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识论与认识论
2023-03-21 | 阅:  转:  |  分享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

的而使用。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

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

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定义知识

主条目:知识论

尽管知识是日常生活里的中心组成部分,但知识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哲学

家、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极大兴趣的话题。根据许多思想家的论

述,知识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

被相信的(believed)。。

通过描述知识是如何应用来考察知识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在这种意义

上,知识是由不同意向讨论着的信息。DIKW体系将数据、信息、知识、智

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而这个模型与DIKW体系是一致的。

Purser & Pasmore认为要精确地定义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何谓知

识?如何获取知识?何者是有效的知识?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若

无法回答知识是什麽,将难以设计能产生更多知识及有效利用的组织。因

此,Purser & Pasmore则将知识定义为:「用以制定决策用的事实、模

式、基模、概念、意见、及直觉的集合体。」Badaracco将知识定义为:

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及资讯。日本学者田中郁次郎则

认为知识是一种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知识牵涉到信仰、承诺

与行动等,可分为内隐与外显知识。何光国则认为知识是一、经验累积的

纪录;二、事实组织的系统化;三、对事实的理解;四、一种理解的行为

或状态;五、人的已知和未知。此外 Davenport,依据知识的特性指出,

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及经过文

字化的资讯,而且还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

等提供架构。

由上述可知,知识是抽象的,是藉由某种形式呈现以传达概念。例如:古

代的结婚记事、白旗示降等,都是藉由结绳、白旗等符号来传达概念。但

是当人类活动越是频繁,则简单的符号就不足传达双方的意念。因此,有

了文字、语言等符号兴起以作为沟通的工具。在沟通过程中还是需要经过

思考,最後才能产生出知识。由此可知,知识就是经由前人的经验累积形

成的。

几位学者对知识的定义:

Quinn(1996):知识是存在於专业人员身上的技能财产,可分为:实证知

识、高级技能、系统认知、自我激励创造力等。

Harris(1996):知识是资讯、文化脉络及经验的组合。

Qunitas(1997):知识是企业无形资产。

Nonaka(1994):认为当讯息(message)被赋予意义後,就成为资讯

(information),而资讯再经过整理後,才转化为知识(konwledge)。知识

第 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是人类理解与学习的结果。

知识管理

主条目: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寻求理解组织内知识被使用和交换(trade)的方式,并且将知

识理解为自我引用(self-referential)与递归(recursive)的。这里

递归的意思是指知识的定义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知识管理认为

知识是一种浸润着经验的信息;而信息与特定的观察相关,它是导致观察

者发现变化的数据;数据可以被观察,但并不需要如此。

情境知识

情境知识是关于特定情景的知识。想象两种非常相似的蘑菇,它们分别生

长于山峰的不同的一侧,一种是有营养的,另一种是有毒的;在山峰这一

侧获得的食用蘑菇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在山峰另一侧使用。

通过诸如试错法这样的方法来产生的知识,或者通过经验来学习到的知

识,都倾向于是一种情境知识。而通过科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比其他方法产

生的知识更加不情景化,这也是科学方法的优点之一。

情境知识通常嵌入在一种语言、文化或者传统中。有一种观点对文化帝国

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全球单一文化(monoculture)的上升导致了地方性

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消失。

知识的社会学

主条目:科学知识的社会学

知识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它的社会特性。比如,知识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资

本(social capital)。知识的社会学将检验社会和知识如何互动。

通过经验、观察和推理,个体或者文化获得了知识。知识的传播已经被人

类学的扩散理论所检验。发明的扩散理论探讨了引导人们获知、尝试以及

采纳新观点或者措施的各种因素。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知识的发

展。

其他的定义

知识是“与经验、上下文(Context)、解释和思考(reflection)结合

在一起的信息。它是一种可以随时帮助人们决策与行动的高价值信息”—

T. Davenport et al., 1998。

“显式的或者已编码的(codified)知识是指一种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

传输的知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拥有个人化的特征,这使得隐性知识很难

被正规化和通讯。”—I. Nonaka, 1994

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

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top-1.gif (159935 bytes)



第 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江怡

通常认为,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从古代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以认识论

研究为中心,对认识的形式、过程及结果等的研究成为认识论的主要内

容。但在西方哲学家看来,这样的认识论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对思维内容的

概念化整理,而是包含了对认识活动何以可能的理性追问。事实上,康德

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更重

要的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当然,如果把认识论也看作一种形而上学的

话,就不会对此提出怀疑了。)因为“……如何可能”这样的问题形式包

含了对所询问的对象之所以成为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和条件,这也就是(亚

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即某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

物的条件;而万物差别中的同一就是“是其所是”,即“是”作为“是”

的条件,这里的“是”不是某物,也不是万物,而是万物共有的本质规

定。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

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

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

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

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虽然在现代哲学中,认识论通常就被定义为

“关于知识的理论”,但这里的定义并不是对西方知识论的规定,因为

epistemology是关于认知活动的理论,而知识论则是关于知识如何可能的

理论。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以及获得的过程,而后

者则是对前者研究结果的一种形式的考察,即知识何以能够成为知识,追

问知识的本质规定。在知识论中,没有经验上的偶然性,只有形式上的必

然性;没有认识内容上的意识活动,只有认识形式上的逻辑规定。

把知识论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不是对知识论的一种“异类解读”,更不是

对知识论的误解;恰恰相反,只有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理解知识论,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西方哲学家在讨论知识论时为何不断询问“成真条件”,为

何对逻辑的要求成为知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里的“成真条件”不是或

不仅仅是逻辑上的或语义学的要求,而是询问知识何以可能的规定性,是

询问在何种条件下知识才能成为知识,也就是询问信念在什么什么条件下

才能被确证为是真的。传统知识论把知识规定为“经过辨明为真的信念”

(justified true beliefs),“辨明”、“为真”和“信念”构成了知

识的基本内容。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里的“辨明”(justification)

不是要求具体的论证内容,而是要求所要辨明的信念是可靠的、在逻辑上

是前后一致的;这是一种对信念的形式要求,或者说是一种对信念的必然

性的要求,因为只有在逻辑形式上满足了可靠和一致的要求,信念才是可

以说是必然的。同样,这里的“为真”(to be true)也不是要求信念内

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要求被辨明的信念必须是在一切情况下都为

真,不能为假;既然是“在一切情况下”,那么这就不可能是对信念内容

的要求,而只能是对信念形式的要求,即被辨明的信念必须是在形式上为

第 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真的或是恒真的,因为形式上为真就表明了不涉及信念的内容而为真,同

时也表明了信念形式的必然性。作为一种“信念”的知识,不是关于信念

者的所相信的内容,而是构成信念的形式,即这样的知识之所以能够成为

知识的条件;譬如,当某个信念被看作知识,不是由于其内容,而是由于

其形式,即由于它具有被辨明为真的形式。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

西方哲学家在讨论知识论时,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定义、条件等形式要

求,而不是知识的获得、认识的过程等内容要求。

这里必须区别传统理解的认识论和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列宁正确

地把黑格尔的认识论与逻辑学看作是一致的,这种正确性在于,黑格尔的

认识论不仅仅是对认识过程的研究,更主要是对认识对象的把握,是一种

“求真”的过程。这样,黑格尔的认识论就与逻辑学有了本性上的联系,

因为逻辑的本质就是规定了形式上必然为真的途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黑格尔的认识论与传统理解的笛卡尔意义上的认识论有了不同。按照笛卡

