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腰胯合一的五种方法,涉及敛臀泛臀翘臀卷尾闾整劲丹田人体以腰为分界线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的力量核心是脊柱,主管纵向之力,下半身的 力量核心是胯,主管横向之力。如何将脊柱和胯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龙虎之力,关键在于腰,节点在于命门。太极拳讲究的人体五弓之身弓,就是 在讲命门向后使身体躯干成弓形体。所谓的命门后突只是相对于一般的脊柱腰椎向前弯曲而言,对命门向前凹的对比说法,实际的动作结果就是脊柱 拉直,加上手臂的向前,在感受上好像弓背一样可以棚上劲,其实就是形成脊柱竖直,当然有人后背的确是弯的尤其胸椎,就形成了驼背。命门后突 客观上使胯和腰合为一体,就使胯和上半身锁在一起,减少腰的活动度,胯和腰成为一个整体,使胯与腰和上半身形成一个整,所以很多时候腰胯连 在一起说,动胯就是动腰,腰胯同时动作,不会分开,肩和胯就合在一起了,同开同关同时同向,不会出现胯肩分离的扭腰现象,就很容易三合,进 而形成整劲。打拳和身体活动主要的动力源是腰胯,古人也会说是丹田劲,臀不是保持一个固定姿势不动,而是在前后的摆动,尾闾就像游鱼摆尾一 样,也叫脊柱的折叠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胯不能僵化固化。打拳时胯总是在开合之间变换,这个开合和折叠会交汇于一个区域就是丹田。没有腰 胯的开合,就产生不出来丹田劲。图片腰脊竖直时腰肌是拉伸且放松的状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松腰,但一般人只知道腰要松但不知如何才是松腰。 从放松和健康角度看,腰肌放松,脊柱拉伸状态是有利的,有利于气血通畅,脊柱直通于脑,再加上虚领顶颈,很容易体会到头顶的上顶感觉。腰胯 合一,命门后突(腰椎直)的方法有五种。一,卷尾闾卷尾闾是胯骨以丹田为核心为轴向前向上翻转,用卷非常形象,明确体现了动作要领。卷尾闾 上翻时,前面会上提髋关节,带动大腿上提,膝关节趋向于伸直,从而减轻膝关节压力。卷尾闾后边尾闾向下拉伸骶椎腰椎,上部虚领顶颈拉伸胸椎 颈椎,脊柱形成对拉拔长。髋关节没有松开时很难轻松的做到卷尾闾,尤其上翻很难做到,会造成腹部,臀部,大腿根都会紧张,这种紧张也是一个 开关节的过程,会越锻炼越松,越省劲。向前卷尾闾时自然使前胯撑开,而后臀的骶客关节紧张,一阳自有一阴,前开而后合。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 圆裆,开裆。和卷尾闾相反的动作是翘臀,屁股向后撅,会造成腰肌紧张,就会形成夹裆,所以说夹裆与否不在于两腿分开大小,而在于尾闾的位置 。如果说敛臀是尾闾向前,翘臀是尾闾向后的撅臀,那泛臀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范围,卷尾闾是胯由翘臀到敛臀再上提的动作过程,不是一个具体 姿势,而是动作。身体每一个起落都是尾闾的摆动,都有一个卷尾闾的动作,区别在于尾闾卷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幅度的大小不同,用力多少及与否 的区别。有人会说卷尾闾不放松,肛门周围肌肉紧张,腹部肌肉会紧张,这是把提肛缩肛和卷尾闾混为一谈了,上边说过卷尾闾开始时确实会有局部 肌肉尤其腹部肌肉紧张但绝不会有缩肛的动作。图片二,敛臀敛臀,敛包含主动作为的意思,敛臀可以看做是卷尾闾的一部分,只是卷的幅度小,最 多就到尾闾向前的意,没有上提之感,虽敛臀有助于气沉脚下,但没有上提之意腿脚难免有迟重之舆而缺少轻灵。