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章家传太极2稿
2023-04-13 | 阅:  转:  |  分享 
  
第四章 陈清平家传太极拳名门世家嫡传 隐世高手大家 记已故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学忠先生河南焦作地区,古称怀庆府,自古武风盛行,
特别是其下辖的温县,更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和太极拳发源地。在这片令天下武者向往的武术圣地上,修武习艺练太极,已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一种风
尚与生活方式。因而多少年来,人们茶余饭后、劳作之余,最愿谈及、最感兴趣、最能打动人心的话题,自然便是历代太极名家高手的传奇武功事迹
。那么在这里,我仍要随俗而行,继续这一不变的武林传奇话题,讲述一位温县太极拳隐世高手——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学忠先生。这要
从我与陈先生的相识相交谈起。 一 寻访结缘 太极情深能与陈学忠先生相识结缘,源于我最早所习练的忽雷太极拳。该拳是由赵堡太极拳宗师
陈清平著名弟子李景延,在师传赵堡拳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自清末形成后,由于其拳法新颖,风格独
特,技击性强等优势,便在当地迅速传播开来,也在我的家乡,即与温县相邻的武陟县的许多村庄广泛流传。我自幼便随村中父老习练忽雷太极拳,
后又赴温县投师名家深造。在那个传统文化大都受到限制的时期,我却有了忽雷太极拳的相伴相随,使我的青少年时代多了一份情趣与精神籍慰,少
了些寂寞与空虚难耐。之后,随着对该拳练之日久,自然有情有爱,除了修炼不辍,身心获益良多外,更多了些对该拳拳法特色、传承发展等方面的
思考与关心。有了一份研究、挖掘、总结、宣传、推广的心愿与责任感。于是,心动变为行动,首先要搞清忽雷拳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以及拳法特
色等。除了寻访考查本门传人外,又考虑到,既然来源于赵堡,与陈清平所传有关,就有必要亲往赵堡,寻访陈清平后人及各系传人,了解情况,比
较异同,找出差异,印证优劣。若忽雷拳与赵堡母拳所共有的练法与特点,那叫继承,而赵堡母拳以及其他各支系所无,仅忽雷拳所特有的那叫创新
发展和独具特色。这样便可考查挖掘与鉴别出忽雷太极拳所特有的拳法特色及独有价值,以利于该拳的宣传、推广发展。因此,出于此等目的,从上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对赵堡和其周边村落以及武陟、博爱等县的陈清平各系传人,进行了广泛地访查调研。仅赵堡村拜访过的中老拳师即达数十
人之多。多次与他们相见于农家小院,或求教于田间地头,详问细查,观摩交流,虚心请教,收获颇丰。对陈清平一脉各系太极拳的传承概况、拳法
特点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深入研究、总结、推广所深爱的忽雷太极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年拜访过的赵堡太极拳众拳师中,印象最为深
刻,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便是与陈学忠先生的初次相见。当时老先生已年过花甲,只见其鹤发童颜,髯须飘然,二目有神,精神矍铄;谈
吐优雅,和蔼可亲。问其家世师承,则为陈氏后裔,名门嫡传;谈拳论史则有理有据娓娓道来;拳架展示则古朴典雅,形神不凡,俨然是一位隐于世
的得道高人。初次相见便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有缘能访遇到这样德高望重的太极前辈,深感荣幸与欣慰。之后无数次的登门拜访求教,对先
生的拳艺才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得到陈先生的信赖和拳艺上的无私传授。使我从最初的仅为访查忽雷拳史根源,验证拳技异
同,到后来竟然系统学练了纯正的赵堡“陈清平家传太极拳”,多了一份意外的新收获。至此,由一个来去匆匆的访客,转变为一个虔诚求艺学拳的
授业学生,成为陈先生家中位数不多的无话不谈的“常客”。陈先生所精心传授于我的“陈清平家传太极拳”,也成为我继忽雷太极拳之后的又一个
同样重要,深爱不已,难以割舍,不弃不离,长期坚守研练的太极拳。开启了我与陈学忠先生长达二十年的师生太极情缘。也因此对陈先生不凡的太
极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 身世显赫 师承不凡 陈学忠,字子纯,生于1927年,卒于2006年。祖籍陈家沟,出生于河南温县赵堡
镇赵堡村的一个太极世家。其先祖陈文举为陈家沟陈氏十世,于清朝康熙年间,携子、孙举家三代由陈家沟迁至赵堡镇经商定居。陈文举有一子为陈
来朝,陈来朝有四子分别为,陈璂、陈瑶、陈瓒、陈瓆,其中长子陈璂,字敬柏,号长青,为陈氏十二世。是一个武功高超,倍受当地陈家沟、赵堡
等拳家所推崇与公认的清代著名太极拳大家,有诸多武功事迹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陈学忠则为陈敬柏第七代嫡孙,为陈氏十九世。陈敬柏对赵堡太
极拳的形成发展影响至深,贡献巨大。其拳艺除了传于赵堡张宗禹等弟子外,其子侄及孙辈也得其传,尤以侄孙陈鹏为最。陈鹏为当时名医,悬壶济
世,以行医为业,故传人不多,仅在其家族后人中相传。在陈鹏之后的陈敬柏家族数代传人中,虽传人不昌,也未再出耀眼名家,但也从未断线断传
。陈敬柏六世孙陈承先即陈学忠之父,能继承家学,得其祖父陈鑑之传。陈承先又传于幼子陈学忠。陈学忠从七岁始便随父习拳,苦练不辍,功夫渐
长,直至十五岁时父亲去世。虽年少未能尽得父传,但也初窥门径,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失去父爱与家父的指导传授后,他倍感悲痛和孤独,一度
情绪低落,思想迷茫。但每当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和给予的希望时,就很快又振作起来,选择了勇敢和坚强,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仍然坚持体悟自
练,不愿丢掉祖辈传下的太极拳艺。这样一晃数年过去了,虽然此期间仅凭无师指导的苦练功夫也有些长进,然而,在自悟自练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
些技理层面上的迷茫与困惑,影响了练功效果,使他非常期盼能再得到高人的指点迷津,渴望有像父亲那样长辈的点拨和亲授该有多好呀! 在赵堡
镇上,还居住着另外一支陈家沟陈氏后裔,与先来的陈敬柏一支有着颇为相似的经历。同样来自于陈家沟,同为陈氏后裔,同样是为经商而移居,又
同样是世代显赫的太极世家,还同样皆以太极拳而扬名享誉于当地,这就是赵堡陈清平家族。陈清平自其父辈始便迁入赵堡经商定居,在太极拳术方
面得到了赵堡与陈家沟两地拳家的传授。故其拳法系统全面,功夫出众,尤精太极拳理法,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贡献巨大,除了培育出了大批成名成
家的外姓弟子外,在其家族后代中也传下了重要一脉。其传承为,陈清平传于其子陈河阳、其侄陈泾阳,陈河阳又传其子陈銞,陈銞又传其子陈乃文
,至此,已家传四代。是陈清平所传赵堡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支系。 而正在苦于拳艺无师指导提高,处于迷茫而无助中的陈学忠,一天,忽然眼前
一亮,想起了父亲生前多次向他提起的陈清平曾孙陈乃文,说他是深得家传而又不轻易外露的一个太极好手。因与陈学忠父亲同根、同祖、同族又是
同辈,且又皆喜爱家传太极拳,故两人私交甚好,两个家族也一向素有来往,为同族世交。陈乃文自幼随父习武,虽艺不及前代先人,但也功夫不凡
,特别是在一些精细功法技理方面,独得家传之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内传“好东西”,很值得继承学习。于是,他就很快来到了陈乃文家,见到了
父亲生前向他推荐和他仰慕的这位长辈族叔。而作为一代大家陈清平的曾孙陈乃文,此时,时过境迁,已不再有往日先祖时的富庶和拳艺上的风光无
限。家境破落,无儿无女,几个堂侄要么年幼,要么已逃荒移居山西等外地,家传几代的太极拳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失传,使已老暮之年的陈乃文
,忧心忡忡,颇感无奈。所以,当陈学忠说明来意后,喜出望外,求之不得,正合己愿,便欣然答应下来。愿将所学家传之技尽传于这个同族晚辈,
也正好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又重新看到了家族传承的希望。这真是天随人愿,师徒有缘,家传秘技,不该失传。在机缘巧合下,有幸承传保留下
了一支珍贵的陈清平家传太极拳。 陈学忠先生至此,又在恩师陈乃文的口传心授,精心指导传授下,如鱼得水,刻苦学练,进步神速。之前个人练
功中出现的种种疑惑与不解,经恩师的耐心讲解点拨,迎刃而解,更增加了练好家传太极拳的信心与决心。使其全面系统的掌握了陈清平家传太极拳
拳法精华。陈乃文先生在临终时,对病床前的陈学忠说道:“咱家的东西总算没失传,都交给你了,我也死而无憾了”。陈学忠最终实现了恩师的心
愿和对他的殷切希望,独得家传之秘,成为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的唯一继承者和传播者。 三 广交师友 研拳求真 陈学忠先生性格内向,为
人低调,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但在他挚爱的太极拳方面,却是例外,拜访过不少太极拳长辈与名家,结识了许多太极拳
朋友。特别是在他的家乡温县这个藏龙卧虎的太极拳圣地,他与各派各支太极拳名家、大师或无名拳师、拳手,大都有过拳术交往和多年的友情。他
祖籍陈家沟而又为赵堡村民的特殊身份,也为他结交两村及更多的太极朋友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他那为人正直、谦虚真诚,胸怀宽广,从无门户之见
的品格魅力,也赢得了拳界朋友的尊重与信赖。他很想通过更多的访问交流,能对各系太极拳都有所了解,知其优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择优学习
、研究、继承、发扬。 在赵堡老一辈太极拳家中,除了他的家父与恩师陈乃文外,其较早结识的便是赵堡太极名家陈应铭先生。陈应铭系陈氏十六
世,祖籍陈家沟,其祖上迁居陈家沟东邻的辛堂村,是陈清平关门弟子赵堡张敬芝的著名传人。其功夫独到,拳法细腻全面,是一位颇具影响的太极
拳名师。陈学忠在得到恩师陈乃文的亲传并有所成就后,为了让他得到更多前辈的教诲栽培,便专门向他引见了自己的同门好友陈应铭。陈见他已有
相当的功底,且谦逊有礼,又系同族晚辈,便尽其所知,热心相传。并将平生所抄传的包括“太极拳论”在内的许多秘传太极拳资料相赠送,使他获
益良多。而陈学忠对于这位前辈毫无保留的无私相传,自然是感激不尽,尊敬有加,对陈应铭晚年的生活多有关心照顾,经常提礼探望,关怀备至。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温县许多太极拳传人相继逃难于古都西安,使这里汇聚了陈家沟、赵堡等温县不少太极拳名家高手,
