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孔老相会在兖州之探考晋辅
2023-05-20 | 阅:  转:  |  分享 
  
孔老初会在兖州之探考“孔子见老子”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又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均
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事后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广为流传:“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
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汉画像石中“项橐三难孔子”,孔子拜项橐为师的典
故,也是千古美谈。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友人许寿棠信中指出: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数次向道家创始人老子问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笔,是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两人的会晤,为
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留下了两个伟大思想碰撞的光辉。孔子问礼老子,发生在公元前的周朝春秋时期,翻阅中国古代典籍,有关孔子向老子问
礼的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史记》有两处,《庄子》中则有五处。有关问礼的次数,历史学者存在很大
分歧,少者3次,多着四五次、七八次。两位圣贤之间有感情,有互相崇拜,多次问礼也包含互相切磋、互相增进的过程,也可为师承关系,问礼不
是简单的两大学问家简单的历史会面,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儒道两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影响着中国历史的
发展进程,同时,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就足以说明两者的文化影响力。根据史料记载,后学认为孔
子见老子第一次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年龄是十七岁,地址在兖州。后学之根据是:史料记载第一次相见就是孔子自己所讲在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
岁时在鲁国的巷党,二人相见,而谈礼学。《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孔子适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耶?”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
?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
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
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
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据史记
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点在巷党(今山东境内)。其时,因为周王朝内部矛盾,老子受到陷害,被免去守
藏史(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之职后,游历各国。当他来到鲁国时,恰逢他在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
礼的人,就请他去帮助安排丧事。出殡那一天,年仅17岁的孔子也去了。因为他有时也担任丧祝,也就是帮助办理丧事,所以也被邀助丧。这一天
送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老子立即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
,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按吩咐去做。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
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应该继续前进为好。老子便对孔子说:“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
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见日出才赶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而赶路的,只有罪犯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
。日食的时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殡
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老聃在鲁公元前535年至公元前530年。老子老聘大约在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在东周
王朝任史官(当先做“太史”而后为“柱下史”)。大概于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初遭受周王朝当权贵族的迫害,被面去守藏室史,出游于
鲁国,公元前530年被周王室召回复任。在鲁期间的民间传说也很多鲁国都城北石门山就有老子讲学之说。老子是精通周礼的史官,在其思想发展
的前期(即在骓邑王城做史官阶段及其前),他精通周礼并恪守周礼。“礼”是指奴隶主贵族阶级或封建领主阶级社会中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礼
仪习俗的总称。是社会活动自身的产物。“礼”源于祭祀。最初是敬神求福或祭祀先祖的仪式活动,(说文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巷党与项橐在兖州关于“达巷党”,历来有多种解释。据查阅有关鲁国资料,除了负瑕邑今兖州的达巷党以外,鲁国境内没有
别的县有巷党这个地名。由此推论,巷党很有可能就是达巷党的前名。巷党的解释:?犹乡里。《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
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一说,巷党为鲁地名。清人钱坫则认为:“达者,巷党名。‘巷党’二字连读。”(《论语后录》)清人翟颢认为
《礼记·曾子问》“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 中的“巷党”,“或即一地”。(《四书考异》)而清人刘宝楠则认为“亦未必然”。(《论语正义》
)康有为的见解更是与众不同,他“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王元化《达巷党人》)党,是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五家为邻,五
邻为里,五百家为一党。是古代根据人数来划分的行政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何宴《
史记集解》说:“郑曰:‘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皇侃义疏也说:“此党名达巷。”《论语·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
学而无所名”,关于“达巷党人”《史记·孔子世家》在“达巷党人”之下有“童子”二字,有人说此童子即项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及《
