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课内阅读(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 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 放下B.但微颔之???????颔:下巴C.尔安敢轻吾射?????轻:轻视D.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射于家圃????????????皆朝于齐B.睨之久而不去???????????公亦尝闻天子 之怒乎C.徐以杓酌油沥之??????????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杂然而前陈者3.下列对选 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置、覆、酌、沥”, 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D.本文故事短小,记 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答案】1.B2.C3.C【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C.句意:你怎么 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 词,在/介词,向;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故选C。3.C.选文 中“睨之”“但微颔之”,为神态描写,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康肃忿然曰”“ 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从盛气凌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转变为“笑而遣之”,表明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这些是对人物 的神态描写;“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为动作描写,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 的度态;“康肃问曰……”“翁曰……”“因曰……”等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故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陈尧咨的自 命不凡、知错就改,卖油翁的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选文并未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 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 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 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 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 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 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 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4.把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5.文末康肃公的笑,有人认为是尴尬的笑,有人认为是会心的笑, 还有人认为是嘲讽的笑,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答案】4.(康肃公)曾经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 久没有离开。5.示例:①我认为是会心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顿悟:熟练是任何技艺达到高水平的诀窍。他赞同卖油翁的说法,以微笑加以肯定 。②我认为是嘲讽的笑。他觉得卖油翁倒油的小技不能跟他高超的箭术相提并论,也不认同卖油翁的说法。③我认为是尴尬的笑。康肃公箭术高超, 引以为傲,却被卖油翁以倒油小技上了一课,这让他很没面子,只能尴尬一笑。【解析】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释担,放 下担子;而,表承接;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叙写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 表现了他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与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的最后 写陈尧咨神态“笑”字,写出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这个“笑”字既表现了陈尧咨从卖油翁的酌油过程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又通过这一神态描写 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认为是心悦诚服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他认可了 卖油翁的说法,用微笑表示赞同。【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 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 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 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 了。(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 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 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上石何??????安求其能千里也B.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D .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B.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判断句)C.帝感其诚。(被动句)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 轻蔑,既傲慢又武断。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9.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 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 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 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 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答案】6.D7.B8.A9.C【解析】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加强反问语气/它,代指千里马; B.顽固/使……巩固;C.苦于,被……所苦/使……劳苦;D.停止/停止;故选D。7.本题考查特殊句式辨析。B.句意:儿子又可以生孙 子,孙子又可以生儿子。并无特殊句式。故选B。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错误,从第②段“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故选A。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与分析。C.由第②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孀妻弱子”来相助正表明愚公移山之举是很得人心的,故选项 “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理解有误。故选C。【点睛】 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 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 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 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 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 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 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 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二、课外阅读(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 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挟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 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 加此!”(节选自《宋史》)【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10.用“/”给下面 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侍 者 殆 僵 仆 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 子。1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0.侍 者 殆 僵 仆/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11.示例: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12.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 :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解析】10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 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而”表示转折,应在“而”前断一处;故断为: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 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还,回去;走,跑。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 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从“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 业肯吃苦;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 。