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修志方法刍议》(二)体例篇目设置
2023-03-25 | 阅:  转:  |  分享 
  
修志方法刍议(二)体例篇目设置问:什么叫体例篇目?志书的体例,就是编纂的体裁和凡例。体裁是志书的结构式样,如通常所说的志、记、图、表、传便是
。凡例,也称“例言” “发凡”,是志书编者对读者的告白,将编纂中有关问题或处理意见归纳成十条八条放在书前告知读者,使读者对书中内容
少生歧议,从而准确理解书中内容。篇目,旧志称为“门类”,是体例内容的具体化。一部县志的篇目由若干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又由若干章、节
、条目组成,构成方志篇目的框架。问:体例篇目的制定对编纂志书有什么作用?答:编修志书,首在定体例篇目,这是修志的“第一道工序”。
刘知几在其名著《史通》的“序例”篇中讲:“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正如古代常言所云:“为
政必先纲纪,治书必明体要。”近代方志学家李泰棻也强调修志要“事先有规定门目” 。他认为,“志之体例门目毫无”,必然会“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张之洞在修顺天府志时,也是将凡例亲自动手,“凡例拟之于之洞” 。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棻说过:“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
则为首要”。体例与篇目的确定,对于整个修志的必要性,犹如建一座大楼,首先要将框架定好,从设计到施工, 框架定了,后面填充填充就行了
。篇目就是志书的框架, 篇目订妥了,志书这座“楼”也就定型了。确定了体例,有了篇目,对于编修工作的开展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
够使编修县志的参加者明确到底要修一部什么样的县志,从而胸有成竹地工作;二是僡于有目的、有成效地收集资料,避免无效劳动或走弯路;三是
可以充分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对体例和篇目加以修改补充,消除流弊,使之逐步严谨、完善。因此,体例的确定,篇目的拟定,一般宜早
不宜迟,特别是不宜等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来考虑。当然也不宜过早,一般要在全体编修人员对方志理论作过一番学习和研究之后,在收集
史料的工作着手进行以后,可分工专人,在探讨古今各种方志体例、类目与研究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考虑拟定一个粗目,然后发动全体编修人员就粗
目逐一讨论、修改、补充,以形成目录初稿。最后,将初稿印发给县内各有关领导同志与各方面有识之士,请他们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
再加工成细目,以形成志书类目修订稿。问:拟定体例篇目有什么要求?答:新修志书的指导思想、观点、方法与旧志有本质区别,就是编纂体例、
类目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的东西时,决不是照搬硬套,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章学
诚自己也提出“忌泥古不变”,因此,我们更要推陈出新,要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集先进之大成,采专家之灼见,从实际出发,求实际应用,
从而编修出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新志书。《县志编修探微》(1983年5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的五条,曾受到广泛的欢
迎。他们是:第一、横串竖写,加附贯通,分门别类,章节成篇。一地之志乘,要通揽全境地理、历史全貌,内容繁杂,初次接触,常感到难以下手
。方便之法,是先将自然概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分成若干章节,各节一般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由古而今,由远而近竖着编写;也即以时
间为经,事件为纬,将地理、历史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做到“以横为主,贯之以纵,纵横结合” ,使人既能看到沿革的纵剖面,又能看到现状
的横断面。因志不是史,应以“横”为主,才能保持志体的特色。但仅取现状的某一横断面,而没有纵贯竖写,就会像一张薄纸,没有厚度,没有深
度,似不足法。当前编修地方志书,有的直接从最后一部老志续起,也有的因其距今太远而不直接下续,或始于辛亥革命,或始于新中国成立,或始
于其它。这就与老志之间有一段空白,可加一附录,简括其政治、地理、历史,使新、老志之间不致断裂而古今贯通。以如东县为例,该县原为如皋
东乡,1940年始单独建县。新编《如东县志》便从这一年写起。历史上最后一部比较完整的《如皋县志》为民国十八年(1929)成书,其内
