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2
2023-05-11 | 阅:  转:  |  分享 
  
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说教材《克和千克》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
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
,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
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
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
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
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
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
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买一些物品,
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答:饼干重110克,豆油重5千克,妈妈买的苹果重1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
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有多
重,我们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
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
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
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
位。认识感知一克。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
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药包,茶包) (5)掂一掂
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2、千克的认识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
(kg)作单位理解 “净含量”.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糖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砂糖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砂糖呢? 生答:1000克 (4
)用手掂一掂两袋砂糖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砂糖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
秤。 生:台秤。 (6)用盘秤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
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
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
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
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
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
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巩固新知课件展示:1、称物品的重量2、 连一
连。3、找错5、判断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7, 写出体重。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
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