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历史《世纪下半叶世纪的变化》基础练习题(含解析)
2023-03-28 | 阅:  转:  |  分享 
  
高中历史《世纪下半叶世纪的变化》基础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共同点有 ( )①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②美苏争霸局面形成,成为超级大国③中苏关系破裂且日趋紧
张④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积极对外扩张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009年8月17日,谷歌全球副总裁Internet奠
基人、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温瑟夫博士出席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与谷歌共同举办的“互联网·未来”论坛。如果你作为一位记者采访温瑟夫博士的
问题是“为什么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得到的答案应是(?)A.它具有一般媒介的相同功能B.当今社会只有四种传播方式C.互联网发展速
度快于其他媒介D.互联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3.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黄金时代的结束是在20世纪( )A.40年代B.50年代C
.60年代D.70年代4.1960年,法国冲破美国阻挠,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声明退出“北约”。70年代,德国勇敢迈出一步,推行改
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新东方政策。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与美国贸易摩擦不断,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A.两极格局时代结束B
.美日国关系破裂C.资本主义阵营趋向瓦解D.多极化趋势出现5.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
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
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6.杜鲁门回忆录:“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无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
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 D
.尼克松宣言7.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
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
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
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8.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
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
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 )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
.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9.“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
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这是指(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成立D.德国分裂二、填空题10
.背景:____________改革造成了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社会动荡。11.国家的宏观调控:背景(1)1929年爆发的____,充分
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____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____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
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三、简答题1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革的原因、措施和结果?四、材料分析题13.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分成三组
了解两百余年来人类科技发展的三项典型成就,在他们的报告中分别出现了以下三组信息。第一组: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
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第二组: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
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了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
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三组:比尔?
盖茨说:“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1)第一组同学涉及的是人类历
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把这一事件称作什么?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对近代人类历史进程有何突出影响?(2)用所学知识对第二组中
“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这一观点加以证明。(3)第三组中涉及的比尔?盖茨的设想,依据
的主要是哪种科技成果?请概述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共同点有个人
专断、政治生活僵化;美苏争霸局面形成,成为超级大国;中苏关系破裂且日趋紧张;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积极对外扩张,故①②③④正确。所以本
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多种,绝不只限于四种方式,因此B项说法不准确。C项是互联网的特点,D项是互联网
的影响,均与题干关系不大。考点:互联网点评: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被称为第四媒介。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产生后得
到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在我国开放,现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极大地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3.D【详解】: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
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本题选D。4.D【详解】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时代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A
;题干说的是美日出现摩擦,B项“破裂”说法错误;题干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裂痕,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趋向瓦解,排除C;根据题干
可以看出,法国和日本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德国推行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D正确。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5.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
能力。本题实际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问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C项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A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赫鲁晓夫改革大搞玉米运动,开垦大量荒地。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6.B【详解】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
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标志美国冷战正式开始,故选B。A是以经济援助的形
式实行冷战,比较隐蔽,排除A;C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排除C;尼克松上台后调整政策,在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排除D。7.
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工业权力下放、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措施,所以这段对话针对的
就是赫鲁晓夫改革。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8.A【详解】根据“如果只靠
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
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D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
除C。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
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排除与主旨无关选项即可。9.B【详解】通过材料“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
悲惨、混乱”“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可只是经济上的援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戈尔巴乔夫【详解】本题考查东欧剧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社会动荡,这成为东欧剧
变的重要历史背景,据此即可填空。11.????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
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12.①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②措施:A、赫鲁晓夫改革(1953—
1964),政治:破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经济:重点改革农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玉米种植;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
自主权等。B、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改革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防军工;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改善企业管
理。C、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先经济后政治改革;经济上承认市场的作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地位,背离了马
克思主义。③结果: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详解】根据所学,苏联改革的原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措施主要有A、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政治:破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经济:重点改革农业;增加农作
物播种面积,推广玉米种植;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等。B、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改革工业;优先发展
重工业、国防军工;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改善企业管理。C、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先经济后政治改革;经济上承认
市场的作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地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结果是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13.(1)事件:工业革命。成就: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影响:“蒸汽时代”到来,导致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人类由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者从其他角度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可给分)(2)19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史实:在
其影响下,电动机、发电机相继出现,电力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的。(3)成果:电子计算机
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影响: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使全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传递成为可能;遍布世界的
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青少年沉迷虚拟世
界、网络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等。【详解】(1)由材料一中的“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
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可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回答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角度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也就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而具体表现就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其影响之下,电动机、发电机相继出现,电力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相应的交通与通讯工具也出现。(3)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与比尔·盖茨相关的成果是互联网技术。影响从互联网的积极意义、负面影响两个方面作答。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