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学基本概念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 传播学基本概念1975年,比尔·盖茨还是一个19岁的孩子。他离开了大学,和朋友创立了微软公司。20多年后,微软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计
算机软件王国,在进入21世纪后它更是多次名列英国《金融时报》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之首。微软的成功,顺应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对
信息极大需求的潮流。信息制造、传播、处理、存储、应用的产业由此风光无限。第一节 信息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论的观点“信息”概念强调的
不是意义,而是把信息视为减少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号数量。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也越大。二、信息的特征信息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是既非物质又
非能量的第三种形态。那么信息有哪些特征呢?美国人在对9·11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早在事件发生前,指向灾难的种种信息看起来似乎非常明显
。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显示, CIA知道基地组织的爪牙已经潜入了境内。一个FBI情报员给总部的一份备忘录是以这样的警告开始的:
“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本·拉登可能会将学生送到美国参加民办航空院校的联合行动。”FBI忽视了这份准确的预警,也未能把它和其他一些预
见恐怖分子可能会使用飞机作为武器的报告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源http://www.qianlong.com )阅读这个案例,我们
会发现信息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事实性 信息总是与事实相关,而且现有事实,然后才有信息。可以说,信息依附于事实,通
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2传递性 信息是运动的,只有处在交流中的信息才有意义。 3时效性
信息的功效是有一定的期限的。一旦过期,功效就会递减,甚至丧失。三、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1973年,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973)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思想。接着,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J.奈比斯特的《大趋势》也相继出版。这些未来学的
奠基之作中关于信息、信息革命与信息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niel Bell
) 是信息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当代信息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
会社会。(下为此图的出处: www.stls.frb.org/.../d/pages/trading-barbs.html )“T
he United States is in the midst of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Edward E. Leamer, UCLA p
rofessor 贝尔对后工业社会有系统的认识,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①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
济转向服务性经济;②职业与上层建筑方面,出现一个新的专业化或技术职业性阶层并且在社会中确立主导地位;③社会发展方向方面,对技术的控
制与鉴定;④决策方面,创造新型的“智能技术”;⑤整个社会的中轴原则是理论知识占中心地位,它是一切社会变革和政策制定的源泉。贝尔的后
工业社会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这个支点之上的。1979年后,他建议人们采用“信息社会”的概念代替“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下为此图的出处: www.informationalism.org/2008/06/the-coming-o... 托夫勒的观点
与贝尔大致相同,他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受到过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
;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今天。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
来以信息革命为特征的第三此浪潮。这场新科技革命,正以迅猛异常的速度,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正引起一系列前所未有的
深刻的社会变革。zhoudakuan.spaces.live.com 当世界各地掀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时,我国也迅速作出了反
应。1993年底,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三金工程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的“信息准高速国道”。1997年
,我国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2000年,党的
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下为此图的出处: baike.baidu.com/view/702752.htm 20
06年,国家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它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放眼信息化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为国家
制定了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际和民族的生存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共识。下为此图的出处: news.xinhuanet.c
om/.../09/content_4525834.htm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一 符号海伦所经历的“新生的喜悦”,正是由于语言
符号对事物的命名给了她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为她呈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她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准确地说,在对事物的命名中她获得
了一个符号世界,一切都事物都生气勃勃起来,都“讲起话来”。所谓符号,是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基本要素。 左边是海伦右边是教师安妮http://www.dilee.cn/helen/hk1896.php1、符号的特征 ①符号
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索绪尔把符号的形式成为“能指”,把符号的意义成为“所指”。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如文字、图表等;意义
上是人赋予的。比如,“水”这个词,文字或口语的表现是“能指”;而由能指所唤起的对“水”的意义——在海伦手掌上流动的液体即为“所指”
。 ②在社会生活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只要能够被群体接受,“书包
”或其他任何能指就可以替代“本子”这个能指。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是
这种关系一经确立,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接受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就不能被任意改变了。 现在学者对于简体和繁体字的争论依然火热,可见符号
的确立也并不容易。 下为此图的出处: www.nipic.com/show/3/85/2c1d5cf4fa7ea776.html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索绪尔列举的各种符号中,事实上隐含着最初的分类:一类是他认为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语言(语音)符号;另一类
