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xw40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桑寄生.docx
2023-05-19 | 阅:  转:  |  分享 
  
桑寄生 Sang ji sheng桑寄生,为中医常用中药。具有养血润筋,補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通络等功效。常用以治疗腰膝酸软,足腿疼痛,风
湿痹痛,肢节不利,血漏胎动,乳汁稀少等症。“寄生”,皆寄生于寄主的枝节处。药用寄生在我国品种繁多。寄生科Loranthaceae植
物有36属,1300余种,我国有11属60余种。常见品种有:钝果寄生属Taxillus植物,全世界约有60余种,我国有15种。如:
桑寄生 Taxillus Chcnensis(DC.)Danser.寄生于多种树上,无一定的寄主。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福建
、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四川寄生 Taxillus sutchuenensisi(Lecomte.)Danser.又名:桑
寄生。常寄生于灌木树上。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区。本品已收入《四川中药材标准》。毛叶钝果寄生
Taxillus nigrans(Hance.)Danser.等常寄生于壳斗科、杨柳科等植物。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江西、安徽、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区。《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梨果寄生属Scurrula全世界约有60种,我国有11种。如:红花寄
生Scurrula parasitica L.常寄生于柚、橘、油菜、夹竹桃等多种植物上。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江西、安徽、
福建、广东等省区。梨果寄生Scurrula philippensis (cham.et Schlecht.)G.Don.又名:广西
桑寄生。主产于广西。离瓣寄生属Helixanthera.全世界约有50余种,我国约有7种。如: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
arasitica Lour.常寄生于油桐、栲属植物。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油茶离瓣寄生H.sampso
ni(Hance).Danser.广西离瓣寄生H.guangxiensis H.S.Kiu.广东、广西称谓茶寄生。鞘花寄生属Mac
rosolen.全世界约有40种,我国有3种。如:鞘花寄生Macrosolen cochinchinensis(Lour.)Van
Tiegh.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福建等。双花鞘花寄生M.bibracteolatus(Hance)Danser.广西又
名杉木鞘花寄生。栗寄生属Kcrthalsella.全世界约有25种。我国只有一种:栗寄生Kcrthalsella japonica
(Thunb.)Engl.寄生于栎树、冬青树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四川称谓寄生苞。槲寄生属Viscum。我国有
10种。如:槲寄生Viscum coloralum(Kon.)Naki寄生于梨树、榆树、桦树等。分布于东北、华西、陕西、甘肃、四川
、云南、湖北、河南等省区。扁枝槲寄生V.articulatum Burm.f.分布于广东、关系、云南、四川等。枫香槲寄生V.lig
uidambaricolum Hayata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华南、华东地区。棱枝槲寄生V.diospyrcsicolum
Hayata.分布于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台湾亦有。瘤果槲寄生V.ovalifolium DC.分布于广东、关系、云南。.
.....桑寄生,在古代文献中,始载于《诗经》。《诗·小雅·頍弁》第一章(.293):“有頍[1]者弁[2],实[3]维[4]伊[
5]何[6]?尔[7]酒既旨[8],尔殽[9]既嘉[10]。岂[11] 伊[12]异人[13],兄弟匪[14]他。茑[15]与女萝
[16],施[17]于松柏。未见君子[18],忧心奕奕[19]。既见君子,庶几[20]说[21]怿[22]。”注释:[1]有頍:“
頍”,读kui音亏。古代用以束发固冠的发饰。毛传:“頍,弁貌。”陆德明释文:“頍,著弁貌。《说文》云:‘举头貌。’”陈奂疏:“頍者
,非形容皮弁之云完,乃形容其戴弁之完。举头与戴弁义同。”明·郑若庸《玉玦记·戴发》:“堂堂頍弁英雄汉,好施巾帼比红颜。”“有頍”,
即頍頍,形容皮帽子顶上尖尖有角的样子。[2]弁:读bian音变。古代的帽子。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古代言礼用冕,常礼用弁。
毛传:“弁,皮弁也。”皮制的帽,是古代一般贵族所戴。《诗·大雅·丝衣》(P.389):“丝衣其紑,载弁俅俅。”[注释:丝衣:丝织祭
服。紑(fou):洁白鲜明貌。载:叚借为戴。俅俅:冠饰美丽的样子。][3]实:通“是”。[4]维:表示判断,相当于“为”、“是”、
“乃”。《诗·小雅·无羊》第四节(P.249):“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唐·柳宗元《天对》:“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梁启超《新史学》:“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5]伊:语中助词,无义。[6]何
:疑问,何。[7]尔:指请客的周王。[8]旨:味美;美味;美好。《说文·旨部》:“旨,美也。”《诗·小雅·桑扈》第四节(P.290
):“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彼交匪敖 ,万福来求。”[兕觥(sigong):牛角酒杯。觥(giu):弯曲的样子。旨酒:美酒。思:
语助词。柔:指酒性温和。交:通“傲”。匪敖:不傲慢。][9]殽:同“肴”。读xiao音淆。肉:菜肴。《广雅》:“肴,肉也。”清·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殽,叚借为肴。”《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一章(P.296):“笾豆有楚,殽核维旅。毛传:“殽,豆实也