尔式的理解,认识论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研究,是关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从

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科学。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学对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

研究,是一种个体性的思维内容的研究。但知识论则是对知识的形式和条

件的研究,完全不依赖于具体的知识内容即思维活动。应当说,知识论与

认识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关于思维活动的内容,而后者是关于知

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由于这样的条件是以询问知识的形式规定开始的,又

是以探究知识的逻辑必然性为前提的,因而,知识论就具有了明显的形而

上学特征。

当然,这里对知识论和认识论的区别并不是完全否认两者之间的密切联

系,在深层意义上或在广义上说,认识论和知识论都是对人类认识过程的

一般特征或抽象特征的研究。而且,只要是一种“一般的”、“普遍的”

、“抽象的”研究,就不可能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

就是说,这样的研究一定是要超越经验的、物理的、个人的成分,进入纯

粹思想的、具有共性的、必须用普遍概念表达的成分,这样的成分当然就

不会是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意识活动领域的内容,只能是关于纯粹形式

的科学,即逻辑学。这里的“逻辑”不是指传统的形式逻辑,也不是指通

常理解的对思维形式的研究,而是指对事物存在必然性的研究,是对事物

之所以成为自己的自我规定性的研究。可以看出,这里所理解的“逻辑”

其实就是形而上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认识论和知识论都看作

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形式,当然,更应当把逻辑学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形

式或基本形式。

对逻辑的这种全新理解,势必直接导致我们重新解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本

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以及作为所有这些分支之基础的形而上学。这当然

不是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说清楚的。仅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形而上

学,对知识性质和知识条件的追问就包含着深刻的本体论特征:在这里,

知识已不再被看作人类认识活动的概念化结果,而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

是人类用于表达自我的方式。应当说,对知识性质和知识条件的追问,与

其说是一种认识论的提问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本体论的反思方式。

载《文史哲》2004年第2期

第 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回主页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哲学所 邮政编码:100732

电话:(010)65137744-5520 传真:(010)65137826

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定义

过程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不能直接陈述,指能通过某种作业形

式间接推测其存在。例如加减运算。

类型

智慧技能。

o 辨别

o 具体概念

o 定义性概念

o 规则

o 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

心理过程

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

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

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

价值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能够直接陈述。例如美国的首

都是华盛顿。陈述性知识常常也被称为言语信息。

类型

名称或标记。例如外语单词。

事实。

有组织论述。

心理过程

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

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价值

生活意义

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第 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知识论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目前知识论和认

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

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注。

知识的定义

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

关于知识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书中他发展了知

识的定义。我们知道,想要被定义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并且必须被相

信是真的。苏格拉底认为这还不够,人们还必须为之找到理由或证明。

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

这个定义暗示我们不能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且那件事是真实的便说我们知''

这件事。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病人相信他很快会康复,即便日后事实

如此,我们不能说这个病人知''他会好,因为他的相信在当时缺乏证实。

因此知识由于证''而区别于人们所相信并且真实的事。认识论所解决的问

题就是怎样恰当地证实真实的相信。人们有时将这称为证实理论。

《泰阿泰德篇》中的定义认为我们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知道它。它暗示

我们可以相信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事。这样,我们知道的事是我们相信的事

的子集。

定义知识的麻烦

在哲学史上大部分时间,知识意味着被证实有绝对真实性的相信。任何缺

乏绝对真实的都叫做可能的观''。这种观点至少在伯特兰·罗素在20世纪

早期的作品哲学的问''(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中还很流行。在随

后的几十年中,这种观点开始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在1960年代,埃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批评《泰阿泰德篇》的

知识定义。他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所相信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了证实,但没有到达绝对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认为这个人并

没有得到知识。

先验与後验知识

西方哲学家将知识分为两种:先验与後验。

先验意味着仅凭推理得到的知识(先於经验观察),而不受直接或间接经验

(这里经验通常指通过感官对于世界的观察)的影响。

後验指其他种类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得来和证实需要借助经验(经验观

察之後),也被称作经验性知识。

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验综合知识。概括地讲,理性主义者

认为存在,因而就要面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相反的,经

第 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经验的体现,并不存在先

验综合知识。

经常被认为有着首要地位(priori status)的知识领域是逻辑和数学,他

们探讨的主要是抽象的、形式上的对象(客体)。

经验主义者否认这些领域有前知。两个较着名的反驳是这些知识都是通过

经验得来的(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及这些领域不构

成真正的知识(如休谟)。

知识与信仰

在详细考虑知识的定义之前,区分相''的具有轻微不同意义的两个含义是

很必要的。第一个含义是在某事缺乏足够证据时仍相信它的真实性。在此

意义上,一个人可以在意识到自己找不到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相信 幽灵或

一些类似的现象。一个人可''会说“我知道行公路没有坐飞机安全,但我

就是不相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

第二个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认为其是正确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单纯

通过思考。哲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相信。这里的逻辑是,

一个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有人说“我知道A,但我不相信它是真的。”从深层含义来讲,这个

人自相矛盾。

知识与信仰及观点不同。某人声称他相信一件事是事实,当然他有可能犯

错误。对于知识却不是这样的。例如,小明认为一座桥是安全的并试图通

过它,不幸的是,小明的重量使桥坍塌了,我们可以说小明相''桥是安全

的,但他错了。但我们不能说他知''桥是安全的,因为桥并不安全。如果

一件事想成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

同样的,两个人可以相''相互矛盾的两件事,但他们不能知''相互矛盾的两

件事。例如,小明可以相''桥是安全的,而同时小刚相信它不安全。但他

们不能同时知道两件相互矛盾的事。

区分知道与能不能做

若小丽说:“自由式是最快的游泳姿势。游法是摆动双腿,及手臂向前面

划出近圆状。”

依小丽的说话来看,小丽可能具有相关自由泳的知识并真的会游自由泳。

若小丽的知识单是从百科全书中得来,她就没有游自由泳的技能。换句话

说她有命题性知识,却没有任何过程性知识;也就是知道理论,但不会

做。

证实的理论

反理性主义

有些试图证实知识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们拒绝承认证实必须遵从逻辑或

推理。虚无主义开始是一种唯物主义政治哲学,但有时会被重定义为知识

第 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不可证实这一明显荒谬的理论,这一论调的荒谬之处在于它自相矛盾地声

