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用房工程测量方案
2023-03-21 | 阅:  转:  |  分享 
  
对外服务业务楼等7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用房)

工程测量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零一六年十月

目 录



1、 编制依据 1

2、 工程概况 1

3、 施工准备 2

3.1技术准备 2

3.2人员组织 2

3.3测量设备配置 3

4、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3

4.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3

4.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4

5、 高程控制网 6

5.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6

5.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7

6、 ±0.00米以下施工测量 9

6.1平面放样测量 9

6.2 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16

6.3 ±0.000以下高程施工测量控制 17

6.4 ±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18

7、 ±0.00米以上施工测量 19

7.1平面控制测量 19

7.2内控点竖向投测 28

7.3高程的传递 30

8、沉降观测 32

8.1、沉降观测实施 33

8.2、沉降数据分析 33

8.3、沉降基准点布设 33

8.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34

8.5、观测技术要求 35

9、基坑监测 36

9.1、基坑监测工程简介 36

9.2、基坑监测施工方法 36

9.3、基坑监测技术措施 37

9.4、监测资料整理 38

9.5、其它注意事项 38

9.6、监控报警 39

10、测量、监测注意事项 39

10.1测量注意事项 39

10.2监测注意事项 40

11、装饰与设备安装测量 40

11.1轴线投测 40

11.2标高控制 40

11.3规范要求 41

12、测量技术资料编制、管理 41

13、质量控制措施 41

13.1测量放线质量保证体系 41

13.2放线工作 41

13.3验线工作 41

13.4接线工作 42

13.5桩位保护 42

14、安全文明施工 43



编制依据

国家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50300-200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地方 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DB11/T695-2009 北京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DB11/T446-2007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控制点高程测量技术报告047号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边桩放样测量技术报告044号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用房 工程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北京科技商务区核心区朱辛庄二期地块,东起规划一路,西邻京藏高速,北至朱辛庄北路,南至朱辛庄中路 使用功能 主楼为办公,地下部分为地下车库、地下人防连通通道 工程规模 总建筑面积 194500㎡ 地下建筑面积 43899㎡ 地上建筑面积 150601㎡ 建筑高度 自收自支楼地上1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29851.7㎡,建筑高度58.2m;审查业务南楼地上1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41667.5㎡,建筑高度58.2m;复审委楼地上8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30326.6㎡,建筑高度36m;机房档案楼地上12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39727.2㎡,建筑高度54.9m;审查业务北楼地上1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42927㎡,建筑高度58.2m;

建设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代建单位 北京国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北京方圆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北京市建平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方沉降单位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护坡挖土单位 明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五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1)由项目总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测量人员充分熟悉图纸。

(2)进行测量成果交接和施工现场的交桩工作。

(3)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内部结构特征确定平面控制网形式及组成。

3.2人员组织

根据测量工作量任务,本工程安排专职测量员2人(测量负责人1名,施测员1名),其中测量负责人负责测量控制网的统一布置、坐标及高程数据的平差、坐标及高程数据的统一下发、工作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技术方案实施、技术资料汇编、轴线控制桩、标高的复查;施测员负责具体测量工作操作。

3.3测量设备配置

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本工程的测量仪器应保证工程进度的需要,测量仪器设备经过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并配有检测报告。

编号 器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精度 1 全站仪 拓普康TKS-202 台 1 测角精度:±2’’

测距精度:±(2mm+2ppmD)1.5mm/km 3 垂直仪 南方ML401 台 1 1/45000 4 水准塔尺 5m华昌LTC2 把 3 5 水准塔尺 莱泰7m塔尺 把 1 6 钢卷尺 田岛HTN-50N/50m 把 2 7 钢卷尺 田岛L25-75/7.5m 把 5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4.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的原则。

(2)轴线控制网的布设要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基础施工平面图、首层平面图及现场条件等合理布设。

(3)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轴线控制桩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放线的依据,必须进行保护。

4.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来控制工程的整体施工。

首级控制采用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提供的桩点;再根据其桩点加密成各单体的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主轴线控制网),作为二级控制。两控制网等级均确定为二级。

(1)城市坐标系统的引测及首级控制的测设

对外服务业务楼等7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用房)项目由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统一定桩放线。

(2)建筑物定位桩测设

本工程的的工程定位坐标由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提供给本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

