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30 | 阅:  转:  |  分享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本文叙述了气候
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1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1.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
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一方面,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
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较大,以辽河流域变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另一方面,
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近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1.2
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气温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海
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
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北极震荡”现象造成冷空气持续不断补充南下,“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活跃,春汛提前。另外,珊瑚礁、红树林、
极地、高山生态系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威胁。?一些应对措施1.加强育种工作,选育良种,保护耕地改良耕地技术,加强对土壤
的保护。2.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
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3.调整管理措施包括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
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4.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
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
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5.同时我们还需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大力发展水利工程。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 农作物
布局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将使主要粮食带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50年,年平均温度每增1℃,北半球中
纬度的作物带可在水平方向北移150km~200km,垂直方向上移150m~200m。使我国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
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种植面积可由当前的62.3%下降为39.2%,二熟制面积变化
不大,三熟制面积可由13.5%提高到35.9%。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
。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4℃左右时,中国单季稻面积可以向北扩展50万公顷,双季稻面积还可以拓展620万公顷。?2.2 农业生
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阻碍其生长。总的来说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负面
的。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全球温度升高2.5℃左右会导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降低
,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
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李咸娟摘要:本文基于笔者专业知识的
应用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关键
词:气候变化;农业影响;应对措施1.气候变化特征与影响目前,全球温度呈上升趋势,且以北半球较高纬度升幅最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
列问题,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特别是作为农业主体的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四个主要领域之一,气候变化背景
下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生产在2020~2050年将会遭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依据气候模式,气象专家预测全球
温度在未来100年还将升温1.4~5.8℃,变暖现象将持续,且比过去100年的增暖速率更快。温升已严重影响了与冻土、冰和积雪有关的
生态系统(如水文、自然、海洋、淡水生物及陆地生物等系统),并且增加了对人工管理与人类系统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气候的温暖干燥使土壤因潜在蒸发能力的增加而使含水量降低,且在夏季表现最为严重。土壤通气性能受其水分条件影响,进而会
影响到其内固有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和外源有机碳的降解,以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土壤水分不足,空隙率变大(透气性增强),致使其内有
机碳含量因矿化分解速率的加快而降低。气候变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含量造成影响,使土壤C-N循环与养分含量发生改变,致使农业系统因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氮流失的加快而消弱了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2.2对水环境的影响区域降水格局与降水量随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就江河径
流量而言,北方减少南方增加,各流域年均蒸发量提高,其中内陆河地区与黄河提高15%左右,致使流域流量降低甚至出现断流现象。气候因自身
变暖而更加不稳,极端气候(如旱涝)事件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强,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基于人类活动与暖干气候的影响,湖泊补给
来自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减少,气候变暖延长了作物生长季节,农业用水需求量持续提升,负面影响了区域农业用水。2.3对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
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将使区域积温提升,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尤其是高原与中纬度地区)作物的生长季节,喜温作物因低温冷害的减轻而出现北移
,并且扩大了晚熟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了作物种植结构。与此同时,随着土壤水分蒸散量的提升,有利于热量资源增加的因素可能会因水资源的匮
乏而无法充分利用,从而提升了作物稳产在气候方面的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明显增暖的气候影响下,东北地区将水稻种植逐渐北扩至之
前的水稻禁区(如嘉荫、伊春等);喜温作物在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扩大,越冬作物逐渐向北扩展;虽然冬小麦在陕西省向北扩展种植,但因降水减少
造成的干旱加剧使其生长受限制区扩大。假设在温升1.4℃且降水增加4.2%的环境下,对我国作物种植面积而言,一熟作物会由当前的62.
