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2023-03-21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第二节播种技术

第三节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第四节施肥技术

第五节灌溉技术

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七节收获技术

第一节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

础,整地是播种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

一、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肥力(地力): 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

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一)合理轮作

(二)施肥养地

(三)秸秆还田

1.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

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

2.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地力。

(四)种植豆科绿肥

二、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一)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 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作用可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 、

调节耕层的 表面状态和调节耕层内部 土壤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耕

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

二、整地技术

(二) 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北方一年一熟地区,一般在土壤含水量为 18~23%的

宜耕期进行伏耕和秋耕,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可适当加深,砂质

土宜稍浅。耕翻深度一般旱地以 20~25cm 、水田15~20cm较为适

宜。

2.深松耕: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和丘陵地区耕深可达 25~30cm ,最深为50cm。

3.旋耕: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旋耕

机耕深 10~12cm 。

二、整地技术

(三)表土耕作措施

1.耙地是指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后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

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cm左右。

2.耱地又称盖地、擦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

于表土,深度为3cm。

3.镇压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一般作用深度3~4cm。

4.作畦

5.起垄

(四)少耕和免耕

1.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

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此方法有残茬覆盖,有蓄水保墒和防水蚀和风蚀作

用,但杂草危害严重。

2.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在生育期间不进行土壤管理。基本原理:一是

用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二是以除草剂、杀虫剂等代替除草作业和翻埋病虫。

第二节播种技术

一、播种期的确定

确定播种期,一般需根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情

况和种植方式等进行综合考虑。

表5~1 内蒙古主要作物播种期

作物 通、赤丘陵和西

辽河平原地区

大兴安岭北地



阴山丘陵地区 大青山前山地



鄂尔多斯高原

地区

黄河平原和土

默川地区

小麦 4 月上~4月中 4 月中~5月上 4 月中~4月下 3 月下~4月上 3 月下~4月上 3 月中~3月下

莜麦 4 月上~4月中 4 月中~5月上 4 月中~4月下 5 月中~5月下 4 月上~4月中

玉米 4 月下~5月上 4 月中~4月下 4 月下~5月上 4 月下~5月上

谷子 4 月中~5月上 5 月中~5月下 5 月中~5月下 4 月中~5月上 5 月上~5月中 4 月中~4月下

高粱 4 月下~5月上 5 月中~5月下 4 月中~4月下 5 月中~5月下 4 月中~4月下

水稻 5 月中~5月下 5 月中~5月下

糜黍 6 月上~6月中 5 月中~5月下 5 月上~5月中 6 月上~6月中 6 月上~6月中

马铃薯 4 月中~5月上 5 月中~5月下 4 月中~5月上 4 月中~5月上 4 月中~5月上 4 月下~5月上

荞麦 6 月上~6月中 6 月上~6月中 6 月上~6月中 6 月上~6月中 6 月上~6月中

大豆 4 月下~5月上 5 月上~5月中 5 月中~5月下

胡麻 5 月上~5月中 4 月下~5月上 4 月下~5月上 4 月中~4月下

油菜 5 月上~5月中 4 月下~5月上



内蒙古主要作物的播种期,从节气上看,一般是清明左右开犁,谷雨形成高潮,立夏基本结束

二、播种技术

