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湖南省茶陵一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05-04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湖南省茶陵一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1. 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是(????)A. 胶粒直径小于1nmB. 胶粒做布朗运动C. 胶粒带正电荷D. 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71gCl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B. 标准状况下,22.4L15NH3含有
的质子数目为10NAC. 常温下,pH=13的NaOH溶液中OH?数目为0.1NAD. 78gNa2O2晶体所含阴阳离子的总数为4
NA3. 下列各组物质中,均为纯净物的一组是A. 碘酒、干冰B. 石油、液氨C. Na2CO3·10H2O、Na2CO3D. 石
灰石、氨水4. 异松油烯可以用于制作香精,防腐剂和工业溶剂等,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异松油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子式是C10H16B. 能发生加成、氧化、取代反应C. 存在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D. 核磁共振氢谱有6个吸收峰5. 下列实验
装置和应用正确的是(????) A. 图甲可验证镁和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B. 图乙可制备纯净的乙酸乙酯C. 用图丙所示装置吸收尾气中
的SO2D. 用丁装置制备无水MgCl26. 科学家利用四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W、X、Y、Z“组合”成一种超分子,具有
高效的催化性能,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下。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Z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注:实线代表共价键,重复单元的
W、X未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离子半径:Z>YB. W、X、Y三种元素可组成多种酸C. W、Y、Z三种元素中任意
两种组成的二元离子化合物,共有两种D. X与W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一定比Y与W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低7. 下列关于碱金属或卤族元素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A. 碱金属单质都可保存在煤油中B.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卤素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密度依
次增大C. 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均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加热时生成氧化物R2OD. 砹(At)是第六周期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
递变规律,还原性:HAt>HI8. 某反应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其反应热ΔH=?620.9kJ?mol?1。一定条件下
该反应经历三个基元反应阶段,反应历程如图所示(TS表示过渡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E=306.6kJ/molB.
三个基元反应中只有③是放热反应C. 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主要由反应②决定D. 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CO+2NO=N2+2CO29.
某中学一实验小组组装了下列所示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BCD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和四氯化碳实验室制氨气排水
集气法收集 NO除去NO气体中的NO2A. AB. BC. CD. D10. 工业上生产CO是由焦炭和CO2在高温反应而得。现将
焦炭和CO2放入体积为2L的刚性密闭容器中,高温下进行下列反应:C(s)+CO2(g)?2CO(g)?ΔH=QkJ?mol?1。图
为CO2、CO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1min,v(CO)=1mol?L?1?mi
n?1;1~3min时,v正(CO)=v逆(CO2)B. 当容器内的气体密度(D)不变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且D(平衡)D(起
始)<1C. 5min时再充入一定量的CO,a、d曲线分别表示n(CO)、n(CO2)的变化D. 3min时温度由T1升高到T2,
则Q>0,再达平衡时K(T2)K(T1)≈4.711. 下列实验中,由于错误操作导致实验结果一定偏低的是(????)A. 用容量
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的浓度B. 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没有干燥,所测得待测液的浓度C. 用标
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选甲基橙做指示剂,所测得醋酸溶液的浓度D. 滴定管(装标准溶液)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无
气泡,所测得待测液的浓度12. 乙二胺(H2NCH2CH2NH2)是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原理类似于氨。电离方程式为:第一级电离
H2NCH2CH2NH2+H2O?H2NCH2CH2NH3++OH?;第二级电离H2NCH2CH2NH3++H2O?H3NCH2C
H2NH32++OH?。已知pOH=?lgc(OH?)。常温下,向乙二胺溶液中滴加某浓度硫酸溶液,调节pOH的值,测得溶液的pOH
随离子浓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B. 曲线G代表pOH与的变化关系C
. 常温下,H2NCH2CH2NH2的K1的数量级为10?5D. 等浓度等体积的H2NCH2CH2NH2溶液与H3NCH2CH2N
H3SO4溶液混合,所得溶液是呈中性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3. (10分)在实验室中学生用下左图装置制取乙
酸乙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大试管中
加入浓硫酸3mL、冰醋酸3mL(3?g)、乙醇4mL(2.7?g),加入试剂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装置中通蒸汽的导管只能插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方,不插入溶液中,作用是__________,
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试设计另一个装置也能实现上述两个作用,在虚线部分画出该装置简图。 (3)试管乙中的现
象是_______ ,由此可知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 (4)充分反应后,制得乙酸乙酯的质量__
_____________g。 (5)工业用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为原料制取乙酸乙酯,经过的反应类型(按反应顺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4. 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废料含铝、锂、钴,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存在;钴以Co2O3?CoO的
形式存在;锂混杂于其中。从废料中回收金属铝和碳酸钴(CoCO3)的工艺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钴的某种核素含有27个质子,3
3个中子,该核素的符号为 ______。(2)为提高“碱浸”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至少写两条)。(3)“含铝滤液”经
过三步反应和多步操作,可以制得金属铝,第一步反应是通入过量某种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是 ______,第三步反应的反应物是 _
_____。(4)“浸出”是在80~90℃条件下,用硫酸酸化后加Na2S2O3溶液进行反应,产物中无沉淀且只有一种酸根,写出浸出C
o2+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该步骤可用盐酸代替硫酸和Na2S2O3作浸出剂,但缺点是 ______。(5)写出“沉钴”生成
CoCO3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6)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在空气中,将35.7gCoCO3粉末加热一段时间后,余下固体
是含+2和+3价钴的氧化物,质量为23.7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15.
