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含解析)
2023-03-28 | 阅:  转:  |  分享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
题1.下列词语均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是(?)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
、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2.在中国古代有些官职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可以监察地方甚至中央高官。下列属于此类官职的有(
?)①刺史?②御史?③给事中?④典客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士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4.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
“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A.殿最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监察制5.“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
最少年。”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这受益于(?)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西汉后期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据此可知西汉后期(?)A
.察举标准发生改变B.官吏考课重视功绩C.官吏选拔程序完善D.刺史监察已然失效7.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制度 (?)A.加速了社会阶层
的流动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C.实现了仕途晋升的公平D.淡化了光宗耀祖的观念8.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
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
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A.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B.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C.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D.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9
.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
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填空题10.监察制(1)中央机构:秦汉
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____体系。(2)地方监察: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监察法规纠举
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此后,____制度一直延续下来。11.西汉时,使用察举制(1)含
义:汉武帝推行____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____(品行)(3)分类:____和____,__
__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____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4)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三、简答题12.汉朝之前
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从先秦和秦朝分析)四、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
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
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
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1)材料一反
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
一历史时期?(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4)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参考答案1.C【详
解】连中三元意思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五子登科指的是五个孩子皆高中及第;名落孙山指的是科举落榜,都与科举考试有
关,C项正确;桂冠指某种光荣称号,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A、D项;问鼎中原指的是企图夺取天下,排除B项。故选C
项。2.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明朝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官职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可以监察地方甚至中
央高官。C项正确;④典客是秦朝设置中央机构,负责少数民族事务,排除A项;B项缺少汉武帝时期的刺史,排除B项;④典客是秦朝设置中央机
构,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且缺少汉武帝时期的刺史,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科举制自由投考,根据成绩录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科举制相符,B正确;A、C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描述的是军功爵制,排除。4.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
武帝时期,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实行察举制,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监察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D。
5.D【详解】根据材料“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可知,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再结合材料诗人笔下的内容可知,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
是科举制,因此材料所述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不符合材料,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与材料诗人所处时间不符,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并且其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6.B【详解
】材料“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官员升迁重视对功绩的考核,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并未改变,且
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完善”,排除;此时监察失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7.A【详解】图片显示的是
科举放榜,士人围观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助于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科举制并未简化选官程序,排除B;科举制是选拔官
员的制度而非仕途晋升的途径,排除C;科举制并不能淡化光宗耀祖的观念,反而会强化,排除D。8.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太祖在开科举
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建之时,人才不足
、官吏缺员,政府通过荐举等方式选拔官员,官学与科举相结合,选拔手段多元,这有利于政府机关顺利运作,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选官手
段多样化,并非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表述过于绝对
,三途用人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时间上“东晋”到“南
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
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现象,没
有体现郡县制推行的问题,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在隋朝时期建立,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科举制的设置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
了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现象,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问题,D项错误。10.???? 中央监察???? 巡视监察【详
解】根据所学,监察制(1)中央机构: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
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
续下来。11.???? 察举???? 能力???? 常科???? 特科???? 常科???? 特科【详解】根据所学,西汉时,使用察
举制(1)含义:汉武帝推行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3)分类: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
,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4)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12.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
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统一后
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到春秋,实行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
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秦朝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13.(1)察举制、世官制(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时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给了平民考生一个翻身的机会(4)从
重视血缘到重视才学【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可知为察举制;结合所学可知为世官制。(2)制度:
根据材料“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为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3)制度:根据材料“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可知为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为隋唐时期;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给了平民考生一个翻身的机会(4)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从重视血缘到重视才学。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