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摄影领域的一些认知
2023-03-16 | 阅:  转:  |  分享 
  
下面是一些摄影领域的新知:[结构]需要修正传统摄影教育中关于“构图”的认识,以史蒂芬?肖尔倡导的“结构”作为表达元素的出发点,揭示结构跟形式
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为理解结构跟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基础。照片的结构问题之复杂大大超过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的构图范式,史蒂芬?肖
尔甚至期望以“分形几何”的方式来研究结构,实际上混沌理论也可以来解释这个问题。[空间]空间是三维世界的概念,作为平面作品,摄影中的
空间概念来自古典绘画。自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发明透视法以来,“正确的透视”被视为古典绘画唯一的方法。但是摄影师并不需要相关知识,因
为照片中的空间是自动产生的。自保罗?斯特兰德以来,摄影开始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现代摄影”这个概念的诞生跟摄影师如何处理空间有着紧密
的关系。而在大卫?霍克尼看来,“透视法应该被推翻”,原因是人眼聚焦的方式不是一个平面(相机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小区域。
换言之,人们并不是按照透视法去观看世界的,而是以“散点”的方式“逐个打量”外部世界。因此今天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照片中的空间问题。[
平面和平面化]照片是二维平面的,但往往提供了非常真实的三维幻觉。但有些现代摄影师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打破照片的三维错觉,由此逐渐
形成了两种关于照片的处理方式:一种强化空间,一种故意削弱空间。这两种方式回应了古典绘画“正确的透视”和现代派艺术中被塞尚打破的透视
规则。当然现代摄影师们的探索不仅如此,比如李?弗里德兰德和威廉?埃格尔斯顿的某些作品在二维平面和空间(错觉)之间进行了有趣的尝试,
对“形式(结构)/内容(对象)”做了一些具有“鸭兔”关系的实验。[边框]边框是约翰?萨考斯基首先提出的概念。在传统摄影中通常叫做“
取景”——“取景”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视觉艺术的特点,而边框抓住了摄影的核心:它们放在哪四个位置,既决定了照片的内容,也决定了摄影师的
审美以及观看方式。史蒂芬?肖尔甚至区分了“主动边框”和“被动边框”。边框是摄影师的一种精心选择,杜尚认为选择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此
,站在哪个地方按下快门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去语境/语境重建]跟新闻报道摄影师力图还原原始信息的工作方式相反,艺术摄影师们往往需要去
除照片的原始语境,从而转译为自己的构思。照片是关于真实世界(或图像世界内部)的重新构建,这种构建也是摄影师创造性的表现。[主体/无
主体]通常人们认为一张照片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这样画面有了重点,眼睛有了可以落脚的地方,布列松的作品中一定有人物的出现,人物就
成为照片的焦点所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经典摄影作品并没有显而易见的主体,观众甚至找不到重点,这跟摄影师的意图有关。比如李?弗里
德兰德的大量照片并没有明显的主体,摄影师想呈现的是一个画面结构或者空间,这时候如果加入主体,空间本身的重要性就被削弱了。罗莎琳?克
劳斯甚至认为没有主体的图像目的是为了隔绝语言。[叙事/非叙事]很多摄影师往往喜欢用照片来进行叙事,但实际上真正的叙事需要文字的辅助
,这是新闻报道摄影的逻辑,也是语言驱动的逻辑。约翰?萨考斯基认为,摄影不擅长叙事,照片中的叙事仅仅是故事性的暗示。从摄影史整体看,
大部分作品属于非叙事的。非叙事照片打破了语言逻辑,摄影首先按照视觉的层面展开。沃尔夫冈?提尔曼斯说:“我觉得当一个人在谈论艺术或是
在做艺术的时候是被自然语言所推动的。但是视觉艺术并不是主要被语言所驱动的。”
献花(0)
+1
(本文系五花到八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