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04《三希》宝帖及五大书法绝品(1)
2023-03-21 | 阅:  转:  |  分享 
  
《 三希堂 法帖 》 之 《 三希 》 宝 帖 及 五大书法绝品



王 羲之 —— 《 快雪时晴帖 》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

由此可见。

《快雪时晴帖》是 “ 书圣 ” 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 23cm;

横 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

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

次于他所书的 “ 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

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

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

王羲之书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楷,二是行草。二者的代

表分别是《黄庭经》和《快雪时晴帖》。

《黄庭经》,俗称《换鹅帖》,为王羲之晚年书法的精品。全幅小楷写成,

100 行,无款,末署 “永和十二年( 356 年)五月 ”,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

刻本了。

据史料记载,《黄庭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

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

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最后高兴地 “笼鹅而归 ”。关于这个传说的原文载于南朝

《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

成了《黄庭经》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摹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

俯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

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辩。

《快雪时晴帖》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是王羲之传世精品中的精品。这是一

件行楷书短简,四行二十八字,是大雪之后是一封王羲之与朋友问候的书信,以

开头的几个字作为品名。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指出,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

对赵孟俯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

《快雪时晴帖》于清代流入宫中,干隆皇帝对之珍爱无比,誉之为 “神乎技

矣 ”、 “天下无敌,古今鲜对 ”。干隆十一年,他将此迹与王献之的 “中秋帖 ”,王

珣的 “伯远帖 ”合称 “三希 ”,宝藏在 “三希堂 ”中。

就《快雪时晴帖》来看,其书体圆劲古雅,兼具贵族的优雅及文士的洒脱,

完美的体势为书法传统的正统,成为历代帝王、书法家 学习的范本。另外在用笔

方面,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

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的堪为历代帝王及书家的 “圣经 ”。

快雪时晴帖 (精品 )

王羲之,晋

册 ·纸本纵二三公分横一四 ·八公分



王羲之(公元307-365年),字逸少,原籍山东临

沂,官拜右将军,会稽内史。精於章草、隶、八分、飞白、真

、行诸体,亦能绘事,后世更尊重为书圣。本幅为唐代钩摹善

本,双钩精细,淡墨填廓,能得原迹生动活泼之笔意,斛绫转

折,备见锋芒。



(张光宾撰)