故西安有太极拳“小温县”之称。祖籍赵堡的郑悟清、侯春秀便是其中两位。他们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在西安广传太极,弟子众多,影响较大
,为赵堡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已年届中旬的陈学忠,对太极拳也有了更多的想法。若说他年轻时拜访师友是为了更多的学习吸取和
自身功夫的提高,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功夫的日渐成熟,他仍要不断访师友交高朋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研拳、验技、求真,印证家传,辨别优
劣,是出于对传统太极拳文化技艺传承及各自技术特点等的研究、了解与关注。为此,他有了走出去,进一步访良师交益友的想法。 他来到了古都
西安,首先拜见了在西安享有盛名的郑悟清先生。郑离开家乡已有多年,对这位同村晚辈一时还不大了解,当听到陈学忠的自我介绍后,便惊讶地说
道:“原来你是大名鼎鼎陈敬柏的后人,你祖上可是咱温县的太极高手大家呀!”。接着又说:“你父亲我也熟识,当过赵堡商行会长,功夫也中,
但你父亲去世早,估计你不中。”随后便让一徒弟与其推手,郑先生毕竟是行家高手,见两人推了几圈后便高兴地说道:“我看出来了,咱赵堡老家
来的人就是不一样,来咱爷俩摸摸。”推过后夸赞到:“中,恁陈家就是有东西,你与外人推手也不会丢咱赵堡拳的人了。”之后,郑悟清便交代西
安的一些弟子,若去温县赵堡,可找陈敬柏的后代陈学忠推手交流,定会有收获。后来,陈学忠也确实在赵堡几次接待过郑悟清几位高徒的造访与切
磋交流,成为朋友。 另一位移居西安的赵堡太极拳师侯春秀先生,他在赵堡镇的故居正好与陈学忠的住宅相邻,两家世代友好,按街坊排辈为平辈
,陈学忠称其为“四哥”。侯先生推手技法独特全面,采、挒、肘、靠无所不精,无所不用,招法快捷凌厉,在西安颇有名气。陈学忠曾到西安登门
拜访,受到热情接待,两人研究拳艺,切磋推手,关系甚好。侯还称赞陈学忠的技法细腻,功夫纯正,并说:“你这东西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要传
承下去”。陈学忠与祖籍地陈家沟的拳家拳手也多有交往,与他们不断探讨交流拳艺,一向关系密切,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相处。特别是对陈家沟老
一代的拳家长辈,他更是敬重有加,时常问艺交流,受到他们的信赖和好评,与不少知名的拳师名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先生在晚年,经常谈及
他与他们交往中的一些有趣的往事。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有一长一幼父子二人去赵堡镇赶会,因长者是他的同族长辈与好友,就顺便
带孩子到他家玩耍闲聊,期间长者对他说:“这是我二孩子,正在培养他练习太极拳,让孩给你练练看咋样”,说罢便让其孩子练了一套太极拳。其
儿子大约十岁左右,长得虎头虎脑,打的拳架也规规矩矩,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一看就是出自门内真传。陈学忠看后不觉连连称赞道:“中,这么
小就练成这样,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然被陈学忠所言中,这个少年便是日后闻名世界的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而长者便是陈小旺之父陈氏名
家陈照旭先生。陈照旭系陈氏太极拳一代大家陈发科次子,在陈家同辈拳手中,功夫出众,曾随父在北京教拳多年,可惜英年早逝,传人不多,知其
武功事迹的也较少。但陈学忠却有幸与这位同族长辈多有交往,关系密切。后来陈小旺无论成名前还是成名后,也都与陈学忠有着多年的友好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小旺在郑州河南省武术馆工作期间,经常节假日乘公交返乡回陈家沟时,一到赵堡镇下车后,便到好友族哥陈学忠家里借骑自行
车回家,返郑时再归还。陈小旺当时担任河南省武术馆付馆长,深知陈学忠这位族兄的功夫与威望,曾几次向县里推荐其负责赵堡系太极拳工作,均
被他婉言谢绝。他还与陈家沟其他的一些著名老拳师,如陈宝璩、陈照丕、陈克忠、陈伯先等多有交往交流。虽然有年龄及辈分上之差,但与他们私
交深厚,成为无话不说的忘年之交。陈照丕为陈氏十八世大师,培养出了陈家沟有名的“四大金刚”。其晚年每逢去赵堡镇赶会时,经常会到陈学忠
家里坐一坐,谈拳论艺,叙说家常,无话不谈。陈照丕在文革期间因教拳等原因受到冲击,多次被批斗关押,以致到了无法忍受,跳井自杀的惨状。
后来可能是听人劝慰或经历这种事情多了,也就想开或是适应了吧,变的有些坚强和无所谓。一次,陈学忠正在赵堡大街上行走,忽然后肩膀被人轻
轻地拍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族叔陈照丕,他大声地对陈学忠说:“老侄,你看我毫发无损又出来了。”原来是他又被抓起关押了两天,刚被释
放出来。陈学忠听后忙解劝道:“出来就好,出来就好,说明老叔你没啥问题。”陈照丕接着又不无风趣地说道:“好不好,天知道,啥时叫,啥时
到,不做亏心事,不怕把门敲”。表现出了这位一代名师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的幽默、乐观与无奈。陈宝璩是陈氏十七世名家,为同代中的佼佼者,
功夫出众,擅长推手技击与轻功。曾访过少林寺,其高超的武功让少林武僧叹为观止。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便已去世,知者甚少,但却与陈学忠私
交甚好,多有拳艺交流交往,是他所敬重的一位太极拳前辈。一次,二人在谈论拳艺功夫时,陈宝璩说,虽然他年纪已大,但还在不断研练拳法,下
功夫,要看看到底家传的太极拳能练到啥程度。陈学忠就对他说:“现在洋枪洋炮已普遍使用了,你就是练出再好的功夫,也顶不住子弹头。”想不
到陈宝璩却又说:“不一定,不一定,我现在就是想练出这种功夫,咱家的东西若真练好,应该能顶住子弹的。”显示出其对家传太极功夫超常自信
的样子。后来陈宝璩因罪被处于极刑,而在执行枪决时却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据说其身后的枪声一响,皆是应声向前扑倒而亡,而唯独陈宝
璩一反常态,却是头向后仰倒在地上,吓得枪手又补了一枪。对于此事人们议论纷纷,莫名其妙,不得而解。而唯有陈学忠听说后说道:“这是在验
证太极功夫,头向后用劲过大方才后倒,我不说谁也不知道。”这只是一传闻,现已无法考证其真假。但是,太极拳确实并非万能,用以养生、健身
、适当的防身自卫尚可,不可随意想象或迷信其有刀枪不入出神入化的功能。然而,单就前人执着探求验证拳技之为,还是应有称道之处。陈先生通
过对陈家沟、赵堡等温县各系太极拳家的多年寻访交流与探讨,不但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缔结了友谊,开阔了视野,同时对家乡各系各家太极拳的
技理特点、拳法风格等也有了更加清晰广泛的认识与了解。他能讲出每位接触过的拳家的拳架风格及推手技术特点,并能中肯地点评出各自的精粗高
低、优劣长短,属于何种练法与打法,归于哪个层次,存在哪些得失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这正是他多年遍访师友的目的和想要的结果。而他的
遍访师友之举,还不仅仅局限于对温县一隅之地所流传的各系太极拳考查了解。太极拳早已走出温县广传全国各地,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与风格,他还
要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对各地所传所练的各类太极拳做进一步的访查了解,继续他的广交师友,访查研究摸底的太极之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
七十年代末的近二十年时间,他正好被调任到温县豫剧团任会计之职,真是天赐良机,给他的寻访太极之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豫剧虽源于河南,
但由于其声腔美妙,雅俗共赏等优点,遂成为盛行于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的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温县豫剧团虽为地方小剧团,倒也出了不少名家名角
,所到之处颇受欢迎。陈学忠那些年随温县豫剧团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安顿好工作后,便找公园、寻拳场,打听高手、访问名家,观
摩拳架,交流推手。他访寻高手名家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逞强好胜,比试输赢,炫耀家传拳技,用他的话说就是“到底看看太极拳纯正的练法与
用法究竟外边还有多少传承”。所以,他在寻访过程中,从来不暴露名家之后的身份,也不炫技自傲与轻蔑他人,更不会以名家自居。而是,尊重拳
友,友好交流,探求拳艺,相互提高。若有懂行识货者向他求教学习,他也决不会保守藏秘,而是尽心相传,热心指导。因此,那些年,他是在调研
、在摸底、在关注、在传播中国太极拳传统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各地考查验技交流之行,颇有收获,对外边各种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与传承发
展情况也大致能心中有数,有所了解。他也曾对他的访查之行做过这样的总结点评,太极拳传统纯正精妙的圈里东西,外边难得一见,少之又少,也
可能未遇到;而温县尽管还有,但也是知者不多,也不一定那些名家大师都知道。这也是他晚年最纠结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这里,还有一事也非常
值得提上一笔,那就是陈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所接触过的一些老拳师的拳艺传承以及对温县太极拳的早期传播推广,也做出过至今少为人知
的贡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太极圣地温县也和整个国家形势一样,立国之初,刚结束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以经济建设为主,太极拳等传统
文化,暂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所以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温县政府始有了推广本地特色文化太极拳的计划,当时是委托县文化馆负责此项
工作。文化馆领导接到任务后,一时心中无底,手脚无措,有些犯难,整个温县城也不知谁会传授太极拳,而乡下民间也不知有哪些高手大家。正在