其中测绘公司提供点位(单位:m):

GK1:(X=325945.804,Y=494739.595,H=42.18)

GK2:(X=326087.706,Y=494693.655,H=41.93)

GK3:(X=326179.820,Y=494830.216,H=41.63)

GK4:(X=326137.108,Y=494988.678,H=41.83)

GK5:(X=325978.547,Y=494910.636,H=42.15)









点位位置平面图

(3)主轴线控制网测设

以建筑物定位桩为基准,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依据结构平面图上有关柱、墙体、洞口详细位置关系确定建筑物须定位的主轴线,然后以首级控制网为基准,测量人员使用拓普康科维TKS-202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或直角坐标定位放样的方法定出建筑物主轴线的控制桩,在土方开挖完成,进行结构施工时,以主轴线控制网为依据,进行轴线控制加密,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该建筑的轴线控制网。例图:026地块主轴线控制网图







例:026地块轴线控制网图



(4)平面控制网精度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K) 二级 ±10 1/10000 注:精度按照《北京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规范执行。

高程控制网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2)高程控制网的精度采用国家三等水准精度。

(3)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按三等水准精度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4)场区内设有5个水准点:本工程的水准点布置见下表:

点名 高程(m) 备注 GK1 42.18 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 GK2 41.93 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 GK3 41.63 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 GK4 41.83 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 GK5 42.15 北京金房兴业测绘有限公司 5.2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仪器型号 水准尺 与已知点联测次数 附合或闭合环线次数 平地闭合差(mm) 三等 6 ≤50 DSZ2 因瓦

双面 往返

各一次 往返

各一次 12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2)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水准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较差(m) 前后视累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三等 DSZ2 100 3 6 0.3 1.0 1.5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差全中误差计算:

1)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

式中----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高差闭合差计算:

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允许闭合误差为(mm),(L为闭合导线距离,单位为:km),高差闭合差计算公式:

;;

式中 ————高差闭合差;

————实测高差的总和;

————理论高差的总和;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终点高程; ————始点高程。



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三等精确至1mm。





高程控制网标高图



±0.00米以下施工测量

6.1平面放样测量

(1)主要测量原理和方法

地下室结构利用“外控法”,采用轴线对向布置方式。以测绘院所提供的5个控制点为依据,建立场区轴线控制网(如下图),控制点的布置原则主要考虑通视条件和测量便利。



“外控法”布置控制网



(2)基础的施工测量

基于5个主控制点,利用导线往返观测的方法,通过坐标放样或极坐标法确定首层平面控制网,在挖土结束以后,利用全站仪放出本工程的主要控制轴线。根据施工工序,在土方及基坑支护结束验槽前、垫层施工前、防水保护层施工完后要先后投测三次。基础底板混凝土垫层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它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外控法”布置025地块轴线网



“外控法”布置026地块轴线网



“外控法”布置006地块轴线网



“外控法”布置007地块轴线网



“外控法”布置008地块轴线网











垫层放线样例

在施工中,每当柱浇筑成形拆掉模板后,应在墙柱侧立面投测出相应的轴线以供下道工序的使用。



(3)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中间交接检查记录移交给下道工序,同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报监理验线。

(4)测量控制精度要求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中间交接检查记录移交给下道工序,同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报监理验线。

测量放线允许偏差如下表:

长度L、宽度B的尺寸(m) 允许误差(mm) L(B)≤30 ±5 30<L(B)≤60 ±10 60<L(B)≤90 ±15 90<L(B)≤120 ±20 120<L(B)≤150 ±25 150<L(B) ±30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非承重墙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6.2 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10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6.3 ±0.000以下高程施工测量控制

(1)高程传递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地下层竖向结构砼施工完毕后,将地下标高控制网点位引测至混凝土墙体立面(上下层贯通部位),闭合取中后红漆标识,注明标高值,以上各层施工时沿此部位逐层向上传递。

当传递至±0.000时,闭合现场高程控制网,比对楼体沉降对标高的影响,若较差值表明标高传递未受其影响,则作平差调整,组成地上部分准确的高程控制网;反之,闭合传递上来的标高点位,以形成水准控网向上传递而减少误差。

投测示意图如下:



(2)作业层标高抄平

首先校测传递至作业层的标高点位,平差取中后方可进行精确抄平,允许误差±1mm。

架水准仪在稳固并通视的地方,后视工作层的水准点,测放+1m线到混凝土墙体立面上,弹上墨线并用红油漆标识。抄测完成后应闭合初始后视点,允许误差为±3mm。



6.4 ±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DZS2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3)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施工标高点测设在墙、柱外侧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标高点标记示例:



(4)标高抄测的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下表所示:

高度H 允许偏差 每层 ±3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90m<H≤120m ±20 120m<H≤150m ±25 150m<H ±30

±0.00米以上施工测量

7.1平面控制测量

本工程建筑物±0.00以上的轴线传递用激光垂准仪竖向投测法进行。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内控点布设

该建筑物至少设置四个垂直控制点,四个控制点间成90度,且四个点必须不影响上部结构的施工。

施工控制点传递 控制点垂直传递示意 在施工至某一层面时,由平面控制点垂直传递到该层,如图中A、C点,获得各层上的控制点Ai、Ci、等控制点,依此为基准,放样该层内各结构特征点,以进行施工控制。高程控制依此类推。



006地块主楼平面内控点布置图



007地块主楼平面内控点布置图



008地块主楼平面内控点布置图



3)校测合格后,将控制主轴线投测到首层平面上,并对边、角值进行校测,边角的各项精度。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级 ±1 1/10000 4)平面内控点的布设,要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布设2~3个点,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控制点,其中第一流水段上内控点布设数量不得少于3点。内控点的具体布设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

5)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首层楼板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150mm×150mm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6)埋件作法

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预埋件示意图

7)控制点的测设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并进行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首层平面控制依据。内控点样式如下图:





内控点样式示意图

说明:将钢板加焊锚脚预埋在砼楼面上然后打上阳冲眼标示中心点位置。



说明:浇筑砼后木盒不拆除,以防楼面垃圾物堵塞孔洞。对点时用麻线绷紧在小铁钉上以便找准中心点,用完后将麻线拆除,以免堵塞激光孔。

8)激光接收靶

激光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









接收靶示意





7.2内控点竖向投测

(1)每层楼板浇筑后,将电子经纬仪安置在首层已作好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置竖直度盘为0°00ˊ00",使仪器发射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经纬仪操作人员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用同样方法将其余各点投测在同一施工层上。控制点投测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是否与相对应的控制点间距离相等,分析边、角是否相匹配,若相匹配证明投测无误,若不匹配证明投测有误,应重新投测,直至正确。控制点投测正确后,用电子经纬仪根据控制点施测出各轴线,并弹墨线于楼板面上,以后各层轴线投测方法均相同。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轴线竖向投侧时,仪器布置和轴线传递方式见下图: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高度

(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 15 60m<H≤90 20 90m<H≤120m ±20 120m<H≤150m ±25 150m<H ±30 (2)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 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3)汽车坡道弧线测量:

①半径小于等于5m的弧线直接找到弧线圆心,按半径划弧线进行放样。

②半径大于5m弧线测量主要是利用AutoCAD技术精确计算弧线上放样点的坐标、相对控制线的角度和距离,采用极坐标法在现场放样出弧线点。

7.3高程的传递

(1)首先从高程控制点将高程引测到便于向上竖直的量尺处,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



2)高程控制网的竖向传递

高程控制网的传递是在底层平面控制点预留孔正下方架设好全站仪,先精确测定仪器高,再转动全站仪进行竖向垂直测距,最后通过计算整理求得反射片的高程,然后按《工程测量规范》所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把反射片的高程传递到核心筒外壁上。高程控制网的传递点不得少于3个。高程的传递不得从下层楼层丈量上来,以防误差积累。











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8、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检查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地基基础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本工程塔楼沉降观测点均设置在首层。

本工程除正常的沉降观测外,还应在地下室基础底板上的相应位置预埋临时沉降观测点。具体为:在待主体施工至地面以上,正式沉降观测点可以观测时,将临时观测点的数据引测到正式沉降观测点上。观测点的结构形式可采用隐蔽式或钢筋制作并做防锈处理。

8.1、沉降观测实施

水准基点的联测:水准基点要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或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水准基点间的联测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水准线路。