赵孟曾为黄子久大书 “快雪时晴 ”四字。与张雨临快雪时

晴帖,合成一卷。于至正五、六年间(一三四五 ——六)。黄

公望以所藏卷送莫景行,黄缙、张渚等胜流咸为题咏。据张渚

(字仲举)的跋语称 “右军张侯帖唐人硬黄所临,米南宫定为

神品并叙其传者本末而字多朽阙,赵文敏公为书于后。 ”右莫

昌(字景行)的跋亦云 “家藏快雪帖久矣,公(赵子昂)反复

题识其上。 ”(郁氏 “书画题跋记 ”七、三三八)氏之存有米

芾跋的快雪帖、元至正初上为莫景行收藏、更用黄子久遗赠的

“快雪时晴 ”四大字揭于斋中以传不朽。明詹景凤(东图玄览

)云: “逸少快雪时晴帖,行书,字大径八分,是真迹。只精

带竹,字墨纤毫无损,良是千余年间异物。笔法圆劲古雅,意

致优闲逸裕,为只身不可测。赵承旨行书以已得其什之七八。

但逸少锷敛,承旨则露其锷。逸少不聘,神潜而趣自超;承旨

则微有聘。曾入元内府,后有元诸民臣题跋。盖延佑五年出事

诸臣,赦令题也。诸臣为刘最、赵孟、都护沓儿。内赵跋法兰

亭,兼子敬十三行。旧在朱成国,今归稽职方文甫。风嫡黄州

别驾时,予(詹景凤)适来掌麻成教。麻成故属黄州,每公事

入郡,辄从稽借观,常数日不能去。见起铁使织成旨非法李北

海,及北海当亦法 此帖,而失其古雅优闲耳。 ”(玄览编二四

叶 )按 : 稽职方名应科,字文甫。



台北故宫宝物 <快雪时晴帖 >非王羲之真迹

2007 年 04 月 20 日 14:45 深圳新闻网





名列“台北故宫”十大宝物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唐代

韩幹的《牧马图》也不是韩幹画的?台湾《联合报》 19 日结合专家的观点道出了

其中的“奥妙”。

在“台北故宫”名品中,最受瞩目的当是《快雪时晴帖》,它不但被乾隆捧为

“神品”,也是被专家及观众同时票选为十大宝物的唯一交集 。其实,东晋王羲之

的墨宝早已失传,蒋勋等学者认为它是“双钩填廓”的唐代摹本,“台北故宫”书

画处处长王耀庭也证实它是临摹本,但“台北故宫”在官方的导览手册上并没有言

明,还是把它当成王羲之的真迹,有误导观众之嫌。

美学研究者蒋勋笑称,“台北故宫”“假作真时真亦假”,但还是要赶紧为其

“正名”。“台北故宫”现正筹备文物大清点,蒋勋认为,此时不“正名”,更待

何时?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唐韩幹的《牧马图》,这幅名画因为左上角有宋徽宗亲笔题

写的“韩幹真迹”,一直被当成是韩幹所作,现已证实是宋徽宗命人摹绘。

蒋勋认为,上述书画张冠李戴,虽不损其价值,但攸关社会教育责任,“台

北故宫”有必要“正名”,冠上“传”字表明这些书画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且

过去“台北故宫”的编目太老旧、未顺应时代需求,“台北故宫”也应另新编文

物目录;此外,“台北故宫”的监督机制应该更加透明化,在清点文物前成立的

“监督委员会”应该广纳学术界、企业界及广义的文化人参与。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文 意思 如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启功曾有文章论晋代人书信中的句读,谈及此帖,曰:

这里除前后写信的人名和受信人张侯(侯是尊称)外, “ 快雪 ” 等 8 个字,也很

明白。只有 “ 未果 ” 等 7 个字不易点断。后来从 “ 力不次 ” 得到初步的解释:回

忆幼年时,家中有婚、丧诸事,有亲友送来礼物,例由管账的人填写一张 “ 谢帖 ” ,

格式是右边印一个 “ 领 ” 字(如不能接受的礼物,即改 “ 领 ” ,写一个 “ 璧 ” 字,

表示璧还),中间上端印一个 “ 谢 ” 字,下半印受礼家的主人姓名,左边空处由

管 账者临时写 “ 力若干(付给力的酬劳钱数) ” 。这个 “ 力 ” 即指送礼人。当时

世俗称卖劳力的人甚至称为 “ 苦力 ” ,文书上即写一 “ 力 ” 字。联想到帖中的

“ 力 ” 字,应该即指送信人。又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 “ 次 ” ,表

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 “ 行次昭陵 ” 一首,即是 “ 行到昭陵 ” 。那么 “ 不次 ”

当是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所以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

再看 “ 未果 ” ,当然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一类事情的用语,事未实现,

自然心怀不畅,那么 “ 结 ” 字应是指心情郁结。这样系联的解析,大致可能差不

多了。只有对方究竟要约王羲之作什么?就 无从猜测了。

听雨斋主人曰:我读了启老的注解,略有所悟,于是把《快雪时晴帖》这封信的

意思转成白话文如下:

山阴县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

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

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假作真时真亦假 台所藏快雪时晴帖非王羲之真迹?



2007-04-19 15:08:35 中国新闻网





真耶?非耶? “台北故宫 ”典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据说并非王羲之真迹。

来源:台湾《联合报》

名列 “台北故宫 ”十大 “国宝 ”的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唐代

韩幹的 “牧马图 ”也不是韩幹画的? “国宝 ”虽然还是 “国宝 ”,但观众还是要辨明真伪。

岛内媒体 19 日的报道就相关事件结合专家的观点道出了其中的 “奥妙 ”。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在 “台北故宫 ”名品中,最受瞩目的当是 “快雪时晴帖 ”,

它不但被乾隆捧为 “神品 ”,也是被专家及观众 同时票选为十大 “国宝 ”的唯一交集。

其实,东晋王羲之的墨宝早已失传,蒋勋等学者认为它是 “双钩填廓 ”的唐代摹本,

“台北故宫 ”书画处处长王耀庭也证实它是临摹本,但 “台北故宫 ”在官方的导览手

册上并没有言明,还是把它当成王羲之的真迹,有误导观众之嫌。

美学大师蒋勋笑称,故宫 “假作真时,真亦假 ”,但还是要赶紧为 “国宝 ”“正名 ”。

“台北故宫 ”现正筹备文物大清点,蒋勋认为,此时不 “正名 ”,更待何时?