犯愁之时,有一知情的文化馆馆员便说,不可远求,高人近在眼前,我们文化馆的陈学忠便是太极世家高手,只是真人不露相,少为人知。陈学忠先
生当时正好工作于县文化馆,领导便很快找到他,商谈让他来完成这项工作。听说要推广自己所喜爱的太极拳,自然欣喜不已,求之不得。但他还是
谦虚的对领导说,若要让他亲自传授,不太合适,一是自己年轻,功夫与资历又较浅,二是文化馆工作人员有限,担心本职工作会受到影响等。而他
又请领导只管放心,高手在民间,他这些年认识和结交了不少身怀绝技的温县民间拳家大师,可推荐前来教拳,使他们能技传后人,让这些大都已老
暮之年的老拳师为温县的太极拳传播发展贡献余力。领导欣然应允。于是,便决定由他牵头负责此项太极拳推广工作。他先后邀请过赵堡镇辛堂村年
愈八旬的老拳师陈应铭、赵堡村的王泽善以及陈家沟的陈照丕等当地著名老拳师,到温县各机关学校等单位授拳多年,为这些老拳师的太极技艺传承
和温县太极拳的早期传播推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温县太极拳的最早推广者之一。 四 坚守正统 曲高和寡陈先生有幸继承了陈清
平家传太极拳纯正的传统功法技法。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纯正的功法技法呢?太极拳已传承数百年,形成不同的流派与风格。在练法与用法上,方法有
异同,层次相区别,境界分高低,有继承有发展,有得也有失。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精华的太极拳,应该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那些正统精妙的传统功
法技法。陈先生认为,太极拳由长拳等外家拳演化改进而来,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拳架练法更加重视圆柔松活内劲的练习和整体身法劲法的提高,而不
是一招一势的具体技术运用。主张“练功不练招、重劲不重势、无功不打人”。在推手技击方面,则是注重柔圆听劲、粘黏控劲以及以静制动、柔化
刚发、借力巧打等基本原则。达到无招胜有招,应物自然,有感而发,挨何处何处击的技击境界,而不是以采、折、勾、拌、摔等技法招法为主的使
用。当然这些技法也不是绝对禁忌使用,采用不同的方法可决定技击层次的高低。太极拳虽主要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但应
以“掤、捋、挤、按”前“四正”四法为主,以“采、挒、肘、靠”后“四隅”四法为辅。只有前四法未练好,功夫未成时,方可用后四法作为补充
使用,只要前四法功夫练好,后四法对方很难用上。所以,要将前四法练好练上功夫,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太极拳要更加重视那些高层次功法
用法的传承发展。太极拳的高境界技击,应该是以高深的太极功夫为基础,采用巧妙的技击方法,达到劲速、力短、形圆、技巧的完美体现。因此,
陈师每当看到一些名家大师屡屡展示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采拿、拌摔技法时,就会说,这是太极拳的低级品,遇到行家高手,一用就会吃亏,一招
也用不上。如果太极拳技击按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就又回到外家拳了,太极拳精妙的东西将会不复存在,太极拳也将毫无优势可言。他通过长期的考
查、观察,对先祖传下的纯正太极拳技的传承发展不免有些忧虑与担心,恐怕失真失传,很希望能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虽然他既非官又非被列为名
家之列,无职无权又无名,人微言轻,难以扭转乾坤,但他总会不失时机,尽力而为地向圈内同道拳友,讲述继承传统精华技法的重要性,希望能走
正统的太极之路,守护传承太极拳的精髓。所以,每当他与人推手交流时,总是会说:“我既不会采拿,也不会任何打招,但这些你可尽管使用。”
而从来无人在他身上成功使用。他通过现身说法的交流、比较、讲解及验证,尽量使人们明白太极拳的真谛所在,避免走弯路。当然也有执迷不悟者
。陈先生生前任赵堡村太极拳总会付会长,在总会中,也总是积极倡导,希望年轻人传承纯正的太极拳技艺,要走正路,多下功夫,不可投机取巧误
入歧途。可是一些人确认为陈师所倡导的那些东西效率低,已过时落伍,不适时宜,不应提倡等,使他颇感无奈与忧心。一次在总会开会时,一位张
姓拳师,说他向在外地教拳的一个赵堡拳师,学了一招非常管用的“绝招”。其用法就是在推手中,趁对方不备时,迅速一手下搬腿,另一手上封并
乘机击其胸,上下相合击倒对方。并说这一招已在多人身上用过,屡试不爽,非常管用。陈师听后不屑地对其说,不要学那些不是太极拳的歪门邪道
东西,凡动大身法主动用招用劲,必犯露形、丢顶之病,只要缠粘听好劲,对方无从下手,没有不败之理。但这位拳师听后却不以为然地说,道理谁
也会说,可一使用就不管用了,不信咱俩试一试,我真吃过这一招的亏了。言毕,两人便搭手相推起来。可是转了好一会,对方汗水直流,始终难以
在陈师身上用上这一“绝招”。后来陈师故意卖个破绽“挖个坑”,对方一用此招,被陈师推了出去。但这位拳师仍不服气的辩解到,在你身上用不
上并不等于不管用。现在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低,不无道理,要改变一个人的理念是比较困难的。一次,陈先生碰到一位关系甚好
的太极名家,便好言相劝道“你现在名气这么大,徒弟又多,要多教些纯正的太极功夫,不要光教那些采、勾、拌、摔低级的东西,要培养些地道的
太极高手”。可是这位名家却不以为然的说,现在啥年代了,谁还有心练你那旧玩意,只要来得快,能拿冠军出成绩就是好东西。陈师听后不知再说
什么好。事后他曾对人说过,一些人确实是成名成家了,但太极拳的真东西恐怕也丢失的差不多了。陈先生作为一个民间拳师,深知祖传之艺来之不
易,倍加珍惜与爱护,不愿在他这一代丢失,一直在不懈的努力传承与坚守。但效果却难尽人意,其中有多种原因。他常说传拳有四难,一是有德无
才无法传;二是有才无德不愿传;三是有德有才者愿传,但要么不识货不愿学或学而不精,不能持之以恒,往往半途而废,难以尽传;要么愿意学,
但难遇良师,得不到真传。陈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很少在公开场面展露过拳技,官方及媒体也鲜有宣传报道,外界知者甚少。但在当地民间太极拳圈
内则有者很高的威望与知名度,皆知其为一代隐世高手,家传有太极拳“细法真巧”的东西。但不少人认为他保守藏秘,不肯外传,实际上这是一种
误解。他曾多次说过,虽然祖宗拳艺得之不易,应该珍惜与爱护,但并不是要保守藏秘不外传,而是难得可传之人。陈先生曾在温县豫剧团工作多年
,团里有不少聪明伶俐,又有戏曲武功基础的年轻演员,曾随他学拳练功,有的进步很快,外出演出时与各地拳手较技推手,还能屡屡获胜,很有培
养前途。有一名演员李金秀者,曾称赞到:“陈老师的东西虽然柔缓来得慢,但一担练上功夫真管用,我在外跑多年与人推手也没有丢过人。”可惜
这些大有可造之材的基层演员,太极拳只是一时的爱好,并不能成为他们养家谋生的手段,随着传统戏曲的衰落与剧团效益的下滑,只好放弃太极拳
所爱,无暇顾及,半途而废,甚为惋惜。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省有一年轻小伙小王,慕名到温县学拳,几经打听了解后便到陈先生家学习太极拳。
见其人品端正又真诚,身体素质也好,为可造之才,便免费教其数月,进步很快。小王春节回老家后,与村中原来的几个武友摔跤时,利用陈先生初
步所教的放松、借力、听劲变化等方法,由学太极前的屡战屡败,变为屡战屡胜。随信心大增,学太极拳的兴趣也更大了,便过年后再次返赵堡向陈
先生学习,还有了学成后回家开办武校传播推广太极拳的想法。陈先生对这个难得的好苗子,也是精心培育,充满希望。可是不到一年,小王还是因
为家庭困难,生活压力过大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坚持下去,只好放弃了美好的人生理想。陈先生深感惋惜,他既付出了时间精力,又传授了拳艺技术
,又未收任何费用,还未能培养成才,“四大皆空”,颇为遗憾。但他对小王的弃学也表示理解,毕竟太极拳费时长、成功率较低,现在又很难用来
养家糊口。所以,他常说:“太极拳,愿学者,好师难寻,而愿教者,又好徒难找。”不少传统技艺皆存在欲求真者无良师,欲尽传者无良徒的普遍
现象。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矛盾,很难天随人愿。一次,一位名家之后的年轻人,找到陈先生家里想讨教拳技,刚进门还没站稳便急不可耐的说道:“
都说你有真东西有绝招,就是不愿外传,今天给我少说点吧,学那么保守干啥。”对于这样的说话口气,他倒也没当回事,还是谦和地好言相劝到:
“我也没啥好东西,更无什么绝招,即便是有些东西,你不下功夫,光想取巧讨绝招,就是说了也白搭,你也拿不走。”他话音刚落,年轻人便不耐
烦地说道:“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保守藏奸,我拿不走,那你还准备走了带走哩。”像这样放肆无礼之人,怎能得到真传呢!不教也罢,宁缺毋
滥。难怪一些老拳师常说:“宁可失传也不传无德无礼之人”不无道理。民间有句俗语“慢工出细活”,即但凡高质量细腻精巧的东西,往往很难一
蹴而就速效速成,需要较长时间的认真磨练、精雕细刻方可获得。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树木一样,凡长速较快的树木,其木质一般粗虚而不怎么坚固
结实耐用,而生长较慢的则多可成为细腻精致的上等好木料。又有“曲高和寡”之说,意为曲调高雅深奥的歌曲,能理解、欣赏与和唱的人就很少,
知音难觅。万物同理,与太极拳也颇为相似。真功难练难成又难传,知音难求,好徒弟难找。这也是陈先生的家传技艺未能广传的主要原因。他生前
虽欲广大家传技艺,但除了其后人及少数传人外,得其真传者寥寥无几。曲高和寡,他常感到寂寞孤独与无奈。故该系家传之拳艺尤有挖掘发扬之价
值。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已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高效速成已成为时代发展特征,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凡事追求效率、便捷、速成的新时代
,如何保护传承圆柔舒缓,功效较慢,很难速成的传统太极拳,怎样适应现代社会新需求,如何处理慢而精,快而粗的矛盾与困扰,做到既快亦精,
实现与时俱进,顺势而行,与时代合拍,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问题。太极拳属于中国武术的一种,而武术实质上就是搏击格斗之术。技击应是其本
质和灵魂。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武术中的精品,主要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巧妙、智慧、高深的搏击功能。虽然随着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文明发展,技
击已不为武术主旨与主要追求,当今习练太极拳也多以健身养生娱乐为目的。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搏击文化,既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除了进