3%下降至39.2%,二、三熟作物分别会由当前24.2%与13.5%上升至24.9%和35.9%。2.4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温升程
度、降水格局与作物对CO2浓度升高的生理反应为农业生产能力遭受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其所引发的季节变化、作物病
虫害演替及其适宜种植区迁移等均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温升可使全年生长期延长,对热量不足地区与多年生作物有益于生长;温升对生长期较短
的栽培作物在发育速率方面拥有促进作用,但单产会因生育期缩短而降低。实践证明,当在生长季节内温度每升高1℃,小麦产量将会下降3~10
%,且在过去20多年中因温升已下降大约4.5%。小麦将在黄淮海平原地区暖冬时期生育进程加快,拔节期提前,使其在遭遇倒春寒天气时冻害
发生机率提升;我国东部玉米、油菜、土豆、水稻与冬小麦在CO2施肥效应提升的情况下可使其潜在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对CO2施肥效应
不予考虑时则会下降2.5~12%。3.现代农业生产应对措施3.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条件要想控制并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则须
改造现有农业设施以提升其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具体措施为:①改造老化农业灌排设施,扩大灌溉面积;②通过科学灌溉实现节水农业;③针对自
然灾害建设综合防治工程;④通过地形的改造,促进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抑制径流与土壤侵蚀病害;⑤对于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而言,其农业发展
中心应为改土治水,通过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来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实现农田的稳产高产。对农田防护林加大建设力度,研究显示:在农
田防护林有效范围内,可有效提升相对湿度10~20%,减小地表风速30~40%,增加土壤含水量20~30%,降低地面蒸发率29.2%
。除此之外,由于森林自身为CO2的良好吸收库,因通过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养护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提升其抗逆性能的关键性措施。3.2培
育选用抗逆品种农作物有效生长期因气候变暖而得到延长,与此同时还需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因此其品种选择非常重要。实施农作物品种改良,使
其适应气候变化,保证增产增收,改良培育过程应以耐旱、耐热及抗病虫害品种为首选,以此应对气候升温所引发的病虫草害。与此同时对农作物生
理特性进行改善,包括选育高光合效能及低呼吸消耗的品种;对于多熟制农作物可以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为选择;棉花应选择耐阴雨、耐高温及潜力
大的高产杂交品种;大豆和玉米可选择生长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另外,为应对产量受种植北界北移与生育周期缩短的影响,可通过选育光合作用高效
且光周期不敏感的优良作物进行控制。3.3调整农业布局和耕作制度气候变化使作物生长期的光能资源和热量资源增加,复种面积扩大,一些作物
的种植北界北移。另外,气候变化会使各个区域降水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此时则需对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结构与分布情况实施调整。
故此需对植被带和种植带北移的可能性采取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适度的将冬季越冬作物北移;通过发展冬季农业、麦棉两熟、小麦玉米
间作和恢复、发展双季稻等途径,提高复种指数。3.4加强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投入与人员综合水平,强化培训,针对农业生产建立健全的
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带动生产。(1)强化对农业灾害与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例如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依据,预报年型天气气候以及未来五年
、十年的变化趋势,以此促使农业部门在规划与生产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对农业生产实施合理布局,并为未来五年、十年的农业生产做好技术储备
;(2)加強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工程,以科技的创新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如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
业和工厂化生产等学科前沿领域,以强化人类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3)加强科学研究,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
识,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推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结语基于以上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如何做好应对措施,实
现现代农业的稳产高产,则为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不断探索的课题。“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可能使中国农业变得
更加脆弱。”周广胜说。 中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极大。加上我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
气候区,天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发。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和风雹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量农作物相关研究都表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有利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高度
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0.5亿公顷以上,造成的粮食减产波动可高达18%。毫无疑问,正在发
生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甚至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危机。 周广胜表示,为减轻气候变化的农业风险,《巴黎协定》提出要将全球平均
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弄清全球升温1.5℃和2℃阈值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面临的气候变化
风险,从而为农业生产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1.5℃和2℃温升阈值情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既然农业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了
