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舒县百科谬误刊正
2023-05-01 | 阅:  转:  |  分享 
  
这是百度百科舒县词条的概括词条的第一句话是“汉时舒国并非独指今舒城县”, 首先纠正一下这句话中的历史常识错误,舒国也包括群舒舒庸、舒鸠之属,
存在于春秋时期,后为楚所灭,秦始皇实现一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置了舒邑,属于九江郡,汉朝改为舒县,属于庐江郡。词条编辑者这么说,
无非是要先入为主,说明舒国不是单指舒城县,言下之意也包括某某县,这里某某县,看过词条的人自然会知道是哪个县。这话从舒国的区域来说没
毛病,便是词条编辑者刻意回避了地理表述的是行政中心,即古人说的治理所在地,舒国和后来舒县、两汉时期的庐江郡的治理所在地俱在舒城,直
到三国魏、吴交战,庐江郡郡治才从舒县徙出,魏庐江郡移治到阳泉,吴庐江郡郡治迁到皖城。 “舒县地域广阔,下辖今舒城、桐乡(今桐城、枞
阳)、怀宁、无为的大部分、鹊尾渚(今合肥三河)”这句描述掺杂诸多主观成分,不够准确严谨,舒县的具体区域无从考证,从史料中可以确定的
是汉朝桐城是舒县的一部分,而同安郡(安庆)、庐州(合肥)在春秋时属于舒国这也是可以确定的。而所谓“无为大部分地区”属于舒县,并没有
史料支撑。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庐江郡包含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沘山、灊、皖、松兹等十二个县和侯国。今
天的庐江和无为分属龙舒、临湖、襄安等县,而非舒县,两汉舒县都是庐江郡的郡治。三国后期至晋,庐江郡移治到阳泉。唐杜佑《通典》:“庐江
(县)梁置相州,汉龙舒县故城在西。故汉庐江郡亦在此。 舒城(县)古舒国也”编辑搜图这里段话想表达的是舒城是龙舒县,仔细分析,问题很
多,我们一个个来说。1,三国时因吴魏战争,出现两个庐江郡,吴庐江郡治(从舒县)移治皖,《元和郡县治》:“舒城县,本舒国,后汉立郡,
徙理皖城。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魏庐江郡徙理阳泉,《晋书》:“庐江郡,汉置,统县十,户四千二百。阳泉、舒
故国有桐乡、 灊天柱山在南有祠、皖、寻阳、居巢桀死于此、临湖、襄安、龙舒、六故六国。”2,这里的庐江意思表达过于笼统,原来的庐江郡
治舒县,因迁移而废弃,毁,无从谈起,战乱年代,毁建再正常不过。舒县从汉时为庐江国到庐江郡的治所,到三国吴魏分置庐江郡,郡治迁移后而
废弃,所谓“毁于战火”并无文献记载。3,这里特地注明“行政中心在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埂”,还标注了引文的链接,笔者很是诧异这么确切的
地址,必然有遗物或文献为证的,于是查看了引文,原来并非最新权威考古发现,也不是有了什么新的确切的史料佐证,均为自媒体人发布于一些自
由平台的文章而已,可信度可见一斑。除了不能同意他们观点——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可靠的文献史料来佐证,但我对他们的坚持不懈的态度还是极为
佩服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4,所谓郡舒,是对春秋时舒国地区偃姓封国的统称,《通志》云:“舒有五名:一曰舒,二
曰群舒,三曰舒蓼,四曰舒庸,五曰舒鸠”;《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杜预注曰: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今庐江南有舒城,舒
城西南有龙舒。”孔颖达注:“舒庸、舒鸠、舒龚、舒龙、舒蓼,其非一也,故言属”,又注云:“今庐州府庐江、舒城二县地皆为群舒地也。”可