是文字、象征仪式、习惯等,一般被称为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最完善的符号体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不仅把事
物与名称结合起来了,而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也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语言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
切特征。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下为此图的出处: www
.snptc.com.cn/.../Forms/DispForm.aspx?ID=11 语言符号又不完全同于一般符号。我们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认识理解: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可说和可听的;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
不同的层级(如: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
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即生成性和开放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两个重
要特点。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体体现在语言的音
义符号的结合是任意的,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关系,即使是同一语言的语音关系也有任意性,比如上海话和广东话同是汉语,但是音义关系却有很
大的不同。正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使人类社会拥有形形色色的语言。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
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语音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语音,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
展开。实际上,语言符号系统在传播中虽然有着重要的功能,但是美国学者爱伯特·梅热比的研究指出,人类在交流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沟通理解
=语调(38%)+表情(55%)+语言(7%)由此可见,语言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2)非语言符号 人类传播的历史,要比
语言传播的历史还要悠久。在传播学史上,把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所经历的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传播中,人们使用 语言符
号表达谈话的内容,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传播行为由非语言符号来承担。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语言的伴生符。它是
语言符号的伴生物,是语言内容之外的所有符号,如语速、声音频率、文字的书写状况等。比如在听力考试中,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
、停顿的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心理学家发现,与语言线索相比,非语言线索常常会泄漏一个人的真正企图。如果一个人想欺骗
被人,他会平静地说出谎言,但是却从非语言中泄漏了自己的情绪。当人们说谎时,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这种差别不大,听觉无法区分,
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某人说谎。第二类是体态符号(gesture)。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不同的信息,比如人高兴的时候可能手舞足蹈,而害怕
的时候可能会缩手缩脚。只要观察他们的身体移动姿势,就能正确正确地推测他们的思想和语言。解释符号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否则就会造
成误会。下为此图的出处: web-japan.org/trends/cn/07_quiz/answer11.html 第三类是物化
符号。人类社会的制造物,如衣服、家具等,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往往传递出制造者或使用者的某些信息,以至于物品可以表达观念体系。物
化符号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和标志,往往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下图是不同的建筑风格蕴含的不同的符号体系)二 意
义人们借助符号交流着精神内容,因此传播的实质不是符号的交换,而是意义(meaning)的交换。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意义不是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只有当人们分享传播中象征符号的共同解释时,意义才会存在。也就是说,意义是人类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关于意义的本质,有许多种
认识,在这里,我们介绍几个著名的理论。1、语言三角图我们提到符号时,总要强调它形式和意义的联结关系。英国学者C.奥格登和L.里查兹
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用一个直观的三角图,说明了传统语义学上概念、符号和所指三者的关系。美国传播学者蒂文·小约翰认为这个三位一体说
是符号论思想的核心。对三者来说,意义可分为符号意义、所指意义和受者理解的意义。 2、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
ction Theory,SI)美国学者米德(Mead)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建立在有关自我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上,
中心问题是象征符号与互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象征符号。象征符号是强制性标签或对现象的表征,它在一定的群体内具有共同的意义,但是在群体
外可能无法被理解。 如果没有共享的意义,传播将变得及其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里的共享意义包括:(1)传播中使用传受双方
相互理解的语言、文字等象征符号,比如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掌握英语,也能跟对汉语一无所知的美国人交谈;(2)传受双方具有较为接近的生
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如果两代人的“代沟”过深,则很难实现良好的交流。互动中的共享意义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作为社会互动中的传播活动,只有
努力拓展AB的空间,才能加深传受双方的相互理解。 人们赋予象征符号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人们首先明确了他人赋予某个事物的意义,然
后根据意义来决定如何对他人采取行动。比如,婚礼时新娘和新郎佩戴结婚戒指,双方感到获得了承诺,并相信他们会白头偕老。象征性互动理论的
看法是:戒指本身并无特殊的意义,他的意义来自人们的互动以及人们赋予它的重要性。 意义交换的人类传播活动是何人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传播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结合过程。主我是冲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而客我是具有社会意识的。主我可能想整晚参加聚会,而客我则小心翼翼,意识到应该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去参加晚会。因此,米德把自我(self)定义为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既有的社会环境之中(如家庭),在社会的影响下,个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先于个体存在,但是个人也会通过与他人相互协调的行为创造和影响社会。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思想对传播学研究影响极大。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