一般人以为入藏 “台北故宫 ”的文物件件是 “国宝 ”,但 “台北故宫 ”前副院长庄严

在他的著作 “山堂清话 ”里直言, “台北故宫 ”的收藏 “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什么都有。 ”

但他还是认为 “真的未必好,伪的也未必坏 ”。被喻为 “美学传教士 ”的蒋勋也说, “台

北故宫 ”典藏文物奠基于乾隆的收藏,而乾隆 “最常把假的当成真,真的当成假 ”,

因此, “台北故宫 ”文物经常张冠李戴、断代有误、也不乏赝品。

蒋勋说, “台北故宫 ”收藏的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即描述这一段著名公案,

讽刺的是,这幅画并非如 “台北故宫 ”所称是阎立本所画,作者另有其人。

相传,唐太宗生前搜集了二王真迹 3600 件,蒋勋说,唐太宗身后这些墨宝

极可能全进了他的陵墓,传世所谓王羲之的墨宝皆为 后世临摹。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唐韩幹的 “牧马图 ”,这幅名画因为左上角有宋徽宗亲笔题

写的 “韩幹真迹 ”,一直被当成是韩幹所作,现已证实是宋徽宗命人摹绘。

蒋勋认为,上述书画张冠李戴,虽不损其价值,但攸关社会教育责任, “台

北故宫 ”有必要 “正名 ”,冠上 “传 ”字表明这些书画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且过去 “台

北故宫 ”的编目太老旧、未顺应时代需求, “台北故宫 ”也应另新编文物目录;此外,

“台北故宫 ”的监督机制应该更加透明化,在清点文物前成立的 “监督委员会 ”应该

广纳学术界、企业界及广义的文化人参与。

乾隆搞乌龙 假作真 时真亦假

“台北故宫 ”有假 “国宝 ”?乾隆自知清宫的收藏良莠不齐,文物有真有假,他

喜欢扮侦探、主持文物鉴定,可惜的是,他曾搞出大乌龙,错判元代黄公望 “富

春山居图 ”的真假闹出笑话。

“台北故宫 ”收藏有两卷 “富春山居图 ”,其中一卷叫 “无用师卷 ”,另一卷叫 “子

明卷 ”。乾隆皇帝最先得到的是子明卷,他非常喜欢、经常把玩。其实,真迹 “无

用师卷 ”尚藏在天津的大商人安岐家,后来真迹进入清宫,乾隆皇帝自己主持文

物鉴定,认定 “无用卷师 ”是假的, “子明卷 ”才是真的,还逢人就邀诗题词将 “子明

卷 ”的留白处题得满满五十六则赞叹诗 、盖满各式钤印。

在蒋勋等学者眼中,此画可说是被乾隆毁了容。当年满朝文官很难说人人都

看不出 “子明卷 ”是伪作,只有沈德潜留下弦外之音: “两图谁是复谁否?众眼蒙瞇

云亦云 ”。

直到现代,美术学界总算为黄公望年高八十、为好友无用师所作的 “富春山

居图 ”翻案,辨明真伪。此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乾隆看走眼,真迹的原貌得

以完整保存。

在中国美术史上,皇帝往往是主使 “造假 ”的始作俑者,只是当年他们没有著

作权的概念而 “视假如真 ”,如:被宋徽宗题上 “韩幹真迹 ”的 “牧马图 ”,经 “台北故

宫 ”书画处处长王耀庭考证,极可能因此画原收藏于北宋宫中,却因年久残朽无

法重裱,而由皇帝命名家摹绘替代,此画在徽宗时代被视为 “等同真迹 ”,却因流

露出宋代画院的风格而露出马脚;看在现代人眼中就可能因 “名不副实 ”而遭到质

疑。

“台北故宫 ”文物多来自清宫旧藏,而清宫收藏的来源主要是承袭前朝(宋、

元、明)收藏及臣工贡献,其次是抄家所得及皇家搜购,这些收藏来源,固然不

乏精品,但也不免夹杂伪作。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 “书圣 ”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 2

3cm;横 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

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

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

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 惊羡和赞叹。乾隆

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

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 “天下无双,

古今鲜对 ”八个小字, “神乎其技 ”四个大字。又说: “龙跳天门,虎卧

凤阁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 “二十八骊珠 ”,他把此帖和

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

阁内,乾隆御书匾额 “三希堂 ”,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

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 134 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

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 “阅古楼 ”,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