称人知''知识不可能,但也许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自相矛盾也许并不重

要。

[神秘论'' 利用非理性的手段来到达相信,并认为相信的事物就是知识。

例如,根据自己的情感而认定某事的真实性被认为是认识论神秘主义,而

通过推论逻辑和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则不是。一个人相信某事存在只凭个人

的愿望就是一个例子。撕着菊花花瓣并念着:“他爱我/他不爱我”也是

一个例子。此例中的神秘主义体现在女孩首先假设了撕花瓣的方法有预言

的能力而不需要理性的证据。在这两个例子中,人们的相信不通过理性的

手段证实。神秘主义并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

陷入神秘主义。

理性

如果一个人不拒绝理性,但仍认为知识不能被证实,他就被叫做怀疑论

者。怀疑论者认可推理,因此他们可以用逻辑论证他们的观点,因此他们

有更坚实的哲学基础。

例如,根据后推理论,我们可以要求任何陈述的证实。如果证实以陈述形

式存在,我们可以再要求这个陈述被证实,如此下去。这似乎导致了无止

境的后推。

想验证每一步的论证是否令人满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连串的论证就导致

了怀疑主义。

另外,我们可以声称有些陈述不需证实。认识论的历史大半部分演绎着针

锋相对的哲学观点争论某一种知识有着特殊地位的故事。这种观点叫做基

础主义。

我们也可以认为一陈述必须被另一陈述支持这一假设是误导的,这样就可

以避免走入后推的怪圈。连贯主义认为一陈述不可以被其他知识的一个小

小子集而证实,而应该被整个集合证实。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如果与这个

系统中所有知识相统一,就可以说它被证实了。这既避免了后推的怪圈,

也不用特别指出某一陈述的特殊地位。

分析及综合陈述

有些陈述看起来只要人们理解了它的含义就不需要任何证实。例如“我父

亲的弟弟是我的叔叔”。哲学家将这样的陈述叫做分析'',更确切地讲,

就是谓语的概念包含在主语里。如上面的例子,叔叔(宾语)的概念包含在

我父亲的弟弟(主语)中。数学陈述通常是分析式的。

为了将分析性概念扩展到关系命题以适应数理逻辑的要求,规定如一命题

的分析性仅来自其形式(即逻辑词项的意义),则此命题为句法分析命

题。如:所有的单身汉是单身汉。如一命题的分析性不仅来自其形式,也

来自非逻辑词项的意义,则该命题是语义分析命题。如:所有的单身汉都

是未婚的。语义分析命题可以通过定义替代转变为句法分析命题。如将单

第 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身汉定义为“未婚成年男子”,替代得到句法分析命题“所有的未婚成年

男子都是未婚的。”

综合陈述,主语与谓语相互独立。如:“我父亲的弟弟超重”。

由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有学者否认语义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存在明

确划分,或干脆否认存在语句分析命题。另有学者认为应当以连续的命题

序列代替传统对分析与综合的截然两分。

休谟已意识到这样的分别,但这种分别是康德清楚地提出的,后来由弗雷

格(Frege)给出了更明确的形式。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指

出分析''陈述没有表达任何观点,也就是没有告诉人们新的东西。虽然他

们不需要证实,他们也不具有知识性。

知识论的理论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者声称知识是人类经验的产物。朴素经验主义者我们的思想和理

论需要在现实中论证,然后依据它与事实的匹配度来决定是否应该持有此

理论,自此,经验哲学的核心问题变成了检验这种相符度。

经验主义与科学有密切关系。虽然科学的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学上科学怎

样和为什么起作用引起了争论。科学方法一度因为其保证科学实验的成功

而被人所钟爱,但现在科学哲学所遇到的问题使人们更加偏向于连贯主

义。

经验主义经常与实证主义相混淆,但后者更强调人对现实的看法,而不是

人在现实中的经验本身。

观念主义

观念主义认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观念构造。乔治·贝克莱、康

德及黑格尔持不同的观念主义观点。

朴素现实主义

朴素现实主义,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的外在世

界,并且我们的感觉由那个世界直接引起。它以因果关系基础,认为一件

事物的存在导致我们看见它。这样,世界在被人们认知的同时保持着原样

---与它没有被人们感知时一样—相。相反的理论是唯我论。朴素现实主

义没有将心理学上的感知考虑进去。

现象论

现象论从乔治·贝克莱的观点“感知到的便是存在的”中发展而来。根据

他的观点,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看到的事是独立于我们感官存在的个体。他

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感官本身。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者相信有并不来自感官经验的前知或先天思想。这一点可从很多

经验中看出。这些思想可能来自于人类脑的结构,或者它们独立于大脑存

在。如果它们独立存在,当它们达到一个必要的复杂程度时就能够被人类

所理解。

第 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可以被浓缩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这里怀疑论者

可以看到他们怀疑这一单纯的行为暗示着有怀疑者存。斯宾诺莎建立了其

中只有上帝一件事物的理性体系。莱布尼兹建立了一个有无限多他的[单

子''的体系。

具象主义

具象主义或表现现实主义,与朴素现实主义不同,只可以感知到它的表

现。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世界及事物并不是它们本身,只是内在的虚拟现

实的复制品。所谓的感官之纱使我们不能直接感知世界。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 是艾茵·兰德的认知理论,与朴素现实主义相类似。他也认为

我们通过感官从外在世界获得知识。客观主义未经加工的感觉信息会自动

地被大脑融入感知的对象,这时意识去感知信息,而不是以任何方式创造

或发明。一旦我们意识到两个实体彼此相像,而与其他不同,我们就可以

将它们看作一个种类,这个种类可以将同种类的所有实体囊括,这样我们

的意识就可用一个词将本无限的实体包含。客观主义拒绝纯粹的经验主

义,它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客观的概念而超越感官的层次。它也不承认纯粹

的 具象主义和理想主义,它认为我们感知到的才是现实,谈论感知不到

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的理论

现在的知识论理论以基础主义及连贯主义做基础。

苏珊·哈克(Susan Haack)试着将这两种学说融入她的 基础连贯主义

(Foundherentism), 她通过调和这两种理论而使她自己的理论更为可信。

她的理论在她的书证据与置疑:认识论的重建(Evidence and Inquiry:

Towards Reconstruction in Epistemology)。

依靠主义包括依靠经常发生的事来做预测。(如,一个会说俄语的人可以

用俄语来证实自己)。 这里有两种可靠证实的方法。 外在的(可靠,如:

医生替我检查) 内在的(不可靠,如:依靠我内在器官的感觉)。

相关例子(where S is the belief holder and p is the belief):

Peter Unger''s "No accident account of knowledge'', which

defines knowledge as "S knows p if and only if it is not at all

accidental that S''s belief in p is true".

The "Defeasibilty account of knowledge'', where "There is

no other proposition (q), such that if S became justified in q,

S would no longer be justified in p". Under this account, q is

known as the "defeater''.

The "Causational Account'', where "The fact of p causes S''s

belief in p"

o A problem with the Causational account is that

deviant causal chain'' can emerge. Philosopher Alvin Goldman

第 10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added that "Fact that p, causes fact that q, causes S''s belief

in q is not knowledge, but belief in q, from which p is

inferred, is knowledge". However, there must be an awareness of

the causal chain.

The Conditional Accoun'' associated with Robert Nozick. S

believes in p, p is the case, and if p were not the case, then S

would not believe it.

The "Reliable Analysis'' account, which adds to the

"justified true belief" definition that "S arrived at p by a

reliable method, or S is a reliable judge in such matters".

知识论和认识论

目前有关“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

认为,知识论与认识论虽然存在密切联系,但两者也存在一些重要区别。

他们认为,知识论是关于思维活动的内容,而认识论是关于知识得以可能

的条件,详见这儿。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说法,认为知识论和认识

论所指相同,是包括以上两者的一种整体概念。

本体论译自英文ontology,又译存在论或是论,它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

本分支,英语词ontology是来源于希腊语单词ον''(存在)和λ?γο?''

(学问)的组合。ontology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

特征。

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在;

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主张有一些名词并不代表存在的实体,而只代表一种集

合的概念,包括事物或事件,也有抽象的,由人类思维产生的事物。例如

“社团”就代表一群具有同一性质的人组成的集合;“几何”就代表一种

特殊知识的集合等。

ontology 就是「研究到底哪些名词代表真实的存在实体,哪些名词只是

代表一种概念」。所以ontology成为某些哲学分支的基础。近年来,人工

智慧及资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将本体论的观念用在知识表达上,

即藉由本体论中的基本元素:概念及概念间的关连,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

知识模型。针对此一趋势,W3C组织也开始定义了许多Ontology的相关语

言,如RDF、DAML+OIL、OWL等。

基本问题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麽?”不同流派的哲学家

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

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

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1. 什麽是存在?

