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
2023-04-25 | 阅:  转:  |  分享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课件出示句子)

②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

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课件出示句子)

②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在朗读中表现出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奇思妙想。

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师重点指导:“继”字注意笔顺,最后一笔为竖折;“狐狸”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犭”,写的时候注意要左窄右宽。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二、互相交流,质疑探究

1.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做了什么?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请各种动物住在鸟窝里。(课件出示第7~8自然段)

(2)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有爱心)

(3)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除了小动物,还有谁住进了“我”的鸟窝?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妈妈住进了“我”的鸟窝。(课件出示妈妈住进“我”的鸟窝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在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心里十分矛盾)“失望”是什么意思?(因希望不能实现而失去信心或感觉不快活)

(3)指导朗读:读出“我”心情的变化和矛盾的心理。

3.妈妈在“我”的鸟窝里做了什么?这时“我”有什么表现?“我”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1)教师小结:这些表现说明“我”饿了,想吃饭。

(2)学到这里,你认为妈妈真的没有发现“我”变成了一棵大树吗?(不是)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帮“我”改掉不按时吃饭的坏习惯)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后悔,在朗读中表现出妈妈关爱孩子的特点。

4.课件出示第15—2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课文描写了什么?(小动物们发现滴下的水珠,议论纷纷。)

(2)作者为什么要穿插这段描写?(为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3)“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迫切希望别人能理解“我”此时想吃饭的心理。)

(4)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

5.读第21—23自然段,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

(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感受到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我”是从哪里感受到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的?(“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3)“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读出“我”的疑惑和惊喜,读出“我”对妈妈的赞叹)

(4)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三、拓展交流,质疑深探

1.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1)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教学板书]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不想吃饭变成树

妈妈、小动物住进鸟窝

饿得流口水 妈妈最了解我



[教学反思]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母亲是最关心自己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迪迦奥特曼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