沉降观测等级:沉降观测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

观测周期: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周期应每增加1~2层观测1次;建筑物封顶后,应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观测物稳定为止。在施工过程中如建筑物出现裂缝、不均匀沉降等异常情况应增加观测频次每天或几天观测一次,并把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业主和监理;仪器采用国产S1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并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检定周期内;观测时要进行往返测,前后视距相等,并做到“三固定”,即观测人员固定、线路固定和仪器固定。

8.2、沉降数据分析

沉降观测原始资料必须及时整理,数据处理采用沉降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要进行回归分析。绘制建筑物荷载、时间、沉降量回归曲线,沉降速度曲线和等沉降量曲线图。工程竣工时编制沉降观测成果表,编写沉降分析技术总结报告。

8.3、沉降基准点布设



从测量控制网埋设的控制点中选9个稳定可靠的控制点,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并每半年观测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准确性。

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需把基准点与场区内5个水准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5个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闭合路线,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5 0.3 0.4 往、返各两次

注:n为测站数

8.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布点原则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设计图纸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沉降观测标志应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0.000m地坪0.2~0.5m为宜。对于建筑立面后期有贴面装饰的建(构)筑物,宜预埋螺栓式活动标志。

2)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3)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4)避开临时构筑物。

5)建(构)筑物的主要墙角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6)沉降缝、伸缩缝、新旧建(构)筑物或高低建(构)筑物接壤处的两侧。

7)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建(构)筑物不同结构分界处的两侧。

8)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且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9)基础底板的四角和中部。

10)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时,布设在裂缝两侧。

(2)埋设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宜采用不锈钢标志。见下图:



观测点做法图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针对本工程建筑结构形式,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沉降观测埋设在首层柱侧面标高+0.5m处。

8.5、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仪器:选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及与其配套条码尺。

(2)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观测规程》规定的三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沉降观测点稳固后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测二个测回,精度符合要求后填写记录表,主体结构施工时每一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结束后,在装修阶段,每个月观测一次,直到工程竣工,竣工后,由招标人继续观测。第一年四次,第二年二次,以后每年一次至下沉稳定为止。如沉降量大时缩短周期。并及时整理施测数据,编制成果表,作为竣工资料存档。

(3)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的要求进行:

等级 仪器型号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三等 苏一光DSZ2 ≤30m ≤1.0m ≤3.0m ≥0.3m 4 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4)观测周期

1)首次观测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往返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

2)荷载变化期间的观测周期要求

施工期间地下室观测二次,地上部分每层观测一次;基础周围大量积水、挖方、降水及暴雨后必须观测;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施工期间因故暂停施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

3)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要求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必须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

4)竣工后观测

第一年观测两次,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按照《建筑变形观测规程》决定观测次数。直至建筑物达到基本稳定(1mm/100d)时,停止观测。



9、基坑监测

9.1、基坑监测工程简介

基坑监测意义在于通过基坑监测,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本工程车库为地下一层、二层,因此仅对车库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以便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 异常情况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反馈,以便并釆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9.2、基坑监测施工方法

(1)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因为基坑坡顶观测基准点离坑上口一般较近,当基坑发生变形时,观测基准点也会随之变形,因此在距离基坑上口外侧2倍坑深的位置布置半永久性基准点,以便在每次观测时对观测基准点进行校核。

(2)监测点布置

本工程单体较多,因此基坑地面沉降、位移监测点主要沿每栋主楼周边设置。变形观测点的具体位置根据基坑护坡的实际情况进行布设,在最有可能发生变形对工程施工与运行安全影响最大的部位均应布设观测点。

(3)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是不借助于任何量测仪器,而用肉眼凭经验观察获得对判断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有用的信息,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在进行其他使用仪器的监测项目前由有一定工程经验的监测人员进行。主要观察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施工质量、围护体系是否有渗漏水及其渗漏水的位置和多少、施工条件的改变情况、坑边堆载的变化、管道渗漏和施工用水的不适当排放以及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对基坑稳定和环境安全性关系密切的信息。同时需密切注意基坑周围的地面裂缝、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的工作失常情况、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裂缝、流土或局部管涌现象等工程隐患的早期发现,以便发现隐患苗头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这项工作每天早晚进行,并将观测到的内容详细地记录在监测日记中,同时记录施工进度与施工工况,重要的信息则需要写在监测报表的备注栏内,发现重要的工程隐患则要专门填写监测备忘录。

