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二足少阳脉
2023-05-20 | 阅:  转:  |  分享 
  
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二胆足少阳脉

冲虚子



《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足少阳脉的描述是:

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支于骨间,上贯膝外廉,出于股外廉,出胁。支之肩髆;其直者,贯腋,出于项、耳,出枕,出目外眦。其病:病足小趾次趾废,胻外廉痛,胻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诠释并讨论:冲虚子认为,在十一脉灸经里,“出”字可视为专用名词,指脉动在这个位置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冲虚子凡用“皮下表层”一语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详见拙作上篇《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一足太阳脉》对“出”字的解释。足少阳脉共有7处脉动明显的部位,即外踝的前面(对照《阴阳》和经脉篇,“踝”字前可能丢了一个“外”字)、大腿外侧、腋下肋骨末端、脖子、耳下部、头的横枕部和眼外角处。足少阳脉的主线是从足外踝开始穿过双膝的外侧,再穿过大腿的外侧,再穿过腋下,再上行到脖子,到耳部,到枕部(头的横骨),最后到眼外角处。关于这里的“枕”字,原为(月甚),马王堆整理小组释为“枕”,黄龙祥认为应为(月出),即(出頁),指眼眶下缘骨,冲虚子认为颇有道理。足少阳脉还有两条支脉,一条是从外踝处到踝骨内。另一条从胁部到肩髆,“髆”,原作“薄”,肩胛骨。

这条经脉上易见的疾病有:脚无名指不能动,小腿外侧痛(胻在这里泛指小腿骨),小腿骨发凉,双膝外侧痛,大腿外侧痛,大腿骨痛,胁部痛,头和脖子痛,还得一种马病(马王堆帛书整理者认为是马刀侠瘿的省略,即瘰疬,类似于淋巴结核),缺盆部位痛,脖子肿(《说文》:“颈肿也”)耳聋,枕骨痛,耳前部位痛,眼外角痛,胁部肿。以上疾病,都灸少阳脉。当然,我们在上篇已经说过,灸少阳脉的意思是指灸足少阳脉足临泣穴这个范围。

再看《阴阳十一脉灸经》里的足少阳之脉:

少阳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胁上,出目前。是动则病: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蹶(厥),是少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趾踝〈痹〉,为十二病。(及温)。

诠释并讨论:《阴阳》的足少阳脉记叙的很简单,从足外踝到前侧,上行到大腿面的肌肉处,再到了胁部的皮层,再最后到眼睛(丙本为到耳前)。原作者认为易见疾病(即“是动则病”,详见拙作《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一足太阳脉》解释)为:心和胁部区域痛、(心和胁部区域痛的时候)躺下后翻身困难(或是翻身后疼痛加剧),严重时面色灰暗,没有光泽。“足外反,此为阳蹶(厥)”的意思是,由于痉挛耳双脚不能并拢,这就是阳厥病,这些都是属于少阳脉主治的病症。获得以上文本的后人对少阳脉主治的病症的批注(即“其所产病”,也见拙作《从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之一足太阳脉》解释)是:少阳脉易见疾病有12种,即:头和脖颈痛,胁部痛,疟疾,汗出不止,所有的骨节痛,髀骨外侧痛,大腿肌肉痛,双膝外侧痛,全身发冷打颤(应是疟疾的病症),足中指麻痹,尚有2种病因缺字而无法释出。上文中,“及温”二字甲本和乙本均无,只有丙本有,应是比在这里做批注的更晚的人的补注,是说发现除了这12种外 ,还有“温病”也为少阳脉所主治。十一脉灸经时期尚无温病概念,温病当是内经时代的术语,所以做这个补注的人应是内经时代或之前一些的人物。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阳脉循行路线描述比较详细,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足少阳之脉的循行描述则极为简略,除去始、终两点,其间只有了了两个节点,全都是脉动点,以至于细节不清,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并不重视经脉的循行路线。最大的区别是《足臂》足少阳脉还有两条支脉,而《阴阳》没有。在疾病记载上,《阴阳》原记载只有3种,后来者共记录了13种(包括温病1种),两者都记载有胁痛,也就是《阴阳》共记载了15种(包括温病1种)。《足臂》则记载了16种,并有胻外廉痛、胻寒、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和胁外肿10种《阴阳》中无。详见下表。