2. 什麽是物质物体?

3. 什麽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第 1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4. 用什麽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5.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麽?

6. 物体的特性是什麽?

7. 存在的特性是什麽?

8. 什麽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9. 为什麽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

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

是说:在什麽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论包括“普

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麽是存在?”“什麽在存在?”“我是

什麽?”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麽是物体、什麽是观念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

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

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

“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

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

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

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

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

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

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

”,“A必定是B”或“A曾经是B”究竟有什麽含义?有的哲学家主张去掉

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

力图了解词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

在”和“物体”的意义。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

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

怀疑主义 Skepticism,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

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

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怀疑主义的反面是迷信。

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

第 1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质疑"

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

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在经典哲学中,怀疑主义指Skeptikoi 的教导及行径,他们称他们没有提

出(见解), 只有(对见解)作出意见。"asserted nothing but only

opined" (Liddell and Scott). 在这种理论下,哲学性怀疑主义或绝对

怀疑主义,就是避免宣称有最终真理的一种哲学角度。

[编辑] 参考文献

A Greek-English Lexicon, Henry George Liddell and Robert

Scott, revised and augmented throughout by Sir Henry Stuart

Jon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Roderick McKenzi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UK, 1940. Online.

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对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

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于单纯的

逻辑推理。

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根据理性主义

的说法,哲学应经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

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与科学的关系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直到今天,经验主义

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

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

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塞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

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方法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另一

方面,诸如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证明了经验主义的不可靠性:经验主义不

具有发现违反直觉的科学规律的能力以及对理论进行更改以适合这些规律

的能力。

哲学上的关系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

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

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经验

注记其上。这种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藉由经验就可以

第 1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

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

纳或演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

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归咎於感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

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於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

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

须单独藉由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

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

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

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

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

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许多研究者们从经

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约翰·戈特利普·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德国哲学

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着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

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

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

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和康

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

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

生平

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1780年,他进入耶拿大学神学院

开始学习。1784年,由于经济原因他在获得学位前就结束了他的学业,之

后他在苏黎世做家庭教师。1790年,他结识了德国着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

的侄女约哈那(Johanna 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同

年,他开始研读康德的着作,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见康德。为了让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学

写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

启》(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康德读后大加赞

赏,不仅赞助出版了这篇文章,还推荐费希特前往大学任教。由于一些不

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发表了,让人们以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对于

宗教的批判着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实并公开赞扬了这部着作,这个事件

使得费希特在哲学界的声名大振。

1794 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

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

《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

第 1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

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

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

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

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着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

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城中挤满伤员,瘟

疫流行,费希特感染斑疹伤寒,于1814年1月去世。

哲学思想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这种将表象与物自

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在他看来,一个严密

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

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

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存在一个逻辑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见,也就是只有唯心主义才是可能的。但他认为我们

应该抛弃物自体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概念。这个绝对

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

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

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

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他的学生叔本华评论他勇敢地将认识

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

在费希特的着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

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

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

识。这个观点是由他的认识论(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知识的科学)所延伸出来的,他证明了每个自我的

意识产生依赖于每一次它对非我的把握(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自我设定

非我)。由这些观点所导出的我/自我之间的差异(自我在自身中设定非

我与自我相对立)最终发展成了费希特的认识论(绝对自我,自我设定自

己本身)。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

应该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了达

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

同的党派间必须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1806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发表了数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

讲》,激发了德国国家主义,同时也被引证为一种浪漫国家主义的例子。

文中,他继续了他早期作品中对宗教和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并提出德国民

族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在他其它的早期作品中,他称犹太人将侵蚀德

国,公开表示希望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他还对波兰表示厌恶,宣称他们

的文化是野蛮的,波兰人都是尚未开化的蛮族。

第 1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主要着作

1793 《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

1796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

1796 《自然法权基础》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1798 《伦理学体系》The System of Eth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1780 《论人的使命》The Vocation of Ma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

1807-1808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经验在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识、技巧。是体验或观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後所

获得的心得并应用於後续作业。而这些以前获取的知识技巧,对於工作或

教授学问上,掌握相当重要的关键。事实上,现今各领域的专家大都是以

可观的经验来评断。尤其是宗教、教育、军事、旅游、体育和医药等等领

域。

范式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

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

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而不仅仅是对科

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

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 往往根据

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

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

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

式, 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

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

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

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

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

分, 但是, 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 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

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 因为他认为, 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

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

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 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 不仅

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

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实际的“图象”、

“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

第 1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

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 而

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 解决了从一般哲

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通常讨论和运用的是范式的后

面两种含义。

图式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

scheme 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

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

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

的实质。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

反应。

在生理水平上,图式“绝大多数的程序是遗传获得的"。它们可以区别作

用它的无数刺激和由之产生的感觉,并将其结合到某种结构中。在认识水

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

理、归类、创造、改造。由于存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

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皮亚杰得出结论:适应是

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它体现了环境的威力,也体现了图

式的能动作用。

皮亚杰认为,"任何图式都没有清晰的开端,它总是根据连续的分化,从

较早的图式系列中产生出来,而较早的图式系列又可以在最初的反射或本

能的运动中追溯它的渊源。" 因此,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

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所具有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图式。以这一

图式为依据,儿童不断和客观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非

遗传的后天图式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也就是图式的建构过

程。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construction}。在皮

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

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

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

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

客体的双重建构。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

作用尤为重要。

http://philosophy.cass.cn/zhexueluntan/jikangde200/09.htm

还有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

阿尔弗雷德·艾耶尔爵士(英文:Sir. Alfred Jules Ayer),英国哲学

家,因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而闻名於世。此书中他提出了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论点,从而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在英文世界的代

言人。在1946年至1959年,他曾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逻辑哲学的教授,

第 1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逻辑教授。在1970年,他被封为爵士。

生平

艾耶尔於伦敦出世,年少时曾就读於伊顿公学及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

1932年,到维也纳大学进修并且开始与维也纳学派接触。1952年,艾耶尔

成了英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被授予美国科学院名誉院士。1976年,更

当选丹麦科学文学院外籍院士。1962年,获得布鲁塞尔名誉博士学位。

1972年,获得东英吉利名誉博士学位。1978年,得到伦敦大学名誉博士学

位。

观点

艾耶尔最着名的,或许是他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提出的“证实原

则”。根据这个原则,一个句子只有在可以被经验验证的条件下才有意

义。否则,要么它是“分析的”同意反复;要么,如果既非经验的,也非

分析的,则是“形而上学”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艾耶尔的思想受到维

也纳学派和大卫·休姆的很大影响。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活跃且善于辩

论。这也使得他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必读,

这本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分析哲学的经典文本,它极大帮助了逻辑实证主

义(起源于德语国家奥地利)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艾耶尔继承了洛克,休姆,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伯特兰·罗素的英国经验主

