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也说吴淞老街
2023-03-17 | 阅:  转:  |  分享 
  
读者作者编者 | 也说吴淞老街8月27日“夜光杯”上刊发了朱伟先生《曾经的吴淞老街》一文,翔实地记录了吴淞老街往事,一条街,一个菜场,一家工
人俱乐部都能勾起我对旧家园的思念之情。读罢之后,往事在喉,不言不快。朱伟先生笔下的吴淞主街道淞兴路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渐渐演变
而成最繁华的商业街。而在1956年之前,吴淞真正的商业街是西起裕通路(后改为裕溪路)东至同兴路,经桂花弄直达中兴路(后改为北兴路)
。东西走向的淞市路在临近裕通路口有两家豆腐作坊,其规模首屈一指。天黑后,半开的作坊里灯火通亮,十数余工人忙进忙出,磨黄豆机器一直响
到天亮。坐北朝南的豆腐作坊隔壁是“万盛”酱油店,对面是“长城”洗衣店。由此向东,商家鳞次栉比,从五金百货到南北干货,从竹篮瓷器到烟
杂小铺;有东北高庄馒头铺,也有上海老虎灶、大陆旅馆、合兴酒菜馆……应有尽有。一路沿伸到桂花弄东,出口处为中兴路。首尾相连的弹硌路上
,有三家坐南朝北的照相馆各领风骚。第一家“百兴”照相馆,后半间坐落在永昌路,临淞市路门面的大玻璃橱窗内,隔三差五置换着来吴淞大戏院
唱戏艺人的倩影。桂花弄尽头是“西湖”照相馆,后迁至淞兴路西头。而中间那家姓“潘”的照相馆就是朱文中所说的“海燕”照相馆前身。它的西
隔壁是坐北朝南的吴淞大戏院,而在其斜对面的才是真正的“一德药房”。小时候伤风感冒,母亲就会带我去买西药。离一德大药房不到五十米,同
兴路对面对开了两家颇有气派的中药房:“冯万春”、“冯德春”。不知两家是否亲兄弟?而成川形的三条南北走向的裕通路、同兴路、中兴路上商
家比肩并起,生意兴隆。那时,镇上没有固定菜场,每天清晨从四乡挑担赶车而来的菜农分别占领三益路、三阳路和丰路,呈半圆形,将老镇住家围
住,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可持续一上午。其实吴淞老镇的生命源头来自紧挨外马路(后改为淞浦路)的永昌码头。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准
吴淞自主开埠。就此,蕰藻浜上樯帆如林,每天河滩上堆满了各种南北干货、酒瓮醋坛,还有竹具、瓷器、棉布、米面以及长竹、园木、红砖、青瓦
、黄沙和乌黑的煤……到了鱼汛期,一艘艘渔船驰入水桥,咸咸的海腥味浓浓地锁住了整个河滩。金黄的大黄鱼、银白的带鱼、青壳的海蟹、红嫩的
海虾成筐搬下来,一批刚运走,又一批从船上卸下来。鱼码头一直到老镇拆迁才消失。老吴淞人写下老吴淞的曾经,不只是为了怀旧,也是希望留下
一段历史。(薛龙彪)
献花(0)
+1
(本文系大漠听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