墙上 ,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

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 “宝晋斋 ”,元代又入御府,

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

八年(公元 1679 年)入内府。 1949 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

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 2972 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

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

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 “三希 ”《伯远帖》 、《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 “一

希 ”《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 ”尚未聚首,国人

深引为憾。









乾隆帝 1753 年 临快雪时晴帖 立轴 纸本

时晴快雪对时晴,真者当前怵惕生。展阔缩临皆自我,兰亭何必擅前旌。

兰亭抚者大小不一,真草亦殊。快雪独无闻焉。曩尝缩临蝇头本,并写玩鹅图,

刻于天然玉子。兹复展阔临之,因题一绝。乾隆癸酉新正四日雪后诣斋宫御笔并

记。

钤印:乾(朱文)、隆(朱文)、用笔在心(白文)、落纸云烟(白文)、陶冶

赖诗篇(朱文)、游六艺圃(朱文)、三希 堂(白文)

鉴藏印:尧峰楼刘氏(朱文)、元农珍藏书画印

录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

张侯。

王献之 —— 《 中秋帖 》

《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

合称 “三希 ”,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

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

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释文 :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王献之 中秋帖

《中秋帖》被人称为 “ 一笔书 ” 之祖,世传张芝 “ 一笔书 ” 到晋代仅有王献

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王 大令,即王献之( 344 一 386 年),字子敬,三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

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 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

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从小 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

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

心观看,待到把它 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

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

他 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

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 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

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

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 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

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

后,就再也不敢 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 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

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 ,于

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



作 品名称 :廿九日帖

作品说明 :



作品名称 :中秋帖

作品说明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

远帖》合称 “三希 ”,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

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

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 启功



今年 2 月下旬,有一位兄弟院校的教师寄来一封信,说到王羲之写的《快雪

时晴帖》中有一处句逗难断,据说问过两位朋友,所说不一,因来函垂询。帖文

如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里除前后写信的人名和受信人张侯(侯是尊称)外,“快雪”等 8 个字,

也很明白。只有“未果”等 7 个字不易点断。这正是那位朋友垂询的问题。我学

书法,也曾不止一次地临写这个帖,也曾对这 7 个字的句逗感到困惑。后来从“力

不次”得到初步的解释:回忆幼年时,家中有婚、丧诸事,有亲友送来礼物,例

由 管账的人填写一张“谢帖”,格式是右边印一个“领”字(如不能接受的礼物,

即改“领”,写一个“璧”字,表示璧还),中间上端印一个“谢”字,下半印受

礼家的主人姓名,左边空处由管账者临时写“力若干(付给力的酬劳钱数)”。这

个“力”即指送礼人。当时世俗称卖劳力的人甚至称为“苦力”,文书上即写一

“力”字。联想到帖中的“力”字,应该即指送信人。又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

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

到昭陵”。那么“不次”当是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所以王羲之写这短札作

答复。



再看“未果”,当然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一类事情的用语,事未实

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应是指心情郁结。这样系联的解析,大致可能

差不多了。只有对方究竟要约王羲之作什么?就无从猜测了。



又有传为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墨迹,在清代曾被列入“三希”的第二件。

帖文是: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勉强句逗,仍

不解其义)。



这段话,从来没见有人给它点出句逗,也就无人读懂语义的。



再说宋代米芾得到晋代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各一件,是真原迹,不

是响拓(用蜡纸钩摹)的,因题他的书室为“宝晋斋”,又曾把这些字迹刻石传

拓,号称“宝晋斋帖”。王献之一帖被称为“十二月割至帖”,原文如下!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后(或释“复”)不得相未复还恸深反即甚省如何,然

