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语札记•第34期】第4章 治世论 第6节 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2023-04-10 | 阅:  转:  |  分享 
  
【论语札记·第34期】第4章 治世论 第6节 治世之关键——举贤才?2022-11-16 07:47【论语札记·第34期】第4章 治世论第6
节治世之关键——举贤才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
表率。“赦小过”,就是要宽以待人,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举贤才”,就是要知人善任,把优秀人才推荐出来,提拔起来。孔子引用历史事实证
明“贤才”对于治理天下的关键作用。舜有五位贤臣辅佐,从而实现了天下大治。周武王总结他伐纣取得成功、建立周朝的经验,也认为主要得益于
他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大臣。孔子据此感叹地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常言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那么,如何才能知
人善任呢?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而珍贵的见解。其一,对人的评价,德是最重要的。孔子比喻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人们为什么把千里马称作“骥”呢?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日行千里的气力,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经过训练获得了良好的品质。孔子用这个形象的
比喻告诉人们,对于“人才”的评价要德才兼备,而德是更为重要的。其二,要重用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
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此处的“野人”,是指住在郊外靠卖苦力为生、出身贫寒的人;此处的“君子”,
是指住在城内有爵禄地位的贵族阶层。《论语》中的“君子”一词,有时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有时是指出身高贵的人。孔子在这里讲“君子”,是与
“野人”相对,因此是就社会地位而论的。那时,先学习礼乐而后出仕为官的人,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未曾有过爵禄的普通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
习礼乐的人,是那些世袭的卿大夫子弟。孔子明确地表示,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就用那些先学习礼乐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学而优则仕”(《论
语·子张》)的人。这说明孔子对于那些生长在父兄的福荫之下,没有真才实学而承袭官位的贵族子弟,是看不上的。他所看重的是那些依靠自身的
勤奋努力,学有所成的人。当今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要继承和弘扬“举贤才”的优良传统,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新时代、新
征程的伟大奋斗中来,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切实把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到实处,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
得利。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总结多年来干部任用上的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献花(0)
+1
(本文系凌湘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