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丙烷脱氢制丙烯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Ⅰ.2C3H8(g)+O2(g
)=2C3H6(g)+2H2O(g)△H=?238kJ?mol?1Ⅱ.2H2(g)+O2(g)=2H2O(g)△H=?484kJ?
mol?1则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C3H8(g)?C3H6(g)+H2(g)的△H为______。(2)图1所示为丙烷直接脱氢法中丙烷
和丙烯的平衡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图中的压强分别为104Pa和105Pa)。104Pa时,图中表示丙烯的曲线是______(
填“ⅰ”、“ⅱ”、“ⅲ”或“ⅳ”)。(3)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3H8,开始压强为pkPa,发生丙烷脱氢制丙烯
反应。①下列情况能说明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填字母)。A.该反应的焓变(△H)保持不变B.气体平均摩尔质
量保持不变C.气体密度保持不变D.C3H8分解速率与C3H6消耗速率相等②欲使丙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填标
号)。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③为提供反应所需热量,恒压时若向原料气中掺入水蒸气,则丙烷脱氢反应的K
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过程中,C3H8的气体体积分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此
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kPa(用含字母p的代数式表示,Kp是用反应体系中气体物质的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平衡分压=
总压×物质的量分数)。(5)利用CO2的弱氧化性,开发了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新工艺。该工艺可采用铬的氧化物为催化剂,其反应机理如图
3所示。图中催化剂为______。该工艺可以有效消除催化剂表面的积炭,维持催化剂活性,原因是______。16. 二甲双酮是一种
抗惊厥药,以丙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如图。回答问题:(1)A的名称是 ______,A与金属钠反应的产物为 ______和 ___
___。(2)B的核磁共振氢谱有 ______组峰。(3)A→B、B→C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4)D中所
含官能团名称为 ______、______。(5)D→E的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6)设计以为原料合成乌头酸()的路线(无机
试剂任选) ______。已知:①R?Br→NaCNR?CN②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解:A.胶体中分散质的微粒大小为1
?100nm,故A错误; B.胶体中的粒子无时无刻不在做无规则运动,但不是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 C.胶体不带电,氢氧
化铁胶粒带正电,因为都带同种电荷,胶粒之间是相排斥的,不易聚集成大颗粒,达不到100nm以上就沉不下来,故C正确; D.胶粒不能透
过半透膜,故D错误; 故选C.本题根据胶体中分散质的微粒大小为1?100nm,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粒时刻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氢氧
化铁胶粒带正电,因为都带同种电荷,胶粒之间是相排斥的,不易聚集成大颗粒,使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稳定存在等知识点来解题. 本题考查了胶体
的一些性质,如布朗运动,分散质的微粒大小为1?100nm,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稳定存在原因带同种电荷,胶粒之间是相排斥的,不易
聚集成大颗粒,不形成沉淀等知识点.2.【答案】B?【解析】解:A.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无法计算转移电子数目
,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15NH3含有的质子数目为22.4L22.4L/mol×10×NA/mol=10NA,故B
正确; C.题目未给溶液体积,无法求算离子数目,故C错误; D.78gNa2O2晶体所含阴阳离子的总数为78g78g/mol×3×
NA/mol=3NA,故D错误; 故选:B。A.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B.一个??15NH3中含有10个质子; C.题目未给
溶液体积; D.Na2O2晶体中含有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
的“热点”,它既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量、粒子数、质量、体积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关系的理解,又可以涵盖多角度的化学知识内容,掌握好以物质
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解答
】A.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是混合物,故A错误;B.石油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故B错误;C.Na2CO3?10
H2O和Na2CO3,化学组成固定,使用纯净物,故C正确;D.氨水是氨气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C。?4.【答案】C?【