据此概述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 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 ,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 ,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还有父母妻儿,你们可以回去了,报告天子。”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杨业去世后 ,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面小题。欧阳公多谈吏事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更事。既久之, 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更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 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 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 ,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注释]①张芸叟官至 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 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 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任:担任,胜任。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不免有请( )⑵所未谕也( )⑶尝闻此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学者之见先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B.无以遣日??????????????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D.或问之,则答曰???????????不效 ,则治臣之罪(《出师表》)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16.下列属于“亮是 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C.大抵文学止于 润身,政事可以及物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17.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答案】13.请:问询,请教???? 谕:理解,明白???? 尝:曾经14.B15.(那时我)正年轻,不满足于学习,想找来《史记》《汉书》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16 .D17.以苏轼的为官成就表现出欧阳修“多谈吏事”对晚辈的深远影响,从而表明“多谈吏事”(为官之道)的必要性。【解析】13.本题考 查理解文言实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难免有请教。请:请教;(2)句意: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谕:理解,明白;(3)句意:曾 听说过这些话。尝:曾经。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连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可以,介词/按照,介词;C .都是“从”的意思,介词;D.都是“就”的意思,连词。故选B。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 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本题中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方(正当)、未(没有)、欲(想)”要正确理解。16.本题考查理解语句。“亮是当年一言 之报也”的意思是“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结合“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可知这里的“誓言”是指:自尔遇事,不 敢忽也。故选D。17.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句子作用。结合“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可知,句子的意思是“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 自勉”;写出了苏轼听欧阳修“多谈吏事”后,以此自勉,侧面写出了欧阳修为官正直、称职;以此结尾,突出了欧阳修“多谈吏事”对后辈的深远 影响;表明了“多谈吏事”(为官之道)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张芸叟当初到京城游学,求见拜见先达们,每次听欧阳修、司马温公、王荆 公的评论,关于文史最多,只有欧阳修讲了许多为官的事情。久而久之,难免有请教“求学的人拜见先生,没有不想听听修身和作文之道的。现在先 生指教了许多为官的事情,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说:“不能这样看。你们都是当今贤才,以后做官处理政事,就懂得我的话了。大致说来, 文献经典仅限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处理政事则关系到百姓利益。我过去被贬到夷陵做官,那里不是一般人所能生活的地方。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 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没有什么可以消磨时光的,就从架阁上把过去的案卷拿下来,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我发现 那上面颠倒是非的事情,多得数不完,有的把无说成有,有的把曲说成直,违反国法,顺从私情,丧失人伦,戕害公义,真是什么坏事都有。荒远偏 小的夷陵尚且如此,整个天下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仰望苍天发誓,‘从此为官处事,不敢有丝毫疏忽’。至今三十多年,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外 地,担任了重要官位,始终拿这句誓言律已。现在在别人看来,认为我一定是通过诗文提高自己的。在我自己看来,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 当时,老苏父子三人当中,也有人在场,曾听说过这些话。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这是我从欧阳修那 学来的。”(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 ,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 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 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⑤。(选文有删改)【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 子断句,限3处。既 至 吴 淞 从 守 西 炮 台 与 部 卒 同 饮 食 卧 起 以 力 战 相 勖。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 中的意思。(1)性刚果。??????????性:__________________(2)及东炮台陷。????????及:____ ______________(3)弹丸咸集于西炮台。?????咸:__________________(4)曾不少却。?????? ???却:__________________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 即束装起行。(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21.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答案】18.既至 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19.性情,性格。???? 到,等到。???? 全,都。???? 后退,退却。20 .(1)道光壬寅年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2)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 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21.(1)刚毅果敢。(2)忠于职守。(3)忠贞爱国。(4)英勇无畏,不怕死。(5)与士卒同甘共 苦。【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回到吴 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故断句为: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 食卧起/以力战相勖。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性情刚毅果敢。性:性情,性格。(2)句意:到了东炮台陷落后。及:到,等到。(3)句意:枪弹炮弹全都落到 西炮台。咸:全,都。(4)句意:竟然毫不后退。 却:后退,退却。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 词。重点字词有:(1)衅起,挑起事端,引申为战争爆发;假,休假;省亲,回家乡或到远处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束装,整理行装。(2)焉, 哪里;逃,逃避;幸,希望;虑,担心。21.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指出特点,然后再结合内容分析,注意分点作答。 从文中“性刚果”可知,他性情刚毅果敢。“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中止休假,立即收拾行装奔赴战场”可以看出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由“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可知,他忠于职守且与士卒同甘共苦。由“钱金玉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仍然没有后退一步,直至牺牲”表现其英勇顽强,舍身取义。由“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可知,他身边的士兵劝他为老母要保全性命,钱金玉却说拿了国家俸禄就不能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由此可以看出其有气节、有担当。【点睛】参考译文: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当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竟然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钱金玉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大呼“卖国贼害了国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