。”郑玄注:“豆实,葅醢也。韭谷而食之曰殽。””[10]嘉:美;善。《尔雅·释诂》:“嘉,善也。”《说文·壴部》:“嘉,美也。”《
诗·豳风·东山》第四章(P.200):“其新①孔②嘉③,其旧④如之何?”郑玄筏:“嘉,美也。”[注释:①新:指新婚。②孔:甚,很。
③嘉:美酒。④旧:通“乆”。指乆别](释文:新婚夫妇真美满,乆别重逢该怎样][11]岂:难道[12]伊: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常与“
匪连用”。《诗·小雅·蓼莪》(P.27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孔颖达疏:“我不精识视之,以为非此物,反谓之是彼物也。”[13]异人:外人;别人。[14]匪:通“非”。[15]茑:读niao音了
。即茑萝。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茑萝Ouamoclit pennata(Lam.)Boj.全草入药。又名:翠翎
草、锦屏草。各地均有栽培。[16]女萝:又名寓木、宛童、茑木。为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桑寄生Loranthus pa
rasiticus(L.)Merr.《尔雅·释木》:“寓木,宛童。”晋·郭璞注:“寄生树,一名茑。”《说文·艸部》:“茑,寄生也从
草,鸟声。《诗》曰:“茑与女萝。”樢,茑或从木。”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P.304):“桑上寄生.......一
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
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17]施:依附;附着;加上。宋·陆游《雪中寻梅二首》之一:“楚人原未知真色,施粉
何曾太白来。”[18]君子:指周王。[19]奕奕:心神不定的样子[20]庶(shu)几:差不多。《玉篇·广部》:“庶,庶几,尚也。
”《正字通·广部》:“庶,近也;又庶几,近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何晏注:“言回庶。几圣道。”《史记·五帝本纪》:
“尔其庶矣!”司马贞索隐:“言汝猶当庶几於又悌之情义也。”《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庶可有济。”[21]说:读yue音月。通“悦”
。高兴;喜说。《说文·言部》:“说,说释言。”段玉裁注:“说释,即说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广韻·薛韻》:“说,喜也,乐
也,服也。”《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诗·召南·草虫》第二节(P.18):“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
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gou音够,遇见)止,我心则说。”[22]怿:读yi,与“悦”同义。“怿”的简化字。乐;喜悦。
《尔雅·释诂上》:“怿,乐也。”《说文新附·心部》:“怿,说也。”《诗·大雅·板》第二节(P.342):“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毛
传:“怿,说也。”“悦怿”:欢喜。桑寄生常见异名:桑上寄生,寄屑(《神农本草经》),茑、女萝(《诗经》),寓木、宛童(《尔雅》),
寄生树(《尔雅》郭璞注),桑耳(《新修本草》),寄生草、冰粉树、蠹心宝(《滇南本草》),茑术(《本草纲目》),寄生、四川桑寄生(《
四川中药志》),毛叶桑寄生(《华北树木志》),毛叶寄生(《中药治》),四川寄生(《云南种子植物名录》),杂寄生(《四川洪雅中草药名
录》),寄生子(《眉山中草药资源》)。桑寄生药名考释:桑寄生最早记载于《诗经》,原名:茑、女萝。桑寄生入药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原名:桑上寄生。王代·韩保昇《蜀本草》载:“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而
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故有桑寄生之名。《诗经》载:“茑与女萝,施于松栖。”《毛传》:“茑,寄生也。”《本
草纲目》:“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木上,故曰寄生、寓木、茑木。俗呼为寄生草.......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
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王念孙《疏证》:“《说文》云:茑、或从木作樢。寓木,故从木耳。樢之言 也。《
方言》 ,依也。郭璞注:谓可依倚之也。依倚树而生,故谓之樢矣。”《说文·草部》:“茑,寄生也。从草,鸟声。《诗》曰‘茑与女萝。’樢
,茑或从木。”桑寄生在桑上侧生之物,乃名桑耳。寄生植物之于寄主,宛如孩童依附于父母,故称宛童。本草文献对桑寄生的认识:《神农本草经
》(P.42):“桑上寄生,味若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痛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其实明目。轻身通神。一名眉屑,一名寓木,
一名宛童。生川谷。”本经要义:桑上寄生:凡“寄生”者,皆寄生于寄主的茎干、枝节处,由此抽茎而生。《神农本草经》将“桑上寄生”列于上
品。现今药用寄生品种众多,我国南北各地均产。产于东北、华北者习称“槲寄生”,又称谓“北寄生”;产于南方地区者,习称“桑寄生”,其临
床性效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桑寄生不等于桑上寄生。味苦平:全国统编教材《临床中药学》、《中国药典》载: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归
肝、肾经。腰痛:“腰”,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腰部为经脉所经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