胜人何,庆等大军??这帖既经米芾鉴定不是钩摹本,也没说过帖有残损的情况,

但语义仍然无法解释。拿这帖的拓本和《中秋帖》相比较,非常明显,《中秋帖》

实是米芾自己摘临这帖中的字。为什么摘临?大约米氏也不全懂帖文吧。



摹刻古代法书,常只保留完整的字,删去有残缺的字。例如宋代《淳化阁帖》

卷九有王 献之《廿九日帖》,其中有一句“遂不奉恨深”,非常奇怪。按书面语词,

有“奉呈”、“奉赠”、“奉祝”、“奉贺”一类的“敬语”,却没见过“奉打”、“奉

骂”、“奉仇”、“奉怨”一类反面词汇的。那么“遂不奉恨深”究竟怎讲?后来看

到《万岁通天帖》卷中有唐人摹拓这一帖,原来“奉”字下有“别怅”二字,但

这二字残缺了右半,只剩下“另”、“忄”两个左旁半字。淳化刻帖时,便删去两

个残字,把“奉”字和“恨”字连接在一处,便成了这等怪话。宋代法帖中摹刻

二王的书札最多,有很多词句难懂处,其中当然有书家自己的暗语,或习用的省

略俗语不易解 释。此外,还有删除残字以致词句难通处,这里的“奉恨”即是一

证。



又《阁帖》卷三王洽《不孝帖》有一句云:“备囗婴荼毒”,“备”下有草书一

字,字体既不一致,语气亦不连贯(有人释为“豫”字,也并不像)。后见唐摹

王羲之《丧乱帖》中有南朝姚怀珍鉴定押字,“珍”字草书正与王洽帖中不可识

的字相同,才得知原是帖中行间姚怀珍的押字,误被摹帖人认为句旁边添加的字,

便摹入句中。这与前边删去残字的“奉恨”恰相对照。从这类例证,可知古代法

帖中晋人书札多难句逗的缘故之一了。



前谈了清代尊为“三希”的《快雪》、《中秋 》两帖,还有第三“希”的王珣

《伯远帖》,这帖确非钩摹,也没有残损的字,而且字句连贯,只是有些词句偏

于古雅,字迹有些潦草处,读起来也颇费推敲。现在也试作句逗,就正于鉴赏方

家。帖云:



珣顿首顿首:伯远(人名)胜业情期,群从之宝(此字潦草),自以羸患,志

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克)申。分(此字微残)别如昨,永为畴(此字潦

草)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此帖尾原已不全。)按伯远不知是否王珣的弟兄,

“群从”也可能指伯远的弟兄,他在弟兄之间特别优秀。“此出”不知是说王珣

远游,还是伯远外出。“分别”当然是王珣与 伯远分别,“畴古”,如云“古昔”,

说伯远作了古人。当时的语言环境,我们无法了解,所以只能看帖文表面大意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 年 10 月 24 日第七版 )



王珣 —— 《 伯远帖 》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

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

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

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

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

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

帝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

与殷仲堪,徐邈、王恭、 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

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

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据专家鉴定,清代著名的三希中,《快雪时晴贴》、《中秋贴》均为临摹本,惟《伯远贴》为

真迹。王羲之开创的新书风在其家族中代代传承,其俊逸舒朗的书体,深得二王的法乳。董

其昌称其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珣( 350-401)字元琳,小字护法,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

书圣王羲之为其堂叔,和其父王洽,祖父王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官至尚书令。传世行书真

迹《伯远贴》为成熟的行草,被乾隆列为三希之一。来源:人民 网



中国 五大书法绝品 亮相故宫 总价至少亿元以上

中国现存早期书法中的五大扛鼎之作 ——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清乾隆内府 “ 三

希 ” 中的两件(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贴》)、隋人书《出师颂》

及王羲之《兰亭序帖》的最佳摹本唐代冯承素本将在故宫展出六天。上述五件作

品均为国宝级文物,据业内人士分析,如参加拍卖,这五幅作品的总价至少在亿

元以上。

西晋陆机草隶《平复帖》



陆机,晋时吴郡(今苏州)人。《平复帖》应是介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过渡

性书体,有学者认为是草隶。

东晋王献之行书《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 ,曾被清高宗弘历(乾

隆皇帝)誉为 “ 三希 ” 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晋王珣行书《伯远帖》



《伯远帖》是晋王珣  350年-401年  写的一封通信札,也是传世晋

人墨迹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迹。

隋佚名章草《出师颂》卷



《出师颂》未署书者姓名,专家鉴定为隋人所书。此书是存世书法作品中为

数不多的古章草书之一。

唐朝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冯承素,唐太宗时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