(4)仪器监测

为了保证边坡位移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连续性,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在基坑支护完工完毕后进行数据、点位交底,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重新布设基准点。釆用直视法(又称视准线法)+全站仪极坐标法对原有观测点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及进将观测结果上报于技术设计管理部与项目监理部,以便指导坑底的施工与作业。

监测方法采用直视法及全站仪极坐标位移监测法,以场区内首级控制网作为基坑监测的基准网。基坑护坡平面位移观测时,将全站仪架设在观测基 准点上,逐一对观测点进行观测,并记录该观测点坐标,每次观测值均与上次观测值进行比较,其差值即为位移变形值。

9.3、基坑监测技术措施

(1)监测要求

基坑监测工作须按照计划进行。计划性是监测数据完整性的保证。监测数据须是真实可靠的。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可靠性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性要求所有数据须以原始记录为依据,原始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删除。

监测数据必须是及时的。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计算有问题可及时复测,尽量做到当天报表当天出。因为建筑施工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只有保证及时监测,才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釆取措施。

结构中的监测元件应尽量减少对结构的正常受力的影响,埋设水土压力监测元件、测斜管和分层沉降管时的回填土应注意与岩土介质的匹配。

对重要的监测项目,应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预警值应包括变形或内力量值及其变化速率。基坑监测应整理完整的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线,监测结束后整理出监测报告。

(2)监测频率

①监测初始值测定

监测点首次的观测值不少于2次,取各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监测的初始值。

②施工监测频率

正常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两次;因故停工,复工前加测一次,期间仍按常规(每周两次)监测。当遇大雨等特殊情况时,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当测量的位移值大于计算值时,加密观测次数。

(3)监测技术要点

①每次观测应做到:测量方法固定,观测时间固定、测量仪器固定,操作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以消除因仪器的自身的系统误差和人眼的视觉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②埋设观测点和施工阶段的观测过程中,对基准点和观测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定期派专人检查,确保基准点和观测点不被破坏,保证位移观测顺利进行。

③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必要时照像存档。首次观测结束后做好初始值的记录工作,以后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并汇总、计算位移量,编制时间位移量曲线分析表。监测数据、资料要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汇报。

9.4、监测资料整理

监控资料按照图表格式进行整理,凡监测得到的数据,必须当天处理完毕。如支护结构的变形量-时间曲线,并将数据和分析结果当天公布。监测人员必须当天向技术负责人进行口头提醒,如有必要应向其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每周将本周的报表进行处理,做成分析成果表上报监理。

9.5、其它注意事项

(1)基坑边2m内,均布荷载不得大于设计荷载值。

(2)基坑四周作好防、排水工作,严防地下管道渗水。

(3)坑上轴线控制点或水准基点每1个月复核一次,以保证其精度。

(4)通过监测发现各项监测值大于规范允许或计算值时,应加强观测,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如补加锚杆加固阻止位移继续扩大,确保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9.6、监控报警

(1)监控报警值

基坑边坡监测报警值为2.5H%,H为基坑深度,如超过报警值及时向项目经理部、监理单位、业主反映,并及时研究釆取相应措施。

(2)超预警值上报流程



超预警值上报流程图





10、测量、监测注意事项

10.1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人员经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2)项目总工程师向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测量人员施测前认真理解方案;

4)轴线点投测到楼层后,用全站仪进行放线;

5)仪器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6)标高引至楼层后,进行闭合复测;

7)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和倾斜改正;

8)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二次法,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9)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10)施工层放线时,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

11)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

12)结构施工中每层施工完毕,应检测外墙偏差并记录,并每层检查门窗洞口净空尺寸偏差,同一外立面同层窗洞口高低偏差及各层同一部位窗洞口水平位移,弹外墙窗口边线竖直通线,保垂直度控制在误差范围内。

10.2监测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观测期间使用一种仪器,固定操作人员,消除因仪器的自身系统误差和人眼的视觉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2)埋设观测点和施工阶段的观测过程中,对基准点和观测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定期派专人检查,确保基准点和观测点不被破坏,保证位移观测顺利进行。

3)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必要时照像存档。首次观测结束后做好初始值的记录工作,以后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并汇总、计算位移量编制时间位移量表。监测数据、资料要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汇报。