腰而上。)“痛,疼痛,痛楚。《说文·病部》:“痛,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P.227):“足太阳脉令人腰
痛,引项脊尻[1]背如重状.......解脉[2]令人痛,痛引肩,目 然[3],时遗溲......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
”腰为肾之外候,凡因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肾气亏损,或因感受外邪、外伤等致腰部经络循行受阻,均可发生腰痛。小儿背强:“背强”,背部经
络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即为强背。“小儿强背”,指小儿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所致之背强。寄生入肾,善补肝肾,故《本经》言:主小儿背
强。安胎:胎儿对母体而言,犹如寄生与寄主。母体属胎儿所寄生。根据中医同气相求之理论,桑寄生具有安胎作用。轻身通神:言其桑寄生的補益
肝肾作用。肾气足,肝血旺,则身体强健。故《本经》言:桑寄生能“轻身通神”。注释:[1]尻:读kao音考。指臀部[2]解脉:指足太阳
经分散在左膝关节后的小血络。[3]??然:“?”读hang音杭。目不明。《玉篇·目部》:“? ,目不明。”《集韻·唐韻》:“? ,
目不明也。”《黄帝内经素问》卷七·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肋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補
之。”“??然”指视物不清的样子。《名医别录》(P.62):“桑上寄生,味甘,无毒。主治金创,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
下乳汁。一名茑。生弘农桑树上。三月三日採茎、叶,阴干。”《本草经集注》(P.254):“桑上寄生,味苦、甘、平,无毒。......
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於松上。方案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类猶是一般,但根津所固处为异。法生树枝间,寄根在
枝节之内,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华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今处处皆有,以出彭城为胜。世人呼皆为续断用之。案《
本经》续断别在中品药,所主治不同。豈只是一物,市人使混乱无复能甄识之者。服食方云是桑檽,与此说又为不同尔。”按:《神农本草经》(P
.29)所载续断,无植物形态描述。但按陶弘景所言:“续断,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桑上寄生。”《本草经集注》P
.282应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Nakal.为是.《图经本草》(P.307):“桑寄生,出弘农山谷
桑上。......凡槲、榉、柳、水杨、枫等上,皆有寄生,惟桑上者椹用。然殊难辨别,医家非自采不敢用......郭璞云:寄生,一名茑
。《诗·颇弁》云:茑与女萝。”《本草纲目》(P.1250):“此物寄寓地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茑木。俗呼为寄生草。东
方朔传云:在树为寄生,在地为蒌薮[1]。......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2];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3]。其子皆相似
。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注释:[1]蒌薮:读loushu音楼暑。用茅草结成的圆圈,放在头上作顶东西的垫子。《汉书·杨恽传》:“我
不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窭数者也。”[2]即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3]即槲寄生Vi
scum coloratum Nakal.或扁枝槲寄生V.articulatum Burm.f.名著论选: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
神录》(P.90):“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其性与桑相近,故亦能驱风养血。其生不着土,资天气而
不资地气,故能滋养血脉于空虚之地,而取效更神也。”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中国中医药名版社;2008年版):“寄生感桑气而寄生枝节
间,生长无时,不假土力,夺天地造化之神力。主治腰痛者,腰乃肾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精之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小
儿肾形未足,似无腰痛之证,应有强背痛肿之疾。寄生治腰痛,则小儿强背痛肿,亦能治之。充肌肤,精气外达也。坚发齿,精气内足也。精气外达
而充肌肤,则须眉亦长。精气内足而坚发齿,则胎亦安。盖肌肤者,皮肉之余。齿者,骨之余。发与须眉者,血之余。胜者,身之余。以余气寄生之
物。而治余气之病,同类相感如此。”清·黄宫绣《本草求真》(P.16):“桑寄生专入肝肾。感桑精气而生,味苦而干,性平而和,不寒不热
,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補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補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
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藉此以为主治乎。第出桑树生者真。须自採,或连桑叶者乃可用。和茎叶细剉阴干,忌火,服则其
效如神。若杂树所出,性气不同,恐反有害。”经药经方案例: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P.166:“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
腰背痛者,皆猶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独活三两,寄生、杜
