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第三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第三章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人格测验 第四节 人格的矫正与完善 第一节 人
格的概述社会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它反映出来,是好还是恶、亦善亦恶、正常与反常、适应或不适应,都是就个人与社会比
较而言。久而久之,个人形象就被社会反映出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也就是你个人区别于别人的心理特征,被称之为人格。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面具(Persona),意指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脸谱。把“面具”指定为“人
格”,实际上说明两层含义:①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外部特征);②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内部特征)。人格是一个内容丰富、历史
久远的概念,它是一个充满歧义而又为多种学科所广泛运用的术语。在法学上,它是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伦理学上是道德上的权利义务的
主体;而我们日常的用法是作为人品或品质这个意义出现的;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指人的个性,它是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的总和。关于人格
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最大的、为许多学者所采用的定义是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下的定义,他认
为:“人格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这个定义较全面地概括了人格的各个方面:⑴人格是生理和心理的统
一、身体和精神的统一;⑵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⑶人格不是行为、活动的同义词,也不是个体显示出来的各种特征的简单
总和,它是个体内部的制约活动的倾向性系统,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引起适应性行为及行为的表露;⑷人格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适应性行为
在时间、场所、性质方面都是独特的,决不会存在着两个完全相同的人;⑸人格不是一种想象的虚构的存在,而是实际的活生生的存在,是在活动中
表现其特点的。所以说,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整合,是一个具有组织性、动力性的统一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行为的倾向性。人格与
个性的关系:心理学中所用的人格和个性两个词是从外国语中翻译过来的。由于译法不同,导致在中国心理学界运用这两个概念时有些混乱。有人说
人格与个性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也有人说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人格与个性其实就是同一含义的不同叫法。二、
人格结构人格具有其结构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就是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建构。它一般有四个层面:⑴行为模式 这是人格的外显层,主
要包括个人在不同心境下的行为模式,是感性的、外观的,人们正是凭此来判定、评价一个人的人格的。⑵倾向性 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
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有两个层次:①积极性层次,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②意识倾向层次,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倾向性是决定人的态度
和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⑶心理特征 它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是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表现着个体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⑷自
我意识 它是人格的自我调节的层面,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人格结构各层面之
间的关系以及人格形成、选择和发展的重要调节机制。人格结构是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统一性,各个层面、各个因素是相互制约、联系和配合的。
关于人格结构,不同心理学流派有不一样的论述。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
构成的。1、本我(生物我)本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是人格结构中的天然部分,是人求生存不可缺少的原动
力。本我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同时也保留了遗传下来的种族特性。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心理能量——性力(1ibido)储藏库,更形象
地说,它像一口大锅,本能和欲望在里面沸腾着。这些生来就有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强烈地、不停地运动着。它们不受任何理性和道德的支配,只按“
快乐原则”行事。它们所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立即的满足。它们总是迫切地寻找实现这种满足的途径,但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外部世界发生直接的
联系,只能通过自我与外界建立间接的联系,这是本我的唯一出路。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是单纯由本我所构成的。2、自我(现实我)自我
(ego)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化了的本我。自我主要是意识的,也有少部分是无意识的,它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即刻
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它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
。它在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它的任务是:对外感受现实、认识现实、适应现实,对内负责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疏泄。弗洛伊德
曾用骑马人和马的关系来比喻自我和本我的关系。马提供运动的能量,而马的运动方向则是骑马人来决定的。自我对想进入意识领域的本我的东西拥