一步挖掘、研究、发扬日渐重要的健身养生、修身娱乐等功能外,对其纯正精妙的技击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若丢掉了太极拳传统技击性
这一原始本质,就会失去作为一种武术的灵魂,就会失去“拳”的含义与“武”的性质,就会弱化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降低太极拳所具有健身、
防身、娱身的综合功能,就会成为一种单调无味的健身娱乐项目。 德艺双馨 以德为高 陈先生虽出身于名门世家,且又功夫不凡,但他一向谦
逊低调,为人真诚友善,从不炫耀自己的家世与功夫。在“大师”、“名家”满天飞的社会里,他既不屑于被认定,也从不以这些头签自居。他自认
为只是一个太极拳热爱者、传承者和守护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正统的家传太极拳艺传承发扬下去。他虽未能在大的太极拳舞台上公开展示过拳艺,也
未曾有过鲜花和掌声的场面,似乎少为人知,但在藏龙卧虎,更为真实的民间太极拳江湖里,他可谓无人不晓。凡与他在拳艺上有过交流切磋者,无
不敬重他那纯正的功夫和高尚的武德,在拳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喜欢结交武林朋友,无论年长、年轻,前辈、晚辈,大都能友好交往,和谐相处
,互尊互敬,成为好友。凡是向他请教切磋拳艺的,只要人品端正,真诚可交,他不会保守藏秘,总是耐心讲解演示,让对方满意而归。在与人推手
交流时,一贯手下留情,点到为止,手善心善,安全第一,从不使用那些采指、拿节、折骨或冷招暗技等易伤害的技法,多以走圈化力、听劲柔化为
主,让对方体会出传统太极拳的圈中之变、劲法之巧与借力打人之妙。他常说,祖上传下的太极拳推手交流切磋,是一种安全文明的君子之交,并不
是野蛮无礼的争斗,与其他冷招硬打,以死相拼的较技方式截然不同。与人推手要以功夫服人,以武德赢人,要能让对方既感到舒服而又佩服,方为
高手。不要让对方既难受又受到伤害,反而还不服气,甚至还会记恨你,则虽胜尤败。通过推手的切磋交流,相互吸取提高,要成为朋友而不是仇人
才对。这些谆谆教导使人久久难忘,敬佩之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个在温县城工作的名拳手,一天对几个拳友夸下海口,很自信地说,在温县
其它地方先不说,就温县城里工作的练家,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应该是温县城内第一高手。有一拳友便说,听说温县剧团里的陈学忠功夫很好,你不
一定是他的对手。而这位名拳手听后却不屑一顾地说,他俩早就认识,其功夫倒是不错,但与他相比还差那么一点。几个拳友半信半疑,于是就一块
去剧团找陈师交手。当时,陈先生正坐在室内办公桌前整理账务,见来了客人,便立马站了起来,准备离位迎客。但这位名拳手不等他离开座位,就
急不可耐地隔着办公桌子,一边伸手一边说,朋友想看看咱俩推推手,你不必客气,来吧。陈师只好急忙伸手相接。此时,他已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身前是桌子,身后是床铺,左右狭窄难以回旋。但这正是对方想借用地势先机,巧占地利之便,欲趁机取胜的用意。只见名拳手双手逼住陈师中线
位置,连挤带按,欲将其发于后退无路的床上。而此时他气定心宁,身法不乱,只是稍微松身化劲。这时由于对方用力过猛,便使其整个身子失控前
倾,自动的放在了他的手掌上,紧接着他略一动劲便将其发放于门外,应验了“引进落空合既出”的太极妙诀。陈先生随后说:“你是急啥哩,等我
出来再推也不晚呀。”名拳手一看吃了亏,也趁机说:“你的办公室太小,我没推好,到院子里再试试。”但两人在院子里又推了三局,还是同样的
结果。同来的拳友便对名拳手说;“看来你是真不中,还得多下功夫呀。”这位名拳手此时也自知有差距,但为了找个台阶下,便好似心有不服地说
:“我手太善,不忍心用我的肋下肘`绝招,若用上你绝对不中。”陈先生此时未能领会出名拳手此话的真实用意,并没有说些恭维话,顺着台阶下
,给对方些面子,而是从技术研究的角度说:“我缠粘你那么严密,你怎么会使出肘法呢?咱俩再推推吧,你不必客气,尽管使用你的肘法绝技。”
名拳手只好无奈的又与陈师搭手相推。但两人连推十多分钟,只见名拳手大汗淋淋,他的绝招“肋下肘”也始终未能用上,显得更加尴尬难堪。而当
他们一行人走后,陈师方有所醒悟与反思,认为今天与朋友交手在众人面前未留余地,做的有些过了。特别是最后当对方提出还有绝招未用时,自己
应该赶快给个台阶下,说些“多谢承让,知道你的肘法好,若使用我绝对不中”等之类的客气话,给足对方面子,免伤和气,该有多好呀!陈师为此
事还自责过很长一段时间。当时,陈师还较年轻,有些年轻气盛,之后,此类情况再也未发生过。(此段涉及陈师在本篇中的人称问题以及说话引号
问题,要考虑统一调整)由于陈先生的太极推手功夫纯正精巧,其在太极拳界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上门请教切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两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太极名手,找到陈师家里想切磋推手。因是初次见面,不太了解,陈先生不愿冒然与之推手,开始只是语言上的一些拳技交流
。但其中一位,急不可耐,试艺心切,就故意说他功夫如何好,未曾遇过对手等,想用激将法让陈先生与他推手。后见无效果,就又说曾遇一高手,
对方有一招在他身上屡用屡胜,怎么也破解不了,请教此招如何破解。陈先生知其用意何在,于是就说不必绕弯子,真想推就来吧,你任何好招妙招
随便使用,我只化不打,更不会伤害你,你就是打翻我,也决不会怪罪你。于是在两人相推中,其便使出浑身解数,采、挒、勾、摔无所不用,都被
陈先生一一化解。另一位拳手见朋友未占上风,也摇摇欲试,其结果也是一样。两人第一天与陈先生的推手切磋,虽有招用不上屡被化解,但也未能
体会到他化而后打的发放人功夫,似乎心有不甘又不服,甚至还有些怀疑。于是第二天两人又来到他家里家,直言相告,你化劲很好,但还想体会一
下你化而后发的跌放人功夫,请不必客气,他们还年轻,就是打出问题也由自己负责等。于是,还是在陈先生家的上房老屋里,与二人轮流推起来。
老屋地方不大,又是青砖地面,陈先生一怕手重砸坏东西,更怕意外碰撞伤人,就还是留有余地。对方一动劲用招,或化而轻发让其退一步半步,或
对方欲倒时赶快用手拉住,免于倒地,还是点到为止,以安全为重。俗语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没必要让对方倒地难堪。按说这次两人应该
有感觉有体会知道高低了。谁知第三天两人又再次光临。其中一人先说,这两天推手确实收获不小,老师的化劲功夫真好,我们啥劲啥招也用不上,
你真是化劲高手。紧接着,另一位也旁敲侧击地说,与某位高手推手,不但化劲好,打人也很脆,发放人的功夫真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一动劲就是
丈把远等。陈先生当然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想,不让你俩屁股量量地,看来是不会服气了。就说,外边的高手大家很多,都比我强,不过,既然又来
了,咱们到屋外推,院子里地方大,又是土地。二人求之不得。结果又是两人轮番上阵,陈先生一圈不过,搭手即发,两人交替滚翻倒地,终于满足
了他们想要的效果。其中,一人高兴地握住陈先生的手说,真是大开眼界,就是想见见你这东西,挨两翻也值得。而另一个则说,你要是第一天就这
样,让我俩屁股早量量地,也不会三番两次来麻烦你了。对于民间的推手较技,陈先生曾说过,两人推手交流,分寸很难把握,人与人不同,性格与
气度不同,心里想的也不一样,有的你下手轻了,他说你不中,若下手重了他说你不讲武德,而有的想诚心学东西讨东西,且又度量宽的爽直之人,
你越打他越高兴,越敬重你。但为了安全与尊重他人,宁可人家说不中也不可出手太重,免得伤人又伤和气。陈先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温县
豫剧团有着近二十年的财务工作经历。期间,除了利用剧团外出演出,结交寻访过全国不少太极拳友外 ,他与剧团演员朝夕相处,经常谈拳论艺,
传拳交流,感情深厚,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剧团里的武生演员,个个功力扎实,精气神十足,动作麻利,身手不凡。因此,民间自古就有“好
汉打不过赖戏子”之说。他们一开始见陈先生只是慢悠悠的练着太极拳,很不以为然,认为健身尚可,用于技击一定不管用。有的甚至直接对他说,
见过高手练的太极拳一发力抖劲,地动山摇,浑身连头发稍就能抖颤,你练这慢悠悠的挨打架会中。陈先生便说,不要看你们二起脚,比我踢的又高
又漂亮,但打架还真不比我这软绵绵的太极拳管用。结果一试,个个败下阵来。并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演员练功是为了好看,怎么好看怎么练,
而太极拳是咋管用咋练,各有所求罢了。”他们经过屡次与陈先生切磋试手,方对他的的太极功夫深信不疑,不少青年演员还成为他的忠实学生,有
的成为小有名气的拳手。一天,在演出之余,一些演员又想与他试手,体验一下太极功夫,这也算是剧团里一项常有的消遣娱乐活动了。但这次他们
要求却与往常的方法有别,不能是一对一较技,因为那样已经屡试屡败了,这次比试要一比五,让五个人一齐群攻,看陈先生如何应对。他考虑一会
便说:“一对五的群战,我也是有方法有信心的,只是群战既不文明又怕忙乱中伤人不安全,不如换另一种方式的`一对五`大家看咋样。”接着又
说:“就是我躺在练功的垫子上,让你们挑选五个人,分别按住头、两胳膊与两腿,如果十秒钟之内我站不起来,就算我输,站起来了,就算我赢。
”正好当时温县城关公社书记张喜英也在场,就半信半疑地主动当起裁判员。于是,订好规则又有裁判,一切停当后,五个膀大腰圆的武生演员各司
其职,陈先生的四肢与头分别被牢牢按在垫子上,裁判下令开始。然而读秒记时不到五秒,只见他周身一动便脱身站起。五位试技者,面面相觑,神
情茫然,不得其解。众位旁观者惊叹不已,直呼,真乃神其技也。再说一个陈先生与由赵堡太极拳演变而形成的忽雷太极拳相关的事情。忽雷太极拳
形成后,由于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等特点。于清末时期便在焦作地区有着广泛的流传,并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漂洋过海传播到了宝岛台湾。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早年移居台湾的几位焦作籍忽雷太极拳传人,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便
数次派弟子到大陆寻根访祖,寻找同门。由于两岸阻隔时间较长以及个别人的狭隘门派观念等原因,使这些台湾寻访者,虽远道而来,费尽周折,却
是难以如愿,抱憾而归。1991年,又一位台湾忽雷太极拳传人陈先生,在台湾看到了笔者发表于武术杂志上的“太极奇葩忽雷架”文章后,获得
了有价值的可靠信息,倍感欣喜,便受其师温县籍台湾著名忽雷太极拳名家王晋让先生之托,到温县寻访同门传人。这次陈先生到温县后,颇具耐心