解析】解:A.由结构可知,分子中有10个碳原子,不饱和度为3,氢原子数目为2×10+2?2×3=16,故分子式为C10H16,故A
正确; B.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氧化,也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 C.芳香烃含有苯环,不饱和度至少为4,而该有机物不饱和
度为3,不存在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分子中存在6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其核磁共振氢谱有6个吸收峰,故D正确; 故选
:C。A.交点为碳原子,分子中有10个碳原子,不饱和度为3,计算氢原子数目确定分子式; B.含有碳碳双键,具有烯烃的性质; C.芳
香烃含有苯环,不饱和度至少为4; D.分子中存在6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熟练掌握官能团的结构、性质与转化
,题目比较基础,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答案】A?【解析】解:A.Mg和盐酸反应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
U形管液面发生变化,可完成实验,故A正确; B.应该用外焰加热,不能用焰心加热,故B错误; C.SO2和饱和NaHSO3溶液不反应
,应该用NaOH溶液处理尾气,故C错误; D.导气管不能伸入液面下,易产生倒吸,故D错误; 故选:A。A.Mg和盐酸反应放热,U形
管液面发生变化; B.应该用外焰加热; C.SO2和饱和NaHSO3溶液不反应; D.导气管不能伸入液面下。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
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W为H,X为C,Y为O,Z为Na元素, A.氧离子和钠离子的核外电子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
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Z 种元素中任意两种组成的二元离子化合物有NaH、Na2O、Na2O2,共有3种,故C错误; D.X与W组成的化合物为烃,Y与W组成的
化合物为水和双氧水,碳原子数较多的烃常温下为固态,其沸点大于水和双氧水,故D错误; 故选:B。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W、X、
Y、Z,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则W为H,X位于第二周期,Z位于第三周期,Z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则Z为Na;结合图示
可知,X形成4个共价键,Y形成2个共价键,则X为C元素,Y为O元素,以此分析解答。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原
子序数、物质结构、原子半径来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7.【答案】D?【解
析】解:A.Li密度小于煤油,所以Li会浮在煤油表面上,不能用煤油保存Li,可以用石蜡,故A错误; B.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
单质形成的为金属晶体,熔沸点依次降低,密度依次减小,卤素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密度依次增大,故B错误; C.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
,均易与氧气发生反应,除Li外,加热时生成氧化物R2O2,故C错误;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At<
I,则还原性:HAt>HI,故D正确; 故选:D。A.Li密度小于煤油; B.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形成的为金属晶体,卤素
单质形成的为分子晶体,结合晶体类型分析判断熔沸点和密度; C.碱金属除Li外,加热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 D.元
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本题考查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及其性质递变规律,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的灵活运用,明确元素周期律内涵
是解本题关键,注意规律中的反常现象,题目难度不大。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
看图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解答】A.由图可知,△E=(620.9+248.3)kJ/mol=869
.2kJ/mol,故A错误;B.由图可知,反应②和③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C.由图可知,反应②的
活化能最小,反应速率最快,而整个反应的反应速率是由最慢的一步决定的,故C错误;D.由图可知,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CO+2NO=N2+
2CO2,故D正确。?9.【答案】D?【解析】解:A.碘和四氯化碳互溶,不能选图中分液漏斗分离,故A错误; 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
度小,导管应伸到试管底部,故B错误; C.NO不溶于水,应短导管进气排水收集,故C错误;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导管长进短
出可洗气分离,故D正确; 故选:D。A.碘和四氯化碳互溶; 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NO不溶于水;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生成NO。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气体的制备及收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
