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16祛湿剂
2023-03-25 | 阅:  转:  |  分享 
  
第十六章 祛湿剂 一、概念: 凡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主治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
湿利水,通淋泄浊。 主治:水湿病证。二、适应病证   湿邪外侵肌表、经络,内伤脏腑所致,以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重、胸膈满闷
、泄泻、水肿、口不渴、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等为主症。 水湿病分类:外湿: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
脉濡。(解表剂)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③湿温初起证。内湿: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②湿热郁结
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二、分类
、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寒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
散 5、祛湿化浊— 适用于白浊、妇女带下等 — 代表方:萆薢分清饮、完带汤6、祛风胜湿— 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
证。 —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三、使用注意: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简要济众方》(A类)平胃散
平胃散[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陈橘皮洗令净,
焙干,二两(6g) 甘草炙黄,一两(3g)[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
,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苍术阻
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胃气上逆—呕吐恶心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湿滞脾胃病机:湿阻气
滞,脾胃失和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君:苍术—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臣:厚朴—行气化湿除满,气行则湿化 佐:陈皮—理气
和胃,燥湿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苍术配厚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
厚朴行气化湿,助苍术以加强健脾燥湿之力。 厚朴配陈皮: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逆,消胀除满之功。苍术药材及原植物许叔微云:苍朮
能治水饮之澼囊,盖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精,日用苍朮一斤,大枣十五枚,去皮,捣麻油半两,水二盏,研滤汁和丸,名神朮丸。 配伍
要点: 本方以芳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
能健脾助运。运用 1、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苔白腻而厚。 2、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 呕吐恶心
,嗳气吞酸; ·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 常多自利; “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此湿
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
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
明?吴昆(《医方考》)名医方论 3、临证加减: ·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 兼便秘者,加枳实
、槟榔; · 兼气滞,加木香、砂仁行气和胃; ·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草豆蔻温化寒湿; ·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 呕吐甚,加藿香、半夏增加化湿、和胃、止呕; · 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4、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5、现代研究: ·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 解痉,镇痛
,抗胃溃疡; ·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6、衍化方: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使用注意:
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对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 组成:本方+藿香、
半夏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10g 加生姜3片 功用:解表化
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 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
苔白腻等。柴平汤(《景岳全书》)组成:本方+小柴胡汤 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各6g 加姜、枣煎服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
脉濡。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不换金正气散—解表化湿,和胃止呕柴平汤—和解少阳,祛湿和胃鉴别方 歌 平胃散用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
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A类)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3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各6g) ???藿香去土,三两(9g) ? 甘草炙,二两半(6g)[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g,生姜3
片、大枣1枚,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
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风寒外束 卫阳被郁 湿浊内蕴内伤湿滞外感风寒湿
浊中阻升降失常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舌苔白腻脉濡缓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病机:风寒在表,湿滞脾胃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法: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理气和中,升清降浊藿香 《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
,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 君:藿香—辛温散寒,解表散寒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臣: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和中 佐:白芷、紫苏—助藿
香解表散寒,白芷燥湿 紫苏—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除满 桔梗—
宣肺利膈,助解表、化湿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 一、表里双
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
,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 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合法 健脾化湿与理气和胃共施 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
为主 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证的常用方。 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 服后宜温覆取汗以助解表。 3、临证加减: ·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 舌苔兼黄者,加
黄连、栀子、银花。 使用注意: 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服本方 “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苏、芷、桔梗,