容止于宣统三年(1911)。为追溯历史,现以这部志书为基础,参考历代旧志,编一章《如皋志略》概述前情 。1911年至1940年这段
空白,另编一章《如皋东乡人民斗争纪略》以填补。这两者都作为附录,附于新编《如东县志》之后,使上下一体,古今贯通。第二、次序安排,合
于逻辑,顺理成章,防止混杂。名家祝枝山在《正德兴宁志》序目中曾提到,“凡地有山、川而后有人、物,有人、物而后有君、臣、吏、民、国、
邑之制” 。一般地说,先有土地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事;在政事方面,也是首政党,次行政,再次司法等。所以在县志编、章、节的次序
排列上一定要合乎逻辑。如各大编之间,先自然地理,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章节之间,亦视事物先后和重要的程度而排列。各章内容,也是
先客观后主观,先以天地为父母,而后才有人与各类动植物。如“海洋渔业”,先应写海域、海港、资源,而后才写捕捞与养殖,若是先养殖、再捕
捞、再海况、再资源就不妥;如写“教育”,先应说学校设施,后说教学情况,再说人才输送。每节中的所属内容,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加以排列。有
些内容如若没有时间性,那就按照常规排列,防止颠倒和混杂。叙述时要集中在一根主线上,不要鸡头说到鸭头,鸭头又说到鸡头,颠三倒四,不成
篇章。第三、标题醒目,观点正确,言简意明,领属得体。章学诚说过:“志体坏于标题不得史法,标题坏于艺文不合史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志书不同于文艺作品,切忌用华而不实的诗文作标题,不要搞得像章回小说的题目那样,“江海风云” 、“人民翻身当主人”这类标题,用之
于志,不一定妥当。要注意标题的思想性,要用正确的观点来立标题。如“解放战争前后”这个题目就缺乏思想性,“清理阶级队伍”这个标题的观
点就值得研究。题目是否言简意明,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应当把能省的字尽量省去,如“开展整风反右运动” ,“开展”二字可省;以因“整风
反右运动”排列在“政治运动”栏下,所以“运动”二字亦可省去。有时几个题目,实际上只要用一个题目就能概括了。如“工业”栏下,列有:“
……技术革命的开展和成果” 、“新产品的试制和推广” 、“三十年来开展双技运动的成果和发展规划”……这里就显得繁琐、重复、颠倒,完
全可以并成一条:“……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与展望。”但是,字句简洁也不是越简越好,而应以“意明”为准。如“战争”这个题目是简透
了,但“意”不明。读者不免会问:是什么战争?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无义战” ,还是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是官渡、赤壁之战,还是淮海大
战?总之,标题的醒目、准确、简明,只要下番功夫推敲是不难做到的。领属得体是指要处理好章节之间的纵横关系。我们认为,编与编、章与章之
间,是横的并列关系,如果把部分搞成统率关系,就会造成重复。因此,从内容的安排到词语的选定,就要推敲再三,处理得当,做到编要管章,章
要管节,节要管“点” ,层层相因,层层统率,上下得体。这里有个趣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天,章学诚与戴东原(名震,安徽休宁
隆阜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在宁波道署相遇,二人就有关修志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其中关于“名僧”的领属关系,双方的争执尤为有趣。
时年五十一岁又新近担任皇家《四库全书》纂修官的戴东原,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表示:名僧必居古寺,故名僧当归古迹。章学诚虽比
戴东原小十五岁,却不慌不忙、既恭敬又幽默地说:“名僧为什么不能列入‘人物’?……他们非木非石,同样是血肉之躯,不称‘人物’,到底该
称什么?”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抗美援朝” 、“城镇知青下放” ,就不能放到“政治运动”中;在“文化馆站、新华书店、图书馆、剧团
、电影、电视”等题目上,就不能冠以“文艺”的标题。同时大标题下领属的小题目层次不宜过多,编下分章、节,节下分“一、(一)、1”巳足
矣,不要儿子、孙子没个完,而且还要防止“头大帽子小”或“头小帽子大”的偏向。第四、相对断代,不拘断限,冠以小序,承上启下。纵观历代
旧志,虽有大体断代,但记物叙事,一般断代均不甚严。民国《泰县志》就是这样:“原拟截至十八年六月止,唯中间事实或有不能中断,不得不叙
及十九年、二十年,非自紊其例也。”新编《如东县志》一般从1940年写起,但在此之前,县境内曾经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有的要充实到附
录中去,有的因其与章节中的内容有连续性,必须靠船下篙,在章节中追溯记述。例如1926年秋,如皋东乡就建立起党的组织。1939年,如