弄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分析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气候将如何变化。 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结果显示,在低、中、高(RCP
2.6、RCP4.5、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温超过工业化革命前(1861年至1990年)1.5℃的时间分别为:2029
年、2028年和2025年,在RCP4.5、RCP8.5情景下超过2℃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 那么在这几种不同情景下
,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将发生什么变化? 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1.5℃温升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由南向北增大,且在青藏高原地区有
所放大。在低、中、高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温度将分别增加1.83℃、1.75℃和1.88℃;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地区年平
均降水量增加,增幅分别为5.03%、2.82%和3.27%。 而在2℃温升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温度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
分别增加2.49℃和2.54℃,降水则分别增加6.26%和5.86%,空间上温度增加以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最为显著,降水则在东北、
华北、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 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在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增加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粮食
作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而言,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降水时空差异加剧,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洪涝和
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农区的水资源匮乏可能加剧,高温热害加重;另一方面,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发也将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使得粮食作物产
量降低。”周广胜说。 以夏玉米为例,1971年至2000年中国夏玉米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平均为3624万公顷,如果全球升温达到1.5
℃阈值,在低、中、高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夏玉米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将变成368万、528万、499万公顷,较1971年至2000
年的平均值分别缩减了90%、85%和86%。“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未来升温将不利于中国夏玉米生产,尤其是2.0℃温升阈值时不
利影响更为严重,未来有必要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植布局。”周广胜说。 此外,气候变化使得气象灾害加剧,导致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与病虫害频发,且来势早、强度大,并有加剧的趋势,致使农业生产脆弱性增加,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例如,单季稻热害在21世纪
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呈增加趋势;未来玉米主要受干旱影响,导致玉米减产率大于30%的重度灾害发生面积约占中国玉米主产区总面积的35%;
北方麦区冬小麦干旱发生概率平均为42%-47%,其中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成熟期干旱发生概率大于40%的区域分别占主产区总面积的96
%和75%左右。 当然,一些地区的农业也可能受益。例如,部分高寒地区(如东北地区和青藏河谷等)由于热量资源增加引起作物潜在生育期延
长,有利于晚熟作物的生长。此外,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使塔河等流域径流量增加,从而有利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发展。虽然气候变化
已经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我们仍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甚至将不利影响转变为有效的资源充分利用。这就需要采取
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避减灾害;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变
暖与病虫害加剧的影响;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农业干旱;调整种植区域与品种类型,主要粮食生产向气候适宜区适度集中等。气候变暖
给全球农业带来哪些影响?1.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增
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 农业的发展 。2.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在非洲
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非洲的撒哈拉大
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3.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
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4.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
通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保证了全
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的暖冬的取暖用油大幅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国际油价的
下降。中国的暖冬也使供暖部门节约不少能源6.西藏真正有开发利用空间的土地都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方可开发利用条件部分
具备,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调温农业基地,利用沙培、水培等技术,再加上对光温水土气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条件的调控,开展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研究
