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揭秘:在中国古代,有钱人吃饭与穷人吃饭有什么不同
2023-04-17 | 阅:  转:  |  分享 
  
揭秘:在中国古代,有钱人吃饭与穷人吃饭有什么不同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富贵人家门前飘散着酒肉的香气,而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这说明在古代,贫富差距也是很大的。在汉代的礼仪中,天子
每天四餐,诸侯每天三餐,平民则只有两餐。因此,即使是有钱人也必须遵守规矩,吃饭方式也是身份象征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社会非常贫
穷,吃饭是个大问题。然而,一天吃几顿其实也是身份象征的体现。虽然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饮食,但在古代社会中,一天吃几顿更多地是
一个身份地位的问题。据甲骨文的记载,殷商时期一天有两顿饭:第一餐被称为“大食日”或“食日”,第二餐则是俗称的“小食”。人们通常认为
,古代贫穷,吃饭是个大问题。一天吃几顿的数量受到经济客观条件的制约,应该是个经济问题。但实际上,古人一天吃几顿同样是个身份象征问题
。根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殷商时期是一日两餐:第一餐叫“大食日”,又称为“食日”,第二餐则俗称为“小食”。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情况更加
清晰:一天吃两餐,称为“朝食”和“哺食”。第一餐朝食,时间是在日出以后。古人的时间概念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点,这个时间段古人也称
之为“食时”。在《左传》中的“齐晋鞍之战”中,齐侯狂言“余姑剪灭此而朝食”,意思是“我灭了你再来吃早饭”,实际上这相当符合当时的饮
食习惯。第二餐“哺食”的时间则是看太阳的位置而定。太阳偏西时吃“哺食”,时间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这个时间段古人称为“哺时”。《说文
》中,“哺”被解释为“申时食也”。古人一天只有“饔”和“飧”两顿饭,因此“饔飧”连用,就成为泛指饭食的代称。在《孟子滕文公上》中,
有“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说法,意思是当官的一边要治理民事,一边要自己做饭。与现在不同,古人下班后无法直接进餐馆享受奢侈生
活。一直到先秦时期,古人的基本饮食制度都保持在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状态。《论语》中提到“食不时不食”,强调的是进餐时间,全社会都必须遵
守,不能随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否则就是一种不合礼仪的行为。当然,君主或官方的犒赏则另当别论,也是一种荣誉或政治待遇。人们常
认为,古代生活贫困,进食问题尤为严重。一天吃几餐也似乎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这也是身份象征的一种体现。殷商时期的甲骨
文记载显示,当时一日两餐,第一餐称为“大食日”或“食日”,第二餐则俗称为“小食”。战国时期也保持了一日两餐的饮食制度,分别称为“朝
食”和“哺食”。朝食的时间定在日出后,相当于上午九点钟左右,也被称为“食时”。在《左传》中,齐侯在与晋国的战争中高喊:“余姑剪灭此
而朝食”,即“等我打败你再去吃早饭”,这与当时的饮食习惯相符合。哺食的时间则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决定的,太阳偏西了就吃哺食,时间约为
下午四点左右,也被称为“哺时”。《说文》中将“哺”解释为“申时食也”。一日两餐的“朝食”和“哺食”,也叫做“饔”和“飧”,而“饔飧
”连用,泛指饭食。在先秦时期,一日两餐的基本饮食制度得以保持。《论语》中有“食不时不食”的讲述,这强调了饮食时间必须遵循全社会的规
定,而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就是一种失礼行为。当然,对于君主或官方的犒赏,另当别论,这也是一种荣誉或政治待遇。直到西汉和东汉时期,古人
的饮食制度才逐渐从一日两餐过渡到一日三餐。《汉书淮南厉王传》记载,当时刘长被废后,官员建议给他“皆日三食”的待遇,这说明诸侯王的饮
食待遇已经升级为三餐。然而,民间的饮食仍然是一日两餐。西汉时期朝食前,有吃小点心“寒具”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一日两餐向一日三餐过渡
的一种标志。到了西汉和东汉时期,饮食方式开始过渡到一天三餐。据《汉书淮南厉王传》记载,刘长被废后,有司请给他“皆日三食”的待遇,这
说明诸侯王的饮食待遇已经是三餐了。然而,民间饮食仍保持一天两餐的习惯。西汉时期朝食前,有吃小点心“寒具”的记载,这可以看作是一天两
餐向一天三餐过渡的一种征兆。到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一天三餐的饮食制度。郑玄在《论语乡党》注中指出,“不时不食”的“不时”是指“非朝
、夕、日中时”。而“朝”、“夕”、“日”出现的时间概念,大体上已经和现在的一天三餐的用餐时间相吻合了。在中国古代,一天的饮食习惯一
直保持着一日两餐的制度,直到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人将一天的饮食分为“朝食”和“哺食”两餐。朝食是在日出以后,大约在现在的上午九
点,也称为“食时”。而哺食是在太阳偏西的下午四点左右,也称为“哺时”。这两餐被称为“饔”和“飧”,是古人一天的主要饮食。因此,“饔
飧”连用,就成为饭食的泛指。直到先秦时期,《论语》中就强调了饮食时间的规矩,“食不时不食”,全社会都要遵守,不能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
时候吃,否则就是一种越礼行为。但对于君主或官方的犒赏,那就另当别论了。在西汉到东汉时期,汉朝给诸侯王的待遇已经变成了一日三餐,但民
间的饮食依然是一日两餐。汉代开始有早餐,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后所用之小食。到唐代,“寒具”开始称为“点心”。到了东汉时期,正式
形成了三餐制。郑玄《论语乡党》注释中,“不时不食”的“不时”,表示不是“朝、夕、日中时”,因此“朝”、“日中”、“夕”的出现,说明
东汉已经将一日三餐的饮食时间定为早、中、晚饭。从汉代到唐代,一日两餐逐渐变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同时也出现了早、中、晚饭的分称。到了宋
代,由于经济的繁荣,老百姓真正过上了一日三餐的日子。如陆游所说:“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这个时期,老百姓不仅一天吃三顿,商业意义上的酒店也开始出现了。如果家里有钱,可以去酒楼用餐,文人也会聚会在酒楼成为社交场所。随着一日三餐的普及,人们渐渐习以为常,很少有人知道“一日三餐”的来历了。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