东境内就成为南通地区党的活动中心,如东各级党组织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因而编修时就不能限于以1940年为起点。相反,有些
事物确是解放后才出现,如有线广播就不可能自1940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从诞生之日写起。《如东县志》最后断限,一般在1979年,也
有视材料情况,向前推一年。个别的,如县政府、县政协的恢复是1981年的事,又值修志之期,因而一并载入。有些章节,要追叙千百年前之事
,如盐业,单写四、五十年间的发展情况,不交代历史上的来龙去脉,就给人以孤立和割断历史之感。因此,冠以“小序” ,概括介绍一下从二千
多年前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直至明清年间的简况,给人以完整的概念。“小序”实际上与旧志中卷首的“概述”起同样作用。第五、详今略古,
繁简得当,突出重点,个性鲜明。详今略古、详近略远是历来修志的传统,也符合客观资料多寡的规律,因而我们要继续采用。当然,“今”与“古
” 、“近”与“远”是相对的,但也要有个大体的时间界限。《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中,作了明确的
规定:“编修新型地方史志,要坚持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把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一九四O年以后的民主革命时期,特别是建国以来的三十多
年。”在这四十年以内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史料都是重点,都应查明详载。四十年以外的事才可当作“古”而从“略”、从“简”。从时间概念
上说有个“今”和“古”的问题。那么从内容的重要性上来说就有个“繁”和“简”的问题。凡能体现各地特色、有个性的地方,都要从“繁” ,
反之从“简”。前人也是这样做的。如清嘉庆十三年(1808)杨受廷在续修《如皋志》时就考虑到:“盐系食货类,应并入赋役,但如皋盐务繁
重非他物可比,因此另立盐法一门”,专编了一卷(卷七)。现时如东惯有“三白”之称,近年棉花年总产量又两次过百万担,因而要把棉、鱼、盐
诸项列入经济方面的重点,特将渔业和盐业从农业、工业两章中分出,专立渔业、盐业各一章。又因该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苏中根据地,特别是反“
清乡”斗争在整个抗战史上有着奇特的方式与光辉的一页,所以在县志类目中,特从“政治编”中分出,另立《军事编》,企求重点突出、个性鲜明
。问:怎样才能将篇目定好?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的篇目设置、基本原
则、基本要求作了规定。要达到这些要求,根据本人几度参加修志的实践,觉得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定好体例:一般说来,体例有三种,即
卷、编章节、章节目。卷是传统的、历史的编辑体例,一卷侧重于一个内容,好编好找,但民国以后多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所编纂的志书,
大多用编章节或章节目。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编”字,它是“糸”旁,与那个竹头的“篇”是不同的。按《辞海》解释,前者是“一部书或书的一
部分”;后者是“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俗地讲,前者是群体,可以包括几篇文章;后者是个体,仅指单篇文章。《山东高青县志》(1
978~2004)设22编,辖114章。河北《井陉县志》(1985~2004)设48篇,实际就是48章,下辖一级目269个。章可以
独立成篇,节就难以独立安营扎寨了。新中国第一轮修志时,《如东县志》第一版第二版均是用的编、章、节结构。第一版有概述、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人物、杂记、附录八编,下辖48章156节;第二版有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7编,下辖39章114节;方志
界的朋友大多认为:一部志书,由“编”组成板块,各板块再下辖若干章,使得整部志书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清晰流畅,应视为方志编纂艺术上的
一大进步。章节目的设定也无不可,但须处理好两件事,一件是众多的小篇之中,实际上隐隐约约仍然存在着一个“编”字,这就要把篇与篇之间的
次序安排好,不能顛三倒四,隔三差五,杂乱无章,不要把本该隶属于A编的内容放到B编或C编里去.也不要把理该在B编的内容放到A编或其他
编里去.应该让它们成为孟氏芳邻,比肩而居。如行政镇、城乡建设、水利、围垦、交通、开发区、农业……看上去比较凌乱,若改为行政镇、开发
区、农业、围垦、水利、交通、城乡建设……似较合情理;第二件是防止某些章节以“篇”代“编”,致使因内容含量不同造成文字膨胀,致使篇与
篇之间长短过于悬殊。如《宜兴县志》《南通市志》将工业均设定13章,而有部志书却把众多工业部门箍在一起作一章,致使这部分避免不了大腹