义传统。艾耶尔一生一直终于自己的观点:他始终拒斥先验知识的可能

性,所以他视哲学的方法为对关键概念--诸如“因果律”、“真理”、“

知识”、“自由”等的分析。

1972-73年,艾耶尔在圣·安德鲁斯大学讲授,随后出版了《哲学的中心

问题》。他相信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大部分传统的所谓“哲学”--包括

所有的形而上学、神学和美学--都不能被判断为真或假,故关于它们的讨

论都是无意义的。这使得他在许多哲学系收到冷落甚至攻击。

在《人的概念和其他论文》(1963年)一书中,艾耶尔提出了对于维特根

施坦“私人语言”理论的若干批评。

牛津大学哲学家奥斯丁在其《感觉与可被感知之物》一书中批评了艾耶尔

在《经验主义知识的基础》一书中提出的“感觉材料”理论。艾耶尔以《

奥斯丁驳倒感觉材料理论了吗?》回复了奥斯丁的批评。

他撰写了两部关于罗素的作品:《罗素与摩尔:分析哲学之传统》(1971

年),《罗素》(1972年)。他还写了休姆哲学入门文献。

作品

1938年,《语言、真理与逻辑》

1940年,《经验知识的基础》

1954年,《哲学论文》(关于自由、现象学、基本命题,功利主

义,其他心灵,过去,本体论的论文)

1957年,《作为逻辑关系的概率的概念》

第 1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1955年,《知识的问题》

1963年,《人的概念和其他论文》(关于真理,隐私和私人语言,

自然律,人的概念,概率的论文)

1967年,《奥斯丁驳倒感觉材料理论了吗?》

1968年,《实用主义的起源》

1969年,《形而上学与常识》

1971年,《罗素与摩尔:分析哲学之传统》

1972年,《概率与证据》

1972年,《伯特兰·罗素》

1973年,《哲学的中心问题》

1977年,《我生命的一部分》

1979年,《回复》

1980年,《休姆》

1982年,《二十世纪里的哲学》

1984年,《自由与伦理及其他论文》

1984年,《我生命中的更多部分》

1986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施坦》

维也纳学派(英语:Vienna Circle,德语:Wiener Kreis)是1920年代

发展起来的一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学派。

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其

成员主要包括领袖石里克、卡奈普、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

兰克、韦斯曼、哥德尔,等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大陆优秀的物理学家、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

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受到19世纪以来德国实证主义传统影响,加上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

论》思想启示下,维也纳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传统的见解。大致来说,

他们的(除歌德尔)中心主张有两点:一,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

识唯一可靠来源;二,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

哲学问题。

20年代末以来,维也纳学派通过组织一系列国际会议与发行丛书,与欧美

思想相近学者(如德国的柏林学派与波兰华沙学派)相联系,而逐渐发展

成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然而,随着30年代中起纳粹在欧洲兴

起,学派中的犹太的学者受到迫害,导致不少重要成员被迫逃亡海外。及

至1933年汉恩病逝,1936年石里克遇刺身亡,维也纳学派最终走向解散的

结局。尽管如此,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却因此得在英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并促成了二战后分析哲学成为英语世界的学术主流。

外部链接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於经

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

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

第 1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

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

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

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

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

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

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

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

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

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

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科学研究的要素

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描述科学调查,根据证据获得新知识的模式或

过程。即便科学领域涉及广泛,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视为科学方法,则必须

是客观(科学家们不能对於科学方法下产生的单一结果有不同的解释或不

能去改变结果的发生)。另一项基本期待,则是必须有完整的资料文件以

供佐证,以及研究方法必须由第三者小心检视,并且确认该方法能重制。

如此也才能进行统计上的可性度分析。科学方法也包含了意图去掌控或质

问在科学研究中,因人为操纵因素所导致的後果。

科学研究的要素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叠代和递归:

观察 - 用感应器官去注意自然现象或实验中的种种转变,并记录下来。

涉及的活动包括: 眼看,鼻嗅,耳闻和手的触摸。

解说 - 将从观察得的事实,加以解释。

预测 - 根据假说引申出可能的现象

确认 - 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预测的结果

第 20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评估 - 根据经验和结果主观地评比或下结论。

发表 - 公布成果。发表有很多形式,像是投稿或是发表会。

实践的类型包括:理想实验 控制变量 分析归纳 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

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型论相反,柏

拉图认为只有观念才是真实的,感官都是虚幻的。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维根斯坦,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

逻辑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符号逻辑就是将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

逻辑上。这种理论运用罗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和确实的结论。

参料来源

《中华儿童百科全书》第十册,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1985年7月再

版。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

结论的推理过程。它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

系归结到类型;或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

公式表达规律。例如,使用归纳法在如下特殊的命题中:

冰是冷的。

弹子球在击打球杆的时候移动。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如:

所有冰都是冷的。

所有弹子球都在击打球杆的时候移动。

例子

有效的:

所有观察到的乌鸦都是黑的。

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这例示了归纳的本质: 从特殊归纳出普遍。结论明显不是确定的。除非我

们见过所有的乌鸦 - 我们怎能都知道呢? - 可能还有些罕见的蓝乌鸦。

无效的:

我总是把画像挂在钉子上。

所以所有画像都是挂在钉子上的。

在这个例子中,前提建立在确定事物之上: "我总是把画像挂在钉子上",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把画像挂在钉子上,而那些确实使用钉子的人也可能

只是有时使用。有很多物体可以用来挂画像,包括但不限于: 螺丝钉、螺

栓和夹子。我做的结论是过度普遍化,并在某些情况下是错的。

第 2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少年们得到了许多超速罚单。

所以所有少年都超速。

在这个例子中,基础前提不是建立在确定事物之上: 不是所有我发现超速

的少年得到了罚单。这可能在于少年要超速的普遍本质 - 同乌鸦是黑的

一样 - 但是前提所基于的更像痴心妄想而不是直接的观察。

有效性

多数人学习的形式逻辑是演绎的而不是归纳的。一些哲学家声称要建立归

纳逻辑的系统,但是对归纳的逻辑是否可能是有争议的。相对于演绎推

理,归纳推理达成的结论不是必然性的同最初的假定有相同的确定程度。

例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明显是错的,但在殖民于澳大利亚之前在

欧洲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归纳论证从来就不是有约束力的但它们可以是

有说服力的。归纳推理在演绎上是无效的。(在形式逻辑中的论证是有效

的,当且仅当论证的前提为真而结论却为假是不可能的。)

在归纳法中,总是有很多结论可以合理的关联于特定前提。归纳是开放

的;而演绎是封闭的。

归纳问题的经典哲学处理,意味着为归纳推理找到了正当理由,是苏格兰

人大卫·休谟完成的。Hume 突出了依据重复经验的模式的我们的日常推

理,而不是演绎上的有效论证。比如我们相信面包对我们有益,因为过去

一直如此,但是面包将来对我们有害至少是可以想象的。

Hume 说对所有事情都坚持可靠的演绎上的正当有理的人会饿死的。替代

激进怀疑论关于所有事物的无所作为,他提倡基于常识的实用怀疑论,这

里接受归纳法是必然的。

二十世纪的开发者很不同的为归纳问题加了外框。胜过选择对将来做什么

预测,它可以被看作是选择适合于观察的什么概念(参见条目蓝绿色)或适

合于观测数据点的什么曲线图。

归纳法有时被加边框为关于从过去做关于将来的推理,但是在最广泛的意

义上它含盖了在已观察的事物的基础上达成对未观察的事物的结论。从现

在的证据推论过去(比如考古)也算做归纳法。归纳法也可以跨越空间而不

是时间,比如从在我们的星系得出关于整个宇宙的结论,基于本地经济业

绩得出关于国家经济政策的结论。

归纳推理的类型

;普遍化: 普遍化或归纳普遍'',是从关于样本的前提到关于总体的结论的

过程。

1. 比例为 Q 的样本有性质 A。

2. 结论: 比例为 Q 的全体有性质 A。

第 2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前提提供给结论的支持依赖于样本群体中的个体数目可比较于全体中的成

