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过庭《书谱》中学习书法!
孙过庭《书谱》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书法的本质,?且还从书法实践??给后?以启示,更重要
的是从美学?度告诫?们什么样的书法是美的,其对后?如何正确学习书法有?可代替的作?。
简要归纳?下六点: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发展观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认认为学习书法不能脱离古??盲?跟?时?,也不能拘泥于古
??固步?封,书法应该随着时代发展?注?时代的因???胆创新发展。并且认为这个是“物
理常然”的?然规律。
若在继承前?的基础上,合乎规律,合乎时代就可以做到“?可背羲、献??失违锺、张?尚
?”
?字创?之初,古?写字是出于审美的?意识状态,所以下笔质朴,格调?古。后来随着时代的
发展,书法中的实?成分和艺术成分逐渐分离,供?欣赏的书法艺术逐渐变得华丽?妍媚。这个
是?个?然变化的过程。
正因为“钟,张、羲、献”在“古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审美要求?胆创新,所以才成了“今妍”的
时代代表。
?、平正→险绝→平正的学书?法观
孙过庭认为,对于书法的学习,年?者与年少者各有其特点。他将学习书法分为三个阶段。他提
出“?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书
俱?。”为了阐明??的观点,孙过庭还引?了孔?的话,“五?知命,七?从?。”
其实孙过庭揭示的是书法学习中的?条普遍规律。由平到险,“复归平正”,正是?个螺旋式的
上升过程,也就是哲学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孙过庭认为,“通会之际,?书
俱?”。
??书俱?的原因,就是因为书家已经在主观上达到了“思虑通审、志?平和、不激不厉”之
境。
三、“违?不犯,和?不同”的艺术辩证观
纵观《书谱》全?,可以看出孙过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儒家讲究“中和”,充分体现出中
国古典哲学的辩证?彩。何为“中和”?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中和篇中说:“中也者,?过不及是也;和也者,?乖?戾是也。然中
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
《书谱》中最能体现孙过庭艺术辩证观的著名论断便是“违?不犯,和?不同”。“违”就是变化
多样,“和”就是协调?致。
所谓“违?不犯”,是要在变化中求协调。“违”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犯”。
若是“违?犯”,书法艺术便会变得狂怪。所谓“和?不同”,是要在协调中求变化,避免重复和
雷同。
“违”与“和”的统?,是书法艺术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如何才能做到“违?不犯,和?不同”,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了具有辩证?彩的具体做法,“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润,将浓
遂枯;
抿规矩于?圆,道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间?
?,忘怀楷则。”
也就是说,书家应通过多种?法使?笔、?墨、法度、笔意等达到辩证的统?,从?使书法作品
臻于“和”的境界。
这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四、“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抒情观
艺术是传达艺术家内?感受的媒介。情感的表现是?切艺术共有的特征,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孙过庭把“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作为书法的主要艺术功?,认为书法创作的最?追求是书家借
书法来抒发??的思想情感。
他形象地分析了王羲之的六篇书作来阐明??的观点。他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
《画赞》则意涉瑰奇,《?庭经》则怡译虚?,《太师箴》?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
超;私?诚誓,情拘志惨。”
虽然王羲之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但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觉地实践着书法的
抒情功?。
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可以说,点画不
仅是汉字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书家的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流露。
孙过庭还认为书法肇于?然。他说:“情动形?,取会?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
?然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到?的情感。?在艺术家的眼?,?然环境的情感意味显得更为突出,
外物对艺术家的影响也更为深刻。书家可以借助书法这种艺术样式将?然环境对??的影响表现
出来。
韩愈评价张旭说:“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寓于书。”
可?张旭书法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正是源于天地万物。孙过庭在《书谱》中反复论证书法的抒情
性,可以看出他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识。
五、各体兼通,博取众?的书法融合论
孙过庭推重辨识和兼通各体书法。在孙过庭看来,不同书体都有各?的形质与情性,?这种形质
与情性的表现?法不外乎点画和使转的兼通。学书之?,应明?不同书体的适?范围和审美所
在。
?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
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可以看出,孙过庭强调真草兼通。他以钟、张为例阐明“兼通”的观点,进?上升到整体的?
度,提出学习书法应该融会各体。?中说:“旁通?篆,俯贯?分,包括篇章,涵泳??。”
?说:“篆、?、草、章,??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通,?欲精?密,草贵流
?畅,章务检?便。”后?也有专擅?体的,都不能达到钟、张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各体
兼通,博取众?。
六、“五合五乖”、“意先笔后”的书法创作
论?中说:“??时?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
?合也;感惠徇知,?合也;时和?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遗
体留,?乖也;意违势屈,?乖也;?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阑,五乖
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孙过庭以“五合五乖”之说阐明了书法创作时主客观条件必须融合。
他认为创作时的?态、环境、条件好,才能谓之“合”。“五合交臻”,才能“神融笔畅”。可以
说,孙过庭的“五合五乖”之说已经涉及到书法创作时主体与客体的统?。
这正是学书者不懈追求的境界。孙过庭“意先笔后”思想在?中也得以表现。
?中说:“?不厌精,?不忘熟。若运?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
潇洒流落,翰逸神?,亦犹弘?之?,预乎?际;庖丁之?,不?全?。”这?的“意”是?种创
造审美意向的精神准备,具体??是对?笔和书势的?理把握。
卫夫?《笔阵图》中说:“若执笔近?不能紧者,??不?,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急,意
前笔后者胜。”王羲之《题卫夫〈笔阵图》后》中说:“意在笔前,然后做字。”孙过庭继承了这
种“意在笔先”的思想。
书法作品若要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的境界,“意先笔后”是书家必须要做到的。当然,做
到这?点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书者必须做到“?不厌精,?不忘熟”。
以上是对《书谱》中的艺术主张进?的归纳和总结。《书谱》标志着中国古代书论进?了新的?
度。清代学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评价《书谱》云:“读孙过庭《书谱》,委曲详尽,切实
痛快,为古今论书第?要义。”这部堪称?程碑之作的书论,值得学书者的认真研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