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 ,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 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 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 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 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 。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 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 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 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 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A法B用 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A. “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 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 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 “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 意思相同。D. “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 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 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 浚黄河河道。C. 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 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 用耙浚之,昉从之。14. 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案】10. JNP 11. A 12. B13. (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 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14. 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 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 力。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 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系 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为停止” 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无法自已”的“已”是“停止”,句意: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 平静下来。B.正确。C.正确,“资”,意为供给,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D.正确,“罔”,意为欺骗,句意: 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 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13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2)“属”,通 “嘱”,告诉;“牒”,文书;“从”,听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 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 ’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 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 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 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大绳索,两 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 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 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 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 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 在大名河迂曲开通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 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 水势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 ,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嘉奖了他。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