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一节:传播的构成要素第二节:传播的类型第三节:传播过程模式第一节:传播的构成要素1信源(source)又称传播者。当
你想把某个想法或意见传送给其他某个对象时,信源引发这一过程。2编码(encoding)指的是信源把想法或意图转变成一种感官可以觉察
的形式的过程。3讯息(message)讯息是信源编码出的真实产品。1928年,哈特莱(David Hartley)中的抽象量,讯息
是信息的载荷者;讯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也就是说,讯息是一种代码、符号,而不是信息内容本身。4媒介(channels)
媒介是讯息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路径,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5解码(decoding)
解码过程与编码过程正好相反。它是把讯息转化为对接受者有最终意义的形式的过程。6接受者(receiver) 又
称信宿、受传者,是讯息的最终目的地。接受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组织。信宿和信源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7反馈(
feedback) 指接受者对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它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一种反向运动。 根据传播的作用,
可以把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一般来说,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得到加强的反馈是正反馈,反之负反馈。8噪音(noise)
在传播学中,噪音是指任何干扰讯息传递的东西。有三种噪音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出现,即语义噪音、机械噪音、环境噪音。语义噪音之所以出现,是
由于传受双方对不同的词或短语有不同的理解。 机械噪音往往是由于传播渠道发生故障而产生的。环境噪音来自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第二节:传
播的类型从传播者角度看从媒介角度看从信息角度看 从传播者角度看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这样有本质区别的信源。按照发出信
息的行为主体不同,传播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国际传播五类。人内传播相当于思考,是人通过大脑、神经等生理器
官同精神的对话;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和个人间的传播;群体、组织是人的集合体呈现的不同形态,人们在群体间、组织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分别叫作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则指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从媒介角度看 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人
类在所有传播活动中所示用的媒介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人体自身的,另一种技术性的。这样即可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的感知器官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媒介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从信息角度看 传播活动实质上是信息的流动变化过程。根据
信息的特质,可以把传播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体育传播等类型。信息是无限的,因此这种列举式的分类式没
有穷尽的。第三节:传播过程模式现代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单向线性传播模式 双向循环传播模式社会系统传播模式单向线性
传播模式 :(1)拉斯维尔模式1948年,现代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发表了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他认为传播
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即who(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
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这就是经典的拉斯维尔“5W”模式。拉斯为
尔模式是一个文字模式,英国学者麦奎尔把它处理成了图像模式。(见图 - )首先,该模式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播过
程中的5个基本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其次,拉斯维尔模式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伴随5W划分出
的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领域。拉斯维尔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单向性和直线
性上。拉斯维尔没有在模式中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拉斯维尔模式的意义(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1949年,任职于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申农(Cl
aude Elwood Shannon)及合作者韦弗(Warren Weaver)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线性图解(见图)。在这个模式中,
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项过程。相对于拉斯韦尔模式,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了“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这是传播失败的一个共同的
干扰因素。它仍缺少反馈。双向循环传播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德的双向循环模式 1954年,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
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 “循环模式”。(见图)双向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主要讨论传播过程中各主要行动者的行为。但
是这个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了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双向循环帮助人们突破了传统线性模式的单向、直线性惯性,但是它容易让人错误的认为“传播单位”之间地位、机会完全平等,施
拉姆这对这些缺陷,提 示了一个新的模式,用来说明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见图)。(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966年
,另一位美国学者德弗勒(Melvin DeFleur)在前述的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过程模式”。如图 - 所示,这个
模式中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功能,描述了传播者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反馈让传播者有可能使自己的传播方式更又想的适应受
传者。其次,这个模式也深化和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存在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社会系统传播模式(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959年,美国社会学学者约翰·赖利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夫妇发表了《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他们趋向采用社会学观点
来阐述人类传播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提出了一个被他们自己称为工作模式的新模式。(见图) 赖利夫妇指出,传统上,研究者们忽
略心理过程的重要性,可是心理过程有可能影响传播的过程。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个人均受到初级群体的影响。大众
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过程,同时受其影响。 赖利夫妇认为这个工作模式仅仅提供了一种结构“框架”。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
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用“大众传播场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马莱茨克认为大众传播场模式揭示了传播结构的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传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