表1:《足臂》与《阴阳》足少阳脉病种异同比较表

是动则病 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 甚则无膏 足外反,此为阳蹶(厥) 其所产病 胁痛 □□□头颈痛 疟,振寒 汗出 节尽痛 脾(髀)外廉痛 □痛 鱼股痛 膝外廉痛 足中趾踝〈痹〉 (及温) 《足臂》其病 胁痛 头颈痛 股外廉痛,髀外廉痛 膝外廉痛 足小趾次趾废 胻外廉痛,胻寒,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

再看《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下均称经脉篇)对足少阳脉的描述: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眥,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眥后;其支者,别锐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诠释并讨论:内经经脉篇对少阳脉的描述就详细而复杂多了:主线从眼外角开始,上到额角,向下到耳后,顺着颈部,行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到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进入缺盆。向下到腋下部,顺着胸部到季胁(肋骨尽处软骨部分),往下和一条支脉相交于环跳,再行到髀骨外侧,在双膝的外侧行于皮下表层。往下顺着腓骨的前面,直到阳辅穴,下到外踝的前面的皮下表层,沿着足背,深入到小指和四指之间。胆足少阳还有三条支脉。其中一条线就是从耳后到耳中的这一条线,这条支脉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和三焦手少阳脉在耳部的循行线路一样,所以丹波元简说:“此‘其支者’十八字,与前三焦文重,恐此剩文。”冲虚子认同,故不作为一条支脉讨论。第一条支脉从外眼角下行到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后,到达眼眶下缘骨,下行到颊车穴,往下经过脖颈在缺盆穴相交于主脉脉,然后下胸中,穿过横隔膜,连接到肝,连接到胆,沿着胁部,在气街处循行到皮下表层,绕过阴毛际,横向进入环跳穴。第二条支脉从足背循行到足大指间,沿着大指骨缝到指尖,穿过指甲到靠近指甲的皮下表层。

经脉篇里的胆足少阳脉和十一脉灸经里的足少阳脉的不同处是非常突出的,在循行方向和长度上,十一脉灸经基本是从足踝前面到眼外角或附近,经脉篇则是从足小指和四指之间到眼外角,方向相反,且经脉篇增加了从脚踝和脚趾的长度;在支脉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足少阳脉的两条支脉和经脉篇的胆足少阳脉的两条支脉没有如何共同点。此外,经脉篇对循行路线的叙述之详细和复杂已经和十一脉灸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当然,最大的变化是这条经脉已经和脏腑相关联,成为胆的经脉了。脏腑和经脉的结合问题非常复杂,冲虚子将在下篇专题讨论。

对这条经脉的易见疾病的描述上,还是冲虚子认为的,整理经脉篇的人不是直接传承医家的,或是因传承日久,后世已经不能了解“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意思,对原本只是“其病”的病种做了并不合理的分类。后世对此争论不休,冲虚子认为并无意义。见表2。

表2:经脉篇十二经脉疾病分类描述表

是动则病 所生病 治则 肺手太阴之脉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 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 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手少阴之脉 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 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 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髁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 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经脉篇胆足少阳脉记载的疾病很多,和十一脉灸经相比,多出的有口苦,善太息等,其余的基本继承了十一脉灸经的记载。值得说明的是,“足外反热”一语,通过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比较,显然是传抄错误。“足外反热”应为“足外反”,指由于痉挛而双脚不能并拢,“热”为衍字。

治则都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但特别说明实虚的脉诊特点:“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欢迎关注冲虚子公众号“非阴阳五行”,学习科学的中医,让中医护佑健康人生)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72674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