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李火桂面瘫的概念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俗称面瘫,中医称口僻,是因茎突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面瘫的概述主要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肌肉突然瘫痪、患侧额纹消失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 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1、发病特征:本病多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 。2、病位特征: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少见。3、年龄和性别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4、发病 季节特点:发病与季节无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春冬交际和秋冬交际较多发。5、疾病演变过程:通常1-2周内逐渐加重,3-4周开始恢 复,部分有自限性,恢复不完全,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6、复发性:很少复发,复发者间隔时间不一。面瘫病因、病理病因确 切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与面部,耳后部受风寒侵袭等可引起几种可能的病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面神经管解剖结构异常(面神经管 狭窄)病理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脱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临床症状1、常起病较急,通 常表现为患侧口角歪斜、讲话漏风,不能做邹眉、闭目,示齿、鼓腮等动作。进食食物时,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中,并常有口水自患侧流下。泪 点随下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致外溢。部分患者起病前几天可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微疼痛,可于72h内达到高峰。2、进行体格检 查时,可见患侧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肌肉运动时,因健侧面部的肌肉收缩正常,牵拉患侧使 上述体征更 为明显。患侧眼睑闭合不能,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面神经生理面神经为混合神经,由面神经运动核、孤 束核、上涎核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主要负责:面部表情肌的随意运动控制镫骨肌运动泪腺的泪液分泌颔下腺,舌下腺的口腔唾液分泌舌前2/3味觉 面神经生理运动神经纤维: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感觉神经纤维:舌前2/3的味觉副交感纤维:颔下腺,舌下腺的口腔唾液分泌和泪液的分泌面神经分 布图面神经不同部位损害,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①膝状神经节前损害:鼓索神经损害,舌前2/3味觉障碍;镫骨肌神经分支损害,出现听觉过敏。 ②膝状神经节损害:不仅表现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还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亨特综合 征,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关。③茎乳孔附近病变:会出现上述周围性面瘫的体征以及耳后区压痛感面神经各段损害的症状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 的鉴别中枢性面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常见于脑血管病周围性面瘫:为下运动神经损伤所致,病变在面 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鉴别诊断在周围性面瘫中,75%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约25%为其它病因所致,需要结合其它情况鉴别:①吉兰–巴 雷综合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或腹泻前驱感染病史,突然出现四肢迟缓性瘫痪,伴有双侧周围性面瘫,脑脊液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②莱姆神经螺旋体病:为单侧或双侧面瘫,多经蜱虫叮咬传播,伴发热、慢性游走性红斑或关节炎史,血清抗包柔螺旋体抗体阳性。③糖尿病性神经 损害:常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损害居多,可单一神经发生。④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常继发于腮腺炎症或肿瘤、中耳 炎等累及面神经的疾病,但多伴随有原发病的其他临床表现。肿瘤压迫也可导致面神经麻痹,多见于桥小脑角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等。⑤外伤 性面瘫:多由颅底骨折造成。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面瘫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 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联动期与倒错期、面肌痉挛期)药物治疗①急性期:如有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的证据时,可给予抗病毒类药物 (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0.4 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每日2~3次;疗程7 ~10 d)口服;神经营养类包括甲钴胺、维生素B1口服;糖皮质激素类口服,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 5 d,之后于5 d内逐步减量至停用。②恢复期:建议继续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③后遗症期:患者可酌情间断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中医病因 病机本虚标实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因素。①内伤多因劳作过度、起居失宜、情绪郁结,导致面部脉络空虚 ②外感则与风寒 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有关针刺治疗①岐黄针选穴原则:上部,中部,下部或颈、手部各取一穴上部:攒竹,阳白,瞳子髎中部:颧髎-迎香,四白- 迎香,下关,牵正下部:地仓-颊车,承浆/夹承浆手、颈部:风池,天牖,合谷急性期:配合耳后刺络拔罐放血,闪罐恢复期:配合面部游走罐, 耳后留罐,温针联动期与倒错期、面肌痉挛期:配合艾灸或温针针刺治疗②电针处方:攒竹、阳白、太阳、四白、迎香、颊车、地仓、下关、承浆、 合谷隔天一次,强度以患者面部轻度颤动,患者舒适为宜③埋线治疗恢复期:攒竹、阳白、迎香、颊车、地仓、下关、承浆,足三里后遗症期:天柱 、曲池、玉枕、足三里、脾俞、肝俞针刺的各自时机 针刺:尽早介入应用,注意分期,注意刺激量大小电针:恢复期,面肌痿软瘫痪期放血:急性 期,耳后按压疼痛明显时闪罐、拔罐、游走罐:恢复期,联动期与倒错期、面肌痉挛期灸法:风寒型,前期治疗效果不佳时梅花针:恢复期,面肌痉 挛期穴位埋线: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时或联动期与倒错期、面肌痉挛期小结1、中西医结合治疗2、应尽早介入,注重分期、分型论治3、特殊人群面瘫,顽固性面瘫,多方法结合治疗4、叮嘱患者治疗期间避风寒,清淡饮食,注重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