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方法刍议(十二)做好初审 问:志书审稿有几关? 答: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志书初稿编成后,必须认真组织审查,而且一定要经过 初审、复审、终审,验收、备案,即“三审一验收一备案”方能告罄。由此可见,审稿是志书编纂中的重要一环。问:啊,要求这么高!可我们怎样 斩孔秀、诛秦琪过好这“五关”呢?答:首先,要弄清三审目的各有不同,不能稀里糊涂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从审稿人员组成、审稿内容分解出各次 审稿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一般而言,初审主要系群众性审稿,由各部门、各供稿单位审查,这是个起步性工作,主在对资料的核实与补充;三审 系专家审稿,聘请方志界专家从志书体例、从政治大局与社会生活的宏观世界推敲表达方式;复审者,人员组成处于一审与三审之间,以地方领导与 专业人员相结合,审查功能近似于初审。这三步看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从实际情况看,不少主修人员成功心切,往往逮住一次机会便“多功 能”地将要解决的问题一古脑儿地向审稿人兜头盖脑泼过去,对群众性审稿提出专业要求,对专业人员则视作一般文字匠,令羊牧兔,弄得人手足无 措,使整个审稿工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因操作不当抓不住要领而事与愿违。 现在我们着重谈初审的问题。问:初审好像无所谓,因为后面还有 复审与终审,只不过征求征求意见而已。答:错了!初审是很重要的一环!《农业八字宪法》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一部志书质量 高低(收多收少)在复审与终审。一部志书的成与败(有收无收),也就是修得下去还是修不下去,取决于初审。在修志历史上,有的市、县就是因 为初审过不了关而遭搁浅,还发生过主编“就地免职”的“惨剧”,弄得劳民伤财而无结果。从积极方面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审是推进志稿前 进的第一步,也是从志阁深闺撩开面纱走向大千世界的必由之路,是关门修志还是开门修志的第一道“景观”,是踏进群众路线的第一座关隘。人非 万能,综合型地方志,百行千家汇于一体,挂一漏万自然难免,组织各系统、各单位审稿,变独臂罗汉为千手观音,实在是一桩必不可少的美事。问 :初审审什么?答:按《江苏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稿质量评估办法》(试行)“重点是政治覌点、资料事实、记述内容、时代特色、保密规定、统计 口径”之要求,首先把好政治关。所记事件、所述观点、所提口径是否与党章、宪法的精神相一致,是否与中共中央关于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相一致 ,是否与各个历史时期实施的政策相符合,是否合乎保密规定与统计口径。二是审事实,具体表现为:1、重大事实有没有缺漏?2、事实是不是符 合实际?3、事实有没有具备六个要素,即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参与的个人或群体)、事件及其起因、发展变化、结果。4、事物亮点是否得 到充分体现(效果,评价等)?三是审数字是不是六符合,即与事实相符、与统计相符、与不同场合相符、与不同章节相符、与综合累计相符、与分 解相符。四是审照片、图、表是否配套齐全并合乎要求。因前阶段主要着重于文字稿,借此机会正好补一补。所用照片须主题明确,图像清晰,照片 说明文字,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要素齐全,具有提示和延伸照片内容的作用。照片无广告色彩,除人物编外不收标准像。图、照紧随相关正文之 后,图、照与正文内容一致,穿插得体,图文并茂。照片的选用是一件难事,因为受到历史遗存的限制而不可得心应手,如果掌握好下述几点,谅会 减少些遗憾。这几点我们归纳为三个价值:美学价值、使用价值、宣传教育价值。问:你这笼统的说我们听不懂,能讲详细点吗?答:可以啊!所谓 美学价值,指六层意思。一层是看这幅照片有没有个性,也就是对内,有无特殊意义;对外,别人没有。若是评估,可冠以“珍贵”二字。另一层是 历史意义,或上溯年代久远,如皇家勅书、田契;或对未来影响深远,如港口首次通航、铁路首次通车等等。再一层,看照片语汇是否明确,如一株 五谷树,摄于冬天,枝叶凋零,看不出与其他的树有什么不同。如果攝于春夏之交,籽实下垂,有的像黄豆、有的像玉米、有的像水稻,个性特色就 非常明显;再如拍居民小区,不能只拍进入小区的大门,要拍出她的纵深感。再如一队渔船,网具零乱,桅旗飘飘,它在告诉我们“进港避风”。如 果这些船排列成队,网具没有动过,像是受检阅的仪仗队,岂不弄虚作假;在电网输送上,如果孤零零架着一台变压器,就难以表示总电量的“增容 ”。 第四层是看照片结构,主体位置是否得当(最好合乎黃金分割)切忌“排排坐吃果果”,挂牌、开会之类尽量少用。第五层看照片中的主体与 背景是否和谐协调。如果主体是烈士纪念亭或汉柏魏碑,旁边却栓着牛羊,何等煞风景!第六层是照片与文字环境是否相宜。如《如东县志》(重修 )中有两张采文蛤的照片,一张是渔民下海采文蛤,一张是遊客观光采文蛤。两者虽然都是采文蛤,但在与文字配搭时,因实质意义不同,不能混淆 ,不要把观光采文蛤说成是“文蛤生产”。使用价值指照片大小,摄制像素,是原创还是翻拍等技术性问题。宣传教育价值表现在每幅照片都该有个 画龙点睛式的标题,但不要搞成像连环画说明词,因为正文中已有介绍。图有虚实两种。虚有示意图、对比图;实有物像图、工程图、地图等等。地 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绘制或者审定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地图注明比例尺。图的标题、图序、图注要素不 缺。示意图、对比图根据内容恰当选用扇型图、曲线图、柱型图等。