11、装饰与设备安装测量

11.1轴线投测

将结构施工期间投测的轴线及时投测到结构外侧或墙体及其他便于保存的地方,作好标记并以其为准。装修与设备安装测量时,找出结构施工期间的轴线控制线,作为装饰与设备安装测量的控制线。经校正合格后根据建筑施工图纸在各房间或部位的地面、顶棚及四面墙上测放出二次结构墙柱、门窗洞口线。

11.2标高控制

由于结构施工期间,荷载的不断加大等一些原因,建筑物会有一定的沉降量,尤其是一些不均匀沉降,会使施工期间抄测的+1.000m结构标高线有弯曲变形,不水平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情况、保证装饰效果,在结构施工完毕后,须重新校正+1.000m建筑标高,抄测方法同结构施工期间的抄测方法,为了区别结构标高,标注时应改用其它颜色的油漆。

11.3规范要求

装饰及设备安装所测设的水平线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即:水平线(室内、室外)每3m两端高差应小于±1mm;同一条水平线的标高允许误差为±3mm,室内铅垂线可用线坠或经纬仪、垂准仪投测,其精度应高于1/3000。

12、测量技术资料编制、管理

本工程的测量技术资料编制、管理依据《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95-2009)进行,提供的测量资料包括:

(1)工程定位测量记录(C3-1);

(2)基槽验线记录(C3-2);

(3)楼层平面放线记录(C3-3);

(4)楼层标高抄测记录(C3-4);

(5)建筑物垂直度、标高14、质量控制措施

观测记录(C3-5);



13、质量控制措施

13.1测量放线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由项目负责人领导,项目总工、生产经理中间控制,质检员、专业工程师负责的三级管理系统,形成项目负责人到各施工方、专业公司的质量管理网络。

13.2放线工作

(1)测量放线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周期对轴线控制网、控制点进行联测和复核工作。

(2)在每次轴线、标高投侧的过程中,测量人员必须首先检查桩位,检查其是否位移和出现破坏,保证使用的准确性。

13.3验线工作

轴线、标高引测完毕后,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自检:作业人员在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好自检记录。

互检: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

交接检: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上道工序合格后移交给下道工序,交接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注明日期。再由测量员报质检部核验,并报监理单位验收。

13.4接线工作

主轴线、标高经过报验合格后,由工长组织测量部与相关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接线工作,测量部对本道工序负责,责任工程师见证、监督责任,相关单位的测量人员对上道工序负检查核对责任。

13.5桩位保护

(1)工程定位桩或轴线引出控制桩布设完毕后,由测量工程师通知项目经理部主管责任师进行现场桩位保护交底。

(2)工程部接到交底后,采用900mm长直径Φ25的螺纹钢钉入坚实的地面上,在钢筋钉入前,将留设在外部一端的钢筋切平,钢筋钉入地面后,将轴线或标高引侧到钢筋头上,并采用钢锯刻出轴线的位置,投射完毕后,采用混凝土将钢筋端头稳固,周边砌筑120厚、250高、平面尺寸为500×500 mm,面层采用水泥砂浆抹平。

(3)桩位形成后,在桩位位置采用钢管脚手架搭设1m高方形保护架。

(4)对于引测到墙面上的控制轴线,采用红色油漆制作,在墙面进行抹灰或进行CI维护时,应当将该范围留出200×200mm的面积。

(5)施工过程中,除了测量人员,未经过工程部主管责任师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若因为施工需要进行挪动时,施工施工完毕后必须由挪动人恢复,避免桩位受到破坏。

14、安全文明施工

(1)测量放线人员进入现场须戴好安全帽,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

(2)测量放线人员因工作需要在基坑边沿或外架高处作业时,须正确系好安全带,确保作业安全;

(3)仪器安置必须在安全稳固的位置进行,安置前应检查脚架是否完好,各部位螺丝是否紧箍,确保人身及仪器安全;

(4)放线人员仪器迁站时,应将仪器放入箱中,并合并脚架进行移动,避免仪器损伤;

(5)作业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避免因走神而导致的失足、摔跤等安全事故。

(6)投测点位时拆除的防护网及护拦应及时恢复;

(7)设置控制点位标识时不得破坏结构及其他设备,必要时另设可靠的标识物。





























对外服务业务楼等7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用房)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43





项目所在地



楼座控制轴线桩位图









投递轴线点



激光接收靶



轴线控制点



激光垂准仪



接收靶示意图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6649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