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 1.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 十四大D.中共十八大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群有(?)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北京城市群? ④雄安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 国共产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和平统一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祖国统一D.维护 中华民族利益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重要讲话,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次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5.1993年,中 国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1994年以来又通过了《广告法》《乡镇企业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文件的发布( ) A.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B.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建设的基础6.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这一年中国政府(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7.与近代史上江苏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开放相比 ,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的不同是( )A.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不同B.主动开放C.都临海而非沿江地区D.外商来华 创办的企业8.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 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确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9.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 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 、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材料表明我国( )A.私营企业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B.个体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二、填空题10.对外开放(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____ 、____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____,学习国外____和____方法。(2)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____城 市。(3)我国还建立起一批____开发区和____,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____的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4)20 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____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和____的开放战略。(5)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 ____,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____进程,参与____的制定。11.经济体制改革深化:(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______巨变,_________遭遇挫折;(2)内容:①1992年,邓小平_________,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解 放思想;②1992年,____________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21世纪初,初步________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意义:解放了________,加速中国融入__________的进程三、简答题12.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回答:(1)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2)中国共产党在 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4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四、材料分析题13.(理科生作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 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材料二?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图1图2图3小岗村村民“按手印”图 4安徽凤阳村农民打花鼓庆丰收(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 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掀起的运动名称。并说明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 料二中图3、图4提供的信息,说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及该制度的实质。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 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群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一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是“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和平统一并非“一国两制”的前提,排除A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一国两制”的前提,排除B项;维护中华民 族利益,并非“一国两制”的前提,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的决策,D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八大以及七届二中全会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5.B【详解】 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时间1993年、1994年可知,这是在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通过的法律都与市场经济相关 ,因此这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外开放的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的是195 4年宪法,故D选项错误。6.C【详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项是 1978年,B项是1984年,D项是20世纪初,故排除ABD项。7.B【详解】据所学可知,近代史上的开放是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强迫中国 对外开放的,今天的开放则是中国政府主动打开国门,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开放,B正确;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相同,A错误;1978年以 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的地区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开放,C错误;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D片面。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导致这一现象出 现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展开,重点是对国企改革,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依据材料 “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 。”明显可知C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个体经济也是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主体。B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0.???? 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吸引和利用外资???? 先进技术??? ? 经营管理???? 沿海港口???? 经济技术???? 保税区????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 全方位???? “走出 去”???? 引进来”???? “走出去”相结合????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国际规则【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我国对外开放的概况如下:(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2)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 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4)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 ,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5)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 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11.???? 苏东???? 社会主义????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建立???? 生产力???? 经济全球化【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巨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1992年,邓小平南方 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解放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生产力,加速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2.(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会议: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3)形式:家庭承包经营(或家庭联产承包,或包产到户,或包产到组),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详解】(1)失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重大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会议: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3)形式: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以为主 要形式的责任制为家庭承包经营(或家庭联产承包,或包产到户,或包产到组),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目标: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 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1)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总路线。(2)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 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 “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 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第一个五年计划。(2)依据材料二中“人民公社好”、“大跃进”等信息可知,当时在农村掀起的运动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所学从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等方面说明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3)依据材料二中“小岗村村民‘按手印’”、“安徽凤阳村农民打花鼓庆丰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的实质是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