便便显出一副过于“发福”的宭态。二是同一级目必须是并列关系。如“自然资源”下设“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滩涂资源、矿
产资源、潮汐资源、沙港资源”、“人口”下设“人口状况、人口变迁、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策略”都是非常妥贴的。如果“人口结构”下设“性
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文化结构、民族结构、城乡结构、家庭结构、产业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年龄结构”与“人口老龄化”重复。而
“邮政 电信”章设为“第一节邮政、第二节电信、第三节其他通信公司” 似乎三者并非并列关系。在并列关系中,还须注意它们的次序排列,如
“人口结构”改为“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城乡结构、家庭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似可成顺水行舟,一日千里之势。三是对号入座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篇目设置要符合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避免归属不当”。这是讲编、
章、节的组合,也就是说,某种内容应该入哪一编、哪一章,哪个菩萨进哪个庙,要费一番推敲。我们看一部志书的科学性,主要看的就是内容跟篇
目是不是“对号入座”。例如,在“文化设施”栏下,列:文化馆、站 文化宫 图书馆 博物馆 剧场 影剧公司 电影院 少年
宫 等。这里,“影剧公司”不是“设施”,显然坐错位子了。四是突出重点:这是一句常说的话,修志的重点在哪里?我以为重点在自然特征,重
点在经济发展的主动脉,重点在人文科技。突出重点首先必须以篇目作保证。有了筺才能装货,有了坝才能蓄水,筑起金屋方可藏娇。如东东濒大海
,南接苏通长江大桥,北辟洋口新港,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经济建设,特色很明显。《如东县志》(重修)之初,虽然也想到“突出重点”,但除设“
渔业与海洋”一章外,其他就有点难以抓痒了。后经省志办专家启发,将“洋口港”从“行政建制”中析出、将“围垦” 从“农业”与“水利”中
析出,把这两项由“节”升格为“章”,就像海南岛由市升格为省,自然份量就不一样了。这样一改动,泱泱海洋大县与桥港时代气息即可得以尽情
发挥了!五是可操作性:篇目的设置,要从社会需要、志书特点,理性地考虑。但因各地情况不一,也不能抽象地从理性考虑。如雾霾,在今天看来
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疏漏的问题,可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尽管偶尔也会出现“妻子下田找不到路,丈夫回家摸不着门,
听声音看不到人影,见面时白头相迎”的谜漫现象,但弥雾中不一定含有害颗粒,太平洋边有块地区终年难得下雨,当地居民还张网拦雾取水,因而
不少气象部门过去也很少有专门记载,现在要反应这一历史情况,理论上是对的,实际上很难办到。六是边修边改:志书篇目是个很复杂、很庞大的
“软件工程”,在编纂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常将篇目作微量的、局部的修改与完善,而且一直延续到整部志书的“竣工”,这是个不可
避免的正常现象,这比建楼房讨巧得多。当然这种所谓“微量的、局部的”修改须努力压缩到最低限度,否则,设计者的先天不足却叫工匠们埋单,
建建拆拆,拆拆建建,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事小,徒耗时间才是大事。鲁迅先生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耗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修志
班子中,常聘请一些学识丰厚、文墨过人的老同志,他们扶笔走黄昏、生命倒计时,更应该尊重他们的时空价值观,创造条件,有助于他们惜时如金
,使他们少走弯路。问:能不能为我们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篇目修改的全过程?答:能啊,我们以新修《如东县志》中《渔业与海洋》为例,经三
次修改才定稿,对这三稿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不难悟出其中“三昧”。附:第一稿 海洋与渔业 第一节 渔业经济一、渔 港二、主要经济鱼
、虾、蟹、贝、藻类资源三、海洋捕捞四、海水养殖五、淡水养殖六、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七、水产品质量建设与产业化八、渔业科技与推广第二节
海洋管理一、海域管理二、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三、海域物权管理第三节 海洋与渔业管理机构一、海洋渔业管理体制二、海监管理三、渔政管理
四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附录: 渔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评介】这是重修《如东县志》“渔业与海洋”一章最初篇目。如东是个近江临海的大县