,在温县一宾馆一住就是数月,希望能找到同门传人,交流学习,叙叙同门情谊。可是还是事与愿违,到处打听,有确实不知者,有知而不愿说者,
更有言忽雷架在大陆已失传殆尽,不如改换门庭,另投高明之师等。使陈先生颇感失望,失去了寻找的信心。后来,在他准备返台湾的前一天,又听
说赵堡陈学忠先生,不但功夫高,人品好,而又在太极界人脉广泛,便前去赵堡登门拜访,欲求教拳艺之外,更要打听有关忽雷架的消息。见到陈学
忠先生做了自我介绍后,便请教拳艺,探讨功法理论,然后又很想推手交流,体会一下他的的功夫。但当陈学忠先生准备与他接手相推时,台湾陈先
生好像心有余悸,又迟迟不肯与他搭手。陈学忠先生毕竟是久经沙场,猜透了其心思,便说:“你放心,我不会随便打或采拿伤人,咱俩只转转空圈
,听听劲便可。”可是待台湾陈先生一伸手,只见其两手红肿,陈学忠先生自知其因,便气愤地说:“一些人真东西没有,就会采拿这一套,连台湾
同胞也不放过。”而台湾陈先生摇着头说,对此也很反感,只是出于体验拳技和礼貌原因,只有忍耐与无奈而已,也不好说什么。而当他与陈学忠先
生推手后,连声称赞这才是正宗的推手之道,既能体会出东西,还感到轻松又舒服,颇有收获,难得一见。甚至还有了之后向陈学忠先生学艺的想法
。而他却说,你练的忽雷架来自于赵堡一脉,拳架独特,出了不少高手,不必再学他拳,可找温县你们的忽雷架同门交流学习提高。这正是台湾陈先
生拜访的主要目的。当得知其已寻访数月仍无果后,便说,这么有名的忽雷架,又有不少传人怎么会找不到呢?我与忽雷架的几位传人都很熟悉,关
系甚好,其中你所寻找的张满宏者,更是我家常客,不但忽雷架练得好,还经常向我请教学习赵堡架,这两天就帮你联系。第二天,陈学忠先生便坐
公交车从温县直达焦作,在我单位的办公室告知了此消息。可是不巧的是,当我忙过手头的工作,两天后趁周日前去温县宾馆拜见台湾陈先生时,他
已返台,未能见面,有些遗憾。但后来根据陈学忠先生所提供的台湾陈先生的信息,还是与台湾陈先生等同门有了书信联系交往,并相约在92 年
的温县首次太极拳年会上海峡两岸同门相见。台湾陈先生当年如期组团,带领台湾十几位忽雷太极同门,前来大陆参加了温县首届年会。终于两岸同
门相见相聚,切磋交流,共叙拳情、同胞情,结下了多年的同门之宜。而回想这一切,又不能不感谢陈学忠先生的积极牵线搭桥和无私相助。 特殊
的身份 无奈与烦恼陈学忠是祖籍陈家沟的赵堡人,又终生热爱太极拳,这种特殊的身份与喜好追求,与其两位先祖先师前辈陈敬柏、陈清平又
是何等的相似。对于先前陈敬柏、陈清平两位先师当年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与陈家沟、赵堡两个太极村的关系,以致能同时得到两村拳家的认可与
敬重,这些已无法考证,不得而知。也可能是当时太极拳还未有至今的混乱与名利纷争,人们倒是相安无事。而陈先生这种特殊身份可谓有利有弊,
既可给他带来了拳术学习交流上的优势与便利,但同时也使他多了些无奈与烦恼。在与陈先生多年的学习交往中,他常叹息道,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
的两村太极拳方面的争执,使他很难为情,常常不知如何是好。一边是祖籍地,血亲人亲,有师长前辈与拳友;而另一边是数代居住生活和自己生长
的地方,左邻右舍,乡亲邻谊,也有师长前辈与同道好友。因此,如何处理好与两边的关系,是他经常思考且又感到困扰的问题。他想运用在太极推
手中所擅长的居正守中,不偏不倚,守弱内敛来处理这些关系与问题,尽量谦逊忍让低调做人,一向名利不争,力求和谐与共,与大家友好相处。但
树欲静而风不止,还是事与愿违,不断有误解、猜疑甚至指责诋毁。这是他晚年一直难以摆脱的纠结、烦恼与痛心之事。其身心也由此受到一定影响
。他认为谈拳史若罔顾史实,感情用事,被名利所左右,那么很难有令人信服的水落石出。对一些拳史问题虽然他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但他知道自
己身份的特殊性,为避免是非,总是谦虚的说,自己主要喜欢研练拳技,对拳史没有做过全面考查研究,所以,没兴趣没资格也不愿随意谈论。他宁
可不说话,也不会说假话。他对一些自己也搞不清的敏感问题所保持的沉默与回避,也被指责为是在耍滑头或是没立场,想当好人等。即便是他有时
难以推辞的仗义执言,说了些个人观点与看法,那么不合谁意谁就会指责、记恨或疏远他。甚至被一些人所利用,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利益进行曲
解。总是想利用他特殊身份和在拳界的影响,不惜借以他的口气,打着他的旗号,说出对各自有利的观点,使陈先生有口难辩,左右不是,有苦难言
,蒙受不白之冤。陈先生已故去多年,这些多为外界所不知的事情在此也不便多说。但愿天堂无纷争与烦恼,使陈先生充分享受家传太极拳给他带来
的永远的快乐与安宁。陈学忠先生于2006年仙逝于温县赵堡镇,享年80 岁。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追求传统太极技艺,传承家学,
坚守太极文化精髓的精神永存。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学生,特撰文追思纪念。在此,祝愿陈先生在另外一个太极世界里,能继续他的又一“太极人生”
。 陈清平家传太极拳概述一 陈清平家传太极拳源流传承简介陈清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太极拳一代宗师。仅其一人
所传下而演变、开启或承传涉及的太极拳派拳系就有赵堡、武、孙、和、忽雷、李等数种之多。可谓一树生多枝、一园开百花、一人启众派,为中国
太极拳的传承发展、门派繁荣,做出了无人企及的巨大贡献。而除了以上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太极拳诸拳派拳系外,在温县赵堡镇陈清平的家族后代中
,还承传一支鲜为人知的家族门内嫡传太极拳,那就是被当地拳界所称的赵堡“陈清平家传太极拳”。(在此或在前言可补入:“不少拳友希望将家
传太极拳整理出版,以一睹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的原始风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忧虑”严)“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的源流与历代传承为,由陈清平传
其子陈河阳及其侄陈泾阳;后由陈河阳传其子陈銞;陈銞又传其子陈乃文。至此该拳系在陈清平的直系后代传至四代后,陈乃文无子,几个侄子或年
幼或移居外省,在无法直系近亲相传的情况下,陈乃文便继传于同村同族的晚辈族侄陈学忠。而陈学忠则亦为太极名家之后,系清代赵堡太极拳大家
陈敬柏七世嫡孙,其自幼随父习练祖传太极拳,打下坚实基础。在陈清平家传一系太极拳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时刻,不辱使命,接过传递火炬,
又独承家传拳艺之秘,传承至今,使陈清平家传太极拳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太极拳得以完整继承下来。这是一支渊源有序,传承特殊,正宗嫡传,拳
法独到,与太极宗师陈清平关系最为直接、亲密的,颇具保护研传价值的一系太极拳。因为此拳系启始于陈清平,又主要在陈清平后代及陈氏后裔中
数代相传,故被当地拳界称为“陈清平家传太极拳”,也有称为“赵堡陈家太极拳”。它属于赵堡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名门
正宗嫡传太极拳。陈学忠主要传人有,其子陈文杰、陈文龙以及弟子李金秀、谢正太、张满宏、王沁军等人。现在陈清平家传太极拳已在河南温县、
焦作、洛阳、郑州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皆有较广泛的传播发展。 二 陈清平家传太极拳的主要特点 陈清平家传太极拳与陈清平其他外姓弟子所传
承的各系赵堡太极拳一样,皆是由陈清平当年所传下,属于赵堡太极拳系列。而其特别之处则在于,该系由陈清平后人和同族后裔世代相传的太极拳
。因此,陈氏“家传”便是其特点之一。 据传,陈清平当年授拳一向以开明无私,唯才唯德是传而为人称道。他并非任人唯亲,内外有别,保守藏
秘,将不传之秘独传于后人。在其众弟子中,功夫成就最高的也并非是其子侄。因此在拳架与技理方面,应该是家传外传没有多大差别。但若细研比
较,还是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系均已数代相传,难免会有各自的研悟渐变与侧重,出现一些差异与不同也属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是家传一系太极拳,从客观上讲毕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更多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条件。俗语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又有“近水楼
台先得月”之说。因此,陈清平的子孙无形中应该比外姓弟子听得多、见得多、家庭影响熏陶多,潜移默化受到的教诲多等原因,还是造就了陈清平
家传太极拳的一些与众不同性与独特性。确实是一支颇具研传价值的太极拳。 陈清平当年由于无私传拳,加上又传拳有方善于授徒,以致成名成手
弟子颇多,开宗立派者也不乏其人,使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发展。这些年来,赵堡太极拳各系传人著述颇丰,对该拳派的拳法技理特点等也多有
宣传介绍,使人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而陈清平家传太极拳在拳法技理方面,除具有其他赵堡太极拳所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外,其独到之处也是显
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一些正统的太极拳核心理念与要义以及传统太极技法等,都有难能可贵的坚守与留存。其主要特点大概有以下几点:拳架练习技
理特点 1 古朴典雅 中正圆满 在拳架动作与练习方面,虽然家传与外传皆出自一师所传,从表面上看多有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自有其独
到特别之处。其拳架动作古朴典雅,拳架运行中正圆满。如在拳架名称上还保留下“护心捶”、“白鹅亮翅”以及“回头看花”、“摘花闻香”、“
银捶换金捶”等既古朴通俗而又典雅有趣的名称。在拳架动作的运行轨迹上,以走圆划弧为主,突出了太极拳动作圆化弧化特征。拳势动作之间的转
换过度,多以两手的同向圆或逆向开合圆相连接贯通,使得拳架动作更加圆活顺畅,灵活自然。而在拳架的身法要求与行拳气势的上,既注重外形的
立身中正,即头领正、身立正、腿顺正、手中正,浑圆饱满以及圆裆圆臂,守中用中,两肘不夹不架等要求,又十分重视拳架运行中整体气势的中正
、鼓荡、圆满,处处显圆形、运圆迹、走圆劲、练圆意。体现出拳架的无处不浑圆,无处不中正圆满。走架行拳就像一个鼓荡、空松、圆活的圆球在
整体滚动旋转,尤显的拳味拳韵,优雅空灵,圆活流畅。可使习练者具有周身舒适畅快,欲罢不能之感。 2 松柔自然 灵活善变 太极拳原名
俗称为“软架”、“软捶”、“柔拳”、“软十三”等。故“软”是太极拳原始的基本特征。而“软”又可称为“柔”,二者意同字不同,合起来为