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10.【答案】D?【解析】解:A.由图可知,1min时CO生成2mol,0~1min,v
(CO)=2mol2L×1min=1mol?L?1?min?1;1~3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故v正(
CO)=2v逆(CO2),故A错误;B.反应容器容积不变,当容器内的气体密度(D)不变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正向气体的质量增加,平衡时混合气密度增大,故D(平衡)D(起始)>1,故B错误;C.5min时再充入一定量的
CO,瞬间CO的物质的量增加,然后平衡逆向移动,CO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故b为二氧化碳,c为CO,故C错误;D.由图可知,温度为T
1时,达到平衡CO的物质的量为2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7mol,平衡常数K(T1)=c2(CO)c(CO2)=(2mol2L
)27mol2L=27,温度为T2时,达到平衡CO的物质的量为4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6mol,平衡常数K(T2)=c2(C
O)c(CO2)=(4mol2L)26mol2L=43,故再达平衡时K(T2)K(T1)=2743≈4.7,故D正确;故选:D。本
题考查化学平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难点是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11.【答案】C?【解析】解
: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由c=nV可知,溶液浓度偏大,故A不选;B.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没有干燥,物质的量不变,溶液浓
度不变,故B不选;C.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选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NaOH偏小,所测得醋酸溶液的浓度偏低,故C选;D
.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得待测液的浓度偏大,故D不选;故选:C。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偏
小;B.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没有干燥,物质的量不变;C.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选甲基橙做指示剂,消耗NaOH偏小;D.
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溶液配制、中和滴定、
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12.【答案】D?【解析】A.a到b的变化过程
中,生成的盐更多,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故A正确;B.第一步电离的k大,c(OH?)大,pOH小,故曲线M代表pOH与的变化关系,曲线
G代表pOH与,故B正确;C.二元弱碱的第一步电离强于第二步电离,当与等于0时,氢氧根离子浓度等于相应的k值,参照pOH的计算,常
温下,d点时,K1=1×10?4.07=100.93×10?5,故C正确;D.H3NCH2CH2NH3SO4为强酸弱碱盐、正盐,与
等浓度等体积的H2NCH2CH2NH2溶液混合,产生(H2NCH2CH2NH3)2SO4,H2NCH2CH2NH3+电离为主,溶液
呈碱性,故D错误;故选D。13.【答案】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 (1)在试管中加4mL乙醇,
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3mL浓硫酸和3mL乙酸。(只要后加浓硫酸;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试剂均可) (2)防止倒吸导气、冷凝 (3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可闻到香味。 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或沸点低)。 (4)小于4.4g
(5)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解析】【解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用乙酸和乙醇作用,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2H5+H2O (1)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密度大于水的,所以应该是在试管中加4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
加入3mL浓硫酸和3mL乙酸。 (2)挥发出来的乙酸和乙醇都是和水互溶的,如果直接插入溶液中,易倒吸。长导管能起导气和冷凝作用。要
起以上的作用,可用竖直的干燥管即可,如图所示(见答案)。 (3)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所以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
,且可闻到香味。 (4)根据所给数据开始,理论上生成乙酸乙酯应该是3g+2.3g?0.9g=4.4g,但反应但可逆反应,所以实际生
成的乙酸乙酯小于4.4g。 (5)裂解气中含有乙烯,乙烯和水加成即得到乙醇,乙醇氧化即得到乙酸,乙酸和乙醇酯化即生成乙酸乙酯。14
.【答案】(1)2760Co?(2)粉碎废料,搅拌(3)?AlO2?+CO2+2H2O=Al(OH)3↓+HCO3? Al2O3?
