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含解析)
2023-03-28 | 阅:  转:  |  分享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国
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A.《禹刑》B.《唐律疏议》C.《秦律》D.《大清律例》2.天一阁所藏《天圣令》的形成时间和史
料类型,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A.宋朝 文献史料B.明朝 文献史料C.宋朝 图像史料D.明朝 图像史料3.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
,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A.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B.道德观念因法治得
到强调C.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D.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4.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A.《秦律》B.《唐律疏议》C
.《大明律》D.《大清律例》5.吐鲁番行车伤人案卷残件载,唐宝应元年(762年),行客靳嗔奴的雇工处密部落百姓康世芬赶车行驶中,将
医药看待。”县司据唐律《斗讼?保辜》条例判处康世芬“放出,勒保辜”。这表明(  )A.当地原有风俗习惯已经消失B.唐律适用于都护府
管辖的百姓C.县司与肇事者勾结贪赃枉法D.唐朝实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6.下列法律文件中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既是中国
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确立标志的是(?)A.《禹刑》B.《秦律》C.《唐律疏议》D.《大清律例》7.汉朝时,家
族中分财异居的情况很普遍:唐朝时,唐律规定:家长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财异物,否则徒刑三年:宋太祖甚至有“察民有父母而别籍异财
,论死”的诏令。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逐步居于统治地位B.中央集权制的日益完善C.对家族成员的约束日趋加强D.父系家长权威不断
强化8.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清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宋明清法律以唐律为蓝
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
,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
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A
.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B.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9.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B.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D.思
想界出现个性自由倾向二、填空题10.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夏商西周时期: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
的________,同时提出具有一定进步性的“________”思想;东周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1)成文法的出现:春秋时期,
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引发了早期的________与法治之争。(2)儒家的德治思想:内容孔
子:统治者要“________”“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_____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3)法家的法治思想:内容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________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
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11.秦汉的法治(1)秦以____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
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三、简答题12.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
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参考答案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唐律疏议》,因此B正确,ACD
排除。故选B。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一阁所藏《天圣令》形成于宋朝时期,是政府颁布的一部法令,属于文献史料,A项正确;其
他三个选项均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B【详解】据材料“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
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父子道德伦理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B项正确;父子道德伦理观念不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
项;材料无法体现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排除C项;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不符合父子伦理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故选B;《秦律》虽较早,但不是最为完整,故排除A;《大明律》《大清律
例》均较晚,故排除CD。5.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县司作出判决的依据是唐律,这说明唐律在都护府管辖地区同样适用,B项正确;“已经
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与肇事者之间的勾结,排除C项;县司据唐律作出判决,无法得出“因俗而治”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C项正确;《禹刑》
中国夏代刑法的总称,因夏朝的开国君主为禹,故名;相传禹继尧舜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创制了肉刑,排除A项;《秦律》
以先秦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以重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规定了殊多种类的犯罪和相当严酷的刑罚,排除B项;《大清律例》是我国最后一个大
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D【详解】试题分析: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已接受董仲舒“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指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而材料涉及的只是家庭分财异居的问题,
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法律禁止家长在世而分财异居的问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家族成员的约束,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家长在世,子孙不得别立户籍、分财异物” 可知,法律禁止家庭分财异居,实际上是在强化家长的权威,而中国是传统的父权式家长社
会,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分异令8.B【详解】根据材料“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
《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所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B项正确;儒家教化和法律的结合不等于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且材
料也没有涉及设律博士,排除A项;教化服务于法律,而非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排除C项;教化没有取代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
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
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正确;“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
,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界出现个性自由倾向,排除D项。故选A项。10.???? 礼制???? 敬天保民?
??? 成文法???? 德治???? 为政以德???? 仁政???? 地主???? 法???? 术???? 势【详解】先秦时期的德
治与法治夏商西周时期: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具有一定进步性的“敬天保民”思想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1)成文法的出现: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了早期的德
治与法治之争。(2)儒家的德治思想:内容: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
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3)法家的法治思想:内容: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
、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
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11.???? 法家???? 《九章律》【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
律,制成了《九章律》。故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是法家、《九章律》。12.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
治理国家。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详解】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