“柔软”一词。焦作温县当地多习惯于称为“软”。那么练拳要柔软,前提是先要做到“松”,能松自然能软,不松就不会柔软,还会导致紧、硬、
僵之病。故能松则空,空则通,通则虚,虚则轻,轻则灵,灵则活。因此松柔或松软是太极拳的第一要求与特征,任何太极拳若偏离了松软特点,无
松软之练,则不可称为太极拳。而出自名门后人所承练的家传太极拳,自然不会偏离松软这一太极拳的基本特征,而且相比之下其坚守与重视程度可
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整个修炼功夫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练功过程,就是松柔与气感状态下肢体长期圆形滚动式的磨练。是由松柔到空通再到虚灵
的功夫提升过程。太极拳本为阴阳刚柔变化之术,松柔练习就是为了实现松与柔的另一面,即紧与刚的阴阳互变质量,是一个由松到紧,由柔到刚,
由阴到阳,以达到积柔成刚,刚柔并济,阴阳平衡的最终目的。因此,这种松柔功夫需要长期磨练,既要有毅力有耐心,又要讲方法会变化。要能通
过松柔之练,练出先天自然之力、之刚、之紧、之劲,而非后天僵硬之力。故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越层隔级,要分层而练,不可方法单一,一成不变
,要会变、善变、巧变,力求提高练功效果。而家传太极拳在这方面既具有正确全面的练功理念,又突出了“灵活善变”分层而练这一特点,其灵活
多变性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拳架大、中、小与低、中、高之变。拳架按两腿和两臂屈伸旋转幅度及身体的起落高低可分为大架、中架与
小架三种架子。而大架则大开大合大旋圈,身法低沉又可称为低架,小架则身高圈小又可称为高架,而介于二者之间居中者皆可称为中架。其练功程
序一般是由大架、低架到中架,再至小架、高架(而有的体质不适合先练大架、低架的,可从中架始,继而再练大架、低架,之后再练中架渐变为小
架、高架也可)。先练大架、低架,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转大圈走大圆,可起到伸筋抜骨、放长肢体、去僵求柔、以形促意之功效;继之则练中架
,适当缩小身手腿的开合、起落、旋转幅度,由大圈转变为中圈阶段;再后则进入小架、高架练习阶段,进一步缩小周身外形的动作幅度,由中圈到
小圈以致紧小脱化的意圈无圈阶段。家传太极拳的拳架练功之变化,基本上还是坚守与继承了由大到小到无,先低后高的太极拳练功程序与变化规律
。家传太极的不少练功方法与要求,是有阶段性分层次的,并非一种方法简单的长期使用,在练功过程中要善于不断的灵活变化。 二是三种拳架练
法之变。家传太极继承了赵堡拳架特有的“腾挪架、领落架、带里架”三种拳架练法。初期多以腾挪架、领落架练习为主,而中后期则更加注重重意
轻形,重里轻外,以意带形的带里架练习。虽然有灵活的几种拳架变化,但总体还是以带里架为主,以腾挪架、领落架为早期的铺垫与辅助,应该属
于带里架特点的一种拳架。 三是拳架动作之灵活之变。家传太极在每个拳式动作运行上,也不是独守一种单一的练法,可有几种运行方法与变化,
老师可分别演示,供弟子适当选择或建议所练哪种,亦或几种兼而习之,比较体会,择优而久练之等,具有灵活的选择性。但万变不离其宗,“而理
惟一贯”,总要以形圆、气通、劲顺、周身相随等为原则。四是守规矩而出规矩之变。纵观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提高的过程
,任何技艺若墨守成规,不思其变,僵化不前,则会失去生命力。所以太极拳的习练,也要遵循先守规矩,后出规矩的原则,既不可毫无规矩的自以
为是胡练,也不可被规矩套死不知灵活变化的死练师古而不泥古。而作为师者,当弟子练到一定程度,不可限制过多过死,要鼓励其学而化之,悟练
出个性与风格特点;而弟子在守规矩继承师传的基础上,要敢于变善变,变化出独有的拳风拳韵拳法特色。正像一些艺术大家所期望自己的弟子一样
“学我者倡,像我者亡”,既要学到老师的技艺精华,又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缺少思悟变化与突破。陈师常说,先要规规矩矩的学好老师教的
东西,但最终还要敢于练出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拳手练了一辈子拳,别人评价说他练的与其师传拳架一模一样,分毫不差,一点也不走样,这并非
是优点应该是缺点,说明是老师把拳架教死了,弟子也把拳架练死了,练僵化了,只是徒有其形,并没有真正练出自己的东西。总之,虽是家传太极
,传有细腻严谨的各种规矩,但又不失开明、灵活、巧妙多变性的特点。 3 开合有序 坚守古法开合是太极拳运行的基本形式和规律之一,与太
极拳的动静、虚实、起落、刚柔等一样,属于太极拳基本的阴阳变化范畴。家传太极拳在开合变化方面,继承传统,坚守古法,形成了开合有序的拳
架风格。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保留下了传统太极拳拳架练习中,形意与内外相合的开合运行方法。太极拳的每一拳势动作,皆有显于外形
的开合变化,即开而合,合而开,逢开必合,逢合必开,一开一合贯穿始终。这些仅从外形上就可看的清楚明白,凡太极拳皆有此特点。而对于隐于
内的内意或叫内气、内劲的开合变化练习方法上,各家太极拳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家太极拳也是有其区别。一种是要求外形与内意相配合下的开合
运行变化。其练法就是每个拳势动作外开时,以意行气,将起于脚行于丹田之气同步配送至稍节,叫做开;然后随着外形的松合,再以意念引导将内
气由稍节原路回落于丹田,下沉于脚下,叫做合。有明显的外形与内意相配合下的开合变化。这应该是太极拳所故有的一种练习方法。有的太极拳称
这种练习方法为“正身法”,家传太极拳则称为“开扣合”法。具有这种有意开有意合练习方法的主要有,陈氏太极、武氏太极、孙氏太极,家传太
极也同样保留有这种练法。另一种则与此不同,而是在拳架的开合运行中,主要注重意念引导下的外形与内意相配合的开,而不太重视下一步形意相
合,意念引导下的稍节劲回合于丹田再沉于脚下这一过程。也就是说有意开而无意合,无明显有意的稍节劲回落松合练习,应该是一种无意的自然回
落。具有此种特点的太极拳主要有杨氏、吴氏以及赵堡太极拳系除家传一支外的其他各系。两种练法各有特点,难分优劣高低,殊路同归,均出高手
名家。不过这种“正身法”、“开扣合”练法,应该是对于太极拳前期练习,有利于促进形意内外的协调配合,使意气的开合运行更有形有迹有意可
依,用意得气较快等优点。但这种练法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方法,随着功力的提高,练出拳感后还应上升至有形无意,下意识的开合运动。而另一种
有意开无意合的练法,实质上是一种层次并不低的无意识的自然松合,虽然掌握不好容易开劲有余而合劲不足,但实践证明也不失为一种高起点的方
法。而在此想说明的是,温县赵堡太极各系,唯家传一系仍继承传下有这种传统的“开扣合”练法。而两种方法皆为陈清平传下,各有其妙,都有研
究传承的价值。 其二是家传太极拳在对人体骨节筋脉的“开”与“合”的修炼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方法与见解(或传承下了太极拳修炼中的先开后合
的具体修炼方法)太极拳有拳诀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又有“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圈”之说,皆是说明太极拳有一个由开展到紧合收缩,由大
到小的修炼过程。为何这样练呢?先大、先开,主要是为了拉开骨节筋脉韧带,增强周身肌体的弹性力与灵活性;而后小、后合、后紧,是为了追求
技击中的圈小、路近、劲整、身灵,实现劲聚一点,寸劲打人的效果。因此,太极拳练习要先开后合,先伸筋抜骨,节节打开,“先求开展”求开,
然后再“节节贯串”,“后求紧凑”求合。这样方可实现由开展到紧凑,由大到小,由开到合的目的。但是一些拳者,对这些先贤留下的传统练功方
法,或是未能全面继承,或是片面理解,有的一开始就追求“节节贯串”,求“紧合”,拳架走的紧小拘谨,不敢放开,不懂得伸筋拔节的重要性与
方法,认为小身法、小圈架高明无比,以致骨节筋脉难开,而开的不好自然就难以合好,影响练功效果;而有的则只知道重视开,长时间练习大开大
合的大圈大身法拳架,来“先求开展”,确实节节打开的很好,但却不知如何适时“后求紧凑”的缩小与节节贯串的合住,会开不会合。练一辈子松
散的大架子,自认为大架永远是好的精品。而家传太极拳则继承了传统太极拳开合、大小、松紧的变化方法与运行规律,该开展时一定尽情开展,不
可提前合紧:该紧凑时一定要紧合缩小,不可长期练开。陈师常说,拳架开展不好就紧合不好,节节打开是基础,但还不可以致用,必须会再节节合
住“节节贯串”方是提高,才能实用。并传下系统的先开后合的练功方法。 4 浓淡有无 巧用意念 太极拳是一种用意行气走劲的拳术,强调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等,注重内气内劲的修炼与提高,因此,被称为“意气运动”。然而对于太极拳习练中具体的如何用意,
各阶段的用意方法、用意程度等,是有科学讲究的,若不能恰到好处的灵活变化,实时调整,则会影响练功效果与功夫质量。该有时而无,则会神散
、形散、劲懈;该无时而有,则会出现堵、乱、僵、紧、呆滞不自然等毛病。而家传太极拳在意念的使用与控制及调整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可归纳为
: 一是在整个拳术修炼过程中,意念的大致变化可概括为:先由无到有,由淡到浓;再由浓到淡,然后由淡到似有非有,若存若无,以及完全虚无
的境界。意念运用不是一成不变,要分层次适当适时的调控。由无到有,就是初始练拳,首先是要求周身放松,动作大开大合走大圈,其主要目的是
伸筋抜骨,去僵求柔。此时,不可有什么意念活动,因为刚入门还缺少练拳的体验与感悟,难以有正确的意念引导与想象,若此时意念重想得多,则
不利于松筋活节和精神的放松。只有松柔灵活的多多习练,方可带来内气的自然萌动,渐有拳感和气感。此为“以形引气,以形促意”阶段。所谓由
淡到浓,就是渐有体感与气感后,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的逐渐加强意念活动,注重体会意气内劲随着动作变化在周身的运行。按家传太极的方法,
此时每一拳势动作皆可意识导引下的将丹田气随着动作的开旋运至稍节,微微灌劲后又松合回劲沉合于丹田,落于脚下,进行有序的形开意开的形意
开合运动。至于下阶段的由浓到淡到无,就是当这种人为的较强较浓的意识导引运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拳感、气感更加明显,手脚等部位会有热麻
胀等感觉,拳味、拳韵、拳意也会自然溢出,已无需再过多的主观意念活动。此时,便可意念由浓到淡,将意识逐渐适当放松放淡,由全意到半意再
到一点点意,直至似有似无、可有可无、无忘无助或无意之意或全无意,全凭体感练拳的自然无为、空松虚无练拳境界,进入到太极拳无意识的自然
本能反应与精神感应状态。至此身心、精神意识也能完全松弛下来,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放松,会带来更加舒适甜静的感觉与享受。 二是在一次练功
阶段中的意念变化以上所说是从大的整个练功过程中的大致意念掌控问题,只是大概泛泛而谈,仅供参考,要因拳因人因功而异,不可一概而论。而
