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玉器鉴定中对工艺工具痕迹多样性的理解.docx
2023-04-08 | 阅:  转:  |  分享 
  
今天我们说一个玉器鉴定里比较常见的问题,工艺工具的多样性。日常我们能从市场、拍行、商家手里还能看到的玉器最早的年份可能就是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骆越文化等文化期的玉器,中间比较常见的就是商周战汉这些年份的玉器。我们不具体的说鉴定细节,甚至更含糊的不说这件玉器是砣
还是锉磨留下的纹饰,当我们面对一件玉器的时候,能否大概的判断出这件玉器的侧边缘、内边缘、正反面纹饰,底子是否出现了工具的绝对一致性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玉器,往往会有一些细节问题的发现。从这个角度发现问题后,我们再结合玉器的造型,纹饰、年份、工艺特征等细节问题再去
鉴定,就会提高鉴定的前期预判的概率。比如这件在清华大学展出的《与天久长》中的玉玄机,在鉴定中,我们可以直接从几个方面先去观察,一是
整个器型的形成过程中,外圈、内圈的加工工艺,是不是具备古玉切割打磨的工艺特征,这里往往会有因为器型加工留下的粗糙打磨痕迹,这些痕迹
,粗糙,不均匀,每个面都不会出现细腻程度一致的打磨痕迹。二是玉器的四个玄机处加工,正常来说,这里的加工痕迹和边缘的切割工具会有区别
,所以痕迹也会有区别,无论工具如何变化,这里的痕迹一定是和周边的痕迹不一样。三是平面的位置,玉器平面处的痕迹,既有别于外圈、内圈,
也有别于玄机的加工痕迹。这个简单的区分,就会清楚一件事情,玉器加工的过程中工具是多变的,工具痕迹因为器型纹饰的需要会发生变化。鉴定
来说,如果这些位置出现了痕迹的一致性,甚至某几处出现了痕迹粗糙或者细腻、或者方向的绝对一致痕迹,那么就是重大的鉴定疑点。对于商周玉
器来说,依然是这个工艺特征。比如这件上海博物馆的西周玉璜,如果我上手观察的话,先不去判断线条痕迹新老,可以先去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否
有问题。一是玉器成型过程中侧面的痕迹。二是侧面如果有菲牙,有凹槽处的痕迹。三是表面的平面处痕迹,四是线条里的痕迹。在西周时期的玉器
鉴定中,这几处痕迹都是锉磨痕迹,包括纹饰的形成,但是这几处都会有清晰的区别,甚至存在工艺的合理性。一是侧面的打磨要比正反面带工艺的
地方更为粗糙。二是菲棱或者形成凹槽的地方要比侧面痕迹粗糙,因为这里更难以打磨到。三是平面的打磨是最为细腻的。四是线条中的工艺要符合
西周玉器纹饰加工的锉磨工艺特点。这几个环节都是锉磨,但是每处又不能一样,甚至即便是侧面、平面、线条、菲牙加工处,也不能出现处处想同
的绝对一致痕迹。到了春秋和战国,以战国中期为界,这种体现在工艺、皮壳上的工艺痕迹区别都非常的明显,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这些玉器器型
、纹饰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明显了体现了工具工艺的多样性,痕迹的多样性。从战国中期开始,直到汉代,高古时期结束,古玉的工艺打磨出现
了另一个现象,有别于战国中期之前的粗糙、多变、丰富的皮壳现象,而呈现了一种更为细腻,更为一致的皮壳特征。这个现象体现在玉器的内外侧
面、平面等各个方面,此时的玉器表面痕迹不再像战国中期之前的明显了,必须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在细微之处看到痕迹区别。虽然这些痕迹细腻了
很多,精致了很多,不过从文化期到战国中期的工艺工具的加工多样性特征依然没有改变,还是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加工。那么落在鉴定
上,我如果在一件玉器上,看到了无论这件玉器的侧面,平面,甚至纹饰都出现了工具的绝对一致性,无论粗糙还是细腻,只要整体绝对一样,那么
就可以提高警惕了。『万象』老马(89901458)??15:59:41古人需要不停变化工具,变化手法,循着固定的工艺流程进行玉器加
工,这里的多变是必然的,不因工匠,不因时代而改变。而今天的电动砣,目数一致的油石,可以很高效的在玉器加工中从开始到结束不更换工具,
甚至更换很少的工具就可以完成。这是古人无论从工具的使用磨损,还是手法延续,甚至工艺加工的需要上都做不到的状态。『万象』老马(89901458)??16:00:05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86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