(一) 种子清选与处理

1.种子清选:清除空、瘪、病虫粒、杂草种子及稿秆碎片等

夹杂物,以保证用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播种。

2.种子处理:清除种子吸胀与萌发的障碍以促进胚的生长、

缓和逆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种子的抗逆能力等作用。

(1)晒种

(2)药剂浸种

(3)拌种

(4)包衣

3.浸种催芽:创造种子发芽所需的适宜条件,促进种子播后

迅速扎根出苗。

二、播种技术

(二) 播种方式

1.撒播单位面积内的种子容纳量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省工和

抢时播种。但种子分布不均匀,深浅不一致,出苗率低,幼苗生长

不整齐,杂草较多,田间管理不便。

2.条播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度比较一致,出苗整齐,通风透光

条件较好,便于间、套作和田间管理。条播时可集中施用种肥,做

到经济用肥。

3.穴播是按一定的行株距开穴播种,又称点播。种子播在穴内,深

浅一致,出苗整齐,便于增加种植密度,集中用肥和田间管理,在

丘陵山区应用较为普遍。

4.精量播种又称精密播种,通常采用机械播种,将 单粒种子按一定

的距离和深度,准确地插入土内,获得均匀一致的发芽条件,促进

每粒种子发芽,达到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

二、播种技术

(三) 播种深度

? 若播种过深,种子发芽慢,出苗晚,幼苗软弱,甚至无力

出土,造成烂种,同时又易遭受病虫及不良环境条件的危害。

? 播种过浅,种子吸收土壤水分少,尤其在干旱条件下,会

使种子落干,造成幼芽死亡。

实际生产中,要确定播种深度,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情况。

1. 种子特性

2.土壤质地

3.土壤含水量

4.地区差异

第三节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种植密度决定群体的大小,而植株配置方式则决定群体的均匀性。

一、种植密度

? 在生产实践中实行合理密度,应综合根据作物种类及品种、茬口、

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加以确定。

(一)气候条件

一般在温度高、雨量充沛、相对湿度较大、生长季节长的地

区,作物植株较高大,分蘖、分枝多,密度宜小些,反之,密度宜

大些。

(二)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

马铃薯、甜菜和大豆等作物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 ; 单秆性作

物如玉米、高梁等则应 “高肥高密,低肥低密 ”。

(三)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型

密播作物和稀播作物;紧凑型品种和平展型品种。

(四)栽培目的

每公顷基本苗数×千粒重(g)

播种量(kg/hm

2

)= — ——————————————————————————— —

l000×lOOO(g)×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表5~3 内蒙目前主要作物一般种植密度和播种量

作物 种植密度(×10

4

株/hm

2

) 播种量(kg/hm

2

)

小麦 375~600(穗) 195~300

高粱 6~9 22.5~30

马铃薯 5.25~7.5 1500~2250

甜菜 7.5~9.0 22.5~30

玉米 4.5~6.0 37.5~45

谷子 45~60 7.5~15

大豆 37.5~45 60~75

胡麻 300~375 45~52.5

莜麦 375~525 150~225

糜黍 150~225 22.5~37.5



二、植株配置方式

确定植株的配置方式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充分利用光能,田间植株的均匀配置,至少在生育前期和中期

对光照截获较好。

② 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

③ 方便农事操作。

生产实践上植株配置方式有撒播、条播(窄行条播、宽行条播、

宽幅条播、宽窄行条播)、穴播等。

第四节施肥技术

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一)营养元素吸收的选择性

作物的种类不同,它们所吸收的矿质养分种类、数量也有一定差异。

禾本科作物和棉花需氮素较多,豆科绿肥作物需磷较多,而烟草、麻类、

薯类作物则需钾较多。

(二)营养元素吸收的阶段性

总的趋势是:生长初期吸收量较少,强度小,而在生长发育旺盛时

期,吸收数量、强度明显增加,接近成熟时吸收逐渐减缓。

(三)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二、施肥技术

(一) 施肥原则

1.用养结合的原则: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2.需要的原则

3.经济的原则:施肥时应注意报酬递减律、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

(二) 施肥量的确定 --协调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3

方面的关系。

“看天、看地、看庄稼 ” 养分平衡法计量施肥(Stanford公式)

一季作物的养分总吸收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

某元素的合理用量=—————— ————————————————

肥料中养分的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 量

目标产量施肥量(kg/hm

2

):= — ——————————————————————— —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