唐初,临摹《兰亭序》风行,在众多摹本中,尤以此本最为精妙,因卷首有唐中

宗李显神龙年 号小印  故称 “ 神龙本 ” 。



《出师颂》卷 ( 见上图 ),隋人书,纸本,章草书,纵 21.2 厘米,横 127.8 厘米。





《出师颂》释文:出师颂史孝山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讚。

五曜宵映,素灵夜叹,皇运未(来)授,万宝增焕。历纪十二,天命中易,西戎

不顺,东夷搆逆。廼命上将,授以雄戟,桓桓上将,实天所启。允文允武,明诗

阅礼,宪章百揆,为世作楷。昔在孟津,惟师尚父,素旄一麾,浑一区寓。苍生

更始,移风变楚,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人歌之,犹叹其艰,况(原缺一字,

为“我”)将军,穷域极边。鼓无停响,旌不蹔褰,泽沾遐荒,功铭鼎鈜。我出

我师,于彼西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介圭既削,裂壤

酬勋。今我将军, 启土上郡,传子传孙,显显令闻。

本幅无款。鉴藏印记有 22 方,计为:唐太平公主梵文印“三藐母驮”,唐

邵王李约“约”和“邵约之印”,唐中书侍郎王涯“永存珍秘”(钤两处);宋

高宗“绍”、“兴”(联珠印)、宋内府“书印”(半印)和“内府秘书之印”;

明以前人之“蓑笠轩印”、“历代永宝”、“刘氏中守”、“刘完私印”、“安

元忠印”及二印文不辨之印;清安岐“仪周珍藏”,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

孙”诸玺。

后纸宋米友仁跋:“右出师颂,隋 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

右下钤“监书画博士印”。左鉴藏印记 6 方,计有:“物”(半印)、“□轩”、

“□□山牧”、“古希天子”、“寿”及一印文不辨印。右鉴藏印 6 方,为“安

仪周家珍藏”、“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

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引首篆书“晋墨”两字及花押“伍”,押上钤“御府图书”,据押和印,前

人定为宋高宗书,实为明人仿写。另有清内府鉴藏印“太上皇帝”、“石渠定鉴”、

“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左上乾隆癸巳(三十八年, 1773 年)

御题 一段。

前隔水鉴藏印有:明王世懋“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清安岐“安”、“仪

周鉴堂”,清内府“八徵耄念之宝”。后隔水乾隆戊辰(十三年, 1748 年)御

题一段,下钤“乾”、“隆”印,另有清安岐鉴藏印“麓邨”。

此本见于著录的有: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孙鑛《书画跋跋续》、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

缘汇观》、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阮元《石渠随笔》、

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刻入《三希堂法帖》。

根据著录书及鉴藏印记,此本称为“绍兴本”《出师颂》,据米友仁跋,多

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流传情况

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

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民国十一年( 1922 年)十一月初九日,

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携出宫外, 1945 年后散落匿于民间不彰 60 余年; 2003

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出师颂》作为流传有绪的章草墨迹曾留存有两本,一为此“绍兴本”,一

为“宣和本”,后者曾入北宋内府,有宋 徽宗标题“征西司马索靖书”及“宣和”

瓢印,一般定为西晋索靖书,也有认为是梁·萧子云书,经北宋《宣和书谱》、

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其流传

情况大致是:北宋入宣和内府,明代似从严嵩家辗转入文彭手,后售于项元汴,

入清后不存。“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戏鸿堂帖》,王肯堂《泼墨斋帖》亦曾

摹刻,今仅存法帖拓本。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

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

索靖( 239-303 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姐之孙,官尚

书郎,封安乐亭侯。精章草,承张芝衣钵,虽精熟不及,但“妙有余姿”,在保

留规范的章草体同时更增遒劲和飘忽之势。前人评其书“遒竦”、“银钩虿尾”、

“飘风息举,鸷鸟乍飞”。与卫瓘并称当世。

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

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

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

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 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

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故定为隋人书是合

宜的。(故宫网站供图 单国强撰稿)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大师傅熹年、徐邦达、朱家 溍 (已故)、启功(从左至右)

鉴定《出师颂》卷时的情形 。

平复帖



释 文 :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 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

口 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 口 量之

迈前执所恒有宜 口 称之夏 口 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

西晋陆机书。章草。纸本。纵 23. 8 厘米,横 20. 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陆机 (261~ 303),字士衡,吴县华亭 (今上海市 )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

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 “ 少有异才,文

章冠世 ” ,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

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

个信札,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其中有病体 “ 恐难平复 ” 字样,故名。字为

章草,但无挑波,和《淳化阁》所收卫瓘《顿首州民贴》体段相近。大约是当时

流行的一种实用书体。

王僧虔曾说陆机的字 “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 ”。李嗣真说: “陆平原、李夫人