从小的方面来说,在一定练功时长内,每次练功时间的意念活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也需要科学调控与灵活变化。太极拳的不少练功方法大多是阶段
性的,并非一种方法固定不变的永久使用,要凭借个人功夫程度与练功时的感觉随机而变。如以一次练功十遍拳为例,不可开始就意重而练,或由始
到终仅一种意念活动,可先无意或稍有意的松松龙龙练几遍,可起到热身与自然导气功效。待周身气血涌动鼓荡,渐有拳意拳感与兴致高涨后,可意
重的练几遍。开多想象动作的用法、劲法含义,面前无人似有人,或想象拳势开时意气的劲灌四稍,然后再松合沉落于丹田脚下的“开扣合”练法等
形松意紧的练习。但这样的意重练法也不可过久,大致两三遍即可,多者会导致身心紧张,影响放松与功效。因此,可又一次回到意淡或无意的虚无
松空练功状态,不断这样反复的调整练习,会有较好的练功效果。意念的浓淡有无活动,全凭个人感觉进行灵活变化调控,不可强行之。但总要以身
心是否舒适为度为标准,若意领过重过久,练习感到心烦意乱不舒适,则可意念放淡或放无;若意淡或无意练习时神情恍惚,神气散乱不舒适,则可
适当调整加强意念活动。此可概括为两句话,跟着感觉走,舒适是标准。这些有关意念调控、灵活变化的方法与内容,不失为家传太极拳传下的精髓
之一,是提高功效与功夫境界,值得传承借鉴的好方法。家传太极拳推手特点太极拳为武术的一种,原本也是以追求技击格斗为主要目的和要求的拳
术。而家传太极拳更非例外,非常重视推手技击训练,坚守传统推手理念、技法和原则,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传承价值。其特点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点
:其一 体用结合,重劲法、重圈法,不重招法太极拳由太极之理、太极之拳架、太极之推手三大部分组成,可称为太极拳的三大基本特征。其中,
太极阴阳之理为习练太极拳的准则与指导。而拳架与推手,相对来说,拳架练习为基础,被称为“体”;推手实践是提高,被称为“用”。只有体用
结合,方能提高技击实战水平。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具体的拳架与推手练习中,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拳架练习就有什么样的推手
方法体现,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在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中,有的传系重视拳架招法的练习和在推手中的结合利用,具有招法高、见效快、善于用
之优势。而家传太极则主要重视拳架的整体劲法、圈法、身法、步法的练习提高和在推手中的综合运用,不讲具体招法的练用。认为凡利用勾拌、采
折、招法打人,易犯丢、顶、露形等毛病而被人所制。而且在拳架与推手中,也是以练用“掤、捋、挤、按”,“四正”劲为主,很少练用“采、挒
、肘、靠”,“四隅”劲打人。认为练好用好“四正”劲已足矣,否则,方可用“四隅”作为补充。其二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
人;以柔克刚,借力打人。这些原本就是传统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太极拳搏击实战的重要特征。但在太极拳的传承中,一些传人对此有
所变化与违背,在推手中易先动先出手,认为先动先得,先人一步易占光取胜。然而,家传太极仍然坚守传统古法,推手中一贯坚持人动则动,依人
而动,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及人刚则柔,以柔克刚,以圆化直,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尚巧不尚力的太极拳推手技击原则。其三小圈克大圈,内圈
克外圈太极拳无论拳架练习与推手运用,都是圆圈化的一种完美体现。其拳架运行,转圈旋圆,练圆劲,练圆活;其推手缠圈划圆,以圆化方,旋圆
化劲,圆化直发。太极拳抛开传统长拳类招法对练,而改进为转圈打轮式的推手,实质上就是圆与圆的智斗与较量。谁的转圈旋圆功夫质量高,谁玩
的巧妙,则会技高一筹,就会有圆满的收获。至于如何将圆圈运用至妙处,可有几种圆变之法,一是圆的形迹之变,如全圆、半圆、月芽圆、马蹄圆
、背絲扣圆等的变用;二是圆的方向与体位状态之变,系指圆的正逆旋转方向与形态的平圆、立圆、斜圆等的变用。除以上两种重要圆的变用外,更
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圆的大小之变用。家传太极不但有拳架练习中的由大圈变小圈之练与大圈不如小圈之说,更是传有小圈克大圈,内圈克外圈之诀。
推手中双方两手相接相推相缠,两圆相斗,圆的大小幅度调控变化也是至关重要,若能灵活掌握以小圈克大圈,内圈克外圈之秘法,则自然胜机更多
。而小圈克大圈,内圈克外圈,大圈不如小圈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小圈内圈要比大圈外圈路近,用时短,能更快更先作用于对方身上,且不易被
人化解,对方进攻也更容易走化。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巧的使用,更得有拳架所练出的小圈功夫所支撑,若没有小圈之功夫,则难有小圈、内
圈技法之用。其四继承古决古法 雅俗共存共传(同用)家传太极拳推手的技法原理,与正统的古拳论技法是一脉相承,相同相通的。可以说是忠
实的继承者和遵循者。不但抄传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拳论拳诀,并以此作为推手的主要理论指导与要求,而且在历代传承传授过程中,还口传留
下了与古拳论拳诀相对应,且更加通俗浅显易懂的口语化拳诀俗语理论。例如,将拳论中的“舍己从人”,又俗称为“要啥给啥”、“要哪给哪”;
将拳论中的“不丢不顶”,又俗称为“不弃不抗”;将拳论中的“无过不及”,又俗称为“不贪不欠”或“不多不少”;将拳论中的“粘连黏随”,
又更准确地称为“粘连依随”等。另外还有“吃啥还啥”、“吃窝还饼”、“争米塞豆”、“差寸打尺”等推手中各种技法的形象化比喻术语。可以
帮助进一步理解古拳论拳诀。这些雅俗共存共传的推手要诀,都是家传太极推手所一贯遵循和重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拳论上所说的“舍己从人”就
是在推手中,要顺人之势,随人之劲,借人之力,依人而动,顺势而击。通俗地说就是要啥给啥,要哪给哪,对方想要啥就给其啥,想要哪里就给其
哪里。这个“给”,就是顺从对方不抵抗,就是舍己从人。否则,就会出现丢、顶等毛病,被人所利用。当然这种给予与顺从只是暂随人愿,也是一
种谋略,是为了让对方造成错觉。一时的给予与顺从是在引诱挖陷阱,然后可给中有变,引进落空,乘机而击,顺势借力而打;或乘机旋变改变劲力
方向与势态而反击之,达到我所要的结果。而最终并非是为了满足对方所愿所要,傻乎乎地帮助对方取胜。因此,要给中有变,随不过度,先给后得
,随机应变,方可巧胜。“不丢不顶”与“不弃不抗”是意思相同的不同表述。丢就是弃,顶就是抗。不丢不顶、不弃不抗,实质上也是推手中所要
求“粘连黏随”的另一种说法。能做到不丢不顶、不弃不抗,自然就会“粘连黏随”了,反之亦然。而家传太极习惯上所称的“粘连依随”与“粘连
黏随”所区别的“依”,就是依从、顺从之意。“粘连黏随”中的“粘”与“黏”则意思完全相同,显得重复啰嗦,故称为“粘连依随”意思更准确
完整。家传太极非常重视这些传统方法在推手中的实际运用,要求推手中,要粘连依随地缠粘住对方,听劲变化,不可出现丢、顶、弃、抗等毛病,
而要伺机等待对方出现这些漏洞后而击之。“吃啥还啥”、“吃窝还饼”,是指化解对方的进攻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击之,化打合一,以牙还牙,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指先让人吃进去,然后再让其吐出来,让其占一时之小光而最终吃大亏。“争米塞豆”、“差寸打尺”,二者含义基本
相同。“争米塞豆”意为在推手中,若差一小米粒空间,要塞上像豆子大的体积,比喻意要远,劲贵长,力要足。“差寸打尺”,意为推手中,若与
打击目标距离相差数寸,要有打一尺的想象之力,方能力透人背,出现良好的打击效果。另外,争米塞豆还指推手中要粘缠逼迫对方,不让其有回旋
逃脱余地,不给对方还手机会。 其五 守中取中,吊线旋变家传太极拳拳架练习所要求的立身中正,心平气正,守中护中,手不过中等,这些也是
推手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二人搭手相推,实质上就是一种平衡力的较量,要想破坏人之平衡而保住己之平衡,其关键就是守护好自己的
中心线与重心位置,保持平衡,立于不败之地,而破坏攻击对方的中心线,使其失衡倒地,要时时有守中取中的意识。因此,推手中如何做到守中取
中,尤为重要。为此,一方面,两手如门,要常处于人体中心线位置,手不过中,各管半个身,处处注意守好关好自己的门户,而伺机打开攻取对方
的门户;另一方面,要通过人体腰裆中轴的旋转变化来守护中心不失平衡;再一方面,人体中心是在不断变化中,并非永远只在体前中心线位置,要
通过观察或粘缠听劲,感知人之中心位置。而当对方攻取我中心线时,可通过旋身吊线,守中旋圆变化,使其偏离中心后化而击之。若我攻取对方中
线,其也用吊线之法旋线化解,我则可顺势旋小圈再取中攻之。守中要旋圆转线化而击之,而攻中则即可直线直攻,又可用防止对方旋线变化的以小
圈对大圈的曲线进攻。所以推手就是守中取中与旋圆转线的变化。家传太极在“线”的练用方法、说法上的术语可达数十种,有挂线、吊线、断线、
连线、守线、破线、绕线、缠线、直线、曲线、偏线、斜线、佣线、扯线、松线、紧线、上线、回线、倒线等,对“线”有特殊的研究与练用。其六
推手打人,家传四法推手与太极拳架相伴而生,为太极拳的两大重要内容,已传承数百年。其中推手这种集练功、练用与较技交流于一体的太极拳
特有形式,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说是已经理论成熟全面,技法丰富多彩。除了人们所熟悉的“掤、捋、挤、按、采、挒、肘、
靠等常用技法和各种眼花缭乱的奇异招法外,家传太极还口耳相传有通俗形象,对推手方法具有规律性总结的“推手打人四法”,即“挖坑、吊人、
塞虎嘴、牵送羊”的传统技法流传。“挖坑” 就是在推手中,故意设置陷阱,挖个坑,引诱他人陷入后乘机击之。也可以说是拳诀“引进落空”
的另一通俗说法,而若将“引进落空”称为“引进落坑”则会更形象易懂。太极拳文化底蕴厚重,被称为文化拳、哲拳、智慧拳。其在推手技击方面
,不仅看结果,也十分看重技击方法的智慧性、巧妙性。其主张以柔克刚而非刚对刚的硬力相拼,注重以圆化直而非直拦横截,提倡借力巧打而非强
力蛮取。除此之外,还非常善于使用引、诱、逗、佯输诈败、真假虚实等兵家诡道之法,以谋略智取巧胜。在推手中,有时常故意呈现丢、顶、扁、
偏、软、硬等毛病,挖坑设陷阱,诱人入坑上当受骗,被动挨打。当然,这种挖坑诱人之法的成功使用,并非易事,既讲功夫又讲技巧与经验。若坑
挖的太小,人进不去会犯顶,达不到预期效果;若坑挖的太大,对方有觉察则引不进,或进去涮一下跑掉,甚至有时会引进未落空而落实,反而弄巧
成拙坑了自己。故坑要挖的不大不小正好适中,量体裁衣,恰到好处方可。“吊人” 在二人推手交技中,为了安全与文明,若既不想让对方倒地难