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满;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苓、术、甘草,益脾去湿,以辅正为药也。正气通畅,
则邪逆自除。” 清?汪昂(《医方集解》)名医方论4、现代应用
: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于水土服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 菌、抗过敏等作用。 附方: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组成:藿香梗6g
厚朴6g 杏仁6g 茯苓皮6g 广皮3g 神曲4.5g 麦芽4.5g 绵茵陈6g 大腹皮3
g 功用:芳香化湿,行气导滞。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附方: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组成:藿香梗9
g 广皮6g 厚朴6g 茯苓皮9g 木防己9g 大豆黄卷6g 川通草4.5g 薏苡仁9g
功用:化浊利湿,行气通络。 主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 附方: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组成:藿
香连梗叶9g 茯苓皮9g 厚朴6g 广皮4.5g 杏仁9g 滑石1.5g 功用:化湿理气,兼
以清热。 主治: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附方: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组成:藿香梗9g 厚朴6g 茯苓
9g 广皮4.5g 草果3g 楂肉15g 神曲6g 功用:化湿理气,和胃消食。 主治:秽湿
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 附方: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组成:藿香梗6g 广皮4.5g 茯苓块9g 厚朴6g
大腹皮4.5g 谷芽3g 苍术6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藿
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一加减正气散—芳香化湿,行气导滞二加减正气散—化浊利湿,行气通络三加减正气散—化湿理气,兼以清热四加减
正气散—化湿理气,和胃消食五加减正气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鉴别 附方:六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缩砂仁3g 半夏3g
杏仁3g 人参3g 赤茯苓6g 藿香6g 白扁豆6g 木瓜6g
香薷12g 厚朴12g 炙甘草3g 功用: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
嗽,胸隔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
之。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六和汤—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鉴别方药鉴别方 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
姜枣, 感伤岚瘴并能祛。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伤寒论》(A类)茵陈蒿汤茵陈蒿汤[组成]茵陈六两(18g) ???栀子
十四枚(12g)??? 大黄去皮,二两(6 g)[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
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
,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腹微满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湿热之象口微渴小便短赤黄色鲜明如橘色湿邪与瘀热
郁蒸外溢肌肤热重于湿热为阳邪湿热困阻脾胃湿热下注热邪伤津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病机 湿热瘀滞,熏蒸肝胆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君:
茵陈蒿 — 善能清热利湿而退黄臣:栀子 — 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湿热, 引邪从小便而出佐:大黄 — 泻
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下配伍要点:本方以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通便药合用,利湿与泄
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茵陈药材及原植物 《本草述钩元》:茵陈蒿“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
而渗利为功者,尤难匹配……黄疸湿气盛,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
名医方论 “茵陈性虽微寒,而能治湿热黄疸及伤寒滞热,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栀子苦寒泻三焦火,除胃热时疾黄病,通小便,解消渴,心
烦懊憹,郁热结气,更入血分;大黄苦寒下泄,逐邪热,通肠胃。三者皆能逐湿热,去郁滞,故为阳明发黄之首剂。”
钱潢(《伤寒溯源集》)运用: 1、辨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
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2、临证加减: ·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 · 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子、元胡、郁金以行气止痛。 3、现代应用: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属
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治疗。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使用注意: 本方苦寒,久用或
大量应用易伤正气,应予注意。 附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10g 黄柏6g 甘草炙3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热,发黄, 心烦憹,口渴,苔黄 。 附方: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组成
:茵陈 甘草 附子各6g 干姜4.5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症见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
,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茵陈
四逆汤—温里助阳,利湿退黄鉴别方 歌 茵陈蒿汤治阳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
不用茵陈者,加草柏皮栀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A类)八正散八正散[组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
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g)[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加灯心,水煎服)。[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下注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膀
胱水道不通膀胱脉络受损津液耗损湿热内蕴舌苔黄腻,脉滑数口燥咽干小便浑赤小便点滴难出 小腹急满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痛,尿频尿急病机
湿热下注,蕴于膀胱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君:滑石、木通—清利湿热,利尿通淋臣: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君臣相配,增强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之力。佐:山栀子—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使:炙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药引:灯心草—清心利水除烦 方解瞿麦《神农本草经》:“主关格诸癃闭,小便不通。”《本草备要》:“降心火,利小肠
,逐膀胱邪热,为治淋要药。”配伍要点: 本方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热泻下药组方,泻火与利湿合法、利尿与通腑并行,组方用药
侧重于苦寒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故名“八正散”。运用 1、辨证要点: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2
