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對錄》之“四書對”說之一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清?梁章鉅撰《巧對錄》有“四書”對,即每對上下聯皆源自《四書》。梁章鉅之“四書”對皆選錄自繆蓮仙之《四書對語》,部分對仗乃取字面義。
關鍵詞: 四書對 繆蓮仙 四書對語
清?梁章鉅撰《楹聯叢話》附《巧對錄》,《巧對錄》所包含之對可供詩家參考。
有關梁章鉅之生平,可參閱筆者另文〈談《巧對錄》之易卦卦名對〉。
依慣例對聯上聯最後一字須仄聲,若為平聲,是為破格,宜避免。故二字對最好為仄仄對平平,平仄對仄平,因第一字之平仄可不論,故仄仄可對仄平,平仄可對平平。若仄仄對仄仄,平仄對仄仄,平仄對平仄,皆為失粘,可參閱本文之例。
《巧對錄?卷一》有《四書》對一節,中有詞彙天然成對者,今依《巧對錄》之序而列出各對之原文,並與原文之義作比較。
《巧對錄》曰:
繆蓮仙艮有輯《四書對語》,自二言至八言,不下數百則,亦一時之極思也。今擇其警策者錄之。
繆蓮仙即繆艮(1766 年至 1835 年),字兼山,號蓮仙子,稱火蓮道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即 1766 年。原籍浙江武林人,即今杭州。繆艮有兄弟三人,艮為季。艮之名取自《易》之艮卦,少男之象,合繆艮之排行第三。又因艮為山,內外卦均為山,故字曰“兼山”。繆艮卒於 1835 年,壽 70。
繆艮累試不第,雖為浙江人,但久住廣東,長期在廣州府中任文職幕僚。
繆艮多才,著有《文章遊戲》、《嚶求集尺牘》、《壓線編尺牘》、《四書對語》、《天和閣聯語》、《香艷叢書》等。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及《孟子》。以下所引述之注文乃宋?朱熹所注。
《巧對錄》從《四書對語》中選輯較為警策之對如下:
二言如:
才也﹝平仄﹞;器之﹝仄平﹞。
以“才”對“器”,以“也”對“之”,上為實字及下為虛字,成“實對實”及“虛對虛”。
涉及“才也”一詞見《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下》,其文曰: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閒不能以寸。’
注曰:
無過不及之謂中,足以有為之謂才。養,謂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
“才也養不才”意指有才之人可以感化不才之人,令不才之人受薰陶而成有才之人也。
涉及“器之”一詞見《論語?子路第十三》,其文曰: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注曰:
器之,謂隨其材器而使之也。
“器之”乃指視一個人之才能而加以適當任用之。
熊掌﹝平仄﹞;燕毛﹝仄平﹞。
涉及“熊掌”一詞見《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其文曰: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以上為“魚與熊掌”典故之來源。熊掌又名“熊蹯”,乃為珍貴之傳統食材,屬八珍之一。傳統上熊掌多產於中國長白山,特別是吉林東部。以黑熊、棕熊腳掌為多,為名貴之補食品,貴族階級之人方能享用。
涉及“燕毛”一詞見《中庸章句》,其文曰: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注曰:
燕毛,祭畢而燕,則以毛髮之色別長幼,為坐次也。齒,年數也。
“燕”,同“讌”,列席之次序乃依人毛髮之色以分別其年長年幼,故曰“燕毛”。
本條之“燕毛”乃取字面義,即“燕子之毛”也,“燕子之毛”可對“棕熊之掌”。若取原意之“讌”義,對“熊”則欠工整。
吉月﹝仄仄﹞;凶年﹝平平﹞。
涉及“吉月”一詞見《論語集注?鄉黨第十》,其文曰:
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曰:
吉月,月朔也。孔子在魯致仕時如此。此一節,記孔子衣服之制。蘇氏曰:“此孔氏遺書,雜記曲禮,非特孔子事也。”
“吉月”指月朔,即每月之首日,即初一。依字面義“吉月”乃指行事吉祥之月。
涉及“凶年”一詞見《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其文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故“凶年”者,荒年也,穀物歉收之歲也。“制民之產”指令百姓能創立及保有其資產,令百姓安居樂業,此包括輕徭薄賦、使民以時,分配土地等。
本條可取其字面義相對。