(4)4Co2O3?CoO+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 氯离子可被Co2O3?CoO
氧化为氯气,对环境有污染(5) 2HCO3?+Co2+=CoCO3↓+CO2↑+H2O?(6)8CoCO3+O22Co2O3+4C
oO+8CO2?【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根据实验目的及
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综合性较强,注意把握物质性质以及对题目信息的获取与使用,难度中等。【解答】
废料用碱液溶解时Al与NaOH反应,过滤得到偏铝酸钠溶液和钴渣;用硫酸溶解钴渣,发生反应:4Co2O3?CoO+Na2S2O3+1
1H2SO4=12CoSO4+Na2SO4+11H2O,得到含有钴离子的溶液,调节溶液pH加入氟化钠沉淀除去锂离子,然后用碳酸氢铵
沉钴,将钴离子转化成碳酸钴沉淀,含铝溶液加入二氧化碳获得氢氧化铝沉淀,发生AlO2?+CO2+2H2O=Al(OH)3↓+HCO3
?,过滤分离后煅烧得到氧化铝,熔融状态下电解,获得Al单质,据此分析回答问题。(1)钴的某种核素含有27个质子,33个中子,该核素
的符号为??2760Co故答案为:??2760Co;(2)为提高“碱浸”效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粉碎废料,搅拌,加热等,故答案为:粉碎
废料,搅拌;(3)结合分析可知,含铝溶液加入二氧化碳获得氢氧化铝沉淀,对应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
↓+HCO3?,过滤分离后煅烧得到氧化铝,熔融状态下电解,获得Al单质,故答案为:AlO2?+CO2+2H2O=Al(OH)3↓+
HCO3?;Al2O3;(4)“浸出”是在80~90℃条件下,用硫酸酸化后加Na2S2O3溶液进行,产物中无沉淀且只有一种酸根,写
出浸出Co2+的化学方程式为4Co2O3?CoO+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该步骤
可用盐酸代替硫酸和Na2S2O3作浸出剂,但缺点是氯离子可被Co2O3?CoO氧化为氯气,对环境有污染,故答案为:4Co2O3?C
oO+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氯离子可被Co2O3?CoO氧化为氯气,对环境有污
染;(5)碳酸氢铵溶液在过程中调整pH,提供HCO3?,使Co2+沉淀为CoCO3,发生2HCO3?+Co2+=CoCO3↓+CO
2↑+H2O,故答案为:2HCO3?+Co2+=CoCO3↓+CO2↑+H2O;(6)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在空气中,将35.7
gCoCO3粉末加热一段时间后,余下固体是含+2和+3价钴的氧化物,质量为23.7g,设剩余的固体为xmolCo2O3、ymolC
oO,则166x+75y=23.7,35.7gCoCO3的物质的量为35.7119mol=0.3mol,结合钴原子守恒可得2x+y
=0.3,解得x=0.075,y=0.15,故产生的+2和+3价钴的氧化物的比例为1:2,煅烧方程式为8CoCO3+O22Co2O
3+4CoO+8CO2,故答案为:8CoCO3+O22Co2O3+4CoO+8CO2。?15.【答案】+123kJ/mol i B
D AD 增大 0.9P CrO3 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脱离催化剂表面?【解析】解:(1)I.2C3H5(g)+O2(
g)=2C3H6(g)+2H2O(g)△H=?238?kJ?mol?1II.2H2(g)+O2(g)=2H2O(g)△H=?484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12(反应I?反应II)计算反应C3?H8(g)?C3H6(g)+H2(g)的△H=12[?238k
J?mol?1?(?484kJ?mol?1)]=+123kJ/mol,故答案为:+123kJ/mol;(2)图2为丙烷直接脱氢法中
丙烷和丙烯的平衡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关系,由于两个反应正向均为吸热反应,所以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平衡均正向进行,丙烷的体积分数
降低,丙烯的体积分数升高,所以曲线ii、iv为丙烷的变化曲线,曲线i、iii为丙烯的变化曲线;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
即压强越大,丙烷的体积分数越大,丙烯的体积分数越小,所以i为1×104?Pa时丙烯变化曲线,iii为1×105Pa时丙烯变化曲线,
ii为1×105?Pa时丙烷变化曲线,iv为1×104?Pa时丙烷变化曲线,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为1×104?Pa时丙烯变化曲线,故
答案为:ⅰ;(3)①A.焓变(△H)只与化学反应有关,所以反应的焓变(△H)始终保持不变,即反应的焓变(△H)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该反应正向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各物质均为气体,所以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是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反应体系中,各物质均为气体,恒容条件下,气体密度始终不变,所以气体密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C错误;D.C3H8
分解速率与C3H6消耗速率相等,正逆反应速率符合反应的计量关系之比,所以C3H8分解速率与C3H6消耗速率相等的状态是平衡状态,故
D正确;故答案为:BD;②丙烷脱氢制备丙烯的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分子数增多,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降低压强均有利于
反应正向进行,所以欲使丙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升高温度,降低压强,故答案为:AD;③丙烷直接脱氢制丙烯反应正向吸热,恒压
时向原料气中掺入水蒸气,反应正向进行,体系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故答案为:增大;(4)由图可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C3H8的
气体体积分数为25%,反应三段式为:?C3H8(g)?C3H6(g)+H2(g)起始量(mol) 1 0 0变化量(mol) x?