说苑》都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汉董仲舒《上汉武帝疏》曰:“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无)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者
也。”孟康注:‘达巷党人,項橐也。’”王先谦补注:“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皇甫谧《高士传》:“达巷党人,姓
項名橐。”古有“项囊七岁为孔子师”之说,孔子就是在这里见到的项囊。而在国外,则有人把“达巷党人”翻译成了“无知的乡下人”,(王元化
《达巷党人》)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战国策》、《淮南子》、《论衡》等也有类似记载。古代蒙书《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的话。项橐是古代著名的聪明儿童。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达巷地方做堆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不避孔子之车。
孔子弟子责之,他说:“人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从古自今,只有车躲城,岂能城避车?”孔子看项橐小小年纪却说得头头是道,
那认真的样子十分有趣,便真地令弟子绕道而行。孔子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不料项橐不假思索,对答如流
。例如孔子问:汝知何山无石?河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道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
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事?何人无字?项橐答道: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雨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
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馀,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说“后生可畏也”,又对弟
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周围的百姓们看孔子这样谦虚好学,也对孔子肃然起敬,据说《论语·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
学而无所名”,指的就是这事。关于达巷党的具体位置,多数典籍都没有实指,一般的《论语译注》中也没有注出,即便是注也语焉不详。杨伯峻《
论语译注》是这样说的:“《礼记·杂记》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的话,可见‘巷党’两字为一词,‘里巷’的意思。” 《礼记·杂记》应为
《礼记·曾子问》。来可泓《论语直解》则是这样注的:“达巷党:达地的一条里巷。达:地名。”等于没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一统志
》说:“达巷在滋阳县西北五里,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可他接着又说:“滋阳,今属兖州府,此出方志附会,未可信也。”又给否定了。他所说
的方志,应该指的是清康熙年间版《滋阳县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达巷在滋阳县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
。”《说苑》载,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指今达巷里其发迹之地。达巷在今兖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今汶上)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
,所以党人有“大哉孔子”之语。后人因志其地曰“达巷党人里”。“达巷党人里”的石碑《滋阳县乡土志》记为“滋阳知县夏晓春立”,清末尚存
。达巷党正位于从曲阜到中都(汶上)去的中途,孔了曾任中都宰,那里是必经之地。所以清代人金埴在《巾箱说》一书中说:埴之汶上有句云:“
为向鲁门取官道,可以达巷向中都”。金埴的父亲曾任郯县知县,康熙末年的兖州知府金一凤又是他的族祖(年在兖州发现的天下第一剑就是金一凤
所铸)。金埴对兖州十分熟悉,他这种看法,应是有根据的。今兖州城西北的旧关村,曾有过一幢石碑,上镌“达巷党人里”五个大字。那里是达巷
党旧址,相传是孔子师项橐的地方。对于清康熙年间刊行的《滋阳县志》中关于“达巷党”的论述,不能完全视为“附会”。其中所说的“达巷在滋
阳县城西北五里”,指的就是现在的旧关村。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今山东省汶上县),他的家仍在曲阜,所以他经常往返于中都与曲阜之间,而
兖州则是必经之地。在这里他经常被村民挽留,给大家讲讲课。因此便有了这里的人发出了对孔子的赞赏。从语气看,达巷党人不是亲口对孔子说的
,而是通过别人转达的。而孔子“闻人美之,承以谦也”,因而说了“执御”的话。旧关村碑。上面写着“旧关”两个大字,字的下方是汉语拼音,
落款是:“兖州县城关乡人民政府立,兖州县地名委员会监制,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九日。”背面是碑文,“此处原称达巷党,历史悠久。孔子为中都
宰,曾往来憇息于此。又为仲尼师项囊处。南北朝时,兖州治瑕丘城,由古城移今址,此处为西关。明初城南扩,西关南移,此始称旧关。”由此可
知, 旧关村为古达巷党遗址。据现代考古发现,达巷党是春秋时期鲁国负瑕邑(后为兖州)的一个大村镇,是鲁国通往燕、赵、魏、齐诸国的必经
之地。达巷党的面积也比今天的旧关村大得多,大概东起今兖州城西护城河,西至牛王村村东的一片高地,南至兖州西关,北至黄土岗。东西长约1
000米,南北长约700米。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十室九空,大多数古村庄都已消失了,明朝政府连续多次向兖州等中原地区移民,
若干年之后许多古村又被重新命名,而达巷党这个地名仍然被沿用。明清两朝,朝廷在达巷党设铺递名曰“达巷铺”。明万历元年(1573)《兖
州府志·古迹志》载:“达巷党人里,在府城西北二里,有碑石。”清光绪十二年(1866)版《滋阳县志·古迹志》也记载:“达巷在旧关庄,
路东有碑,曰‘达巷党人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元英撰《滋阳县乡土志》卷四注有立碑之人和年代:“达巷,有碑勒‘达巷党人里
’五字。雍正十年(1732)知县夏晓春立。”据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夏晓春传》记载:夏晓春,字鹤泉,江苏高邮人,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起任滋阳知县。夏晓春任滋阳县令时间比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记载晚近四十年,可见周记述有误,从府县志记载看,立碑时间应更为
久远,抑或前碑已毁,清人又重新补立。《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兖州文史资料》、《兖州县志资料》中都将旧关村达巷党遗址列为“名胜古迹
”、“古城邑考”之一。在第四期《兖州县志资料》(1986)“兖州县古城邑考”一文中,也记有“达巷党遗址”。文章说,“兖州西城有一个
古老的村庄,名叫旧关,该村庄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叫达巷党……”1989年版《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地图部分《兖州古今地名对照图》中,旧关
位置上标有黑体字“达巷铺”三字。讲礼台,原来是个高台,现为小区里的一片绿地,据传有时孔子路过这里,被村民留住,让他坐在台上讲课,村
民围坐在台子下听讲。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台子取名为讲礼台。当时台子下立有一通石碑,上书“达巷党人里”5字,为清初滋阳知县夏晓春所立。后
来碑不知了去向,台子也被村民取土弄没了。关于此碑的下落,也有人提供了一些线索,有人说,“文革”期间达巷党遗存遭到破坏,但碑体未大损
,做了旧关村西排污河边机井房的地基;有人说此碑被埋在村民家房子的下面,有人出高价想把碑挖出来,但住家人不干。不知是不是真的。后来旧