無財﹝平平﹞;有命﹝仄仄﹞。
“無財”一詞見《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下》,其文曰: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
注曰:
“不得”,謂法制所不當得。得之為有財,言得之而又為有財也。或曰:“為當作而。”
不應得之物但得之是為“不得”,不應得之財但得之是為“無財”,“不得”與“無財”均不值得喜悅。
涉及“有命”一詞見《論語集注?述而第七》,其文曰:
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有命”指“有天命”,即所謂命中注定也。不應得之物但仍然得之是為命中注定也,是為“有命”也。
本條可取其字面義相對。“無財”之“財”字屬平聲,破格。
被髮﹝平仄﹞;及肩﹝仄平﹞。
“被髮”一詞見《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其文曰: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注曰:
被髮左衽,夷狄之俗也。
“被髮”形容頭髮不束散亂之貎。“被髮左衽”意指亡國,為夷狄所統治,須隨其俗而“被髮左衽”也。“被”粵音陰平聲。
又《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下》曰: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被髮纓冠”意謂不及束髮冠戴,只繫纓冠於頸際。比喻急於分開同室相鬥之人而無暇整理衣冠。
涉及“及肩”一詞見《論語集注?子張第十九》,其文曰: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牆也及肩”意指“牆之高度及肩”,即人可從牆外“窺見室家之好”。
“被髮”對“及肩”可取其字面義。
父母﹝仄仄﹞;子男﹝仄平﹞。
含“父母”一詞之章節甚多,今錄其數則,如《大學章句》: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中庸章句》曰: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論語集注?學而第一》曰: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集注?為政第二》曰: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集注?里仁第四》曰: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指雙親,亦指廉潔為民之官。
“子男”一詞見《孟子集注?萬章章句下》曰: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禮記》與《周禮》有“五爵”之記述,“五爵”為公、侯、伯、子、男,故子與男乃其中二爵位之名稱,故可對“父母”。
本條之“子男”不可釋作兒子。
仲子﹝仄仄﹞;孟孫﹝仄平﹞。
“仲子”一詞見《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曰: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
注曰:
巨擘,大指也。言齊人中有仲子,如眾小指中有大指也。…言仲子未得為廉也,必若滿其所守之志,則惟丘蚓之無求於世,然後可以為廉耳。
“仲子”乃人名,字面義為第二之子。古有“孟”、“仲”及“季”之說,以“孟”為長,以“仲”為中及以“季”為幼。孟子意指陳仲子乃齊國傑出之人物。
“孟孫”一詞見《論語集注?為政第二》,其文曰: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以上引文之孟懿子,即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孟孫,即仲孫也。
可知“孟孫”乃人名,字面義為最長之孫。故“仲子”對“孟孫”乃最佳之配對。
本條之對取字面義,三子中之次子﹝即“仲子”﹞對最長之孫。
鏗爾﹝平仄﹞;瑟兮﹝仄平﹞。
“鏗爾”一詞見《論語集注?先進第十一》,其文曰: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鏗爾”指聲音洪亮。
“瑟兮”一詞見《大學章句》,其文曰:
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瑟”乃儀表莊重意,並非“琴瑟”之“瑟”。“僩”乃胸襟廣闊意。君子嚴於律己以修養己身,可得莊重之儀表及廣闊之胸襟,此即為“瑟兮僩兮”。