员的数目,和样本的随机性。草率普遍化和偏倚样本是与普遍化有关的谬

误。

;统计三段论: 统计三段论是从一个普遍化到关于一个个体的结论的过

程。

1. 比例为 Q 的总体 P 有性质 A。

2. 个体 I 是 P 的成员。

3. 结论: 个体 I 有性质 A 的概率相当于 Q。

在前提 1 中比例可以是像 ''3/5''、''所有的''或''一些''这样的词。两个

dicto simpliciter 谬论可以出现在统计三段论中。它们是"意外"和"反

意外"。

;简单归纳: 简单归纳是从关于一个样本群体到关于另一个个体的结论的

过程。

1. 全体 P 的比例为 Q 的已知实例有性质 A。

2. 个体 I 是 P 的另一个成员。

3. 结论: 个体 I 有性质 A 的概率相当于 Q。

这实际上是普遍化和统计三段论的组合,这里的普遍化的结论也是统计三

段论的第一个前提。

;类推论证: (归纳的)类推是从已知的在两个事物之间的类似性到关于在

这两个事物之间公共的一个额外性质的结论的过程:

1. 事物 P 类似于事物 Q。

2. 事物 P 有性质 A。

3. 结论: 事物 Q 有性质 A。

类推依赖于已知共享的性质(类似性)蕴涵 A 也是共享的性质的推论。前

提提供给结论的支持依赖于相干性和在 P 和 Q 的类似性。

;因果推论: 因果推论基于效果发生的条件得出关于因果关联的结论。

关于两个事物的相关性的前提可以指示在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但是必须

巩固上额外的因素来建立因果联系的精确形式。

;预测: 预测从过去的样本得出关于将来的个体的结论。

1. 群体 G 的比例为 Q 的观测过的成员有性质 A。

2. 群体 G 的下一个观测的成员有性质 A 的概率相当于 Q。

第 2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典据论证: 引经据典论证基于来源说真命题的比例得出关于一个陈述的

真实性的结论。它与推测有相同的形式。

1. 权威 A 的比例为 Q 的主张是对的。

2. 权威 A 的这个主张是对的概率相当于 Q。

例子:

来自关于逻辑的网站的所有的评述都是对的。

这个信息来自关于逻辑的网站。

所以,这个信息(可能)是对的。

贝叶斯推理

归纳逻辑的候选系统中,最有影响的是贝叶斯主义,它使用概率论作为归

纳的框架。贝叶斯定理被用于在给定某些证据时计算你对一个假设的信任

的强度应当改变多少。

关于从何得知最初的可信度是有争议的。客观贝叶斯主义者寻求对于假设

为正确的概率的客观评估,而因此不能幸免于客观主义的哲学批判。主观

贝叶斯主义者坚持表示主观可信度的先验概率,但是贝叶斯定理的反复应

用导致了同后验概率的高度一致性。因此它们不能为在冲突的假设间做出

选择提供客观标准。可以用这种理论理性的证明对某些假设的相信是正当

的,但是要付出拒绝客观主义的代价。比如,不能使用这种方案在冲突的

科学范例之间做客观决定。

Edwin Jaynes 是率直的物理学家和贝叶斯主义者,他声称''主观''因素在

所有推理中都存在(比如为演绎推理选择公理,选择最初的可信度或先验

概率,选择可能度),并为来自定性知识的事物指派概率提出一系列的原

理。最大熵(不关心原理的推广)和变换群组是他建立的两个结果工具;二

者都尝试通过把知识比如条件的对称性转换成对概率分布的明确选择,减

轻在特定条件下概率指派的主观性。

贝叶斯主义者感觉有资格称它们的系统为归纳逻辑,由于Cox定理可以从

在归纳推理系统上的约束推导出概率。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

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

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

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中的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

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

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理性主义者及经验主义者的区别在当时并没有被哲学家予以区分,而是后

代进行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

着。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

第 2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儿而不是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

和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着书立作时很有必

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

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最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斯宾诺

莎及莱布尼兹,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儿提出的认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

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都认为

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

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

笛卡儿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

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

要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儿是一位重视形而

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康德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

沉睡中唤醒”的着作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

体。

现在“理性主义者”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

点被欧洲理性主义者以及类似的经验主义者所认同)。

哲学的用法

区别在唯理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在一後时期拉,并且不将有关哲学家

认出。此外,有时区别并不明确;例如,3名主要唯理主义者全部保证经

验学的重要性, 与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相比,并且在许多方面那些经

验主义者用他们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理论更接近於笛卡儿。

唯理主义者

苏格拉底

主条目: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坚定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世界,他们第一个需要理解

自己。并且完成那的唯一的模式是用合理的想法。苏格拉底没出版或者写

他的任何想法,但是他与其他人在讨论过程中经常。他通常透过问一(好

像有责任)开始问题,另一个将给一个答案。苏格拉底於是将继续问问

题,直到全部冲突被解决,或者直到另一个能做正是承认他不知道答案(

哪个是他的大多数讨论以结束的)。苏格拉底没声称知道答案,但是关键

地并且合理地接近问题的能力并不因此而被带走。

外部连结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行动)派生

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

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

第 2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

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

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

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

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

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

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

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而是认为自己是多元论

的。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

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麽效果。

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

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

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

大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

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法

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

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

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

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推理是使用理智从某些前提(premises)产生结论的行动。以下三种推理

是属於哲学、逻辑、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门所感兴趣的领域。

推理方式

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可以达成推理的结论:其一为演绎推理,给出正确的前

提,就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不能为假)。演绎推理无法使知识扩增,因为结

论自包含於前提之内。逻辑学中有名的三段论(syllogism)就是典型的例

子:

人皆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是故,苏格拉底会死

第 2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另一方面,在归纳推理当中,当前提为真时,可推出某种机率性的结论。

归纳推理可以扩展知识,因为结论比前提包含更多的信息。大卫·休谟

(David Hume)曾举出一个归纳推理的范例:

过去,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

是故,太阳明天将从东边升起

第三类推理是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或者说推论到最佳解

释。这种推理方法的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可能包括演绎与归纳两种论证。溯

因推理的主要特徵是给出一组或多或少有争议的假定,要么证伪其它可能

的解释,要么展示出赞成的结论的可能性,来尝试赞成多个结论中的一

个。

参见

案例论据

证据

可废止推理

逻辑推理

逻辑

推论

直言三段论

逆推法

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 威廉·詹姆斯实用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平

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

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

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

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

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

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

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

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

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

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

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

的地区。

杜威的教育哲学

杜威在着名的教育着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

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

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

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

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

第 2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麽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

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

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

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

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着放的鹄的。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

(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

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

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

下: 1.须建基於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 2.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

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 3.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事

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 :一是「使受教者成

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於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 (traditional)灌输式教育

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

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

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认为灌输式教育

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生长(to grow)」:「生长的第一条

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并不是仅仅虚无

或缺乏的意思。」他肯定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

一味灌输能使之充分发展的。

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

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

『认识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

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

的过程。但他又说: 「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

关系,或前因後果的关联。」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

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

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 「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

即是能增加指挥後来经验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

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

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

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

後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正如伯内特(Joe R.