敛臀同样可以形成命门后突腰椎拉 直的效果。虽说的是臀,其意也是拉伸腰椎。有人觉得敛臀会使屁股肌肉夹紧,那是因为关节不松,做不到胯的自由活动。经常锻炼使胯关节松开后 自然能敛臀而肌肉放松。三,膝关节弯曲膝盖节弯曲也就是半蹲,如果说卷尾闾是胯主动动作,而形成腰椎竖直放松,半蹲就是通过膝关节的弯曲而 带动髋关节向前向下,使腰椎被动的拉直放松。不用费力卷尾闾同样实现腰部的竖直。所以太极拳里有的师父要求腿要弯,目地其实是在腰上。很多 有名的前辈打拳会半蹲弯腰,就是这个原因。半蹲看着是胯关节都很放松一点也不紧张,但也没有拉伸髋关节的作用,胯关节就得不到锻炼,就不会 使胯关节更放松和更灵活。如果处理不好还容易伤到膝关节,综合而已言通过弯腿来实现腰胯合一不是一个最优选项。图片四,弯胸椎胸椎弯就是驼 背状态,很多有功夫(能打)的人都会驼背,本意是通过调整胸椎在使腰胯合一而成整劲,和卷尾闾形成的松腰,腰胯合一是一样的效果。但是驼背 而能打,功夫也就止步不前了,而且会影响人体健康。脊柱弯曲的坏处用传统语言叫气难入脑,智慧难开,得道无期,现代科学解释就是脊椎里是中 枢神经系统,驼背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中枢神经,严重时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驼背的人群胸椎弯曲超过一定范围时,可引起高血压,压迫心脏,减少心 输出量,甚至会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驼背还会压迫淋巴系统,影响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力。自古以来就有低头弯腰功夫不高的说法,驼背虽有功夫 但难成绝顶高手,难超凡脱俗,难入道解脱。所以我们要通过卷尾闾调整腰部而不是通过胸椎调整腰肌。五,命门向后命门向后和前卷尾闾是一个相 对的动作,命门向后的动作结果从外形上看和卷尾闾,敛臀是一样的,但意念的着眼点和主要用力部位不一样,注意力在命门,努力使命门向后,随 着肚脐小腹向内缩,而尾闾是不动的。而站着做卷尾闾动作时时和小腹内缩命门向后同时用力来完成的,但是坐着时,胯动不了尾闾不能动只有命门 能主动向后动,腰椎的折叠摆动是坐着发力的核心来源。腰部后突的力量通过脊柱传到肩和手。卷尾闾和弯膝关节,驼背相比是最难的,需要髋关节 灵活,胯单独动作,卷尾闾并不止是向前卷,还要更进一步,向上卷,把自己大腿根提起来,这时膝盖就会轻起来,直起来,就不会受很大的压迫力 ,膝关节就容易放松。图片只有身直卷尾闾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半蹲乃太极拳普遍的错误动做,半蹲大腿肌肉紧张,最伤膝关节,我找不到必需半 蹲的理由,不能为了腰就失去膝,至于练大腿肌肉此非太极之必需,平衡性也不需半蹲。 有紧张就难以入定境,太极拳也叫动中的冥想,太极拳不 止练身更要练心。脊柱和胯两者一竖一横撑起人体核心肌群,核心力量,横竖的交叉点是骶骨,长大后骶骨会融合,使之承受更大的力量,也是童子 功的重要性,一但融合就分不开,怎么松都不行,所以童子功是比不了的。如站桩则全是敛臀无翘臀,当然也可以微微卷尾闾做微调。脊柱的力量主 要在于折叠,故往复须有折叠,这个折叠点就是腰,故腰为轴。折叠的过程就是合由翘臀变敛臀,开由敛臀变翘臀,身躯随之伸缩,手随之起落。折叠就是起落时做卷尾闾的动作,既不能一直敛臀也不能一直泛臀,翘臀就完全不能出现了。人处动中,开合自由,方变化万端。一动无有不动,无有之机就在尾闾,一就是尾闾,尾闾一动全皆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