犹带古风 ”。大概当时吴国书法比较守旧而且有点地方风格,在当时的书法中比

较特别。看此帖之字确有点奇幻难读,当不是偶然现象。此书使用秃笔书写,笔

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

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 “十年遍校流沙简,《平

复》无渐署墨皇。 ”





纸本,墨迹,章草书;纵 23.8cm,横 20.5cm1956 年张伯驹捐献文化部文物

局拨故宫博物院藏。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作品,书风朴拙,笔划挺健,字间不相

连属,可见秃笔的独特面貌。无款印,宋徽宗赵佶定为晋陆机书。有人认为作者

非陆机。古代名家墨迹存世最早者,历代珍视。曾经唐殷浩、梁秀收藏,宋时归

李玮,后入宣和内府,元明之际辗转各家,明末韩世能父子收得,入清后递藏于

张丑、安岐、梁清标处。溥儒曾藏,后为张伯驹重价购得。《宣和书谱》、《东

图玄览》、《大观录》、《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著

录。陆机 ( 261— 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名门,祖父吴丞

相陆逊,父吴大司马抗, “ 世皆奕奕,为当代显人 ” 。曾官平原内史,故称 “ 陆

平原 ” 。以文学见名于时,才华横溢。同时代人张华有 “ 人之为文恨才少,而机

患其多,至有见文而自欲弃其所学 ” 之叹。亦工书法,尤长于章草,但书名不显。

书论中鲜见,盖为其才名文学所掩。来源:人民网

今草先河《平复帖》





陆机(公元 261 年至 303 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

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字方面,最

擅长的是文学批评,他 20 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系统完整的言论。

《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 “恐难

平复 ”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此帖共 9 行 84 字,是用秃

笔写成的草字,书法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其 书体与王羲之以后流行的

今草不同,倒与本世纪以来出土的汉晋简牍十分相近,可以说《平复帖》

是开创今草书体之先河。

《平复帖》为纸本,纵 23.8 厘米,横 20.5 厘米。乍看此帖,书法起

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出锋;字体左高右低,既无蚕头凤尾,也

无银钩虿尾之状,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笔划使转自如,带有隶书的

波磔笔法;线条短小丰腴,笔划简练朴实,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那样连

绵不断,但也不完全独立,笔意紧紧相连,上下呼应贯通。这幅作品融

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朴质雄厚、古

雅自然的风格,大概是当 时吴国一带的地域书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

着特殊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书法艺术修养。

《平复帖》作为中国书法的珍宝,在旧中国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疯狂掠夺我国的财富,还把目

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献给日本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张伯驹知道了此事,他非常愤

怒、焦急,担心这件名帖流出国门。情急之下,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

产,用巨款买回了《平复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书画珍品,仅《平复帖》

就花去 4 万大洋。谁知这件事被一个惟利是图的 古董商知道了,他找到

张伯驹,说愿出更高的价格买下这批字画,以便转手倒卖。张伯驹斩钉

截铁地回答: “黄金易得,国宝无双,万一流落海外,我岂不成了千古罪

人! ”解放后,张伯驹夫妇把这件流传 1700 年的无价之宝及自己所藏的

古代字画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为他签发

了褒扬状,《平复帖》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收藏拍卖导报 朱积良)

王羲之《兰亭序帖》(节选)









纸本,墨迹,章草书;纵 23.8cm,横 20.5cm

1956 年张伯驹捐献文化 部 文物 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作品,书风朴拙,笔划挺健,字间不相连属,可见秃笔

的独特面貌。无款印,宋徽宗赵佶定为晋陆机书。有人认为作者非陆机。古代名

家墨迹存世最早者,历代珍视。曾经唐殷浩、梁秀收藏,宋时归李玮,后入宣和

内府,元明之际辗转各家,明末韩世能父子收得,入清后递藏于张丑、安岐、梁

清标处。溥儒曾藏,后为张伯驹重价购得。《宣和书谱》、《东图玄览》、《大

观录》、《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陆机( 261— 303),

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名门,祖父吴丞相陆逊,父吴大司马抗,

“ 世皆奕奕, 为当代显人 ” 。曾官平原内史,故称 “ 陆平原 ” 。以文学见名于时,

才华横溢。同时代人张华有 “ 人之为文恨才少,而机患其多,至有见文而自欲弃

其所学 ” 之叹。亦工书法,尤长于章草,但书名不显。书论中鲜见,盖为其才名

文学所掩。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

合称 “ 三希 ” ,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 “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