有检查权。自我的工作要接受超我的指导,要符合外界现实条件的要求。可以说,自我承受着三方面的压力,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需协调三方面的
关系,这三方面就是:本我、超我和现实。3、超我(道德我)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
结构中的理想部分。从形成的顺序来看,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部分,也是最文明的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也就是按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行
动。超我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着父母早年的职责。父母的奖励权,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用来确立行为的道德
标准;父母的惩罚权,变成了超我中的“良心”,用来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总之,超我的作用就是按道德的要求监督和控制自我。弗洛伊德认
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相互作用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之下,按照现实的条件要求,负责筛选本
我的冲动使其得以有限的表现。对心理健康的人来说,这三部分必然是协调的。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解释。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生物发展模式按弗洛伊
德的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两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的。原因是在6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指性
),是靠身体上这些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在6岁之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
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产生发展迟滞现象,此现象即称为固着作用(fixation)。按弗
洛伊德的说法,人格的发展是以6岁之前三个时期为基础的。而在此三时期中,基本需求中性欲的满足,又是以后发展顺利与否的重要关键。正因为
弗洛伊德如此强调幼年性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故而一般称其理论为泛性论(pansexualiszn)。 1、口腔期(0—1岁) 原
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如果这一时期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留下
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者,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
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1—3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
大小便排泄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此时期的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是重要的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
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陵、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3、性器期(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
并以父母中的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
x)。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现象,则称为恋父情结(Blectra complex)。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当男童发现女
性的性器官不同时,他可能假想,甚至怀疑是被他父亲割掉了,因而产生恐惧,弗洛伊德称此现象为阉割恐惧(fear of castrati
on)或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像此种既爱恋母亲又畏惧父亲的男童心理冲突,稍后将会自行化解,从原来的敌
对转变为以父亲为楷模,而向他学习、看齐。这现象称为认同(identification)。类似的心理历程也会在女童身上发生,由于发现
自己性器官与男性不同,而怀疑自己原来有的性器官被人割掉了,于是爱恋父亲,却也对男性心怀嫉妒。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此种情结,直到成年结
婚生子,才会真正得到化解。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 7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的关注,转
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
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近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已臻于成
熟。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森(E.H.Erikson)根据其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观察
所见,在1950年提出了解释人生全程发展的一套著名理论,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在心理社会期理论中,艾里克森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时期,可
简称为人生八阶段。对人生八阶段的解释,艾里克森有两点独到的观点:(1)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其顺利与否,均与前一(或前各)时期的发展
有关;前一(或前各)时期发展顺利者,将发挥良好基础作用,有助于后期的发展。(2)将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
即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持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继续发展。
由此可见,危机因发展而产生,是正常现象,故又称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也称常性危机(normati
ve crisis)。有些人之所以行为异常,那是由于发展危机不能适时化解,相继累积,结果阻碍甚至丧失了个人的适应能力所致。艾里克
森划分的人生的八个阶段 ,见表4—1。 表4—1 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期下面介绍艾里克森关于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1