,内陆与海洋的水产资源都非常丰富,主管单位称“海洋管理与渔业局”,本章的标题是“海洋与渔业”,但“节”的设置则是先渔业后海洋,这就
显得标题与内容不一致,这就需要改动,或者内容服从标题,或者标题向内容靠拢。经过研究讨论,大家认为海洋管理是近几年的事,而本章所要记
述的渔业内容要追溯到历史上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将标题定为“渔业与海洋”,既合乎历史实情,又符合人们的传统习惯。从节与目的安排看,15
项内容仅1项涉及内河淡水渔业,这显然不妥,这一篇目失败的症结也就在这里。第二稿 渔业与海洋 第一节 海洋渔业渔场 渔港海洋捕
捞海水养殖渔货产品产业化 第二节 淡水渔业一、淡水捕捞二、鱼类养殖三、虾蟹养殖四、特种水产养殖 第三节 渔业科技科技机构成果
转化技术服务质量检测病害防治第四节 渔业管理管理机构海域管理 第五节 海监渔政海监管理渔政管理【评介】这第二稿比第一稿提
升了淡水渔业的份量,但编者意在用一、二两节将海水与淡水分开记述,看似眉目分清,但三、四、五节又混在一起,故面对此种模式也可重作考虑
。第三稿 渔业与海洋 第一节 渔业经济一、渔 港(一)小洋口国家中心渔港(二)东凌、刘埠天然老港二、水生生物资源(一)海洋主
要生物资源1、鱼类 2、虾类 3、蟹类 4、头足类 5、贝类 6、螺类 7、海母类 8、腔肠类 9、兽类 10、龟类
11、海藻类(二)淡水主要生物资源(三)海、淡水主要生物资源今昔变化 1、海洋资源变化 2、淡水资源变化 三、海洋捕捞(一
)捕捞海域1、吕四渔场 2、舟山渔场 渤海渔场 3、外洋渔场 4、综合渔场(二)捕捞汛期1、早春汛 2、春汛 3夏秋汛
4、冬汛(三)捕捞作业举要及网具1、滩涂潮间带作业举要及网具 2、潮下带近海作业举要及网具 3、外海作业举要及网具 (四)捕
捞渔船 1、木帆船 2、木质机动渔船 3、钢质机动船(五)捕捞组织 1、春汛生产组织 2、冬汛生产组织四、水产品养殖 (一)
海水养殖1、贝类养殖(1)文蛤 ( 2)四角蛤( 3)青蛤(4)杂色蛤 (5)太平洋牡蛎2、藻类养殖(1)条斑紫菜养 (
2)坛斑紫菜(3)红毛菜 (4)细基江蓠3、甲壳类养殖(1)东方对虾(中国对虾) (2)日本对虾(3)南美洲白对虾
(4)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5)三疣梭子蟹 (6)脊尾白虾 (7)锯缘青蟹4、其它养殖(1)海参 (2)泥螺 (3)鱼类
(4)沙蚕(二)淡水养殖 1、四大家鱼养殖2、特种水产养殖3、稻田养殖五、渔货产品产业化 (一)水产品加工1、冷冻保鲜 2、
水产罐头食品 3、贝类加工 4、鳗鱼加工5、紫菜加工 6、海蛰加工 7、虾油生产 (二)水产品流通(三)水产项目与品牌建
设六、渔业科技与推广(一)成果转化(二)质量检测(三)病虫害防治七、劳动分配与产权改革 (一)渔民分配制度1、非专业渔民2、集体专
业渔民3、国营专业渔民 (二)渔货购销政策 (三)产权改革1. 渔船产权改革2、其他产权改革第二节 渔政管理一、执法队伍建设二、伏
季休渔管理(一)监管 (二)巡查 (三)护渔 (四)“三防” 三 、安全生产管理第三节 海洋管理一、海域管理(一)海域开发
利用状况(二)海域法治建设二、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一)海洋环境监管(二)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三)沿海生态廊道建设三、海域物权管理(一
) 海域使用金征收 (二) 海域巿场交易 附: 海境异象【评介】这第三稿将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完全柔和在一起加强了全章的统一感;
在第一节“渔港”没有讲内河渔场、在第三节直书“海洋捕捞”而没有写内河捕捞,这是人们的常识可以理解的。这一纲目排列顺序也是很讲科学的,先环境,后物种、再捕捞;先讲生产,再讲管理,也合乎通常惯例。这一纲目吸收了前两稿的长处,而且补进“劳动分配与产权改革”及“海境异象”等特有的内容,显得更加丰满滋润;“渔政”与“海洋管理”从实出发,好记好写;又从海产品捕获量的变化撘起框架,可让人写出它的动势,并启发人进入深刻的哲理思考。问:看了这三稿,我们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了!答:别忙,需要研究的东西多呢!古人云:“天近山头,跑到山头天更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我们还需要将二级目理好。二级目各条目之间,同样是并列的关系。如:三、海洋捕捞(一)捕捞海域1、吕四渔场 2、舟山渔场 渤海渔场 3、外洋渔场 4、综合渔场(二)捕捞汛期1、早春汛 2、春汛 3夏秋汛 4、冬汛(三)捕捞网具1、滩涂潮间带作业举要及网具 2、潮下带近海作业举要及网具 3、外海作业举要及网具 (四)捕捞渔船 1、木帆船 2、木质机动渔船 3、钢质机动船(五)捕捞组织 1、春汛生产组织 2、冬汛生产组织这里“ (三)捕捞网具”在撰写时先曾写成“捕捞渔具”,渔船算不算“渔具”?如果它也是一种捕鱼工具的话,鱼船再单列就难了,现改为“网具”则“(四)捕捞渔船” 就可并肩为王了。子目如此,其它小目道理亦然,不必细说了。 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