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全线告急!阿尔卑斯山怎么了?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两者矛盾吗?05
2023-03-15 | 阅:  转:  |  分享 
  
全线告急!阿尔卑斯山怎么了?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两者矛盾吗?(1)从自然因素角度指出斯泰尔维奥滑雪场选址的合理性。(2)推测造成滑雪场附
近冻土融化的原因。(3)试判断阿尔卑斯山南北坡林线差异,并分析其原因。(4)阿尔卑斯山对其南部地区的气候影响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试
解释其原因。【答案】(1)合理性:地处西风迎风坡,且西风经过湖面带来水汽,降雪量大;滑雪场地处山地北坡,滑道背对太阳,可防止滑雪时
出现眩目;地处山地阴坡,温度低,雪期长,积雪量大。(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冻土消融;原生植被被清除,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
强,地温升高幅度大;人类活动增多,人为热源释放加剧了冻土消融。(3)差异:南坡高于北坡原因:阿尔卑斯山南北坡水分条件差异较小,因其
地处中纬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对其林线影响更大,南坡为阳坡,日照时间长,热量更丰富,林线更高。(4)原因:阿尔卑斯山大体呈东西走向,冬
季,山体阻挡北方南下冷空气,使南部地区冬季较为温暖;冬季随西风带南移,山脉南部地区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阿尔卑斯山对其南
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冬季更为显著。?【分析】本题目以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材料,涉及冻土融化、林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滑雪
场需要有良好的积雪条件,该地地处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西风迎风坡,西风自身水汽相对多,经过湖面补充水汽,随地形抬升,降雪丰沛,雪量厚,
且滑雪场地处山地北坡是阴坡,滑道背对太阳,气温低,蒸发弱,积雪易积存;由于雪面反射率高,太阳辐射吸收少,积雪期长,雪量厚,适宜滑雪
。阴坡建滑雪道,光照时间短,有利于运动员滑雪时避开刺眼的阳光,防止滑雪时出现眩目。(2)滑雪场附近冻土融化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
升高,加速了冻土消融;1987年该国在阿尔卑斯山清除了部分原生植被,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地温升高幅度大,冻土融化;修筑了斯
泰尔维奥滑雪场,人类活动增多,人为热源如住宅空调滑雪设备机器交通车辆等等释放的废热,提高了地面温度,加剧了冻土消融。(3)阿尔卑斯
山林线南坡高于北坡。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主要考虑纬度位置、坡向、海拔等因素对水热条件的影响。阿尔卑斯山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高海拔地
区,由于西风带及其湖面水汽在山体一定高度已经凝结,降水后水汽含量变少,南北坡水分条件差异小,因其地处中纬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对其林线
影响更大,南坡为阳坡,日照时间长,热量更丰富,林线更高。(4)阿尔卑斯山对其南部地区的气候影响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原因是阿尔卑斯山
走向大体呈东西走向,冬季,山体可以阻挡北方南下冷空气,使南部地区冬季较为温暖,温度较高;冬季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西风带南移,山脉南部
地区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故阿尔卑斯山对其南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冬季更为显著,冬季温和多雨。而夏季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
盛行,夏季普遍高温,降水稀少。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奥地利哈尔施塔特镇(47.6° N,13.6° E)仅有1200名
居民,每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该镇南部有阿尔卑斯山,北部有达赫斯泰因山。达赫斯泰因山由石灰岩构成,海拔299 m,山顶的大量冰
川为哈尔施塔特湖注入清澈的湖水,湖岸的坡面上遍布错落有致的木质特色建筑(如下图)。哈尔施塔特镇因盐矿而繁荣,虽然盐业已经不是目前该
镇的经济支柱,但这里还有一些盐矿仍在使用,并对游客开放。(1)推测哈尔施塔特镇山顶盐矿的形成过程。(2)简述哈尔施塔特湖湖水清澈的
原因。(3)说明哈尔施塔特镇民居采用尖顶木质结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答案】(1)河流水溶解石灰岩层中的盐矿;含盐河流水补给湖泊,
使湖泊水变咸;此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水分蒸发,形成盐矿。(2)哈尔施塔特湖湖水补给来源为山顶的大量冰川融水,水质较好;人口少,对
湖泊水污染小。(3)森林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传统文化习俗影响;木屋隔热效果好,冬暖夏凉;木屋抗震性能好。?【分析】本题以奥地利
哈尔施塔特镇为材料;涉及哈尔施塔特镇山顶盐矿的形成过程、哈尔施塔特湖湖水清澈的原因、采用尖顶木质结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等知识;考查
学生对哈尔施塔特镇自然地理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详解】(1)哈尔施塔特镇山顶盐矿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盐矿位于山区中
,河流从达赫斯泰因山流出,河水将石灰岩溶蚀,河水将岩层中的盐分溶解,盐分混入水中,盐度上升,带有盐分的水注入湖泊,导致湖泊变咸,此
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水分容易被蒸发,盐分结晶形成盐矿。(2)哈尔施塔特湖湖水清澈的原因:山顶的大量冰川融水融化补给哈尔施塔特湖,
冰川融水水质较好;此地人口少,仅有1200名居民,对湖泊水污染小。(3)哈尔施塔特镇南北均有山脉,森林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木质
结构房屋材料容易获得;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影响;此地木屋隔热效果好,冬暖夏凉;哈尔施塔特镇位于山区,地质构造不稳定,木屋抗震性能好。3
2.欧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下图为“欧洲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概括阿尔卑斯山南、北坡积雪冰川
带下限的分布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差异:北坡低于南坡(或南坡高于北坡)。原因: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南坡为背风坡
降水少;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所以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较南坡低。【分析】考查不同坡向的雪线差异及原因。【详解】根据图示信息,阿尔卑
斯山积雪冰川带下限北坡低于南坡。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阿尔卑斯山区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根
据阿尔卑斯山走向,北坡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冰雪补充量大,故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低于南坡;北坡还位于阴坡,气温低,积雪冰川融化少
,也是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低于南坡的原因。【点睛】雪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33.欧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