《詩經?第二卷?衛風?淇奧》曰: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本條之對仗不可取字面義,以四書義為準。
舍瑟﹝仄仄﹞;鼓琴﹝仄平﹞。
“舍瑟”一詞見《論語集注?先進第十一》,其文曰: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引文又見上條。注曰:
舍,上聲。希,間歇也。作,起也。
舍,即捨,捨棄也。文義指曾皙彈瑟之聲音漸漸作間歇停頓,最後“鏗”一聲而止,曾皙離開其瑟而站立。
“鼓琴”指彈琴。其詞見《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其文曰: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注曰:
飯,上聲。糗,去久反。茹,音汝。袗,之忍反。果,說文作婐,烏果反。飯,食也。糗,乾糒也。茹,亦食也。袗,畫衣也。二女,堯二女也。果,女侍也。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文意指孟子說舜為平民時,食曬乾之飯及粗菜,似終身如此;及為君後,則穿彩繪之衣服,彈琴作樂,又有帝堯二女侍奉,又似經常如此,無改變其慣常作風。
“舍瑟”與“鼓琴”相對。
摩頂﹝平仄﹞;脅肩﹝仄平﹞。
“摩頂”一詞見《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其文曰: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注曰:
摩頂,摩突其頂也。放,至也。
“摩”,磨也。頂,頭頂也。“摩頂”指磨禿頭頂也。“放”,至也。踵,腳後跟也。“放踵”指磨損腳後跟也。以上引文言孟子評論楊子與墨子“利天下”之態度,楊子自私為我,墨子兼愛容人。
“脅肩”一詞見《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其文曰:
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注曰:
脅,鴣業反。赧,奴簡反。脅肩,竦體。諂笑,強笑。皆小人側媚之態也。病,勞也。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言為此者,其勞過於夏畦之人也。
文意指“脅肩”釋為“竦體”,“竦體”指嚴肅緊縮身體而立,故“脅肩”有緊縮兩肩意。緊縮兩肩並作強笑,此乃小人諂媚之態也,其作為比在酷熱之夏天在田間作業之人還要疲憊。
注意“摩頂”不可對“放踵”,因為“頂”與“踵”同屬仄聲。
父召﹝仄仄﹞;子來﹝仄平﹞。
“父召”一詞見《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下》,其文曰: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注曰:
《禮》曰:“父命呼,唯而不諾。”又曰:“君命召,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言孟子本欲朝王,而聞命中止,似與此禮之意不同也。
先解釋“唯”和“諾”,二字均表示允諾,但稍有差異;急答時用“唯”,緩答時用“諾”。
父親召喚,不答“諾”而答“唯”,表示答之急也,立刻站立並前往父親處聽命,故曰“父命呼,唯而不諾。”君主召喚,人在外不等待車馬前來就先步行見君。兩者意謂對君與父之召喚,迫不及待而趨赴之,以表恭敬也。《禮記.曲禮上》曰: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起”,站立也。立刻前往召喚者之處也。
“子來”一詞見《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其文曰: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又《詩?大雅?靈臺》原文曰: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詩意指開始規劃築靈臺後,百姓戮力同建之,相信不日可成。因百姓如子,聞風齊來協助之故也。
《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上》曰:
樂正子從於子敖之齊。子敖,王驩字。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昔。”曰:“昔昔,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
以上引文之“子來”之“子”指“汝”或“你”,“子來”即“汝來”,“子來幾日矣?”指“你來了多少日?”
