非常高昂的,并且可能导致战争的持续和扩大。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找到更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我们的安全
和繁荣。在历史上,借用他人的军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往往伴随着沉重的代价。例如,隋朝末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领袖胡兵
利用中原的军队内讧,最终征服中原并导致西晋的灭亡。此外,西周和西晋两个朝代的灭亡也与借兵有关。屡屡发生的惨痛教训虽然借兵可以带来成
功,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那些想借兵的人往往是有野心的君主、诸侯或将军。他们清楚借兵所带来的风险,但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们仍
然选择了这个策略。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唐朝曾借用回鹘汗国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但这种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唐朝的声威远扬,而
且还因为唐朝必须接受回鹘汗国的要求,比如册封回纥可汗并将幼女宁国公主嫁给他们。因此,借兵策略的代价往往不仅仅是补充兵员,还可能包括
割让领土和财物。更重要的是,借兵也可能导致被借方自身的灭亡。这些惨痛的教训一再提醒人们,利益与风险并存,需要慎重考虑。在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因“借兵”而带来严重后果的例子。但恰恰是少数几个成功的案例,让一些雄心勃勃的统治者觉得可以一试身手,结果屡屡重蹈覆辙。唐朝
以后,因为“借兵”而招致灾难的例子屡见不鲜。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反抗当时的政府,曾向契丹借兵,推翻了后唐朝,建立了后
晋。但是,石敬瑭为此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对于宋朝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宋朝被异
族所灭。近代清朝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也曾向西方列强借兵,结果却“引狼入室”,导致了主权的丧失。列强对于清王朝的爵位和荣誉并不在乎
,他们追求的是在商业和政治方面的权益。一旦清政府向列强“借兵”,他们就可以在中国境内公开派遣军队,参与内战,为干涉中国的内政提供了借口。因此,在中国古代,“借兵”一事向来是有借有还的,如果借方无法偿还,就可能失去自己的土地和财富,而且“借来”的兵力也有可能转头侵略借方。因此,古人对于“借兵”一事总是非常谨慎,稍有不慎,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难以挽回。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