明显。下图为“欧洲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请举例说明从甲地到乙地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
规律。(2)读图判断乙地所处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范围广的原因。(3)概括阿尔卑斯山南、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的分布差
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从甲处到乙处,自然带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逐步过渡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或自然景观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过渡到温带落叶阔叶林);纬度地带性规律。(2)乙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中纬西风(西南风);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地
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的深入,所以分布范围较广。(3)差异:北坡低于南坡(或南坡高于北坡);原因:北坡为迎风
坡降水多,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所以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较南坡低。?【分析】本题考查纬度地带性规律,雪线的影响
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甲处为地中海气候,乙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从甲处到乙处,自然带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逐步过渡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或自然景观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过渡到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热量的差异使得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更替,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规律。(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乙地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可从大气环流、洋流、山地走向进行分析。该地位于中纬西风带,终年受中纬西风(西南风)的影响,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
匀;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的深入,所以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
广。(3)本题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北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南坡为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同时,区域位于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所以北坡积雪冰川带下限较南坡低。高中湘教版必修1(P80)写道:谷风沿山坡上
行时,常可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使用更加学术的话语来讲,夜间山风下泻抬升暖温气层,是形成夜雨的主要原因(刘文杰等,199
7)。这是在热力环流的情境下说明的。但是,到了复习阶段,与逆温相关的题目就会出现。一做,学生马上会感到困惑: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
,两者矛盾吗?逆温按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通常情况下,山区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由于山区
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时在某个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气温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地形(山区)逆温。逆温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其中平
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最少(王晓明等,2009)。山区温度随高度分布的一般气候规律是:地形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当使用自动站资料分析
逐日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分布时会发现,在气温持续回升期间,有时会出现山上气温大于山下气温的异常现象(即地形逆温)(丁仁海等,2013)
。地形逆温主要以辐射、地形混合型逆温为主,是由辐射冷却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还有在冷暧平流过境后的晴好天气,由强烈的辐射降温
引起的辐射型逆温。另外,在地形影响下冷暖空气的强弱及升降速度的差异,使同一山坡在不同高度可出现冷暖相间的地带,由于山区的盆、谷地及
洼地形是冷空气堆积场所,使盆谷地形本身又产生强烈的辐射冷却,盆、谷壁的冷迳流下泄,底部暧空气上升,使得盆、谷壁的气温高出底部很多,
形成强烈的地形型逆温。大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海拔1000m以上(霍治国等,1993)。从位置来讲,天山、哀牢山、
武夷山都存在多层逆温,相比海拔较高处,山脚逆温出现频率高,强度较大,厚度达到400 m。海拔300~1300m段内各山都会出现逆温
。各山不同坡向逆温出现的海拔高度、厚度、强度不同,但不同年份的总体走势变化不大(王幸等,2015)。从形成时间来讲,山区低层大气温
度层结也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最突出的是夜间常出现很强的逆温。这是因地形作用会增强辐射逆温,夜间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沿坡下滑至谷底
聚积,逆温发展比平原快又厚,强度更大。一般来说,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大的山区,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厚,逆温强度较大,持续时间也较
长并会出现多层结构(于海军&范天红,2010)。【这一点跟山谷风很类似】从形成辐射逆温的条件来讲,要求晴朗无云而有微风(2~3米/
秒)的夜晚。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的冷却。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
作用不能扩展到较高气层,不利于逆温的厚度,适当的风速,既有利于一定厚度的逆温层的形成又不会因强烈的混合作用而使近地面气层冷却。【这
一点是必要条件】从形成机制来讲,山坡上部空气首先变冷,沿山坡下滑,由于冷空气的流入及辐射冷却,谷底迅速变冷,生成冷空气湖,形成逆温
层的底部,而较暧空气位于冷空气之上,形成山坡暖带。初期暧带位于山坡下部,随着温度继续降低,强烈的辐射冷却及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不断流入
谷底,逆温层加厚,暖带位置逐渐抬升,清晨最低温度出现前后,逆温层厚度达到最大值。逆温层顶一般位于山体相对高度的1/3-1/4处。日出后由于太阳的辐射,温度升高,地面湍流加强,暧带破坏,逆温消失(霍治国等,1993)。到了这里,我们要总结一下,地形逆温强调的是【地形】和【辐射冷却】。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周淑贞,1997)。换言之,山地的热力作用只是地形逆温形成的一个加强因素。地形逆温和夜雨各有发生条件,部分条件是重合的,在考虑时要加入更多环境因素和时间、空间尺度进行分析。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