伸、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右(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温身勿冷也。功能:祛风除湿,止痹痛,补益肝肾,补血。主治: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痹不
仁,畏寒喜温。方义:方中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芍药、川穹和营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脾正旺而邪
自除;独活、细辛入肾经而搜风蠲痹,使邪外出;肉桂入肾经血分,去寒止痛;秦艽、防风祛风邪,行肌表,且能胜湿。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
兼顾。别离散(《杂病源流犀烛.臟腑门》卷六方)别离散方:桑寄生、白术、天雄[1]、肉桂、干姜、茜根、茵芋[2]各五钱,细辛、菖蒲各
二钱。共为未,每服二钱,空腹白汤送下。功用:养血安神,疏利肝胆。主治:夜多异梦。若热者,去天雄、干姜、肉桂、加知母、黄杨各三钱,当
归、生地黄各五钱。方义:《沈氏尊生书》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说明心胆俱虚之人,由于心神不安,善惊易恐,故夜多异梦。方
中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补肾补血之要药。石菖蒲开窍宁心(《重庆堂随笔》载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恬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宮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天雄、肉桂、干姜为回阳救火之品,且干姜可通心气。茵芋辛
温有毒,可除五藏邪气;细辛祛风散寒、开窍,益肝胆并宣泄郁滞结气,白术和中益气,助天雄为除寒湿圣药;茜草根通经脉又能益精。诸药合用,
补心安神开窍,疏泄肝胆节气,以导引散失之阳气,断离梦扰之纷纭,从而达到消除睡眠障碍。方名释:“别离散”主治夜多异梦,因服用本方后,
有离别异梦之功效而故名。“别离”即“离别”。有分别、离析之意、《广韻》:“近曰别远曰离。”《楚辞·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
兮新相知。”诗中所言“别离”,就是指分开之意。“梦”,张景岳云:“阴阳之逆而为梦。”张景岳在其《类经》第十八卷·疾病类第八十五梦寐
淫邪发梦篇(P.606):“夫五行化,本自无穷额,而梦造于心,其原则一。益心为君主之宜,神之名也。神动于心,则五藏之神皆应之,故心
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第心帅乎神而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夫人心之灵,无所不至
,故梦象之奇,亦无所不见,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异梦者,即奇妄之梦,《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四·方盛衰论篇第八十(P.568):“
是以少气之厥逆,则令人妄梦,其极至迷。”(王冰注:“气之少有厥逆,则令人妄为梦寐。其蕨之盛极,则令人梦至迷乱。”)[经文释义:如果
是气虚损不足引起的厥病,则会使人噩梦纷纭,严重的甚至产生神智迷乱的现象。] 是指乎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发生厥逆,则心肾不交,而精神散越
,故为妄梦。若其至极乃令人迷乱昏昧也。《黄帝内经灵枢》卷七·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P.295):“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
淫于藏,则有余内,不足于外......”。《灵枢》提出的“淫邪泮衍”之梦,是一种变幻无穷的奇邪之梦。这此梦均属“异梦”。孙思貌在《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P.233):“心主神,神者,五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
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
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梦责之于心神也。现代对梦的认识: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的一部分没有完全停止活动,或感受其它激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
活动。如梦魇(yan音掩),睡眠时,因梦中受到惊吓而叫喊,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人睡眠做梦为常事,然或多、过奇、过异、
过恶之梦,则应为疾病。宋代医家张杲在《魇不寝》中云:“人眠则魂魄外游,邪鬼所魇,屈其精神,弱者魇则乆不能寝,乃至气绝。”该方能使异梦、噩梦从“梦境”中别离出来,本方为散剂,故以“别离散”为方名。临床中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寄生品种繁多复杂(主要是其寄主复杂),只有寄生于桑树上者才是真正的桑寄生或桑上寄生(实际上国内已很少见有),生于其他树上者,统称为杂寄生。2、植物分类学上的“桑寄生”,与传统中医临床用药之寄生不是同一种药物;桑上寄生有多种寄生,包括桑寄生、槲寄生和扁枝寄生。笔者在高原藏族地区进行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和采集到在同一株桑树和桃上同时有桑寄生、四川寄生和槲寄生。笔者认为:桑上寄生不一定(或不完全)是桑寄生。3、临床上服用桑寄生发生之不良反应,不是桑寄生药物的问题,而是其寄主有毒,导致所用桑寄生有毒。如有毒植物马桑Coriaria nopalensisi Wall.为寄主之桑寄生有毒,不能使用,应引起注意。4、全国统编教材《临床中药学》与《中国药典》同步。把桑寄生归类为“祛风除湿”类。而历代医药文献对桑寄生之祛风除湿作用论述并不多见,而《备急千金方》中之“独活寄生汤”中之寄生,亦并不单是祛风除湿作用,应解读为“补肝益肾”。我们认为,桑寄生应归类于补肝益肾之补虚药类为宜。
献花(0)
+1
(本文系txw4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