本條之“子來”取字面義,有“兒子前來”之意,因“父”對“子”也。
鑽燧﹝仄仄﹞;伐柯﹝仄平﹞。
“鑽燧”一詞見《論語集注?陽貨第十七》,其文曰: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注曰:
鑽,祖官反。沒,盡也。升,登也。燧,取火之木也。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亦一年而周也。已,止也。言期年則天運一周,時物皆變,喪至此可止也。
“鑽燧”指“鑽木取火”也,四季所用之木均不同。春取榆柳,夏取棗杏及桑柘,秋取柞楢,冬取槐檀,若再取榆柳,即表一年已過,若取槐檀三次,即表已過三年,即守喪三年已足。故“鑽燧改火”乃指年月之變遷。
“伐柯”一詞見《中庸章句?第十二章》,其文曰:
子曰:“…,《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詩?豳風?伐柯》曰: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注曰:
《詩?豳風?伐柯》之篇。柯,斧柄。則,法也。睨,邪視也。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猶有彼此之別,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遠也。
以上文意指孔子曰:法道就在人之周圍,只是人不察而已…。《詩經.伐柯》言以斧頭砍伐樹木以製斧柄,其斧柄式樣及尺寸就在身旁。
孔子又云執斧者將樹木砍削成斧柄時,眼睛斜視自己手上之斧柄,覺得所製之斧柄仍有所不足。所以君子以人治人,以至善之人為標準,不斷改進。
鄉原﹝平仄﹞;里仁﹝仄平﹞。
“鄉原”一詞見《論語集注?陽貨第十七》,其文曰: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注曰:
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荀子》“原愨”,注讀作愿是也。鄉原,鄉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汙以媚於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
以上引文“原愨”源自《荀子?榮辱》:
孝弟原慤,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
“原愨”意指恭敬誠實。“愨”粵音“確”,陰入聲。
注意“鄉愿”之“愿”音“願”﹝非“願”字之簡體﹞,仄聲字。所謂“鄉愿”,依朱熹本義,乃指同流合汙以媚於世之人。
“鄉愿”一詞又見於《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其文曰: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注曰:
鄉人,非有識者。原,與愿同。荀子“原愨”,字皆讀作愿,謂謹愿之人也。故鄉里所謂愿人,謂之鄉原。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以為德之賊。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故“鄉愿”乃指外表似忠厚實非忠厚,即似德而非德之人也,故孔子稱之為“德之賊”。
“里仁”一詞見《論語集注?里仁第四》,其文曰: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注曰:
知,去聲。里有仁厚之俗為美。擇里而不居於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又《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上》曰: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注曰:
里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為美。人擇所以自處而不於仁,安得為智乎?
意指鄰里有仁厚之風俗者,誠屬為美事。人擇居而處於不仁之鄰里中,豈可稱為智者?“知”,去聲,同“智”。
以下之詩文涉及“鄉愿”一詞:
宋?蘇籀〈國士一首〉詩曰:
五陵少年銅乳臭,哲肅何甘作牛後。曲合汙世鄉愿徒,俗學聾瞽紛蕪莠。
文士規模正始間,風流可喜未曾有。…
元末明初?李穡〈侍立宮門觀禮?退而志之?其二〉七言律詩曰:
四月淸和正好時,奈何人事尙乖離。每從鄕愿門前過,恐値盧同屋上騎。
天地久長關鳳曆,江山壯麗擁鴻基。自知老境無他念,一片丹心白髮垂。
以下之詩文涉及“里仁”一詞:
中唐?權德輿〈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與衛右丞鄰舍因賦詩寄贈〉詩曰:
上宰坐論道,郊居仍里仁。六符既昭晰,萬象隨陶鈞。
宋?王庭珪〈次韻李世京惠詩〉七言律詩曰:
童稚情親不記春,白頭相見眼猶新。爲文未辦送窮鬼,買宅何妨近里仁。
魯國儒衣原自少,棘門兒戲定非真。斗間縱有衝天氣,樓上應無識劍人。
南宋?周必大〈己未二月十七日會同甲次舊韻〉七言律詩曰:
里仁初不問山川,身健從交換歲年。紅紫丁寧容老圃,丹青點化屬詩仙。
情均鴈序兼鶯友,壽貫犀顱映鶴肩。莫筭酒行徵罰令,一株花下一盃傳。
以下為《巧對錄》原文:
-1-
粵音“限”﹝haan5﹞,寬大也。
斜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