。比如通过 温室农业 ,在这些区域开展水果、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种植,甚至可以适度建设温室种植优质高产饲草,解决牲畜冬春季饲料短
缺的问题,同时减轻对草原放牧压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恢复。7.温度升高将对高原农作物生产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高寒农区农作物播种期提前
,无霜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提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农区越冬作物早熟,可以进行作物复种;三是光合作用增强,植
物生长旺盛。也就是说昔日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世界屋脊,将变成像江浙地区那样的鱼米之乡。8.与此同时,地球开始变暖。而到了冬天,雪也
少了,居民基本不必用铁锹铲除门外台阶上的积雪9.对于俄罗斯来说,气候变暖的好处绝非仅是沟通一条 北冰洋航线 那么简单,真正令俄国人
感到兴奋的,是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大荒原在变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后,可能释放出巨大开发价值,届时原本作为犯人流放地的西伯利亚严寒大地
,将成为俄国人的“美丽新世界”。10.季风降水所不及的西北干旱地区同样湿润化。在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
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北界移至北纬22℃~24℃;青藏高原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西界到青藏公路附近;高原西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局
部有森林。据孢粉 资料恢复 的植被与现代植被相比较,森林与荒漠-草原界线北移400km,西移400~800km。11.可见,气温变
化高达9℃(从低于现代5℃到高于现代4℃),生态环境并不会崩溃。而高于代3℃~5℃时,降水丰沛,森林分布区扩展。森林是物种的主要依
托,这一状态对人类社会显然利多弊少。12.西北江水增加,荒漠化眼缓,尤其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黄土高原随着气温升高
,降水增加,植被有所恢复,黄河的含沙量也减少了13.水稻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在最寒冷的黑龙江。最近几十年东北气温上升,加上育秧技术
提高,东北的水稻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水稻生产地。14.生物灭绝最重要的原因不应是气候变暖,而是人类
活动破坏其栖息地,使其破碎化,生态功能不完备化。全球变暖,温度带向高维度推进,使温湿地带增加,大大有利生态系统,因为大致上是森林取
代部分草原,草原取代部分荒漠,常绿取代部分落叶,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扩大。气候好坏对农业有哪些影响?气象条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好
坏对于农业生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雨露滋润禾苗壮”,任何的农业生产
活动都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不开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养育不同的动植被,不论是哪一种动植物,只有出于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时,才能得到更好更
健康的成长发育。在农业生产中,讲究“顺天时,量地力”的种植方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其周围自然气候的特点,做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起这些有利的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经济农作物才能真正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们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同样的要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期中,要确保植物
对湿度、热度和养料的供应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达到顶峰。我国气候对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答: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夏
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夏季高温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亦能种植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使我国
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不利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
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介绍就聊到这
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不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气候变化并且怎
样影响农业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的影响非常重要。所谓,风调雨顺,就是春天要有细“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到了夏天要有:火
热的夏季;秋天来了,到了收获的季节,到处硕果累累,一片丰收的喜悦;然后,冬天飞雪飘飘,才是冬藏的大好时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
季节秉承着自己的正常义务对于农业丰产起着重大的作用。特别是靠天吃饭的山区,没有浇水灌溉的先天条件,每年指望着正常的天气来维持农业种
植。那么,如果到了春天突然来一场倒春寒,刚刚发芽的果树,带来的后果就是收成减半,或者颗粒无收;如果夏天风云突变下一场大雪或者冰雹,
遭灾遭烂的还是地理的庄稼。所以,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的。分析我国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风气候特点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
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利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就
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
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
,扩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弊:1.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大是对我国农业生
产的主要打击。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
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2.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