、临证加减: · 血尿可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 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石韦以通淋化石; · 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
、石菖蒲。 4、现代应用: 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 急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属于湿热下注膀胱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抑菌、抗结石形成作用。使用注意: 1.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 2.苦
寒通利之剂,多服易伤津液; 3.孕妇慎用。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
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
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 吴瑭(《温病条辨》)
名医方论 附方: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赤茯苓18g 当归 赤芍 山栀子仁 生甘草各15g 功用:清热凉
血,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血淋。症见尿如豆汁,溺时涩痛, 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附方:石韦散(《外台秘要》
引《集验方》) 组成:石韦6g 瞿麦6g 滑石15g 车前子9g 葵子6g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石琳
。症见小便淋漓涩痛,少腹拘急, 尿中或见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导赤散—清热利水养阴小
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五淋散—清热凉血,利水通淋石韦散—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鉴别方 歌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
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 《温病条辨》(A类)三仁汤三仁汤[组成]杏仁五钱(15g) ? 飞滑石六钱(18g) ?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 竹叶二钱 (6g) ??厚朴二钱(6g) ? 生薏
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湿邪阻遏 卫阳郁闭 湿阻气机脾失健运 午后身热(身热不扬)湿重于热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湿为阴
邪湿遏热伏湿邪为患胸闷不饥病机 感受湿热,卫阳被遏, 脾胃失和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方解白蔻仁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
消谷下气。” 《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薏苡仁药材及原植物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
痹,下气。” 《本草蒙筌》:“薏苡仁,去湿要药也。”杏仁药材及原植物 《长沙药解》:“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
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滑石 《长沙药解》:“滑石甘寒,渗泻水湿,滑窍坠而开凝郁,清膀胱而通淋涩,善治
黄疸、水肿、前阴闭癃之证。”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
焦津气畅行无阻,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配伍特点 芳化、苦燥、淡渗同用
宣上、畅中、渗下并行 三焦分消运用 1、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湿重于热证之代表方。 2、辨
证要点: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3、临证加减:
·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甚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 · 若寒热往来,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4
、现代应用: 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可用本方治疗。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利尿等作用。 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用
“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
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吴瑭(《温病条辨》)名医方论 附方: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 组成:杏仁(6-9g) 白蔻仁(2.5g)
半夏(6-9g) 厚朴(2.5-3g) 藿香(4.5-6g) 生苡仁(12-18g) 通草(9-15g) 茯苓(
9-12g) 猪苓(4.5-6g) 泽泻(4.5-6g) 淡豆豉(9g) 功用:化湿解表。 主治:湿温初起。症见身热恶寒,
肢体倦怠,胸闷 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附方: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 滑石 茯苓皮 猪
苓各9g 大腹皮6g 白蔻仁 通草各3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蕴结中焦之湿温病。症见
发热身痛,汗出 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 淡黄而滑,脉缓。三仁汤—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藿朴夏苓汤—化湿解表黄芩滑石汤—清热利湿鉴别方 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 湿温初起法
堪遵。 《医效秘传》(B类)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组成]飞滑石(15g)? 淡黄芩(10g)??? 绵茵陈(11g) ??
?石菖蒲(6g)? 川贝母? 木通(各5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4g)[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
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或为丸剂,每服9~12g;亦可做汤剂,水煎服)。[功用]利湿
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
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湿热之象湿热并重湿温时疫发热口渴,肢酸倦怠湿阻气滞热毒上攻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湿热下注湿热交蒸胸闷腹胀咽痛颐
肿身目黄染小便短赤,吐泻,淋浊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病机 湿热疫毒,蕴于气
分治法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 配伍特点: 清上、畅中、渗下同用 清热、利湿、解毒并行
本方在选择药物方面顾护三焦,亦含有宣上、畅中、导下的治疗原则,在应用除湿药方面,辛开肺气于上,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于中,是理
脾湿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于下,是通调水道以祛湿浊。运用 1、本方主治湿热并重之证。 名医方论2、辨证要点: 身热肢酸,口渴
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3、临证加减:· 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 咽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兰根等。 4、现
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疽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退热、保肝作用。 使用注意: 1.本方清利湿热,易伤阴液,阴虚者不宜使用; 2.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
,则非本方所宜。 “此方治湿热郁蒸,挟秽浊搏于气分……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
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 冉先德(《历代名
