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位于欧洲中心的瑞士,为什么不愿意加入欧盟?02
2023-04-03 | 阅:  转:  |  分享 
  
位于欧洲中心的瑞士,为什么不愿意加入欧盟?一战结束后,1919的凡尔赛会议中,各国决定建立一个推进和平的世界性组织。1920年1月10日,国
际联盟正式成立。面对变更的秩序,瑞士最终同意加入国联。经过协商,国联愿意尊重瑞士的中立性,并在《凡尔赛条约》的第435条中呈现了相
关态度。然而,国联很快打击了瑞士的信心。在1920年2月发布的《伦敦宣言》中,国联擅自强调了瑞士在协助处理国际问题时应负的军事义务
(譬如让外国军队过境)。这引发了瑞士全国性的讨论,在1920年五月的公投中,支持瑞士继续保持国联成员身份的省份与反对方的比例为11
.5:10.5,支持者以非常微小的差距获胜,瑞士对于国联的质疑也可见一斑。30年代,德国、意大利离开国联,国联在迅速分化的世界中变
得虚弱异常,开始要求各国负起限制德、意的义务。瑞士也因此结束了自己失败的外交试验,在1938年5月宣告退出。▲日内瓦的国联总部有了
国联的“前车之鉴”,二战后瑞士对于国际组织的选择更加严格。美苏冷战开始之后,即便自身的文化背景属于“西方”,瑞士依然拒绝加入北约。
而1945年建立的联合国也遭到瑞士的冷遇,即便在旧金山会议上各方达成了尊重中立国中立性的共识,瑞士依旧书信婉拒。四十年后即1986
年的全民公投中,瑞士再次否决了加入联合国的建议。然而,联合国下譬如国际法庭、国际技术组织的分支却是瑞士积极活动的场合,而联合国的总
部设置在瑞士的日内瓦。细节上的合作使瑞士既获得了新体系的好处,又避免了“选边站”的困扰。就联合国本身而言,直至2002年,瑞士才似
乎确认它不能带来威胁,公投选择成为它的一员。然而,此次公投中的支持比例也仅仅只有54.6%。▲联合国在瑞士的总部面对声称调节层面越
多、雄心越大的组织,20世纪的瑞士越是保持谨慎。因此,不难想象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它会选取怎样的姿态了。这有改变的
可能吗?三、 在欧洲一体化的浪潮中的抉择二战后的欧洲还未从残破与衰败中走出,就处于美苏冷战的阴影之下,欧洲人因此产生了自创联合,恢
复强大的野心。但联合不可能一蹴而就。1952年,法、西德等六国共同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正式建立。1965年,以上三个组织得到合并,一个从各种意义上覆盖欧洲的“欧洲共同体”方才诞生。▲煤钢共同体在一体化进程迅速推
进的那段时间里,没有经过二战摧残的瑞士并不考虑加入浪潮,却又希望能从中获利,为自己的非联盟成员身份减少劣势。1972年的《自由贸易
协定》加强了瑞欧之间的贸易合作。1990年,《第一份双边协定》就瑞欧双方的人员流通、公共采购市场、农业、科研以及跨地运输等方面达成
了共识。苏联解体后,冷战时期形成的极端对立的国际态势就此开始瓦解,各式地缘组织也随之兴起,此时欧洲的吸引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欧共体
乘着因政治格局变动而起的大风,走向更为紧密的联合。1991年,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逐渐开始
向欧盟过渡,一个新的政经联盟开始形成。▲马斯特里赫特会议在“统一欧洲”的梦想近在咫尺的那段日子里,不少学者乐观地宣称,欧洲原有的中
立国家都将无法抵抗联盟的吸引力。他们的预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中立国瑞典、奥地利与芬兰在欧盟建立伊始,便同它保持着活跃的谈判,
并都在1995年加入了欧盟。▲欧洲议会大厦外升起三国国旗冷战后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国际关系的垮塌、一众中立国家的“倒戈”、从欧洲共
同体获得的实际利益,都让瑞士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1992年,瑞士政府公开表示将“让瑞士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走得更近”,并递交了加
入欧洲经济区的申请书。提交申请的决定获得了联邦议会和各省议会85%的赞同率。面对现实的流变,瑞士似乎决意要进行一番更积极的适应了。
这意味着最终的胜利了吗?▲“这玩意儿去不掉啊”四、民众的决定在瑞士,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民意。在1992年12月的全民公投中,加入欧
洲经济区的提议还是被50.34%的反对率无情地驳回了。瑞士的临时变卦使《欧洲经济区协定》不得不受到改动,推迟到1994年1月才开始
生效。没有人会想到欧洲层面的决策进程,竟然受到了瑞士国民如此强烈的影响,这是直接民主的威力,也是瑞士民众的骄傲所在。他们之所以反对
欧洲经济区,正是为了维护他们为之骄傲的国内秩序。▲“今天投票”在随后的调查中,反对者们认为,加入欧洲经济区会使得瑞士的主权受损。如
果加入经济区而不加入欧盟,瑞士很有可能会遭受来自欧盟政治力量的经济牵制。而如果后来瑞士加入了欧盟,事情只会更糟—在超国家的主权体面
前,瑞士的政治将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议会与直接民主将变得无力,人民也无法牢牢掌握着国家。除此之外,民众们还担心进入经济区乃至欧盟在
经济上的不利之处。在他们看来,瑞士目前的国力已经足够自给,甚至远远要超出某些欧盟国家,因而无需尾随他人。事实也确是如此,瑞士的经济
水平在全球时常名列前茅,它以服务质量高与保密严格的金融业吸引了多国资本的流入,而它低于欧盟的地方关税,也获得诸多外企青睐。如果成为
欧盟的一份子,以上的优势可能很快就会消解在统一的市场标准中。因此,尽管瑞士需要同统一的欧洲协作,但成为经济区或欧盟的一员,却反而会
被其他国家拖累。总之,于大多数民众而言,保持外交政策的中立性,不论从维护国家整体性来说,还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说,都是瑞士最好的选择
。▲右翼瑞士人民党的一幅竞选海报:“打开大门任人欺凌?绝不!”到了1997年,瑞士直接就进入欧盟的问题发起公投,反对率高达74.0
5%。2001年,瑞士的公民组织“新瑞士的欧洲运动”重新发起公投,而反对者的比例达到76.85%,创下了历史新高。就欧洲与欧盟的问
题而言,瑞士的民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松动。多数民众担忧“选边站”会使国家失去自主,担忧“外来者”会对本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
造成干扰。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担忧意识也显示了瑞士民众对本国政制与国力的强烈认同感,他们认同这个富裕的、始终顾及所有群体利益的平等国
度。于他们而言,传统带来的好处是真实的,远远比新式理想更“靠谱”,与其追逐后者,不如守住前者,并同后者做有利可图的交易。在直接民主
的独特背景下,瑞士在外交上表现出的保守特性正是其社会底色的流露。在外交经验与国内经验的双重作用下,瑞士同欧盟始终保持着触不可及的关系,并不打算再向前一步。在“统一欧洲”的梦想变得令人疑惑,而瑞士依旧富裕太平的今天,加入欧盟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大概也在不断地趋近于零了。▲“谢了,但是……真的不用!谢了!”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