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
,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
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
多。 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你好。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主要有: 1)利: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高温干燥,有利于南亚旱作物的生长。 2) 弊: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洪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2023年厄尔尼诺预警来袭!出现或带来4种后果,对中国有何影响
?文章来源:网络连续三年,我们地球经历了拉尼娜现象,很多人都以为,能够改变我们地球的变暖趋势,因为拉尼娜现象具有“暂缓变暖”的作用
。然而,事实告诉了我们,拉尼娜现象已经没有多大的“自然调节”能力了,我们地球的变暖依然在发生之中。从全球变暖已知的数据来看,就算是
拉尼娜现象经历了连续三年,但是我们地球的变暖还在持续发生,也是连续三年给我们带来了1度以上的气温提升,所以,全球变暖的发展是可以肯
定的。包括我们才经历的2022年,依然没有改变这个巨变。2022年在多种因素逆向影响之下,依然是人类有记录以来平均气温第六热的年份
,而最热的10个年份都是进入2010年之后创造的。所以, 我们地球是越来越热了,而且在2022年之中,全球有28个国家和地区年平均
气温刷新其最高纪录,超过8.5亿人在2022年之中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气温。所以,我们地球变暖的发展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对于20
23年来说,我们又将进入到一个气温的新高,因为拉尼娜现象将会消失,而厄尔尼诺现象又要回归了,这意味着地球只会变得更加地热。这种气候
现象带来的大气效果,是与我们说的拉尼娜现象是相反的状态,它是对地球具有增温的效应。然而,按照NOAA发布的新一轮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数据显示,在2023年3月到5月,赤道太平洋区域将会恢复中性状态,然而过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就要来了,很可能在北半球
的秋冬季发展出来。如果它出现的话,必然会再次带来地球气候的大转变。《对话》杂志也再次针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发布了新一轮的预警。因
为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后,将会给我们带来四种后果,这对全球来说,都不是简单的气候转变了,哪四种后果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人类
或迎来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超过1.5度气候临界点被突破大家都知道,自从有记录以来的气温数据显示,在2016年,人类首次突破了史上最
高气温,并且在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之下,导致了地球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2度,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而在2023年之中,如果厄尔
尼诺现象出现了,不仅会导致2023年的气温上升不少,它的效应还会持续数月时间。所以,也将可能导致202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也就是会刷新2016年的最高气温,202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并且将可能直接突破《巴黎协议》之下的1.5度气候临界点。所以,
热将是接下来最为明显的气候模式。第二、澳大利亚会出现更强的高温、干旱和火灾大家都知道,在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之下,澳大利亚遭遇了极
端性的洪水,尤其是在澳洲东部地区,表现更加明显。然而,只要拉尼娜现象消失,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后,它的效应就会相反地出现,降雨减少、
气温升高和火灾风险增加,这是澳大利亚的特殊气候模式。并且,澳大利亚作为全球变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受到的气候转变也很明显,本土的气
温上升已经相比20 世纪初的温度高 1.4°C。所以,极端性的气候还将会再次出现在澳大利亚。第三、北欧的冬季会更加寒冷在厄尔尼诺现
象发展之后,该现象会导致亚速尔群岛上空的高压和冰岛上空的低压之间的平衡“失效”,从而引发强东风带的转变,直接将雨水横跨大西洋进行输
送,而在冬季的时候,就会给南欧带来更加湿润的环境,而对于北欧地区来说,将会变得更加干燥和寒冷。所以,科学团队已经发布了预警,如果厄
尔尼诺现象充分加剧,2023-24 年冬季可能会出现寒冷天气。由于全球变暖,科学家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对北大西洋和北欧冬季的影响将加强
。第三、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南美洲碳吸收较慢在每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时候,南美洲地区的气候变化非常强烈,在秘鲁和厄瓜多尔的西海岸会发
生洪水,亚马逊和东北部会发生干旱,作物歉收的后果可能会波及整个地区大陆。这样对南美洲的森林碳汇也会带来转变,影响碳吸收减缓,变得较
慢,同时,气温的升高,还会就是雨林地区的病菌传播。这就是四大公布出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发展之下,可能带来的后果。那对中国来说,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对我国肯定也是存在的,也算是极端性气候的波动。我们这里也就简单说明一下:在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那就是暖冬、干旱和洪涝,东北冷夏,热带风暴偏少,一般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所以,也算是分布不均匀之下的极端性气候波动。厄尔尼诺预警来袭,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针对这些自然气候因子来说,我们并没有什么改变的可能性,它们的出现就是扰乱正常的气候模式。所以,就算是厄尔尼诺预警来袭,我们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从改变全球变暖的发展模式,来改变我们正常的气候转变过程,大家要知道,曾经也有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我们整体的气候模式也没有那么极端化吧?所以,全球变暖可能还是根源。但是,人类对全球变暖的“逆转”,各种办法也在想,始终没有看到有效的缓解,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还在不断地升级之中。所以,要想改变气候的可能性并不大,那这个也只有人类自己来承受了,未来的极端性气候可能会更多。全球变暖的趋势一日不解决,这个就没有办法。按照联合国说的一句话——人类如果不合作,就可能灭绝,或许这句话有点“夸张”,但是气候对人类的致命性影响已经出现了,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所以,人类一起合作,一起加油吧。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El Ni?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
献花(0)
+1
(本文系慧缘19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