Burnett)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 「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

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

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

第 2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教育学。」

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利坦对杜威式的教育的批评是值得注意的: 他认为「

当人们忘记了传授客体(the object to be taught)以及客体的首要性

(the primacy of the object)时,当手段崇拜(不是有目的、而是无目的

的手段崇拜)仅以对主体的心理膜拜而告终时,错误便产生了。」

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

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

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

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着作

《哲学之改造》

《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或译为《民本主义

与教育》)

《自由与文化》

《我的教育信条》

《教育哲学》

《明日之学校》

《儿童与教材》

《追求确定性》(The Quest for Certainty,1929) 《心理学》 《批判

的理论学理论》 《学校与社会》 《经验和自然》 《经验和教育》 《自

由和文化》 《人类的问题》等

参考书目

1.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 NY: Collier

Books.

2. David N. Aspin and Judith D. Chapman.(1994). Quality

Schoolin''. NY: Cassell.

3. 杜威(1916)。《民本主义与教育''。商务印书馆编审部译。台湾:

商务印书馆。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10

年8月26日逝世于新罕布什尔州戚叩落亚),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

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着名作家。他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一起建立

了实用主义。

生平

詹姆斯於1861年就学于哈佛大学劳伦斯理学院。1864年进入哈佛医学院并

与186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心身性疾病。为了休

息和治疗,曾到欧洲旅行。1987年结婚,健康状况渐趋好转。1875年成为

哈佛德心理学讲师,讲授解剖学何生理学。1876年到哈佛哲学系任教,

第 2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1907年离休。

专业

威廉·詹姆士在法国受到他的教育,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当时心理学和哲

学之间的分别还不很大。回到美国后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教书。虽然他不相

信利用实验可以研究人的心理,他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威廉·詹姆士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哲学家。虽然他认为实践是生活之路,但

他不相信通过实践人可以获得客观的真理。虽然每个人都是从生活的实践

中获得他对世界的看法的,但詹姆士认为,每个人从生活的实践中获得的

看法是不同的,这是理所当然的。在这一点上他与约翰·杜威的看法不

同。

信仰的实践

詹姆士在宗教哲学上也很有建树。他列举了许多不同的“信仰的实践”(

1902年),并使用他的实用主义的看法来体会这些不同的实践。他认为:

要研究一个宗教信仰,一个学者要研究这个宗教信仰的核心,而不

必研究其组织结构。因为一个宗教的组织结构只反映了其核心的一小部

分。

强烈的,甚至于病态的实践经验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题目,而不是哲

学家的研究题目。因为心理学家犹如心理的显微镜,他们可以极大地放大

我们的日常生活。

要想真正地认识普遍存在的、被所有的实践分享的、被历史所证实

的真理,一个人要获取一个“超信仰”。这个超信仰是无法被实践证实

的,但它可以帮助一个人使他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和美好。

他是「美国心灵学研究会」(1885年成立)的主要创立者,终其一生都在

探讨超个人的心理现象与超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学概

念加以解释的地方,可透过某些现象来领会某种「超越性价值」;并强调

人有巨大的潜能尚待开发,人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人所利用。他曾参

与类似禅坐的静坐活动,表示静坐是一种唤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

加个人的活力与生命力,也做灵媒的实证研究。

此外,威廉横跨哲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界,对超意识的自动书写很感兴

趣,曾大量收集案例,并发现青少年最能藉此表达内心的纠葛与人格之冲

突,他还注意到自动书写有时能解开罪犯的犯罪症结,但并非人人能自动

书写,必须透过催眠或其他方法。有趣的是,新时代大师《赛斯书》的作

者珍·罗伯兹(Jane Roberts)曾收到过威廉死後的信息,并透过珍的自

动书写出版《一位美国作家的死後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观》(The

Afterdeath Journal of an American Philosopher,1978)一书,此书除

具有深度评论外,并兼论美国历史、心灵学、心理学与民主方面的问题。

着作

《心理学原理》1878

《信仰意志和通俗哲学请文集》1897

第 30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人的不朽》1898

《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实用主义:某些旧思想方式的一个新名称》1907

《多元的宇宙》1909

《真理的义意:实用主义的後果》1909

《一些哲学问题:哲学导论的起点》1911

《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1912



怀疑主义 Skepticism

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後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

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在经典哲学中,怀疑主义指Skeptikoi 的教导及行径,他们称他们没有提

出(见解), 只有(对见解)作出意见。"asserted nothing but only

opined" (Liddell and Scott). 在这种理论下,哲学性怀疑主义或绝对

怀疑主义,就是避免宣称有最终真理的一种哲学角度。

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

质疑"

参考文献



推理和问题解决

[日期:2007-10-06] 来源:

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psychologycai/s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一、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

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

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

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

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

第 3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下认知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二)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

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

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例如: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是C。

所以,所有的A都是C。

人们的很多认识是用逻辑量词表达的。在三段论推理中,也根据命题

中的逻辑量词将命提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所有...... "的命题;全

称否定命题,即包含"没有...... "的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某些.

..... "的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即包含"某些......不...... "的命题。

人们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呢?心理学上主要用气氛假说来解释。这一

假说是由武德沃斯和塞尔斯(Woodworth &Sells,1935)提出的。他们认为

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中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他们在研究中给被试呈现

各种三段论推理题目。在这些题目中,三段论的结论除包含一个正确的结

论外,还包括许多错误的结论。然后让被试根据前提选择结论。结果发现,

被试的推理往往受三段论中所使用的逻辑量词(" 某些"、"所有"、"没有"

、"不")的影响。即三段论中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

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一般情况下, 被试会根据肯定性

前提接受肯定性结论,根据否定性前提接受否定性结论。如果肯定性、否

定性前提都有,则被试情愿接受否定性结论,例如:

没有A是B。

所有的B都是C。

所以,没有A是C。

此外,对特称陈述(带有"某些"、"某些......不"的句子)和全称陈述(

带有"所有"、"没有"的句子)的反应。气氛假说认为,如果前提为全称,则

被试会接受全称结论;如果前提为特称,则被试会接受特称结论;当一个前

提为特称,另一个前提为全称时,被试宁愿接受特称结论。使用气氛假说的

方法,被试可以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的答案。对于这么粗疏

的一种探索方法来说,这种结果是不坏的。

(三)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

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A比B长,C

比B短,A比C长吗?

进行线性推理时,人们是怎样表征前提从而进行认知操作的呢?有人提

第 3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出是以表象的形式建构起一个垂直的空间序列,再按照建构起来的心理位

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也有人认为转换推理过程是用命题的方式来表征

三段论的前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斯腾伯格(Sternberg,1980)将上述两

种理论结合, 提出了语言一表象整合模型。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

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

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这种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论出合

乎逻辑的结论。

(四)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例如:"如果球滚向左边,则绿灯亮","现在球滚向左边了","所以,绿灯亮了

"。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

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沃森(

P.C.Wason)所做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实验中,沃森把写有下列符号的四张卡片摆在被试面前,告知被试,

每张卡片的一面印有英文字母,另一面印有数字。他给出的问题是,如果要

从这四张卡片证明下述规则是否有效,即"如果卡片的一面印的是一个元音

字母,则它的另一面必然是个偶数",被试者最少必须翻看哪几张卡片。

实验结果发现,46%的被试翻看了E和4,这种选择是错误的。E是必须翻

看的,而4却不必翻看,因为不论它的另一面出现元音还是辅音,都不能证明

这条规则无效。只有4%的被试做出了正确选择,翻看了E和7,因为无论是E

的另一面出现奇数,或是7的另一面出现元音都会使这条规则失效。此外有

33%的被试只翻看E。其余17%的被试做出了其他的错误选择。

根据这一实验,沃森等人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人们有一

种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沃森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使用的实验材料过于抽象所致,如果把卡片中的内容换成被试熟

