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黄河东流去》的家园意识倾向 谢群山
2023-03-23 | 阅:  转:  |  分享 
  
, 《黄河东流去》家园意识倾向

长葛市大周镇中心学校 谢群山



《圣经》中对亚当、夏娃生活的“伊甸园”场所的描写,无疑是人类对美好居所愿望最终落空的遗憾与无奈,这由于他们被上帝逐出乐园,踏上了寻找与努力建造自己幸福家园的艰辛征程,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自己的憩息生存之居所而不停劳苦,疲于奔波。

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重的故土意识。逃亡前的农村生活诸如夫妻之间、街坊邻居、农民与地主、村民跟八路军以及国民党中央军等社会生活关系描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豫东平原人情世态图。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地主对农民的欺压与剥削,两种不同军队对农民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等等在赤杨岗如此狭小的空间场所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开。

叙述河南东部一个小村庄赤杨岗的农民,面对犹如脱缰之马的奔腾咆哮的河水冲毁自己亲手一砖一瓦搭建的房屋,拖家带口,满含泪水地离开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故土,开始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逃亡生活。从农民在大地上的时空转移,来勾勒中国农民,集中呈现了农民在城市中如何生存的具体过程,并选取了许多反映农民在城市中的生活的具体瞬间与细节,呈现城市社会对于他们的矛盾态度与他们的尴尬的生存处境人们所见所闻所遇的事情远比在村庄里要多得多,丰富得多:盐行老板对外地盐贩的欺诈、河岸码头船工掌舵的熟练、搬运工扛大包的苦楚、赶脚工的酸甜苦辣等等。作者的笔触伸向小镇下层人物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仅仅人们长途跋涉歇脚喘气时被摄下的一个短暂镜头而已。小说文本中所构建的文学空间随着李麦、徐秋斋、海长松、王跑、蓝五等逃亡者的流浪足迹而得到相对广阔的拓展。茫然无目标的难民们挤上西去的火车很快到了郑州,有的甚至跑到了洛阳,村民们走散了,然而大城市的苦涩生活在一步一步地逼向他们:饥饿的小兄弟俩帮助拉车人推坡的,青年女子要么进工厂,要么说书的,还有卖茶的,热衷于侍弄庄家的老把式便到远在城外的农村给有钱人当长工的,冒着被抓的生命危险爬上火车偷米的,还有代写书信算卦的,等等。城市高等豪华的上流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啻于难以奢想的美梦,无需多想。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威逼下显得那么的渺小,维系他们的仅仅是同村乡亲缕缕情义的温馨援助,尽管这援助是微乎其微的,但犹如黑夜里晶莹闪烁的星星一样,即使微弱却能够点亮夜行人心中那盏照亮前程的灯。在城市依靠养家糊口的生活方式不能适应村民固有的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返回故园成为他们最终的抉择。)

小说以家园空间位置的转移来结构整部长篇小说,采用的是:逃离赤杨岗家园——在城镇流浪建立临时家园——回归家园的结构模式,以黄河洪水来临为开端,洪水退去为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村民逃离,是因为失去了家园;流浪,是为了寻觅新的家园;返回,是为了重建故园。在外漂泊的艰难生活中,正是以相濡以沫的乡情即家园地域意识,才使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得以生还。“人物在根本上是在空间或‘场景’中展开的时间建构,一旦被建构起来,似乎就会长久保持下去。空间因此再次被当作人物发展的戏剧得以展开的‘舞台’,被当作一种场景,传统在其中显然被看成是在重要性方面次于人物的东西。”

正是小说中一群人物的流浪,才使得作者的如椽之笔伸向由黄河滩普通的小村庄、小城镇和大城市三个不同层次的地理文化空间,小说文本的文学空间在推移中得以描述,与此同时,也广泛涉猎到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性格、心理、谋生手段等的巨大影响,这是一部以“家园空间”意识来谋篇构思的典型之作。



张光年《黄河东流去·序言》,见李准著:《黄河东流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页。

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里、空间、场所与本文性》,选自朱利安·沃尔弗雷斯编《21世纪批评导论》,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见刘进编著:《当代西方“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研究》(讲授大纲),第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谢群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