见群舒是统称,舒城是群舒之地,庐江也是,合肥也是,桐城也是,词条编辑者但“舒城县,古为群舒(这个群还误写成了郡)”是有意误导不明真
相者顺其意,以为舒城是舒庸、舒鸠中的一个,而非舒县,故而有意不提舒国亦为群舒之一,在后面特意写上“汉置龙舒县”其别有用心更是暴露无
遗。5,词条编辑者引用《辞源》的注释:“舒鸠故城在今舒城县”,舒鸠故城在舒城县界内,这并没有错,舒城是舒县故城,而不是舒鸠故城。6
,词条编辑者为了证明舒城是龙舒又引用了《安徽名人大词典》“舒城县取古龙舒县为名”,其实《大词典》照搬的《旧唐书》里的文字。关于舒城
县名之来源,上面已经引用《元和郡县志》说明过,《旧唐书》是五代人所著,《元志》写于公元806-820年,据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只有6、70年,是唐代李吉甫所著,李吉甫是当时的宰相,哪个更值得采信不用多说。 另外这位编辑者可能没有查阅,或是有意忽略了《旧
唐书》舒城县的上面还有一段:“庐江(县),汉郡名。汉龙舒县地,属庐江郡。梁置湘州,隋复旧也。”庐江县属于汉龙舒县而不是汉舒县,这是
早有定论的。比《旧唐书》成书更早的《元和郡县志》、《通典》也有同样的结论:舒城县,故舒国。但是这些史料,如“舒县”词条的这位编辑者
们,都有意地避而不谈。7,应该补上春秋时舒国8,秦时置舒邑,汉置舒县,均属庐江郡,龙舒并非县,是侯国,《后汉书》永平六年,明帝封楚
王舅子许昌为龙舒侯。词条言“汉置龙舒县”是错误的,这本与舒县无关,词条如此表述,无非配合上文,以证明龙舒是舒城而已。9,“梁设潜县
”,史料中说的是庐江县,而非舒县,更不是舒城,10,“隋为庐江县地”,不知是想说“舒县隋时为庐江县地”,还是“舒城县隋时为庐江县地
”。隋朝舒城县还没有设立,但说舒县为庐江县地是不准确的,也无史料佐证。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刺史竹承构奏请于故舒城置舒城县。《旧唐
书》表述为“析合肥、庐江二县地置舒城县”,意思是从合肥县和庐江各划一部分——具体划多少,并没有说明,只能说明唐朝设置的舒城县的一部
分区域当时归庐江县管辖,至于多少,是哪些地方,无从考证,不等于在置县前,(今天的)舒城地属于(当时的)庐江县。退一万步,今天的舒城
县地,属于当时的庐江县,也证明不了,舒县就是今天的庐江。要知道初设庐江县是在梁天监年间,舒县是早秦汉时即有,南北朝时舒县已废,不复
存在,存在的只是的当年舒县故城及土地,被四周州县分割罢了。后来置舒城县,只是从当时的合肥县和庐江县界划出部分作为舒城县地,重点是“
于故舒城置舒城县”,这句小白也能看懂的话,我再翻译一下,即在原来的舒县老城所在地设立舒城县。图词条编辑者不遗余力地找各种龙舒与舒城
的关系,以证明龙舒就是舒城,以反向得出“庐江是舒县”的结论,为此,后面又举《太平寰宇记》来做证。是的,舒城县界确实有龙舒山、龙舒水
,还有龙眠山、龙头塔、龙津桥等与“龙”有着的地名,这怎么就成了舒城是龙舒的证据?如同说猫科都是猫一样荒唐。词条编辑者又一次避重就轻
,避而不谈《太平寰宇记》中还有这些记载“庐江,(合肥)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七乡,本汉龙舒县地,故城在今县西一百二十里。”
、“龙舒故城,汉为(庐江)县故城,在今县西,尚存。”、“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旧二十乡,今二乡,古舒国地。《汉书》云,庐江六县东即
古舒城,后汉立郡徙里皖城。唐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城置舒城县。”的记载?杜预的原注是:“今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
上面有《左传杜注》截图。词条编辑者将其解释为“庐江(郡)南有舒(县)城(今庐江县城池埂),舒(县)城西南有龙舒”。先不论“舒县城在
