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方法刍议(九)怎样写数字?问:志书行文中,常常碰到数字,举起笔来,不知写“洋码儿”还是“本码儿”?答:这确是一个经常碰到的很具体的问题。 码者,筹码、数码,即数字的俗称。洋码儿即阿拉伯字,本码儿即汉字。到底用洋用土,要看具体语言环境,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问:请问哪三 种?答:一是必须用汉字,二是必须用阿拉伯字,三是看船下篙灵活应变,用什么数字看情况而定。问:先哪些数字必须用汉字?答:说起来有七种 情况: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习惯用语、缩略语以及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为语素的数字,一律用汉字。如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叶虫、 四书五经、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五计划”、七七事变、八国联军、九三学社、十月革命等。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连在一起用以表示概数(连用的 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如:一两个小时、二三米长、三五天、四五十岁等。3、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用汉字。如:十几分 钟、二十几人、一百几十次等。4、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必须用汉字。如:庚辰年正月初一、腊月十八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5、中国清代 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用汉字,但须括注相应的公历纪年。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 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1860年11月2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6、如逢一年之中的一月、 十一月、十二月时书写中应使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一一·二三”案 件等。7、如逢一年之中的其他月份,书写时不用加间隔号,有的视其知名度加上引号。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七七事变、“ 五二○声明”、“九一三事件”等。问:哪些数字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答:有5种现象必须用阿拉伯数字:1、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 分、秒,都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16世纪、20世纪90年代、1949年10月1日、上午9时、16时40分、18时30分40秒等。 2、民国纪年。如:民国2年、民国28年等用阿拉伯数字。3、代号、代码和序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如国家标准GB1234-90、国发办〔 1999〕1号文件、总字第5678号、统一列号GN12-2345、HP3000型电子计算机、〔91〕卫药准字2-71号、维生素B1 2等。4、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如:《新生的中国》,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 22卷208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5、统计表中的数值,都使用阿拉伯数字。如:406、-16.4、24.06%、38% ~69%、1/8、1∶10000及80km(80千米)、20Kg(千克)、120㎡问:第三种情况是说汉字与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答: 是的,这要看情况而定。如果这些数字具有统计意义,用阿拉伯数字。如无统计意义,在文章中叙述时则宜用汉字。如:一个人、三本书、六种新产 品、八个百分点、看了十遍等。问:碰到计量单位怎么办?答:这是必然会碰到的,请记住三点: 1、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详情请查找《 辞海》或有关文件;2、行文中不得夹写计量单位符号(包括物理、数学符号,化学分子式)或其他符号(如:今天28°C、买米50kg、第三 年捕获量>第二年、占总产量1/7等),但在计算公式中,应使用国际规定的单位名称或有关符号。3、为了反映历史原貌,历史上使用过的旧计 量单位、旧币、外币等,记述时可照实记录,不要赶时髦一刀切全用今天流行计量单位,那就不叫历史了,而且对现实生活也带来不便,如农民几分 自留地,你都用公顷,变成小数点后三四个零,除了理解故意作秀而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这种疯人自残的硬伤,实可惜哉!当然,有些 旧计量单位,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弓、步、斗、斛、桶、担、石之类,今天懂的人不多,须加括注(如唐代宗宰相元载屯积八百石胡椒,这个“八百 石”我们概念不清,若加注“64吨”,便会让我们一目了然!)。有的视情况需要,直接换算成国际通用计量单位也是可理解的事,但不要什么都 搞概念化,“吏禄三百石”,总不能改成“吏禄一百五十公斤”吧?4、统计数据的使用,须符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错用、不滥用 。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或社会调查数据。同一定义数据不管在什么场 合都应相同。《如东县志(重修)》聘请统计局老局长坐镇把关,实在是明智之举。此外,还常用到一个“倍数”的问题。平时所说的增加了多少倍,要扣去原来的基数。如增加了2倍,即过去为1,现在为3;是过去的2倍,即包括基数,过去是1,现在是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