堪,或免受伤害,而又想让对方知道彼此功夫高低深浅时,可放弃跌放之法,而以两手紧紧粘缠挤逼住对方,下与脚步紧密配合,好像将人悬空吊起
,使其根基不稳,脚下如踩棒槌一样,摇摇晃晃,前歪后斜,似倒非倒状态。直至对方自愧不如,甘拜下风。所以,吊人之法,既是一种手段与方法
,同时也是一方想要的结果。是一种“不杀不放”式的控制取胜法。在不必使人倒地难堪,又不易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分出胜负,友好切磋,点到为
止。不失为一种文明交流切磋的好方式。“塞虎嘴” 顾名思义简单地说,就是当老虎张开嘴咬人时,乘机堵塞其嘴,不等其合嘴伤人,便制服之。
当然这是一种传统推手技法的形象比喻而已。也是传统拳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句更加通俗形象的表述。传统推手原则主要是“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但在具体推手实践中,这种后发先至的火候与机会的把控尤其重要。同样的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一样的情景与势态,要
用不一样的方法区别对待,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而“塞虎嘴”为其方法之一。在推手中,当发现对方有了动的预兆,有动之形意微现,但还未完全形
成攻击之势时,要先机夺人,迅速截其势,堵其劲,闷其力乘机击之,御敌于萌芽状态。这种方法也有称为打截劲,打闷劲。“牵送羊” 这实质是
两种比喻顺劲借力打人的方法。一种是人们熟知的“顺手牵羊”,就是人已出手出招,要顺着对方打来之劲,牵动四两拨千斤,顺其劲,借人力合我
力,将人捋牵失衡倒地;另一种是反手送羊,也有两种变化,一种是当顺手牵羊未得手,未将人牵捋倒时,往往是对方前冲力不大,为我所借之力不
够用,或是对方觉察后,调整速变为向后牵拽之力,以挣扎维持平衡。此时我可随机应变,速反手借其后拽之力,辅以我之挤或按、掤之力将其击倒
。另一种反力送羊,也是推手中常用的引诱借力打法。就是在推手中,欲向其身后打出,则先向我身后捋带,诱其出现本能的向后回抽力,我则乘机
借力反手击之,也是顺劲借力取胜之法。故无论顺手牵羊还是反手送羊,皆是太极拳借力打人之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家传推手四打法,是对传统推
手四种技法通俗形象的规律性总结。其言简意赅,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技法全面,各具特色。其技法特点可分别概括为,挖坑为引诱之法,吊人为
黏逼之法,塞虎嘴为堵截之法,牵送羊为借力之法,囊括了太极拳推手技击之主要精华,具有较高的学习传承价值。 家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
要求1 头部头:头为周身之主,百脉之宗,起“头领”作用。因此,家传太极要求,头要正直,不可歪斜。要虚领顶劲,即下颚微内收,后颈微鼓
撑,头顶百会要虚虚上领,好似一线上提。顶劲能领起,则周身轻利,精神振起。眼:眼为心之目,要自然松开,既不瞪眼,也不闭目,又不可呆滞
失神。目光随主要运行之手脚运动,余光兼顾四方。口:口要自然闭合,牙齿轻轻合住,舌抵上颚,产生津液要下咽入胃,可助消化,利滋养身体。
呼吸要自然深长,以鼻呼吸为主,开呼合吸,本能调整,不可怒气憋气,影响气息通畅。2 躯干部胸背:前胸后背,为人体躯干上部的两个重要部
位。家传太极与其他太极一样,也是要求“含胸拔背”。含胸就是胸部微内含,肌肉自然放松,使气沉于丹田。既不可含过成“凹胸”,也不可外挺
成“凸胸”,要有虚空之感;抜背就是背部脊骨有向上提拔起之意,要将背部骨肉舒展开。胸与背前后相连相系,故能含好胸既能抜好背,方能力由
脊发,要前后协调结合互动,从而真正做到“含胸拔背”这一基本要求,这样既有利于长功、养生,又利于技击中的运用。腰: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
纽,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推动劲力达到稍节等皆起到重要作用。拳诀所云“主宰于腰”、“腰为中轴”等也是说明腰的重要性。因此练功中
,腰既要松活又要正直,不松活则在技击中难以灵活旋化与攻击,又不利于长功与养生。中轴不正就会歪斜、软榻、摇晃,既无益于气血通畅运行也
不利于养生与技击运用。腹:腹部也是太极拳练习的一个重要部位,是丹田所在地,古人称腹为“气海”,即内气集聚的地方。家传太极对腹部的要
求是“松静”、“实腹”、“提肛收腹”等。“松静”就是腹内内气要圆满腾然,如拳诀所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实腹”、“收腹”就是要腹肌
微缩内收,富于弹性,有沉实饱满、气沉丹田之感。臀:臀部处于躯干的下端,是太极拳习练不可忽视的一个部位。家传太极拳对臀部的大体要求是
臀部松沉下坠,尾闾相应下垂,与头部的上提相呼应,形成身躯脊背的上提下坠、对拉抜长之势。但也有一定的灵活变化性,如在练“松柔功”阶段
,臀与尾闾一定要松沉,不可前提与后泛,否则影响放松与功效。而在练“开扣合功“阶段,当势开灌劲时,尾闾可微前卷合,命门微后撑,劲达四
稍。然后尾闾再向下松沉,劲归丹田,行于脚下,也要具有开合变化。要求臀与尾闾该向下松沉时要松沉,该向前卷合要向前卷合,好像射箭一样,
只有在射箭时才需弯弓灌劲,不射箭时要弓身放松沉下,要区别对待。家传太极的不少身法要求,都是具有这种阶段性的灵活变化,并非一种要求与
方法教条化的永久使用,要因功法阶段的不同随机而变,这也是家传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3上肢部肩:肩为上肢与身躯连接的部位,为上肢的根
节。上边两肩及下边两胯,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四大关节,这四大节能松开练活,则四肢轻利,周身灵活,非常有利于养生与技击。家传太极要求
两肩要松活下沉,肩松则臂活,两胳膊要像挂在肩上一样运行自如。不可耸肩、硬肩,导致肩臂僵滞不活、内气阻塞不畅。肩部要保持下与胯合,上
下一条线相照,身法中正不偏。肘:肘为上肢的中节,要松沉下坠,既不内夹贴肋,也不外架亮肘,保持“不夹不架”的姿势。若犯夹肘亮肘毛病,
则不利于手、肘、肩的松活与肘部的屈伸化打。手:手为上肢的稍节,由指、掌、腕组成。手又可曲握成拳,展开则为掌,勾捏可成勾手等。家传太
极对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握,指尖贴于掌心,拇指卷贴于中指中节上握成拳。既不可握的过紧,也不可过松,要拳内含空,虚虚握住。亦可拳
随周身整体的松紧、虚实做相应的变化。对手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直为瓦垄掌,不过直与过曲,掌心含圆,中指领劲,手掌随身而动适当旋转,
不可过于内旋与外翻,常呈半阴半阳的阴阳掌势。练“开扣合”架时,落点手指微分,拇指伸直,虎口撑圆,微微灌劲。两手如线相牵,要练架如有
绳牵,不紧不松。紧则易断易僵,松则易拥易堵。要手不过中,守中用中。在手掌的屈伸与手指的领劲变化方面,家传太极也是有阶段性的调整变化。在初期练松柔活节功阶段,要求是“松肩、坠肘、耷拉手”,提出“耷拉手”这一特别要求,即在练松柔活节功阶段,手掌手指可暂不舒指领劲,暂不要“龙头”,要周身一松到底,手指曲松与手腕松垂成“耷拉手”状。待此松柔功阶段功成后,方可由“耷拉手”转变为手指舒展领劲坐腕的新阶段练法。这也是家传太极练功中,一种手法的变化特点。另外,家传太极对上肢的屈伸、出入、开合变化也有独特的要求。其口诀便是“出去看手。回来看肘”。就是在拳架练习时,当手向外旋开运行时,要以手为龙头,手指领劲舒指,手领腕,腕领肘,肘领肩,节节伸拉领劲抜长,一气相通。然后,当手向内旋合回劲时,则要以肘为领头,肘拽腕,腕拽指,肘也拽肩,又是节节领带拽拉,反复开合拉伸练习,不失为太极拳伸筋活节的一种传统有效的练功方法。4下肢部大腿根:腿部上端俗称为大腿根,是下肢的根节,与裆胯相连,是腿部与腰胯转关换劲的枢纽。此部位要微微曲松,与腰裆协调一致,松柔灵活运转。两大腿之间为裆,裆要圆、虚、活,不可夹裆、荡裆。膝:膝为下肢腿部的中节,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又可以膝法攻防。太极拳动作的运行,大都是在曲膝状态下完成的,故两膝要曲蓄如弓,富有弹性。但曲膝要适度,身体下沉或弓步时,膝盖不可超过脚尖,也不可左右过度拧旋,否则可导致身体前倾,重心不稳,对膝关节也会造成伤害。膝盖要与脚尖方向一致,做到顺腿、顺膝、顺脚,不犯拧膝、跪膝等毛病。脚:脚为周身之根基,不可不沉稳;又为步法之基础,不可不灵活。因此脚步既要沉稳又要轻灵。家传太极要求两脚十趾,既不死抓地面,又不可轻浮失稳。要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步随身换,手脚相随,脚落手合,脚随手运。 家传太极拳拳架一拳架动作名称1 起势43 玉女穿梭2金刚捣碓 44 揽插衣 3 揽插衣45 如风似闭4 如封似闭46 单鞭5 单鞭47 云手6 上金刚48 跌叉7 白鹅亮翅8 斜行49 金鸡独立9 手抱琵琶50 倒捲肱10 拗步斜行51 白鹅亮翅11 再抱琵琶52斜行12 前堂拗步53 闪通背13 伏虎(披身捶)14 下掩手捶 54 白鹅亮翅15 肘底看捶55单鞭16 倒捲肱56云手17 白鹅亮翅57高探马18 斜行19指地掌58 十字手20 闪通背59 单摆脚21 白鹅亮翅60 指裆捶22 单鞭61 金刚捣碓23 云手62 揽插衣24 高探马63 右铺地锦25 右插脚64右七星捶26 左插脚65 回头看花27 双风贯耳66 摘花闻香28 左分脚67 银捶换金捶29拗步击地捶30 翻身二起脚 68单鞭31 抱膝蹬根69左铺地锦32 转身右分脚70七星捶33 转身左右肋下掌71 跨虎34 掩手捶72 转身双摆蓮35 抱头推山73当头炮36 如封似闭74金刚捣碓37 单鞭75收势38 前招39 后招40勒马势41 拉马势42野马分鬃 二 拳架图解说明三拳架动作图解 附录一:家传太极拳存传拳论、拳诀选登1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者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2 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息。3 挤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依随不丢顶4 挤手要诀(1)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2)粘连依随,舍己从人,不丢不顶,不弃不抗。(3)要啥给啥,吃啥还啥。争米还豆,差寸打尺。(4)小圈克大圈,里圈克外圈。(5)挤手四法:挖坑,吊人,塞虎嘴,牵送羊。5 拳法六要诀(1)身桩(身轻)下扎(2)练架有绳(3)练劲圆转(4)用劲自然(5)缠法(捻手)变化(6)急毒不觉6 练拳八要诀心要静,气要匀,节要开,体要松,形要顺,势要圆,劲要整,身要灵。附录二:陈清平家传太极拳传承表
献花(0)
+1
(本文系清泉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