表是地方志书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它们都采用表格形式表示所要表现的内容,显得简明清晰。今天我们多用于数据统计,使用时宜注意几点:一、要素齐全。标题(表题)、纵栏目 、横栏目、栏线、数字或文字、说明等六项不可缺一;二、以章标序号;三、立好简明扼要的表题。表的标题包括时间、地域(或行业、单位)、事 项三部分,标题与表的内容相吻合。四、标明表中其数字的“计量单位”。 单项计量统计表其计量单位置于表的右上角,多项计量统计表其计量单 位分别置于相关项目栏中;五、根据表格内容多少设计单栏、双栏或三栏,合理安排篇幅。六、表中数据须与正文数据、合计数与分项数相吻合,而 且做到数位(末)上下对齐;七、表式设计合理,统计表为开敞式,事表为封闭式。八、表于文中穿插得当,分布得体,不要堆在一块儿,也不是越 多越好,要恰到好处。问:审稿怎么组织?答:一是要求参编单位成立审稿领导小组,以一把手为组长,以知情者为组员,切实加以领导并解决审理 中的困难与障碍;二是落实主审人员。业务谁总负责,那部分谁负责,都要一一分工,责任到人,有布置,有检查,有奖惩,防止走过场。三是组织 专业审稿人,将知情人请进来,并使他们有办公场所,有查阅资料,有一定的生活待遇,工作安心,办事专心。三是要开好通融会,专审人员要提出 问题,向领导小组、向方方面面负责人以会议形式汇报、研究,志书相关编纂人员必要时一起参加。四是单位审稿意见汇总后与志书相关编纂人员搞 好对接,研究制订新的修改方案。至此,初审这一环方算完成。问:好不容易啊,初审中还要注意些什么?答:要注意五点。第一点叫“有言在先” :志书有一定的体例特征与编纂要求,有的审稿人未必知道,编纂者须以“凡例”为本,将编纂意图、要求、方法,特别是断限、人称、文体、纪年 、计量、政治术语、人物及作品入志要求、◎,这比事后“解释”好得多。等人家提了意见、发出责疑再做解释,那就被动,而且显得不够谦恭,还 是“有言在先”为好。第二点叫“千金买苦”: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为了切实找出问题与改掉问题,我们一定要虚怀若谷,鼓励审稿人敞开 思想、畅所欲言。审稿人态度一般说来有三种,一种是圆融型,他因忙于工作,书稿仅是翻了一翻,并未细看,但凭工作经验与应变能力,他们的意 见也头头是道,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于事无补;一种是欲言犹止型,书稿看了,意见也不少,可他们左顾右盼,怕得罪人,发表意见欲言还止, 遮遮掩掩,说半句留半句,使人不得要领;再一种是巷子里扛木头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看得认真,意见也多,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也 不考虑自己意见对不对,直来直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碰上第三种人最好。第二种人有潜力可挖,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丢掉顾虑,畅 所欲言。第三点叫防止“妄自增容”:经过初审,增补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其增加之量,不能自由放纵,一般应掌握在10 %—20%之间。如果超过25%,便要令人思考,要么初稿过于简单,疏漏太多。要么增补过当,甚至喧宾夺主。这其间有一种现象,须引起我们 关注。这就是有的承编单位,原先提供的资料比较丰富,但志书用上的却不多,现在到手一看,于心不甘,借此操觚之际,洋洋洒洒写上几笔;也有 从工作出发,认为工作成绩说得不够,搬出过去的工作总结,整段整段地“移花接木”。如此等等,整部志书就像变压器大大“增容”了。第四点叫 “恰如其分”,即照片、图、表所占比例要恰当。我们说这些东西是必要的,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是一件好事,但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自古以来 不少方家里手就有他们的高僻之见。宋代方志学家罗愿就反对志书只抄取统计数据,把方志变成简单的资料汇抄,他说“若直抄取计簿以为书,则凡 吏之善书者足以次之矣。”主张志书应为著述之书,编纂者必须学问渊博,用自己的观点对资料进行选择、考证并加以编撰。他的《新安志》便是在 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编纂而成的,不仅在当代声誉很高,清代章学诚也认为其 “意存著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五点尊重审稿意见。搞审稿 不是搞形式主义,不是“捧草喂老牛”。对于渉及单位审定的关键内容,编撰人员不可随心所欲地改动:如某次围垦40万亩,你不能大笔一挥变成 50万亩;如一座桥梁承载力20吨,你不能随意改为30吨。如此等等,须尊重审稿单位的审定。也由此可见,审稿者重任在肩,马虎不得,草率 不得,最后的十字不好画,“一横好似量天尺,一竖犹如定海针”真是一笔定乾坤啊!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凡事都要用心,都要有社会的责任感 。就说刚才哪座“桥吧”,一个外地司机开了辆28吨的车过来,恰逢桥前标志不明,他打开县志一看,通行能力30吨便放心地一踩油门,待车到 桥心就“轰-”一声响开了!问:真可怕啊!答:对啊,凡事都不能掉以轻心,我把初审全过程归纳成一首《审稿歌》送给你们,以便好懂好记:审 稿 歌单位初审很重要, 成败优劣第一遭。先将组织建起来, 全面动员共知晓。主审人员请到位, 专心静心勤思考。看稿议稿听反映, 补遗核实加推敲。意见综合又梳理, 多方会审同研讨。照片画稿配齐全, 图文并茂求精巧。一时辛苦万世功, 犹若司马与班昭。注:司马,复姓。泛指司马迁、司马谈、司马彪、司马光等史学家。班昭(约49-约120)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曾续《汉书》并著有《东征赋》、《女诫》等书。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