(二) 施肥量的确定

作物地上部分所含养分总量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应用单位

作物的经济产量

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 0.15× 校正系数

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校正系数:=————————————————————

土壤养分测定值×0.15

施肥区作物含该元素总量 – 空白区作物含该元素总量

某元素当季肥料利用率=——————————— —————————————×100 %

施入肥料中含该元素总量

1、目标产量: 试验建立回归方程或用近三年平均产量×(1+5%~15%)

2、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3、土壤当季养分供应 :

4、肥料利用率 :

(三)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

1.肥料种类

(1)有机肥料

养分全面,分解释放缓慢,肥效长而稳定;所含有机质和分解过程中

形成的腐殖质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它在分解过程中

还能生成CO

2

,有利于光合作用。

(2)化学肥料

共同的特点是易溶于水,肥分高,肥效快,能为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3)微生物肥料

加强作物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其有

效性。肥效往往不太稳定和明显。

(三) 肥料种类和施肥时期

2、施肥时期

(1)基肥

基肥也称底肥,指播种前或移栽前施用的肥料。通常在耕翻前或耙地

前施入土壤,可调节作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养分供应。

(2)种肥

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用的肥料,可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

件。

(3)追肥

追肥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追肥以速效肥为主,宜作追肥的

肥料有硫酸铵、尿素、腐熟的人畜粪尿、草木灰等速效肥料。

三、施肥方法

(一)全层施肥

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层,通过翻耕混入土壤全层。一般结合播种前

整地进行。基肥的施用常用此法。

(二)表层施肥

播种或移植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将肥料均匀撒于土壤表层,通过灌

溉水或中耕培土,将肥料带入根层。

(三)集中施肥

把肥料集中施在作物根系附近或种子附近的施肥方法。施肥方式包括沟

施、条施、穴施等。

(四)根外追肥

又称叶面追肥,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度溶于水中,

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对某些肥料(如磷肥

和微量元素肥)可避免被土壤固定。

第五节灌溉技术

一、水分吸收规律

(一)作物根系吸水和叶面蒸腾

1、作物根系吸水

2、作物蒸腾失水:

(二)作物的需水量和水分临界期

1、作物的需水量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水量的变化规律是:从苗期开始,需水量

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大,然后又随叶面积减少而减小。

2.水分临界期

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在临界期内,若

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影响最大。主要作物的需水临界

期一般均在开花期前后的一段时间。

二、节水灌溉

?灌溉制度: 人工灌溉补给的灌水方案称为。其内容包括作物生长

期间内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等。

?灌水定额: 指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用量

?灌溉定额: 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节水灌溉: 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

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

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

量和产值。

?主要包括 地上灌 (如喷灌、滴灌等)、 地面灌 (如膜上灌等)和 地下

灌 3大系统。另外,作物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非充分灌

溉等灌溉新技术也逐步得到运用。

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一、杂草防除技术

(一)杂草的定义及危害

定义: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

主要危害表现为:

① 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和争空间。

② 一些杂草是病菌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

③ 影响人畜健康。

④ 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

一、杂草防除技术

(二)杂草的生物学特点

①结实多,落粒性强;

②传播方式多样;

③种子寿命长,在田间存留时间长;

④发芽出苗期不一致,从作物播种前到作物成熟后,都有杂草种子发

芽出苗;

⑤适应性强,可塑性强,抗逆性也强。

⑥拟态性,与作物伴生,如稗草伴水稻,谷莠子伴谷子,亚麻荠伴亚

麻等等。

(三)杂草防除方法

1.农业除草法:精选种子、轮作换茬等;

2.机械除草法:如机械中耕除草;

3.化学除草法:具有省工、高效、增产的优点。

二、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概念:泛指那些从外部施加给植物,在低浓度下引起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的人工合成或人工提取的化合物。

1.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

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特殊作用的物质。

(1)生长素类:促进细胞增大伸长,因而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2)赤霉素类: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刺激植物生长;打破休眠,促进萌

