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2023-05-11 | 阅:  转:  |  分享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值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
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休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内容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
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
去阅读许多同类的文章,阅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阅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
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
思的巧妙3.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情境化导入:亲爱的玩家,欢迎来到人生副本游戏,《驿路梨花》游戏副本及游戏地图已经为
您开启完毕。现在您的主线任务是寻找到"梨花",找到真正的"梨花"你就可以回到现实世界。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1949 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
作,《驿路梨花》是他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
驿路梨花》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
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岭里的小茅
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
了这篇文章。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
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
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
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预习检测:标题《驿路梨花》实则出自一首诗,请大家齐读。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
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任务一:梨树林边有茅屋活动:你在前往寻找梨花的
路上,看到了一个林间小屋,请阅读课文8-12段,回答“这一间__________的小茅屋”并说明理由。请你仔细阅读,从文中寻找细节
,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例如: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颜色黑白分明,字体格外醒目,用语礼貌客气,从中看出了“主人”的热情
、细心、体贴。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草顶、竹篾泥墙”看出茅屋简陋。“漆黑、没有灯也
没有人声”看出茅屋有物无人,体现主人对来访者的放心。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应急粮
食一应俱全,还准备了辣子给路人驱寒,可见茅屋的温馨,主人的周到。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屋主人提供的物品帮我们填饱肚子、驱散疲劳,可见贴心周到、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撵”字可以看出“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任务二
:茅屋之主是何人活动:请找出这驿路上都有哪些人,文章是围绕什么核心事物展开故事情节的?1.核心事物:小屋。人物:“我”、老余、瑶族
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
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
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从文中寻找线索,填补表格中的细节。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
复述课文。课文顺序.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
屋。时间顺序: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讲
解顺序、插叙的含义作用)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表达效果。悬念
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误会二:“我们”何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
是主人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凡是为小茅屋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任务三:哀牢山里梨花开活
动:“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勾画文中对于梨花的描写。判断这几处描写中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物梨花1.(第4段)白色梨花
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实写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与希望。为故事情节的
展开作铺垫。2.(第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自然界洁白美
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与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3.(第27段)这天夜里, 我睡得十分
香甜,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梦里的梨花既指自然界中香气四溢
的梨花林,又指哈尼小姑娘是人物梨花。既写出了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写出了姑娘美丽,品性善良。虚实相映,人景相融,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表达了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4.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开”的仅仅是洁白的梨花吗?“处处开”不仅指梨花绽放之盛,更是指助人为乐的精神。任务四:梨花落尽花又开活动
:梨花确有其人,你顺利地找到真正的梨花通关了游戏,但是你却陷入了沉思,内心有股声音愈发响亮:其实,梨花是--------?不仅仅是
自然然界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和助人为乐、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更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及代代相传的淳朴热情、知恩图报的边疆优良民风
。1.总结标题的含义和作用2.那么一直被大家传颂歌赞的雷锋,究竟有哪些经典语录呢?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
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
家着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3.云南的深山中,一座小茅屋,一片梨花林,见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你从游戏回归到现实世界,你能发现身边有不少像梨花一样的拥有“梨花精神”的人吗?作业:请将你身边的“梨花精神”改编成故事要求:①学习文中设置悬念与误会的巧妙构思,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②不少于400字,体裁限定记叙文。板书设计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