、自我统合(ego identity) 自我统合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可解释为自我统合感,也简称统合(identi
ty)或统合感。自我统合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见表4—1)。青年期开始后,由于身心两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开始从以下六
个层面去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1)我现在想要什么?(2)我有何身体特征?(3)父母如何期望我?(4)以往成败经验如何?(5)现
在有何问题?(6)希望将来如何?将此六个问题思考的结果,统而合之,然后用来试图回答“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两个大问题。由此
观之,自我统合乃是青年人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经历程。 2、统合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统合形成是指青年期在中我统合历程中所能达到的统合状态(identity status)。我们可以想象,对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人来说
,自我统合绝非易事;在大约十年的青年期内,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将有不同的统合状态,根据研究发现,青年群
中有四种不同的统合状态:(1)定向型统合,属于化解发展危机而臻于定型定向者(如第一志愿考取大学而又安心求学者)。(2)未定型统合,
属发展危机尚未完全化解而仍在自我追寻者。(3)迷失型统合,属发展危机无法化解而陷入困境者。(4)早闭型统合,属自己无定见,未来一切
悉由家长安排者(如守旧家庭子女被安排承继父业者)。 3、统合危机 统合危机也称自我统合危机,是指自我统合过程中,在心理
上所产生的危机感。因为青年期是人生必经阶段,而在青年期内个人又必须为一生中未来做选择与准备,所以此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自然特别严重。
为适应与化解发展危机,个人必须按自己的条件去统合,统合而能臻于定型定向地步者,其发展危机解除。其他处于未定型与迷失型两种统合状态者
,仍然处于发展危机之中。属于早闭型统合的青年人,凡事听从家长(或他人)安排,在心理上也许暂时安定;但对现代社会中成长的青年人来说,
此类青年人不但属于少数,而且不具代表性。统合危机可说是现代青年必须经历的心理困境。而且,统合危机未必人人都能化解,达到定向型统合的
境界。因此,在艾瑞克逊的理论中,与自我统合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后果,就难免会发生,那就是表9—1中所指的角色混淆现象。角色混乱指个人的
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相符合,最终,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因适应困难而导致异常行为。三、罗杰斯的自我完善
发展模式 本世纪50年代,新兴的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必须看到人类的光明面,
应该研究最好、最健康、最成熟的人,使人类不仅能摆脱精神疾病,能成为正常的人,更应该追求达到更高的水平,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
本性和环境束缚,相信人自身中的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要打开并释放这些巨大的潜能,使他们都能得以实现。因为罗杰斯的人格发
展理论是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理念的,故而一般称之为自我论。以下是罗杰斯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自我观念 人所经验到的一切(或称经
验整体)属于个人从自身方面所得的经验,称为自我经验。自我经验代表个人从经验中对自己一切的知觉、了解与感受。亦即包括对“我是谁?”与
“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一切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汇集起来,所得的总结,称为个人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发展形成与自我观念中自我的
和谐与冲突,是罗嘉思自我论的核心。自我观念的形成,乃是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互动时所得经验的综合结果。最初,个体与人
、事物接触,从接触时所得的感受,得到直接性经验。此时如别人对他的行动予以评价,他就会在来自本身的直接经验之后,又增加了一项来自别人
的间接经验。因为别人给予的间接经验带有评价的作用,故而又称为评价性经验。个体的直接性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两者未必一致,于是对自我观念
的形成,就难免遭遇困难。例如,有四岁幼儿偶然用彩笔在客厅的粉墙上画图,这一直接经验,可能使他自己觉得又满足又得意(自我观念)。如母
亲发现后说那是“坏孩子做的事”,他由此所得的评价性经验,可能使他在自我观念形成上遭遇困难,也可能因而改变了他只凭直接经验形成伯勺自
我观念。假如该四岁幼童的绘画不是在粉墙上,而是在画纸上,母亲发现后就可能大加称赞。在此情境下,幼儿的直接经验与评价经验二者合一,则
将形成如下明确的自我观念:“我喜欢绘画”,“我好能干”,“我是好孩子”。如此看来,个体的自我观念,是在生活环境中有条件的限制之下形
成的。罗嘉思称此等限制性的条件为价值条件。当然,此处所指“价值”是指成人对个体提供评价经验时所根据的价值标准。 (二)积极关注 按
罗杰斯的理论,个体根据直接性经验与评价性经验形成自我观念时,对别人怀有一种强烈地寻求积极关注的心理倾向。所谓积极关注,简言之就是“
好评”,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当个体来自本身的直接性经验获得别人的积极关注时,他的自我观念将更加明确,进而继续获得健康的成
长。按罗杰斯的说法,积极关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如某高中王同学在校成绩干平,虽然父母确知他将来进入著名大学的机会不大,但对
孩子的学业,只表示关心爱护,而不加苛求压力。甚至对孩于带回家的成绩单,总是以勉励代替惩罚。像此种关注方式,罗杰斯称之为无条件积极关
注。另一种是有条件的,如某高中李同学在校成绩中上,将来进入著名大学的机会,在成败两可之间。因此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除强制其参加补习之
外,并与之设定交换条件:除非每次月考名列前十名之内,否则周末不准外出。像此种关注的方式,罗杰斯称之为有条件积极关注。 在上述第一种
情形之下,王同学根据自己在校所得的直接性经验,与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所得的评价性经验,大致是符合一致的。因而在心理上没有冲突
,很可能在父母关注而无情绪压力的情形之下,学业逐渐进步,结果成为中等才智人群中最好的学生。按罗杰斯看法,王同学的自我观念是明确的,
是健康的,而他的人格发展也走上了自我实现的路。在上述第二种情形之下,李同学的直接经验与父母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得评价性经验就未必将会
一致。如果周末外出是他最喜欢的,且也是认为正当的,那么他在父母有条件的限制之下又不得不顺从父母时,他必得在心理的出路上二者选一:一
则是否认自己周末喜欢外出的事实,二则是甘愿接受父母设定的条件。否则,李同学在心理上就会发生冲突。 (三)自我和谐 所谓自我和
谐,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的心理现象。根据罗杰斯的说法,自我不和谐的情况有二:其一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两者不一致。理想自