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例就会提高, 有实验证明了这一说法。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

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

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一道几何题目就是典型的问题。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

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

第 3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在证明一道题目的时候,题目中的已知条

件即为这一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是证明的结果,中间的一系列证明过

程就是为了达到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

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

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

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

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比如,

回忆昨晚上吃的菜,通常不被看成是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

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例如,当你学会了骑自行

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活动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这些认知性操作也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使初始状态逐

步到这目标状态的过程。怎样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出必要的算子呢。心理学

家研究发现,搜索算子(也就是问题解决)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这

里介绍几种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

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

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在目标倾向性的指引下,通过观察发现当前

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的方法称为启发式的方法。启发式方法看上去是直观判断,其实它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经验。使用这种方法并不保证能够准确地找到答案,但作为

一种大略的粗算,通常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人们在处理日常问题上

大部分都使用启发式。虽然它在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方法,但却无需去探

讨所有的可能性,因此效率上大为提高。用启发式方法并不见得必定能找

到答案,但经验的积累将会逐渐教导我们在何时以及如何去使用这种方法,

使我们成为较好的问题解决者。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第 3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

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

这个差异。例如,目标要到火车站,而我们在校园里。首先想到学校与火

车站之间有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

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

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

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 首先要确

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

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l)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

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

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

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

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

决。

2.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

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

目标。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

来-------,这样翻越一个个的小山头,直到最终达到山顶。可以说,爬山

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作用,后退乃是为

了更有效地前进。

3.逆向工作法

我们前面讲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逼近目标。与上述相反的还有

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

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例如下面的几何证明题:已知

长方形ABCD,求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如图 5.1)。要证明AD=CB,从目标出发

逆向推理,即首先要证明△ACD全等于△BCD。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

必须从这个子目标出发,搜索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这个题中,可以利

用边角边定理解决子目标,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子目标,把最后一个子目标解

决了,整个问题即得到解决。

图5.1 目标递归策略解题法示例

总之,无论是从初始状态逐级向目标状态递进,或是从目标状态逐级向

初始状态回归,都是适用于相应条件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 3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心理学家发现有一些情况经常阻碍人们的问题解决,如问题表征的方

式,对无关信息的注意,功能固着性,心向和不必要限制的设立等。下面我

们分析一下这些经常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一)问题表征的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所谓理解问题,用认知心理学的术

语来讲,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

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

差异。以下面的问题解决为例,图5.2显示的是一个残缺的国际象棋棋盘,

它有两个角被切掉了,现只剩下62个正方形。假若你有31张骨牌,每一张恰

好可以遮盖棋盘上两个正方形。你是否能够用骨牌把这个棋盘上的所有部

分盖住呢?请用几分钟时间试试看。

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国际象棋棋盘问题,会用很长时间

在头脑中尝试着去摆,但总找不到答案。可是,如果你不是用视觉形象方法

去考虑,而改用推理的方法:明确每一张骨牌都必须盖住一个白格子和一个

黑格子,而去掉的是两个白格子,那么你马上可以发现,既然剩下的是32个

黑格子和30个白格子,显然无法用31张骨牌全部盖住图中的棋盘,这个问题

原来是无解的。

图5.2 一个残缺的国际象棋棋盘

(二)无关信息的干扰

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A.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

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

B.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电话号码放人电话簿上,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

话簿上随机抽取200个号码,问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电话号码放人号码簿上

的?

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你是否都能很快地得出了答案?在A题中,

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

在B题中,人们倾向于注意15%和200个人数,而实际上这两个数字都是无关

信息,因为所有200个人都取自电话簿,答案应该是0。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

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

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

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三)功能固着性

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

第 3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functional fixedness)。例如,在图5.3显示的问题a是利用给定的工具

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对于这个问题,惟一的解决方法是

把桌上的钳子拿起来,捆在一根绳子的尾端,像钟摆似地使之晃动,然后再

抓着另一根绳子,走到房间中间,等捆着钳子的绳子晃到眼前,再将它抓住,

这样就可以将两根绳子接在一起了。曾有人用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发现只

有39%的被试可以在10分钟内找到答案。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被试只把钳子

视为一种功能固定的技术工具,没有想到钳子也可以用它的重量当摆来使

用。同样地,问题b是利用给定的工具将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对于这个问题,

只有你不仅仅把火柴盒看作是装东西的盒子,而换一个角度看成是一个平

台,你才能想出解决办法。导致上述两个问题不能顺利解决的关键,都是因

为被试在表征物体时总是按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

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的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5.3a 功能固着问题



图5.3b 功能固着问题

图5.4 水罐问题:

(四)心向

首先请你试解图5.4中的水罐问题:现有容量固定的三个水罐和无限量

的水,请你以三个水罐为工具,逐一取得每一行中最有方指定的数量。并且

试用公式的形式表明你所用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

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

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

向或心理定势。水罐问题就是心向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如果你已发现前

5个小题要求相同的解题方法,即(B-A-2 C)时,则你可能在第6个小题上也

套用相同的公式,尽管它用更简单的方法(A一C)就可以解决;只有到对第7

个小题仍套用公式(B一A一2C)却发现行不通时,一部分人才会去思考、去

尝试,并发现更为简便的公式(A一C)。但也有些人竟会认为它无解。那是

因为心向太强烈,在经验中的有效方法不起作用时,不会转换注意方向去另

寻新方法。

阅读:193 次

录入:lz

第 3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

上一篇:概念的形成过程

下一篇: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iwms 4.4

学风建设规划

工作开展

出勤统计

迎评促建

版权所有 @ 西北民族大学现教学院学生工作在线 未经允许禁止拷贝

本站一切资源!

书记信箱:sjxx@xbmu.edu.cn 院长信箱:yzxx@xbmu.edu.cn

制作: 章 涛 Email:tubote@126.com



会员名: 密 码:



网站首页 团学工作 学风建设 学术科技 心理在线 文化人文 人

在职场 下载专区 学工动态

首页 → 心理在线 → 学习资料 → 心理学自考课件

阅读新闻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日期:2007-10-06] 来源:

第 3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psychologycai/s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例如,下午放学回

到家,你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你就会知道妈妈已经

回家了,把饭做好了。这个时候,你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

是运用你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

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

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间接性

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因此,具有间接性。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

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

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 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

加以认识,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

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

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概括性的水平反

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

础。

3.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

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

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除了语言之外,人类思

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表象和动作。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过程

第 3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

几种。

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例如, 把

一台计算机分解为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等。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

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

一个整体的过程。例如,把文章中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们是相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为了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则是通过对各

部分、各属性的分析实现的。任何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2.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

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

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

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

征和属性的过程。例如, "可以写字"是笔的本质属性,这一结论就是通过

抽象得到的。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

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

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

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的

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例如,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就是典型的直觉动

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例如,解几何题的时候,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

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主要表现在3~7岁的学龄前

儿童身上,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艺术家、作家、导演、

设计师等的形象思维也非常发达。

第 40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知识论与认识论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等.都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

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

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

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

活动。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

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己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

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

想像等。关于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本章第四节我们还要具体阐

述。

第 4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