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 ,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2.公 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 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A.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D.加强了 中央政权组织3.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 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 翠茸裘A.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B.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C.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D.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4.宋代文人 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A.贫富差距缩小B.崇富 观念盛行C.世俗文学兴起D.社会流动加强5.在中国古代,土地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撑。唐代中期,面对均田制破坏带来的财政危机,政府 开始推行(?)A.盐铁官营B.庆历新政C.两税法D.重农抑商6.下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A.三公 九卿B.政事堂C.枢密院D.军机处7.1844年12月,一英国商船对华走私大米320担。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规定:涉嫌走私 的外商,其货物应全部没收,取消在华贸易资格,驱逐出境。但在当时英国驻华领事的“积极干预”下,船主仅缴纳罚金200元而已。这反映出当 时(?)A.清朝闭关政策遭到列强的抵制B.英国企图通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C.中国对外交涉呈现殖民化倾向D.列强严重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 权8.清末废除了科举制,使以前的士绅阶层,有的从事商业,有的投身文化教育事业,有的干起了革命;出现了学绅、绅商、立宪派、革命者等一 批新力量。这些新力量的出现(?)A.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B.动摇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C.使士绅失去了发展机会D.是民主革命发生的根 本原因9.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 ,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10.20世纪60年代,从工厂到农村,从学校到机关,学雷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在雷 锋精神感召下全国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焦裕禄等诸多先进典型。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运动"(?)A.有利于新社会风 尚形成B.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C.改善了社会生活的品质D.促进了广大劳动者整体索质提高11.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 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方谈判代表李岚 清回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这表明当时中国(?)A.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B.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C. 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D.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12.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 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A.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B.宗教势力左右社 会公正C.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D.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 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 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材料二?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 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 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 因子。——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共产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 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同时知道中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时期对农业现 代化的内容变为实行“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中国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好 的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 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 、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黄道霞《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余 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耐得翁《都城纪胜》苏州东 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长洲县志》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 …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 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 全地感觉陌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材料四?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首批14个沿边开放 城市陆续获批——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哪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什么新特点并分别指出其出现的主要原因?(2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其出现的主要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 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并且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5)综 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三、论述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朝印象“面面观”。某校高中学生历 史社团分组寻找材料,准备进行一场关于宋朝历史的拓展学习讨论。第一组:(宋太祖)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 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摘编自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068年)第二组: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新招者聚市井之 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摘编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 年)第三组:北宋末,人口达到一亿多。宋代的垦田面积达到7亿多亩,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商品率达40%,使得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束缚, 进入城市生活。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东京少说有100万人。“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歇,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夜市直至 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城市配备有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东京设置专门的“街道司”,用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综合以上小组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陈述你眼中的宋朝印象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 充分)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 不同,C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2.A【详解】材料中“驰道”“直道” “五尺道”“新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故项错误B;C项说 法错误;中央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中央权力机构,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3.B【详解】依据材料“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早终册礼朝天阙 ,莫遣虬髭染塞霜”,“汉家公主出和亲”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采用军事征讨、遣使、和亲等多种方式,体现处理方式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强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诗歌体现的民族关系,未涉及诗 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材料“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 代实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使得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社会流动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且宋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 距增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崇富观念盛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学兴起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中 “唐代中期,面对均田制破坏带来的财政危机”,可知是两税法,C项正确;A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涉 及范仲淹改革,不符题意,排除B项;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 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为了加强君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秦汉时三公九卿组成主要的中枢行 政机构,与题时间不符,排除A项;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朝时的最高军事机构,与题意 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考查晚清中国对外交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 材料信息可知,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规定,对于走私应“全部没收,取消在华贸易资格,驱除出境”,但最终清政府仅要求缴纳罚金20 0元,结合1844年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我国在对外交涉中呈现出殖民化倾向,C项正确;当时中 国的闭关政策已取消,排除A项;英国走私大米、茶叶与贸易逆差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对英国走私活动的处罚涉及的是中国的司法主权,不是关 税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材料“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出现了学绅、绅商、立宪派、革命者等一批新力量。”