医良方注释》)名医方论三仁汤—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鉴别方 歌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 湿热时疫是主方。 《霍乱论》(B类)连朴饮连朴饮[组成]制厚朴(6g)? 川连姜汁炒???石菖蒲
制半夏(各3g)? 香豉炒? 焦栀(各9g)? 芦根(60g)[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
]湿热霍乱。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或霍乱吐泻,舌苔黄腻,脉濡数。升降失司—上吐下泻阻滞气机—胸脘痞闷热
扰心神—心烦躁扰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湿遏热伏—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霍乱病机 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解 《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厚朴药材及原植物配伍特点 苦辛合法 寒温并用 寓升于降 以清化为主 1、本方为治湿热霍乱之主
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 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3、临证加减: · 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若
腹泻较著属湿浊较盛者,宜加白扁豆、苡仁以补脾除湿。 运用 4、现代应用: ·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属 于湿
热蕴伏者。5、现代研究: · 本方具有降温作用。使用注意: 寒湿霍乱者不宜用。 “霍乱吐利为本方主证,湿热内蕴为
本证病机……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方中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苦寒燥湿;厚朴、半夏燥湿行滞;菖蒲、香
豉芳香化浊;芦根宣肺祛湿,清热生津。合用以成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之功。”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名医方论方 歌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B类)当归拈痛
汤[组成]羌活(15g) 防风(9g)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3g) 苍术(9g)
当归身(9g) 人参(6g) 甘草(15g)苦参(酒浸)(6g) 黄芩(炒)(3g) 知母(酒洗) (9g
) 茵陈(酒炒)(15g) 猪苓(9g) 泽泻(9g)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二
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主治]湿热相搏,
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化热
湿热内蕴风湿热合而为患湿邪偏重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不畅湿热化毒流注下肢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脚气肿痛脚膝
生疮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病机:风湿热邪留滞经脉关节,气血失畅 治法: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
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1.辨证要点: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2.随证加减:脚
膝肿甚,加防己、木瓜;身痛甚,加姜黄、海桐皮。运用 使用注意: 风寒湿痹证,忌用本方。方 歌 当归拈痛羌防升,
猪泽茵陈芩葛人。 二术苦参知母草, 疮疡湿热服皆应。 《丹溪心法》(B类)二妙散二妙散[组成]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
,炒(各15g)?[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二药等分,研细末和匀,每次服3-6g,或制成丸剂,每次6g;亦可
作汤剂,水煎服)。[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
赤,舌苔黄腻。留着下肢经络筋脉—两足痿软无力流注筋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疼痛浸淫下焦,郁滞肌肤—下部湿疮流注带脉—带下黄臭湿热之象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湿热下注病机 湿热注于下焦治法 清热燥湿 君臣相配:功善燥湿清热,湿热同除。苍术方解
相使而用,药简效专,长于除下焦湿热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足膝肿
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3、临证加减: · 湿热痿证,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 · 若湿热脚气,宜加薏仁、木瓜、
槟榔等; · 若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4、现代应用: 急、慢性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
、尿潴留、脑积水等属于水湿内停者。5、现代研究: 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利尿,镇静。6、衍化方: 三妙丸
四妙丸7、类方比较:二妙散—龙胆泻肝汤使用注意::
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 “二妙散,偶方之小剂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
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名医方论附方:三妙丸(
《医学正传》)组成:黄柏(12g)? 苍术(18g)? 牛膝 (6g)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痿软无力。附方:四妙丸(《成方便读》)组成:黄柏 苍术 牛膝 薏苡仁(各240g) 功用:清
热利湿,舒筋壮骨。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二妙散—清热燥湿三妙丸—清热燥湿四妙丸—清热利湿,舒筋壮骨鉴别 为
清热燥湿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用治多种湿热证。临证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兼可用于下部湿疮,带下黄稠等属于湿热下注者。 重
在既泻肝胆实火,又能清下焦湿热。临证既治肝胆实火上攻之头痛目赤,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等证,又治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带下黄臭
等证。伴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 均有清热燥湿之功,均可用治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短赤,下部湿疮,妇女带下,舌苔黄腻,脉滑
数等证。?方 歌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
全。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伤寒论》(A类)五苓散五苓散[组成]猪苓去皮(9g) ? 泽泻(15g) ???白术(9g
)? 茯苓(9g)? ??桂枝去皮(6g)[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
:散剂,每服6-l0g,多饮热水,取微汗;亦可做汤剂,水煎服,温服取微汗)。[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
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太阳病“表邪未解” (太阳经病)膀胱气化不利(太阳腑
病)水气凌心:心悸湿邪犯胃:水入即吐 水湿下注:泄泻
津不上承:烦渴欲饮阻遏清阳:吐涎沫而头眩泛溢
肌肤:水肿头痛发热(恶寒)苔白,脉浮小便不利水湿内停(蓄水证)病机 太阳表邪不解 膀胱气化不利治法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猪苓方解 主以利水,辅以温通,兼以健脾,寓于化气 方中泽泻配茯苓、猪苓,以加强利水作用
;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 综观全方,重在利水渗湿健脾,佐以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
脾气健运,表邪得解则诸证自除。配伍特点:泽泻药材及原植物《药品化义》:“此为利水第一良品。”《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
、泄痢、疝痛、脚气。” 运用 1、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化气健脾之功。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
缓。 3、临证加减: ·若水肿较甚属于水湿壅盛者,可酌加大腹皮; ·湿热泄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对肾功能不全的保护、降血压等作用;对尿路结石的防治以及对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6、衍化方:
四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春泽汤4、现代应用: 急、慢性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急
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于水湿内停者。使用注意:(1)偏于渗利,脾气虚弱,肾气不足者,可出现不良反应。(2)不宜长服,体弱者常与
补养脾胃剂合用。 “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利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吴昆(《医方考》)名医方论附方:四苓散(《丹溪心法》)组成:白术 茯苓 猪
苓(各5g ) 泽泻(8g )功用:利水渗湿。主治:水湿内停证。证见水泻,小便不利。胃苓汤(《世医得效方》)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
(各3-6g) 苏子、乌梅煎汤送下。 未效,加木香、砂仁、白朮、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 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茵
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茵陈蒿末(4g) 五苓散(2g) 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春泽汤(《
证治准绳》)组成:泽泻(15g) 白茯苓 猪苓 白术(各9g) 肉桂(6g) 人参(3g)功用:益气
温阳,化气利水。主治:气虚伤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四苓散—利水渗湿胃苓汤—祛湿和胃,行气利水茵陈五苓散—利湿退
黄春泽汤—益气温阳,化气利水鉴别方 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桂枝, 利便消暑烦渴清。
《伤寒论》(A类)猪苓汤猪苓汤[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10g)[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
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
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水热互结伤阴水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
利热灼膀胱血络热灼阴液津不上承热邪扰心小便不利 小便热涩疼痛血淋心烦不寐发热口渴欲饮内热阴虚水气上逆犯肺流注于胃下注大肠咳嗽呕恶下
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水热互结伤阴病机 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治法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方解 利
水渗湿为主,兼以清热养阴 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利水渗湿与清热养阴并进,则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
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证除。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主治水热互结证。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口渴
,身热,舌红,脉细数。 3、临证加减: ·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若治血淋者,宜加白
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作用;对实验性肾功能不全有治疗 作用;对实验性结石
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癌作用。6、类方比较: 猪苓汤-五苓散4、现代应用: 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泌尿系感染、肾结核
、 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 小便不利兼阴虚有热者。使用注意: (1)内热盛,
阴津大亏者,忌用 (2)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者忌用。 “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焦俱带热也。脉浮发热者,上焦热也;渴欲饮
水者,中焦热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焦,津液不得下也,与猪苓汤利小便,以泻下焦之热也。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
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窍,阿胶、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名医方论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热心烦等证。均有猪苓,茯苓,泽泻,均具利水
渗湿之功。用治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证。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
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等证。猪苓汤五苓散方 歌 猪苓汤用猪茯苓, 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 利水养阴热亦
平。 《金匮要略》(B类)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一两(12g)??? 甘草炒,半两(6g)? 白术七钱半(9g)
??? 黄芪去芦,一两一分(15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
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之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风邪在表肺脾气虚卫气
不固伤于风邪风湿客于肌腠流注关节痹阻经脉水湿蓄而不行舌淡苔白脉浮小便不利身体重着肢节疼痛水肿汗出恶风病机 表虚卫气不固
风湿伤于肌表治法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方解防己与黄芪二药相伍,补气祛湿利水,祛风散邪固表 配伍特点: 祛风除湿与
益气固表并用 祛邪而不伤正 固表而不留邪 本方以防己与黄芪共为君药,一祛风除
湿,一益气扶正,补气与利湿兼施,脾肺双补,邪正兼顾,使利水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运用 1、本方为治疗风湿、风水属于表虚证常用方
。 名医方论2、辨证要点: 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3、临证加减:· 气虚较重,可加党参补气;· 水肿较重,可
与五皮散相合,以利水消肿。· 寒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散寒邪;· 湿盛腰腿重着,加茯苓、苍术以健脾燥湿;· 胸腹胀满属气机者
,加陈皮、枳壳以行气化湿。运用 3、临证加减:· 兼喘,加麻黄;· 腹痛,加芍药;缓急止痛。 · 冲气上逆,加桂枝;(水气
重,造成冲气上逆,侵及头眩,加桂枝,增加平冲降逆作用) · 膝肿者,加茯苓、泽泻。增加利水,利水消肿。4、现代应用: · 慢性
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肾性水肿属于气虚不固、风湿郁滞者。5、现代研究: · 本方具
有利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机能,抗菌,降血压,解热,抗炎,镇静,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防己药材及原植物 《本草求真》:“
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 “防己疗风肿水肿,故以为君;
白术治皮间风水结肿,故以为臣;生姜主逐风湿,故以为佐。三味祛风行湿药也。风湿去,则荣卫虚,黄芪、大枣、甘草为使,用以养正除邪,调和
营卫,为治风湿之缓剂。”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名医方论使用注意: (1)水肿
实证而兼恶心、腹胀、便溏等胃肠症状者不宜使用。 (2)水湿雍盛,汗不出者,虽脉浮恶风不宜使用。 (3)以微微汗出为
宜,不可大发其汗。 (4)注意服药方法及药后调护。附方: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组成:防已 黄芪 桂枝(各9g)
茯苓(18g) 甘草(6g)功用:利水消肿,益气通阳。主治:卫阳不足之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 聂聂动者。 防
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防己茯苓汤—利水消肿,益气通阳鉴别方 歌 防己黄芪《金匮》汤,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 五皮散 《中藏经》(C类)五皮散[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9g
)???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病机分析皮水脾虚失运水
