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不吃酸,別來貴州
2023-04-30 | 阅:  转:  |  分享 
  
不吃酸,別來貴州贵州人好像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能吃酸。如果你向一个贵州人问起他对家乡饮食的印象,第一反应大多是:辣。这当然不假。作为最早用辣椒调
味的地区,贵州的辣丰富夺目:什么糟辣椒、辣子鸡、糟辣脆皮鱼、糊辣牛肉……样样都有鲜明的记忆点。但作为一个外来食客,想起贵州,舌尖泛
起的,却是一种曲折徘徊的酸。美食作家要云在体验过各地的酸味之后,反复在他的书《酸食记》里强调:贵州人才是最能吃酸的!还经常拉来吃酸
大户山西来跟贵州比较:中国人大都以山西为醋乡,晋人饮食口味偏向于酸。但是真正把酸作为日常最重要口味的,却是西南的贵州,而且贵州的酸
,酸得透彻,酸得深入人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山西人吃酸,依赖的主要是醋和酸菜,贵州人却能将酸派入日常饮食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
辣是贵州人不能怠慢的调味主咖,那么酸就早已融化进了贵州人的味觉底色。身处其中是觉不出的,但离开之后,那种变化莫测的酸,就会成为勾魂
的诱惑、持久缠绵的乡愁。贵州酸,淹在黔东南的酸汤里。酸汤分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种。红酸汤是用毛辣果(野生西红柿)发酵制成,加腌制好的糟
辣椒调味,酸中带辣,浓郁爽口;白酸汤则是以米浆为原料发酵,酸味中还有稻米的甘香。在黔东南,很多人家会把这两种酸混合,形成一种极具层
次感的混合酸,做酸汤火锅的底料,可涮百味。图 |?小红书@老凯里酸汤鱼相较红酸汤,白酸汤的知名度并不高,因为滋味清淡,还经常引起外
地食客的误会,以为是兑了水。殊不知凯里的苗家,从来吃的就是这种温柔醇厚的酸。因为完全是自然发酵,没有任何人工添加剂,所以虽酸但毫不
刺激。加入当地的木姜子油和青花椒,煮牛肉,低调的酸衬出了牛肉的丰美,一时间酸、鲜、香、厚兼具,是凯里人念念不忘的故乡味道。图 |?
小红书@贵州馆贵州酸,浸在万物皆可搭配的蘸水里。蘸水是贵州的万能佐料,各地各家都有不同的配料和风格。蘸素菜,朴素的食材马上就变得滋
味浓郁;蘸猪蹄,酸辣的主调搭配折耳根,最能解腻;贵州名小吃如豆腐圆子、灌丝娃娃,本来就极有个性,一加蘸水就得到了完全的升华,是妙不
可言、直上云霄的味觉快感。图 |?小红书@吃掉美羊羊贵州酸,酸在每一样最家常的食材里。比如家家户户都要腌的糟辣椒,这种自然发酵的酸
辣,是日常炒菜煮汤锅的佐料;比如酸粉,这里的酸不是酸汤,而是米粉发酵自带的微酸味;比如点豆腐,贵州人不是用卤水而是酸汤,出来的豆腐
韧且多汁……图 |?小红书@胖猪不是胖贵州有一道有名的菜“酸菜炒汤圆”: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两样食物,搭配起来居然意外和谐。你很难想象
,除了贵州人,哪个地方的厨师还会有这样以酸入菜的执念。?贵州酸的精彩,还在它的丰富多样上。除了贵州,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在制酸上
纳入如此丰富的食材、运用如此多样甚至称得上刁钻的手段。以至于外地食客在贵州吃酸,除了美味,还经常能收获一些猎奇体验。在贵州,每个地
方都有自己的招牌酸。黔东南,最有名的是上面所说的酸汤;黔西南,是以兴义为代表的酸笋、酸萝卜;去黔东北,铜仁酸摊、酸汤角角鱼必须要体
验一下;最值得说道的是黔南,有名的独山三酸“盐酸、虾酸、臭酸”,酸在这里已经不再温顺,往臭味和怪味一路绝尘而去,追求的就是味觉上的
冲撞感。图 |?小红书@阿基米虎跟传统制酸腌制的手法不同,独山的虾酸和臭酸是“沤”出来的:把荤素食材长时间放在坛子里,任其腐败酸化
,化成浓稠的汁水。想来也是物资匮乏时代为保存食物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却成了黔南地方刻意追求的美味。虾酸的做法很讲究:小河虾等腐败发
酸后,加入辣椒、醪糟和木姜子,放入坛子再次发酵,制成之后,又酸又臭又辣,成了配火锅炒菜烧豆腐烧肉的万能佐料。臭酸的原料则海纳百川:
猪肉牛肉羊肉、鱼蟹蔬菜,都可以用来制酸。图 |?小红书@阿基米虎怪味是挑战,也是一种吸引:在荔波吃臭酸汤锅,那种惊人的臭味让嗅觉大
呼拒绝的同时,也激发了根植在中国人味蕾里的征服欲。毕竟我们有那么多东西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不亲自尝一尝怎么行?于是在热气腾腾的臭锅
前坐下来,惊喜地发现豆腐白菜之类的普通火锅食材,在这臭汤的洗礼下,居然有了异常饱满的口感。这是贵州酸的欲擒故纵。赞叹之时,火锅雾气
背后,往往有一张贵州老板暗自得意的脸。?贵州的酸是很难被定义的。说到山西酸,人们马上会想到散发着浓香的乌黑陈醋,但说到贵州酸,好像
任何一种酸都是有失偏颇的、不够准确的。从这里,你也能感受到酸跟一座城市的性格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山西的酸,酸得稳重周正,一如那片土地
上勤俭刚劲的人;而贵州的酸,却是可温柔可泼辣,可克制可放飞,酸得千折百回、姿态万千。这酸的背后,是贵州曲折的山地丘陵,是多民族文化
的生命力。图 |?小红书@山宗子的行旅备忘酸在贵州能如此深入,跟贵州的自然条件是有直接关联的。贵州本地不产盐,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
平原的省份,崎岖的地形也很难把盐运输进来。以酸、辣代盐,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还有潮湿的气候,一方面给制酸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另一方面
,制好的酸也有祛湿效果。这么多年月里,这变化多端的热腾腾的酸,陪贵州人走过了崎岖的山路,也走过了无数潮湿的天气。外人看来是神秘,对
日日跟这酸相依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慰藉。图 |?小红书@兰大头而作为一个外地食客,我从来不想穷尽贵州的酸,也从来不要求自己懂得贵州的酸。这都是太徒劳的目标。不如就带着好奇,认真地谦卑地吃,等意料之外的酸打开味蕾的想象力。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