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解析)
2023-03-23 | 阅:  转:  |  分享 
  
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孔子
的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2.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这一做法( )A.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加剧了社会矛盾C.有利
于农业的发展D.引发了土地兼并3.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南方一
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分封制崩溃B.井田制瓦解C.周王室衰
微D.诸侯野心增大5.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
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这说明当时(?)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C.人口的急剧减少 D.北魏农业逐渐衰
退6.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
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D.皇帝任免
官员不再世袭7.老子发现,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道”,到处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如“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据此
可知,老子( )A.富有朴素辩证思维B.倡导“无为”处世方法C.提倡朴素唯物史观D.主张实行“无为而治”8.元初名儒郝经曾言,
金朝“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清代学者赵翼亦称,“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金朝文化繁盛的主要
原因是( )A.汉化政策的推行B.尚武精神的发扬C.经济制度的转型D.猛安谋克的建立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所以汉高祖灭
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由此可见,项羽之
败的主要因素是( )A.刘邦“约法三章“,指挥得当B.缺乏稳固根据地C.刚愎自用不善用人D.恢复分封政策失当二、填空题10.中
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朝对外交往:简述汉代对外交往的概况(1)陆上:97年,班超派________出使大秦,到达________一带
;166年,大秦王________派使者到达洛阳,标志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2)海上:从________郡________县出
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_______南部。________国使臣到达东汉,________帝赐金印一枚。11.措施(1)巩固中央集权
的措施中央:①确立____: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
指分管具体事务的诸卿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____——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
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巩固统一的措施:____三、简答题12.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条件?(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思考)四、材料分析题
1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依据一定思想理论及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材料一: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说)“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梁启
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中卷:“西政
”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下卷:杂类之书游记、报章、格致材料四:他(伏尔泰)对孔子的民本思想
极为推崇。他宣扬自由平等,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中外政治思想史》(1)材料一中的画像是哪一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古
代哪一思想学派的开创者?(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所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3)材料三中“上卷”诸书的
传播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中卷”诸书较之“上卷”有哪些新的特点?(4)伏尔泰是哪一场运动的领抽人物?请写出法国大革
命期间颁布的直接体现伏尔泰上述思想的文献。(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思想引领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礼”即周礼,是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贵贱有序,是“礼”这一主张的反映,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故A选项错误;“忠恕”是指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
人,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为政以德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故C选项错误。2.C【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
布代替”,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农业劳动力,使其专注于农业生产,因此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纳税
的方式,没有涉及农民负担的加重,A项错误;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因为可以使劳动力安心农业生产,并且纳税方式多样
,B项错误;租庸调制没有引发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项错误。3.C【详解】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
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
,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故选C。4.A【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争夺的是土地和对土地上人口
的控制权,这表明分封制崩溃,A正确;井田制瓦解和诸侯争霸都是奴隶制瓦解的表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之一,故B错误;周
王室衰微导致诸侯争霸,C错误;诸侯野心增大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不是实质,D错误。5.B【详解】北魏时期地主豪强兼并土地,产权
纠纷不断,导致良田抛荒,这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土地改革势在必行,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土地抛荒不等于人口急剧
减少,排除C项;土地产权纠纷不能证明当时出现了农业衰退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
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
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7.A【详解】材料中“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均含有朴素
辩证思维智慧,A项正确;B、D两项虽都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项并非老子的主张,排除。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元初名儒郝经和清代学者赵翼都认为金朝文化的发展水平很高,认为金朝的文化与唐、汉文化一样兴盛,而且起到了上掩辽而下轶元的作用。结合所
学可知,金朝文化繁盛的主要原因是汉化政策的推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朝的尚武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
猛安谋克是金朝本民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项羽在秦灭亡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各
路诸侯,各诸侯实力很强、有很大的独立性,最终项羽不得人心,刘邦率领各路诸侯消灭了项羽,D项正确;其他三项也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但不符
合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10.???? 甘英???? 波斯湾???? 安敦???? 合浦???? 徐闻???? 印度???
? 倭???? 光武【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对外交往。根据教材内容和本题地图的相关提示,可得到正确答案。11.???? 皇帝制?
??? 郡县制????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
风俗等【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①应填皇帝制,②应填郡县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车轨、
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因此③应填统一车轨、文字、
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12.(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
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主观条件①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秦王励精图治,
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③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④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详解】历史条件: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从客观条件看,战国时期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从主观条件分析,①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③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④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13.(1)人物:孔子。派别:儒家。(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用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和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新特点: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
转变。(4)运动:启蒙运动文献:《人权宣言》。(5)在先进思想的引领下发生了社会的变革,社会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发展。【详解】(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
也影响了世界。(2)第一小问,由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提出“罢
黜百家、独尊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目的是用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和巩固政治的大一统。(3)第一小
问,由上卷“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可得出,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
国经济的近代化,促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第二小问,由材料“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可见“中卷”诸书突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4)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根据材料三“他宣扬自由平等”的信息可知,他的思想体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中,《人权宣言》宣称人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5)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社会要传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