湿内停气机阻滞泛溢肌肤一身悉肿心腹胀满湿性重浊肢体沉重水湿犯肺上气喘急病机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治法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实 肺气不宣 咳喘证治要点:恶寒 、发热 、无汗、脉浮紧 ? +芍药 附方:射干麻黄汤组成
:麻黄 射干 生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紫菀 冬花 大枣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主证病机分析:微
有表邪,肺气不宣 咽痒咳嗽,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义分析:君:紫菀 百部臣:桔梗 白前佐:
陈皮 荆芥使:甘草 止嗽散配伍特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适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多表证的生理特点。 辛凉解表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之特
点:1、发病急,传变快方解配伍特点:五药皆用皮,利水并行气运用: 本方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
辨证要点。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使用。 (2)服药后忌食生冷、油
腻等。方 歌 五皮散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齐。 或以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此方施。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金匮要略》(
A类)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
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 脉弦滑或沉紧。饮停心下气机不畅痰饮凌心痰饮犯肺清阳不升痰饮内停水饮内停中
阳不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头目眩晕短气而咳心悸胸胁胀满病机 伤寒,误施吐、下后,损伤脾 胃之阳,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相配,一利一温,温
化渗利,有温中阳,健脾运,祛水湿,化痰饮之效。方解 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为治疗痰饮的有效方剂。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3、临证加减:
· 若咳嗽痰多者,加法夏、陈皮 · 若寒饮甚而痰稀喘咳者,加干姜、细辛、紫菀 · 若眩晕者,加天麻、泽泻、白蒺藜
· 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肠鸣声响),加枳实、生姜4、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肾性
水肿、慢性肠炎、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脾阳虚弱,痰饮 内停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
正性肌力、镇 静作用。使用注意::
饮邪化热,咳痰黏稠者,不宜使用。 “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
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隔脾胃,温则能运耳。”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名医方论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鉴别方
歌 苓桂术甘化饮剂, 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 水饮下行除眩悸。 《金匮要略》(C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
著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组成]甘草二两(6g) 干姜四两(12g) 茯苓四两(12g) 白术二两
(6g)? ?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祛寒除湿。[主治]肾著病。身重,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饮食如故,口不渴, 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阳气
不行:身重腰冷痛 寒湿外侵, 痹着腰部 脏腑未伤:饮食如故、小便自利病机分析病机 “肾受冷湿,著
而不去,则为肾著。 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治法 祛寒除湿。 君: 干姜—温中以散寒湿
。 臣:茯苓 — 健脾渗湿。 佐:白术 — 健脾燥湿。 佐使:甘草 — 调
药和中。方解运用 1、本方为治疗寒湿腰痛之常用方。 2、辨证要点: 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沉缓。 3
、临证加减: ·腰部冷痛甚者,加附子、细辛; ·病延日久,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杜仲、牛膝。苓桂术甘汤—温阳
化饮,健脾利水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祛寒除湿鉴别方 歌 肾著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腰冷重, 亦名甘姜苓术
汤。 《伤寒论》(A类)真武汤真武汤[组成]茯苓三两(9g) ?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 生姜切,三
两(9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功用]温阳利水。[主治]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
肿,腰以下为甚,畏寒 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
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 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附子饮溢肌肤—四肢沉重疼痛
,水肿水走肠间—腹痛下利上逆肺胃—或咳或呕失于气化—小便不利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清阳不升—头目眩晕饮邪凌心—心悸经脉失养—身瞤动,振
振欲擗地 水湿泛滥脾肾阳虚病机 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治法 温阳利水方解 君:炮附子 — 温肾暖脾,化气以行
水。 臣:茯苓 — 利湿健脾。 白术 — 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 佐:生姜 — 温胃散寒,行水,
助君温化水气。 白芍 — 养阴以和阳; — 柔肝缓急以止痛; — 利小便;
— 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配伍要点:一是以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 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祛湿以治其标,
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二是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 俾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 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
愈。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有效方剂。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淡胖,
苔白,脉沉。 3、临证加减: ·若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腹泻较重者,去白芍,加
干姜、益智仁以温中 止泻; ·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强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
环、利尿、改善肾功能的作 用。6、衍化方: 附子汤 4、现代应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
、甲状腺功能低下、 慢性支气 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
以治水。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名医方
论附方: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附子(15g ) 茯苓(9g ) 人参(12g ) 白术(12g )
芍药(9g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 白滑,脉沉微。
真武汤—温阳利水附子汤—温经助阳,祛寒除湿鉴别方 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惕保安
康。 《严氏济生方》(A类)实脾散实脾散[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各30g) ??
