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提纲【非常全面】
2023-05-21 | 阅:  转:  |  分享 
  
必修一 经济生活

1.( 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表现在价格上,可能不是真实货币)和流通手段(真实货币)

2.( 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②通货膨胀: 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③通货紧缩: 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3. (B) 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汇率: n 人民币 =100 外币;汇率: 100 外

币 =n 人民币)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的流通速度(即次数)

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4.( B)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5.( 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供大于求,价格上升;供小于求,价格下降

6.( 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7.( B)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 A)互补商品与互为替代品

当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互替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当两种商品是互补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

9.( A)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卖方市场:供小于求

10.( C) 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一)对生活的影响:

( 1)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

少对它的购买;当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 2)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影响人们对相关商品

(即替代品和互补品)的需求

(二)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1.( B)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影响其他消费支出, 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

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A)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3.( B)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正比)②未来收入预期(正比)③社会收入差距(反比)

14.( A)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①交易方式:钱货两清、贷款、租赁

②按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 D)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16.( C)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

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所形成的新的

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

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

17.(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施这一制度的依据与意义:

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层次的状况, 符合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18.( B)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①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

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①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作用: (略)

19.( 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增加就业、税收;提升技术

20.( 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1.( C) 公司成功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2.( B)就业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

料相结合

23.( D) 解决就业的措施:

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

式就观)

24.( 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

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

其他劳动权利

25.( B)储蓄的含义及投资特点(略)

26.( B)股票的含义及投资特点(略)

27.( A)债券的含义及投资特点

含义: 一种债务证书, 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 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

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分类及特点:



利率

风险

国债 金融债券

依次增加

依次增加

企业债券

28( A)商业保险的含义(略) 、分类及投资特点(略)

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29.( A)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0.( B)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原因及意义

基本原则: 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 在对社

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 为

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

生产力的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 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

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1.( A)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土地、信息、资本、技术、管理)的有权

参与收益分配

32.( C)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制

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兼顾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3.( A)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及构成

财政收入: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税收、利润、债务以及其

他收入)

财政支出: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经济建设支出, 科

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4.( A)财政收支平衡(收≈支) 、财政赤字(收<支)的基本含义

35.( B)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6.( B)税收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7.( B)增值税、人所得税的特点与作用

增值税: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

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也是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8.( B)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 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 用欺骗隐瞒的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9.( C)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0.( B)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41.( B)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②面对市场竞争, 商品生产者、 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 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

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措施:

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措施: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

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

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意识、守市场道德

43.( B)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44.(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5.( C) 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及手段:

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46.( A)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 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更

加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

更加开放、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47.( C)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

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48.( C)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9.( B)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影响:

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

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50.( B)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能力,勇于挑战。

51.( A)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

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52.( 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3.( C)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4.( A)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必修二 政治生活

1.( B)民主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

含义: 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 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

管理国家事务

阶级性:统治阶级

2.( B)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3.( B)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

真实性: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4.( B)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

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义务:

①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B)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6.( A)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①直接选举: 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

的当家人。但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操作性复杂,成本太高,效率低)

②间接选举: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便于集中,形成决策(操作性简

单,成本低,效率高)但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

③等额选举: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但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 选

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 ,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

④差额选举: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但在被选举人之间会形成相应的

竞争,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7.( A)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国家性质、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状况

8( B)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9.(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村民(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

国家机关或政权机关)

10.( B)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能够保证人民群众依法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

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11.( A)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和意义:

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

④其他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意义: 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12.( A)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13.( B)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14.( B)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5.( A)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

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6.( B)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

二靠法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

罢免等制度)

( 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③人民政协的监督 ④社会与

公民的监督 ⑤司法机关的监督;

内部:①上级政府 ②法制部门 ③审计部门 ④监察部门

17.( B)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

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 防止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起一

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18.( A)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9.( 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常设机关:人大常务委员会

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20.( A)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及职权:

产生方式:由民主选举(差额选举)产生

任期: 5 年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1.( B)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

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表现: ①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

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

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

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2.( C)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方式: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3.( A)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是共产党领导的、 具

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4.( A)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是我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25.( A)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及重要机构:

首要前提、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6.( C)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

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

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7.( 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8.(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9.( B)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0.(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

自治权的制度

31.( B)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法院和检察院)

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文化管理自治权、经济自治权、其它自治权

32.( B)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

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33.( A)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4.( A)国际社会的构成: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35.( A)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6.( A)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含义: 国家之间、 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国家

与国家之间关系)

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37.( B)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得

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

38.( C)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

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9.( C)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①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②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

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③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40.(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1.(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略)

42.( A)综合国力的含义及内容: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 包括经济实力、 科

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

43.( B)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4.( C)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45.( B)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维护我国的主权、 安全和发展利益,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我国外交政策的

基本目标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1.( B)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的;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联系——世界观不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1)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妙;哲学研究的是世

界最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

(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

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B)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

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5.( B)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 1)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

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原子的属性就是

物质的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 B)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

为唯一的存在,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7.(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2)自然科学基础: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

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以及其他巨大进步。

(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解

(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

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①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

学理论

10.(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1.(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

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心动;万物在概念中运动

④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如:刻舟求剑

12.(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 “飞矢不动”; “野马飘鼓而

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⑤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3.( A)规律的概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如: 万有引力与苹果

落地

14.( B)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

类社会和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

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5.( C)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6.( A)意识的概念: (略)

(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7.(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8.(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原理: ( 1)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

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

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9.(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1)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

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②现实依据: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

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 3)怎么办: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

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

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0.( B)实践及其特点:

(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1.(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2.( A)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3.( B)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客

观事物;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

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 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4.( 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的过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

(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

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向前发展。

(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25.( 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多样的,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

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 B)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①整体居于 主导 地位, 整体 统率 着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

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树立 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

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被支配 地位, 部分 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 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

定作用 。要求我们 重视部分的 作用, 搞好局部,用 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7.( A)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8.( C)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略)

(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 25 的方法论)

29.( B)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 B)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认识是发展的

31.( C)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

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2.( 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

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3.( C)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4.( A)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5.( A)矛盾的概念:

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就是 对立统一

36.(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 事

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

至终的矛盾运动。即 时时有矛盾 。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 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

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

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

不同场合是相互转化 ③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7.(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支配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决定 作用。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 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38.(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概念、关系及指导意义:

( 1)处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 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3)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着重把握

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39.( D) 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就是对立统一。

( 2)矛盾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见 36)

( 3)矛盾的特殊性及指导意义(见 36)

( 4)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及指导意义(见 38)

(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既要看

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些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

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

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

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

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0.( B)辨证否定的概念、实质及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④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

41.( B)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 生产力 的发展 ( 2) 创新推动 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的变革( 3)创新

推动人类 思维和文化 的发展

42.(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 1)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

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进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 作用, 落后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阻

碍 作用。

43.( A)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

本矛盾。

44.(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5.(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

础的发展和变革。

46.(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途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

现的。

47.(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简直

的矛盾。

( 2)这一矛盾的特点是 非对抗性 的矛盾,只能通过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加以解决。在我国它表现为改革。

48.( A)人民群众的概念: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49.(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 C)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

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1.( A)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的判断。

52.( B)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就不同。

53.( C)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运用

①坚持真理,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把握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 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4.

(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献花(0)
+1
(本文系合同范文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