关村改造,全部高层建筑,2016年,兖州地名志办公室为了纪念达巷党这一孔子圣迹,把紧邻旧关社区的紫金城社区前面的街道正式命名为“达
巷党街”(东西走向);兖州区政府在旧关社区东区设立了达巷党社区。日有食--在公元前535年鲁国孔子17岁。中国古代对于日月食的记录
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最系统、最完整的日食记录要属《春秋》,现存《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较完整地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2年
(即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的诸多史实,基本上是鲁国的信史。对于它的真实性,我们从它所记载的日食这一客观天象的准确性上,便可
得到有力佐证:现存《春秋》共记录了36次日食(“日有食之”),除2次经简单考证(均为1月之内2次日食)即可断为错简或误认、误记外,
实记34次,有33次已为现代精确的科学方法所认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经书浅谈》,杨伯峻)。这是古人无法伪造的。从春秋到清末,中
国共记载了一千六百多条日食记录,一千一百多条月食记录。第二十七记录、《昭公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杨伯峻《左传昭公七年》注云
:(公元前535年3月18日,鲁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日,农历四月初一。)据美国天文学家Fred Espensk计算了的已经发生过的我国
春秋时期的日全食,则有的这一次从考古发现看,东汉时期,工匠们已经艺术的再现了孔子问礼老子这一历史事实。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它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表达题材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现实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
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代“孔子
见老子”画像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总数大约有30余幅。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陕西等地发现多幅问礼汉代画像石
,巧合的是发现孔子问礼老子的汉画像石的地区,主要在一是孔子故里山东,一是古秦地老子西游传道隐居的陕西。其中又以山东居多,大约占其总
数的百分之八十。各地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都采用平地浅浮雕的形式,使整个画面呈平面凸起状,同时在图中的人物
或动物身上饰以阴刻直线,使得画面具有较强的动态感和装饰效果。但从画面的构图形式来看,又有不同。做工繁简不一,刻画人物多少不同,组合
形式大致为老子、孔子皆着长袍、戴高冠,孔子手中持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称为“贽礼”,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在孔子和老
子中间有一小儿,为童子项橐。画像石孔老之间有小童占80%,因此有没有小童,是判断是不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的重要特征标志。1998
年在嘉祥幢李镇矿村发现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上刻人物34人,有三处榜题,孔子与老子中间,一小儿一手推独轮风车,一手指向孔子。小儿头上
方有一榜题,作“大巷党”。上面的“大”字较清晰可辩,下面的“當”字也好认,中间一字稍微模糊,经仔细辨认应为“巷”字。根据文献记账“
达巷党人”就是项橐,那么,榜题中的“大巷党”即为“达巷党”。嘉祥出土最为多,部分画像石存放于山东省、济宁两级博物馆,嘉祥距兖州60
公里,距孔子故里曲阜75公里,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汉代的武氏墓群石刻具有世界顶峰级艺术价值,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位于嘉祥县城南10公里
处的武翟山,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豪强地主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 石刻建筑群体。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汉碑两块,46方画像石刻,画像雕
刻精湛,内容丰富,是汉画像石刻的代表作品。它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瓶画并 称“世界三绝”,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孔
子见老子”画像石对于表现“孔子见老子”这一历史典故,把孔子的见老子和师项橐这两件事刻在同一个画面上,应该是汉代工匠的创作。可以看出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是很广泛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以及儒学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形象再现了儒、
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历史画卷。”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
周王室担任守藏室之史,管理着周王室的图书典籍,著有《道德经》一书,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画像石将两人见面的场景完美的呈现出来,使得
千年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其次,这一画像石以直观、生动的图像,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等社会
思想。画像石中孔子着长袍,戴高冠,谦恭有礼,颇有‘温良恭俭让’的丰神气质。儒家经典《论语》中不乏尊师重道的语句,孔子见老子图像中的
项橐,依史籍记载为孔子师,其出现意在着重强调此类儒家学派思想。”(《战国策·秦策五》:“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汉画像石题材,见证了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儒学的兴盛。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色彩自然愈加浓厚。同时,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山东境内画像石分布广泛,遍及鲁南、鲁中及半岛地区,涵盖墓葬、祠堂、墓阙画像等多种类型,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有线刻、浮雕、透雕多种形式;画像风格细致繁缛,题材内容丰富。“在众多的画像题材之中,将‘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垂教后世的历史典故勒刻于石, 应是当时人们慎重选择的结果。尤其这一题材的画像石发现以山东最为集中,这无疑反映了当时山东儒学的兴盛。孔子诞辰公元前551年,距今2574年;这样算来,老子与孔子首次相见在兖州距今2558年。今日农历四月初二,巧逢相合《春秋》关于日食记录中第二十七记录、《昭公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杨伯峻《左传昭公七年》注云:(公元前535年3月18日,鲁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日,农历四月初一。),今早起学习典籍,突发孔老相见与兖州之缘,未有见文,于是一日之功收集史料文献,仓促而粗汇本文,因文力有限不足之处后期完善。晋辅学文与兖州癸卯年丁巳月戊寅日癸亥时
献花(0)
+1
(本文系阙里布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