甘草炙,半两(15g)[用法]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 去滓,温
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 服)。[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脾虚失运水气内停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泛滥肌肤水性趋
下气机不畅手足不温阳虚水停口不渴,苔白腻,脉沉迟大便溏薄不温四末胸腹胀满身半以下肿甚肢体浮肿病机 脾肾虚寒, 阳不化水,
水停气滞。治法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解
1.脾肾同治,以温脾阳为主。 2.行气温利相结合。 以健脾利水药与温阳祛寒药相配,化湿药与
行气药同用,使脾健则能利水,阳复则寒祛,并伍以行气化湿之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是治疗的主要脾肾阳虚水肿
之常用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 3、临证加减: ·出
现气虚见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可以加黄 芪,增加补气力量。 ·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
·大便溏泻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 ·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强心和利尿、
调整胃肠功能,增强肌体 免疫力,抗菌,抗炎的作用。6、类方比较: 真武汤-实脾散 4、现代应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属脾 肾阳虚,水停气滞者。使用注意: 阳水实证,非本方所宜。
“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
,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
,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吴谦(《医宗金鉴》)名医方
论真武汤实脾散温阳健脾中偏于温肾益火,化气利水,兼能缓急舒筋,柔肝止痛。故主治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利,浮肿,
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动等证者。均有附子、茯苓,生姜,具有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
苔白脉沉等阴水证。?偏于温补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兼行气导滞,故主治脾肾阳虚而以脾阳虚为主,又有水停气滞之水肿,伴见胸腹胀满,
食少便溏,舌苔厚腻等证者。方 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饮[组成]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 ????[用法]上
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 糊,舌淡苔白,脉沉。下焦虚寒湿浊不化下焦虚寒气化无权
,膀胱失约元阳不足,封藏失司清浊不分,败浊下注舌淡苔白,脉沉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糊小便频数病机 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治法 温
肾利湿,分清化浊。君:萆薢—利湿化浊,治疗白浊、膏淋的要药臣:益智仁—温补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佐:乌药—温肾散寒,暖膀胱以助气
化 石菖蒲—芳化湿浊,兼祛膀胱之寒使:盐-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萆薢与石菖蒲相伍,增强分清别浊之力。
益智仁与乌药相伍,温肾祛寒而缩小便。方解 《本草纲目》:“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萆薢药材及原
植物配伍要点:利温相合通中寓涩药简效专 本方温肾行气药与祛湿药相配伍,其中以温化为主,祛湿为辅。因为本方主治证是下焦
虚寒,湿浊不化所致,如此配方,可使肾气得温,而湿浊亦化。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肾气虚弱,湿浊不化所致得膏淋、白浊。 名
医论方2.辨证要点: 小便混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 3.临证加减: ·若肾阳虚甚,可与肾气丸合用;
·若兼有中气不足,可加党参、黄芪; ·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 ·若寒湿带下,可选加
熟附子、肉桂、苍术、茯苓。 ·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5.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有利尿抗炎
、杀菌、止痛、解毒等作用。6.附方: 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4.现代应用: 乳糜尿、慢性前列腺
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属下焦 虚寒,湿浊下注者。 “萆薢能泄阳明、厥阴湿热,去浊而分清;乌药能疏邪逆诸气,逐寒而
温肾;益智脾药,兼入心肾,固肾气而散结;石菖蒲开九窍而通心;甘草梢达茎中而止痛,使湿热去心肾通,则气化行而淋浊止矣。此以疏泄而为禁
止者也。” 汪昂《医方集解》名医方论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往往和
湿热下注有关),非本方所宜。附方: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组成:川萆薢(6g) 黄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15g) 茯苓
白术各(3g) 莲子心(2g) 丹参 车前子各(4.5g)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别浊。主治
:湿热白浊。症见小便浑浊,尿有余淋,舌苔 黄腻。萆薢分清饮(杨氏)—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萆薢分清饮(程氏)—清
热利湿,分清别浊鉴别方 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 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 通心固肾浊精驱。 《傅青主女科》(
A类)完带汤完带汤[组成]白术(30g) 山药(30g) 人参(6g) 白芍(15g) 车前子(9g)
苍术(9g) 甘草(3g) 陈皮(2g) 黑芥穗(2g) 柴胡(2g)[用法]水煎服。[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
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带下色白,清稀无臭,倦怠便溏, 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湿浊下注脾虚肝郁 《
傅青主女科》:“带下俱是湿证,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带脉不固湿浊下注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脾虚
失运水湿内停带下缠绵清稀色白无臭倦怠无力舌淡苔白大便溏薄脉缓濡弱病机 脾气之虚,肝气之郁 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治法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君: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以止带 山药—健脾补肾以固带脉臣:人参—补中益气 苍术—燥湿运脾
车前子—淡渗利湿 白芍—柔肝理脾 佐:柴胡、荆芥—升发清阳,合白芍条达肝气 陈皮—理气化湿使:甘草—调药和