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

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

庆等大军





据专家鉴定,清代著名的三希中,《快雪时晴贴》、《中秋贴》均为临摹本,

惟《伯远贴》为真迹。王羲之开创的新书风在其家族中代代传承,其俊逸舒朗的

书体,深得二王的法乳。董其昌称其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珣( 350-401)字元琳,小字护法,琅琊临沂(今 山东)人,出身于东晋

王氏一族,书圣王羲之为其堂叔,和其父王洽,祖父王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官

至尚书令。传世行书真迹《伯远贴》为成熟的行草,被乾隆列为三希之一。



王羲之神龙兰亭序帖卷

纵 24.5 厘米 × 横 69.9 厘米

东晋王羲之书。纸本。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原为王羲之著名书迹,

传已葬入唐太宗昭陵。唐代多有摹本,此卷原题《唐摹兰亭》 (传为冯承素摹)

因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 ‘神龙本 ’。

王羲之

王羲之 (303~ 361),字逸少,琅琊 (今属山东临沂 )人,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

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 “ 王右军 ” 。王羲之是后世帖学书法的两大派系的

策源。智永、虞世南、陆柬之、蔡襄、赵孟顺、文徵明、董其昌等承继了他平正

秀逸的一路王献之、欧阳询、李邕、米芾、祝允明、王铎等则接受了他欹侧峭劲

的一路。可以说历代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王羲之的影响。应该指出,现

存王羲之墨迹法书,已无一件原书真迹,只有唐摹本和古临本。

《万岁通天帖》堪称 “ 下真迹一等 ” 。以书法论,《姨母帖》略有隶书笔意,

人多以为是王羲之早年隶法未脱的作品。《初月帖》则不同,笔法苍劲雄强,应

为晚年所书。流传至今的还有《远宦帖》、《丧乱、二谢、得示三帖》、《频有

哀祸、孔侍中二帖》、《平安、何如帖》等。上述诸帖又皆为唐摹善本,其中《丧

乱、二谢、得示三帖》、《频有哀祸、孔侍中二帖》在唐代即己流传日本。在传

世的王羲之古摹法书中,《快雪时晴帖》是曾经最负盛名者之一,多数人认为是

唐摹。在王羲之的书迹中,最著名的、又是古今人们看法分歧最大的,当属《兰

亭序帖》了。传至今 天的有所谓冯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等,其实

都只是唐摹本,其中要以冯摹本最见精绝。

王羲之书迹的伪物有《雨后帖》,帖为五行草书尺牍,纸色是墨水所染,约

值北宋末期,是以临写的方法伪作的名人书迹。另有《临钟繇千字文卷》,上有

宋宣和印记皆真,不会后于北宋晚期,应是以钩摹法伪造的王羲之书迹。世传王

羲之书法作品,都是楷、行、草体书。其中楷书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

《曹娥碑》等,皆以宽稳精秀为主风格;其行书作品以信牍之类的法帖最多,以

著名的《兰亭序帖》最为典型;章草书则以《十七帖》为集中体现。

《兰亭序帖》之争

关于《兰亭序帖》是否王羲之所书,传世至今的《兰亭序帖》摹本是否是其

笔迹,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南宋姜夔认为当初梁武帝收集了王羲之 200 多幅作

品,却没有提及《兰亭序帖》。由于梁武帝离王羲之的生活年代很近,所以,有

可能根本就没有《兰亭序帖》。清李文田从书体上否定定武《兰亭序帖》为王羲

之笔迹,认为魏晋书法普遍有汉魏时期的隶意,而所传的兰亭刻本部是南北朝以

后的书法风格,所以他认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兰亭序帖》可能都是假的。 1965

年,郭沫若据南京出土《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 1972 年,又据新

疆出土写本《三 国志》残卷,分析神龙《兰亭序帖》、定武《兰亭序帖》字迹,

得出结论说,今存神龙本墨迹就是《兰亭序帖》的真本,为王羲之的后代 —— 智

永禅师所有的稿本。此论一出,破石惊天,引起轩然大波。南京文史馆的高二适

等人著文驳议,认为在当时字体演变时期,《兰亭序帖》部分字迹仍未脱离隶书

笔意。说明《兰亭序帖》正是王羲之真作的摹本。书法极品《兰亭序帖》是右军

笔迹,还是后人伪造,双方针锋相对,难分轩轾。





献花(0)
+1
(本文系虚极静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