xx平衡量(mol)?1?x?xx?1?x1+x×100%=25%,解得x=0.6mol,总物质的量(1+x)mol=1.6mol
,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为1.6pkPa,p(C3H8)=0.4mol1.6mol×
1.6pkPa=0.4pkPa、p(C3H6)=p(H2)=0.6pkPa,Kp=p(C3H6)?p(H2)p(C3H8)=0.6
kPa×0.6kPa0.4kPa=0.9pkPa,故答案为:0.9p;(5)由图3可知丙烷在CrO3的作用下脱氢制丙烯,则催化剂为
CrO3;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脱离催化剂表面,故答案为:CrO3;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脱离催化剂表面。(1
)根据盖斯定律12(反应I?反应II)计算反应C3?H8(g)?C3H6(g)+H2(g)的△H;(2)丙烷直接脱氢反应正向是体积
增大的吸热反应,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丙烷的含量越低,丙烯的含量越高;其它其它条件相同时,压强越大,丙烷的含量越高,丙烯的含量
越低;(3)①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
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变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②丙烷脱氢制备丙烯的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
进行,气体分子数增多,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降低压强均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③化学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
,平衡常数K增大,反之相反;(4)由图可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C3H8的气体体积分数为25%,根据反应三段式计算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
的量和平衡分压,代入平衡常数Kp=p(C3H6)?p(H2)p(C3H8)中计算Kp;(5)由图3可知丙烷在CrO3的作用下脱氢制
丙烯;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盖斯定律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分析计算能力,明确化学平衡
常数计算方法、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方法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只有反应前后改变的物理量才能作为平衡状态判断标准,题目难度中等。16.【答案
】异丙醇或2?丙醇 异丙醇钠或2?丙醇钠或 氢气 1 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 羟基 羧基???【解析】解:(1)A()的名称为异丙醇或2?丙醇,A与金属钠反应生成异丙醇钠和氢气, 故答案为:异丙醇或2?丙醇;异丙醇钠;氢气 (2)B为丙酮(),具有对称结构,核磁共振氢谱有1组峰,故 答案为:1; (3)根据流程图,为氧化反应、B→C为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4)D()中所含官能团有羟基和羧基, 故答案为:羟基;羧基; (5)D与乙醇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6)以为原料合成乌头酸(),需要增长碳链和引入羧基,根据题干流程图中BCD的转化关系,结合已知信息①②,需要将氧化为丙酮后利用②引入溴原子,在利用①和题干流程图中BCD的转化关系,即可引入三个羧基, 故答案为:(1)根据流程图中A的结构简式,结合有机物的命名方法便可写出A的名称为异丙醇或2?丙醇,由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从而推出A与金属钠反应可以生成对应的钠盐,异丙醇钠或2?丙醇钠和氢气; (2)根据流程图,A发生催化氧化生成B,结合B的分子式和C的结构可知,B为丙酮(),具有对称结构,核磁共振氢谱有1组峰; (3)A→B是醇生化成酮的反应,为氧化反应;B→C是酮中的碳氧双键与HCN的加成反应; (4)D为,其中的官能团名称为羟基和羧基; (5)D中含有羧基与乙醇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注意条件是浓硫酸作催化剂并且在加热的条件下; (6)以为原料合成乌头酸(),需要增长碳链和引入羧基,根据题干流程图中BCD的转化关系,结合已知信息①②,需要将氧化为丙酮后利用②引入溴原子,在利用①和题干流程图中BCD的转化关系,即可引入三个羧基; 结合二甲双酮的结构可知,D与乙醇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E为,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关系分析解答。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侧重分析推断能力的考查,注意官能团以及碳链骨架的变化,难度一般。第11页,共1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