可知, 科举制废除后,促使士绅阶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壮大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力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文 化的主流地位,排除B项;使士绅失去了发展机会,表述错误,排除C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主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 项。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2~1911年,“民变”不断发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清王朝的 覆亡,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支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 深,未体现“新政”的缺陷,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据材料“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全 国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焦裕禄等诸多先进典型”可知,雷锋精神感召下出现了诸多先进典型,这说明“学雷锋运动"有利于新社会风尚形成 ,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20世纪60年代,而不是“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只是强调诸多 先进典型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诸多典型的出现,而未表明“促进了广大劳动者整体索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 B【详解】中国之所以拒绝美国提出的合资经营方案,主要是不懂和不敢,这说明当时中国还是受到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说明思想解放 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故选B项;此时中国已经开始尝试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因此“怀有敌视态度”当时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并 不是外交政策,排除C项;根据中国的拒绝态度可知还没有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据题目可知,古雅典 神话中,在法律判决的过程中,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体现出城邦民众的投票对法律判决有很大影响,反映了神话传说也蕴含 着民主观念,C项正确;题目所呈现的司法审判属于希腊神话故事范畴,排除A项;宗教势力在本题中未体现,无法反映出其左右社会公正,排除B 项;题目虽然涉及到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等与血缘伦理有关的案件,但本题信息强调了投票这一民主方式对审判结果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律对血缘伦 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13.(1)主要思想:以诚信为国本、人本;言行一致是基本行为准则;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意义: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2)特点:蕴含着法律精神;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详解】(1)主要思想:根据“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可得出以诚信为国本、 人本;根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可得出言行一致是基本行为准则;根据“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 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得出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意义: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可从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有助 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等方面概括。(2)特点:根据“古罗马的契约精神”得出蕴含着法律精神;根据“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 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得出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根据所学可得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联。14.(1)特点:立足于本国国情; 研究借鉴他国经验;分步骤、阶段进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目标明确。(2)有利条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提高;党和国家的 政策支持;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全球化扩展,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同时知道中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水平有着 巨大的差距”可知,立足于本国国情;根据材料“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可知,研 究借鉴他国经验;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这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可知,分步骤、阶 段进行;根据材料“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可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 每个阶段的目标看,发展目标明确。(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 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水平的提高;党和国家的政策 支持;根据材料“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可知,生产经营方式 变革、全球化扩展,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15.(1)特点:宋朝—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原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生产力提高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明清—出现资本主萌芽原因: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发展(2)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 传统手工业品滞销;自然经济开始解原因: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出,掠夺原材料),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主要原因:实行单 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 省会开放城市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5)启示:经济政策必须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详解】(1)特点:根据“其 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可得出宋朝—市打破时间、空 间限制,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根据“雇人工织”,可得出明清—出现资本 主萌芽。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等。(2)现象:根据“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 ,……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可得出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自然经济开始解。原因:根 据所学可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概括,得出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主要原因:结合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概括即 可,得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格局:根据所学可得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 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 系)。(5)启示:综合以上材料可得出经济政策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 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16.印象:宋朝既有政治稳定、商业繁荣、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的一面,但是又有军事力量薄弱、不能抵御少数民族侵扰、积贫积弱等问题。理由:宋初采取的政治经济等措施使得社会相对安定,第一组材料中“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同时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明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如第三组材料中所述。第一、三组材料来源不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宋朝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第二组材料所述,国防无能,受制于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军队战斗力弱,社会问题突出,民生困苦,财政危机等问题造成国势衰微,最后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组材料从不同角度补充印证,展现历史的复杂和多样,使得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丰富。【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三组材料及宋朝的的相关知识,围绕“对宋朝的印象”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论题”,三组材料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同一时空的宋朝,依据三组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朝既有政治稳定、商业繁荣、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的一面,但是又有军事力量薄弱、不能抵御少数民族侵扰、积贫积弱等问题”。“理由”,可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宋朝的军事制度及影响、宋朝经济社会发展及影响等事件加以分析论证。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