今庐江县城池埂”的据人何来,果如其所述,但凡知道地理,不知道也不要发紧,可以自己搜一下,坷坦镇城池埂是古舒县故城,“舒城西南有龙舒
”就无法解释了,所谓舒县“故城”庐江城池埂西南则是桐城,按史料记载,龙舒故城在今庐江之西,而不是西南,可见词条编辑者人是在牵强附会
,生拉硬套。显然杜预所说的庐江并不是现在的庐江,而是今天的合肥,舒城在合肥之南(偏西一点),龙舒故城在庐江县西百二十里,按这个方位
和距离计算,应该在今天的龙河口附近,龙河口在舒城县之西南。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龙舒山龙舒水了,龙舒山在龙河口东南,龙舒水经
龙河口东注入巢湖。 三国时魏、吴均设有庐江郡,魏庐江郡设在阳泉,吴庐江郡治从舒县迁移至皖县,这是有史料为佐的,上面已有说明,这里
不再多说,上图词条编辑者所言,没有任何史料为证,纯粹是个人异想天开而已。 关于庐江县,清人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最为详尽,也最
客观:“庐江城(即今县治。萧梁时始置县于此。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别将徐曼克庐江城,是也。自隋以后,皆为县治。《通典》云:汉
庐江郡在庐江县,误也。胡氏云:文帝初,分淮南为庐江国,在江南,《班志》庐江郡则在江北,盖两汉庐江郡皆治舒。三国时,吴击魏庐江,满宠
曰:‘权舍船二百里,悬军深入,恐其走不及耳。’盖是时庐江郡改治六。孙氏亦置庐江郡,治皖,《三国志》:‘曹操使朱光为庐江大守,屯皖。
吕蒙攻克之,孙权即以蒙为太守。’魏正始中,文钦为庐江太守,营治六安。晋太康三年,以六安县为庐江郡治是也。后并江南,庐江郡移治阳泉。
刘宋移治灊,即今霍山县之废城。齐建元二年复治舒。《隋志》齐庐江郡置于庐江县,与萧子显《志》不合。后魏郡治潜县。隋开皇元年,以韩擒
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或曰庐江在合肥东五十里,梁置合州,因合肥而名,时徙州治庐江,故以庐名州,亦非也。庐江盖因旧郡而名,即合肥耳。
宋高诲曰:‘汉庐江属县十二,若舒、居巢、襄安、皖等,皆在边江及江南一路;九江属县十五,若寿春、逡遒、合肥、历阳等,皆在淮南一路。’
晋改九江为淮南,而合肥仍属淮南。东晋永和三年,庐江太守袁真攻冉魏之合肥,克之,迁其百姓而还,时合肥未尝为庐江郡治。移郡治合肥,自隋
始也。诸家之说多误,因附辨于此。”题外话,试想,当年诸葛恪准备北上取寿春,司马懿驻兵于舒,这个舒若是如词条编辑者所言在坷坦城池埂,
吴军从北崃关过舒城经六安或合肥,可直达寿春,何必绕道坷坦?若在舒城驻军,北上之路断矣。三十年前,无论是宿松、黄梅、九江,还是枞阳、
庐江、铜陵,甚至潜山、岳西北上合肥的,舒城都是必选路径之一。可见当年两汉时舒县的战略之重要性。舒城是故舒县是有史料为证的,本不存在
争议,之所以被制造出争议,无非一些人为争名人而无所不用其极耳罢了。借名人的光环,提升本地的文化底蕴,这也无可厚非,但要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不能为争而争,甚至歪曲历史,这是对古人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负责。结语:舒者舒国,城者都城耳,舒城者,舒国之都城也。从字面也不难看出古人取名之用意,难怪庐江设县在先,没有名为舒城,就不足为奇了,因其地无舒都城也,否则,现在庐江当年就应该叫舒城而不是庐江了。以上是笔者就百度“舒县”词条的谬误,依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所作纠证,因学识有限,难免有疏漏,望老师们依据确实的史料,本着务实求真的思想,不带个人目的地补充或更误,幸甚,幸甚。
献花(0)
+1
(本文系869k12e6gt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