发;促进坐果,诱导无籽果实;促进开花。

(3)细胞分裂素类: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减少叶绿素的分解,抑制衰

老,保鲜;诱导花芽分化;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4)脱落酸:抑制植物生长;促进离层形成,引起器官脱落;促进衰老和成

熟;促进气孔关闭,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5)乙烯类: 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生长;促进衰老。

(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2.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区域的细胞分裂和伸长。抑制植

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延缓植物的伸长生长。因此,可用赤霉

素消除其作用。常用的有矮壮素、多效唑、比久(B

9

)、缩节胺等。

3.植物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部分枝和

分蘖的功效。主要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

消除。包括青鲜素、调节磷、三碘苯甲酸和整形素等。

4.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油菜素内酯以及一些浓度极低的

除草剂,也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呼吸抑制剂(如亚硫酸氢钠)

和抗蒸腾剂(如拉索、2,4-二硝基酚)。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应用赤霉素等处理种子,可打破休眠,促进萌发,

提高种子发芽率。

2.增蘖促根,培育矮壮苗:多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等具有较好的培育壮苗

的效果

3.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提高粒重:抑制类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B

9



抑制营养生长,减少营养生长对同化物的消耗;促进类生长调节剂如赤

霉素、油菜素内酯、萘乙酸等可从其他部位向施用部位调运同化产物。

4.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应用生长延缓剂可有效地控制徒长,降高防倒,增

加产量。

5.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生长素类和生长延缓剂等改善其生长状况和体

内激素平衡,从而防止脱落,提高坐果率。

6.促进成熟: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乙烯和脱落酸能加速

衰老,促进成熟。

三、人工控旺技术

(一) 深中耕

主要用于禾谷类作物的前期,控制叶蘖生长,造成小分蘖死亡,增加分

蘖成穗。

(二) 压苗

主要用于麦类,苗期麦苗出现旺长时,可用木磙或其他工具压苗,使地

上部麦苗受压损,控制其生长,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压苗必须在拔节前进

行。

(三) 摘心(打顶)

消除顶端优势,抑制茎叶生长,使养分重新分配,减少无效果枝和叶

片,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荚数和粒重。摘心一般在开花期进

行,宜摘去顶尖1叶1心部分。

第七节收获技术

一、收获时期的确定

(一)种子、果实的收获期

禾谷类、豆类、花生、油菜等作物其生理成熟期即为产品成熟期。

9 禾谷类作物--蜡熟末至完熟期收获。

9 油莱 --全田70%~80%植株的角果呈黄绿色、分枝上部尚有部分角果呈

绿色时为收获适期。

9 大豆、花生 --荚果饱满、中部及下部叶片枯落,上部叶片和茎秆转黄

为收获时期。

(二)以块根、块茎为产品的收获期

一般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并逐渐变黄,地下部贮藏器官基本停止膨

大,干物重达最大时为收获适期。

(三)以茎秆、叶片为产品的收获期

收获常常不是以生理成熟为标准,而是以工艺成熟为收获适期。

二、收获方法

(一) 刈割法

禾谷类作物和牧草作物

(二) 摘取法

绿豆收获是根据荚果成熟度,分期分批采摘,集中脱粒。棉

花、玉米。

(三) 掘取法

主要用于甜菜、马铃薯等地下块根或块茎等作物的收获。

三、产后处理和种子贮藏

(一)产后处理

1.种子干燥:禾谷类作物的籽粒含水量不高于12%~13%,油料作物的种子

含水量不高于9%~10%。

2.薯类保鲜

一是在收、运、贮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损伤破皮;

二是在入窖前要严格选择,剔除病、虫、伤薯块;

三是加强贮藏期间的管理,特别要注意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

3.产品初加工:甜菜、麻类、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产品,一般需加工后才能

出售。

(二)种子贮藏

1.种子寿命: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称为种子寿命。

2.贮藏技术:种子安全含水量13%,含水量6%~8%最为安全。含水量低于

4%~5%时影响种子寿命。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