中方解 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
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运用 1、本方为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证常用方。 名医方论2、辨证要点: 带下色白,清稀无
臭,舌淡苔白,脉濡缓。3、临证加减: 若湿热带下色黄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 若白带日久清稀属寒者,
可加巴戟天、鹿解霜。 若兼有寒湿少腹痛甚者,可加乌药、小茴香。 若腰酸甚者,可加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续断。
久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海螵蛸、芡实以固涩止带。4、现代应用: 可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以及肝胆、胃肠道疾
病 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促进和调节、保肝、抗肝硬 化、抗胃溃疡和
调节修复胃肠功能的作用,同时具有强心、 改善心功能、改善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功能作用,对神经、内分 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使用
注意:: 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完带汤所宜。
“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
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
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
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傅青主女科》名医方论方 歌 完带汤中用白术,
山药人参白芍辅。 苍术车前黑芥穗, 陈皮甘草与柴胡。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B类)羌活胜湿汤[组成
]羌活? 独活(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3g) ?蔓荆子(2g)? ?川芎(1.5g)? ????[用法]上?咀,都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犯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
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汗出当风,久居湿地,风湿侵袭肌表风湿相搏,郁于肌
腠,阻于经络病机 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袭表。治法 祛风胜湿止痛。方解
综合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为主组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湿在表
痹证之常用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 3、临证加减: ·湿邪较著,肢
体酸楚困重甚者,加苍术、细辛; ·邪郁化热,关节红肿者,加黄芩、黄柏、知母。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 4、现代应用: 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腰 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筋膜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属 风湿在表者。 “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著,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著之邪,亦得从中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 张璐《张氏医通》 名医方论附方:蠲痹汤(《杨氏家藏方》)组成:当归 羌活 姜黄 黄芪 白芍 防风(各45g) 甘草炙(15g)。功用:益气和营,祛风胜湿。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之证。肩项臂痛,举动 艰难,手足麻木等。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鉴别方 歌 羌活胜湿羌独芎, 甘蔓蒿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 发汗升阳有奇功。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A类)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9g) ? 桑寄生 ?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6g)[用法]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 用法:水煎服)。[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 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痹日久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 风寒湿日久不愈, 肝肾损伤,气血不足治法 祛风湿止痹痛 益肝肾补气血方解 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本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配伍特点: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 白,脉细弱。 3、临证加减: ·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苡仁、苍术; ·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调节免疫平衡,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贫血等作用。 4、现代应用: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 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使用注意: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肾气虚弱,肝脾之气袭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无力者,此方主之。肾,水脏也,虚则肝脾之气凑之,故令腰膝实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灵枢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俱病也。’冷痹者,阴邪实也;无力者,气血虚也。是方也,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桂心,辛温之品也,可以升举肝脾之气,肝脾之气升,则腰膝弗痛矣;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养阴之品也,可以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参、茯苓、甘草者,益气之品也,可以长养诸脏之阳,诸脏之阳生,则冷痹去而有力矣。” 吴崑(《医方考》)名医方论方 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感谢倾听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567542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