我是指自己在理想中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真实自我是当事人觉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例如:一个身高不满160厘米的18岁男生(是他真实的条件
之一),一心想当篮球国手(他的理想自我),这种人就很难感到自我和谐。其二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得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性经验不一
致时,也会形成自我不和谐的情形。就像前文所举李同学的例子,如果李同学根据自己的直接性经验,周末外出交友娱乐等活动,确实是他的爱好,
在他接受父母的限制而放弃自己的爱好时,他无疑在做一件扭曲真实自我的事。因此在心理上总是得不到平衡。纵使将此事排除于意识之外,但在潜
意识中也会存在。李同学可能在睡眠时梦见与同学朋友周末外出游玩嬉乐。如此看来,人生遭遇实难如愿,或是为了功利,或是为了亲情,或是屈于
权威,自我和谐的理想实在得之不易。正因如此,心理冲突的经验是无法完全避免的。罗嘉思认为理想情况是,对成长中的个体,尽量提供无条件的
积极关注,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其自我和谐的自我观念,从而确立其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第三节 人格测验 对人格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大
学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目前,进行人格测量有针对人格某一方面的心理特征的(如气质、性格或能力等),也有针对人格的
整体方面的。所采用的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射法,一类是问卷法。采用投射法的有代表性的工具是主题统觉测验(TAT)和罗夏墨迹测
验。由于投射测验缺乏客观的评分标准,测验结果不易解释,须经过专门训练方可实施,所以其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一般情况下,常常采用
问卷法。采用问卷法的工具又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人格的某个心理特征的问卷,如气质测验、性格测验、能力测验等;一类是针对人格整体特
征的,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以及由清华大
学樊富珉教授根据日本问卷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一、气质自测问卷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
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参见第一章相关内容),也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二、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特殊情境判断性格 人都在现实中生活,人的性格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有充分的表现。利用某些特殊的情境来判断性格,虽然通常不
能对人的性格有全面的认识,但可以较准确地把握某些主要的性格特征。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一些特殊情境之下人的行为表现作了大量的研究,发
现了不少规律性的东西。在《性格与人生》(岳峰编著)一书中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内容,下面将挑选一些简单且适用的方法介绍给大家。1、通过
最喜欢的服装色彩判断性格经服装色彩专家研究,人对着装色彩的选择,代表了个人的性格特征。 (1)喜欢穿红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快
乐,热烈,活泼,喜欢得到异性的偏爱和帮助。 (2)喜欢穿蓝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安静、稳重、智慧,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
3)喜欢穿绿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喜欢和平生活,珍视生命,爱好自然春色,精力充沛。 (4)喜欢穿紫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追求高贵
,待人威严,做事神秘,令人难以琢磨。 (5)喜欢穿咖啡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朴素、含蓄、坚实、可靠。 (6)喜欢穿黑色衣
服的人,其性格为庄重、肃穆、公平、忧郁,做事讲究原则,有板有眼,缺乏灵活性。 (7)喜欢穿白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纯洁、清静、
素雅、善良、感情淡漠。 (8)喜欢穿黄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信仰坚定,追求自愉,待人虔诚。 (9)喜欢穿灰色衣服
的人,其性格为朴实、平凡、空虚、出风头,得过且过。 (10)喜欢穿金银色衣服的人,其性格为追求荣华富贵,行止洒脱,傲慢不羁,
无拘无束。2、通过进食方式判断性格经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食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1)浅尝即止型:这种类型的
人食量小。大部分性格保守,行为谨慎,墨守成规,稳重有余,闯劲不足,一般是守业者而不是创造者。 (2)风卷残云型:这种类型的人
进食速度快,有点狼吞虎咽。大部分性格豪放,精力旺盛,具有过人的狂热,办事果断,脾气急躁,待人真诚,并具有强烈的竞争心和进取精神。
(3)仔细咀嚼型:这种人进食速度极慢,细细咀嚼品尝。大部分性格严谨,爱动心计,喜欢挑剔,争胜心强,眼睛努力向上,计较
个人利益,对人时冷时热,同性中很少有知心朋友。但做事考虑周详,无把握的事不干。 (4)饮食过量型:这种人进食不加节制
,爱吃的食品一饱方休,大部分的性格是直爽、利索,能团结人,喜怒溢于言表,从不掩饰。但说话不注意方式,只图个人快乐,不顾他人情绪,常
常被人误解。 (5)独食难肥型:这种人总爱单独进食,不愿与人分享。他们大多是性格冷僻,孤芳自赏,但坚毅沉稳,责任心强,言行一
致,信守诺言,一般说来工作往往能令人满意。3、通过习惯的站立姿势判断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站立姿势。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
出,不同的“站姿”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1)站立时习惯把双手插入裤袋的人:城府较深,不轻易向人表露内心的情绪。
性格偏于保守,内向。凡事步步为营,警觉性极高,不肯轻信别人。 (2)站立时常把双手置于臀部的人:自信心强,处事认真而
绝不轻率,具有驾驭一切的魄力。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主观,性格表现固执、顽固。 (3)站立时喜欢把双手叠放于胸前的人:这种人性格坚
强,不屈不挠,不轻易向困境压力低头。但是由于过分重视个人利益,与人交往经常摆出一副自我保护的防范姿态,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难以接近
。 (4)站立时将双手握置于背后的人:性格特点是奉公守法,尊重权威,极富责任感,不过有时情绪不稳定,往往令人莫测高深,最大的
优点是富于耐性,而且能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 (5)站立时习惯把一只手插入裤袋,而另一只手放在身旁的人:性格复杂多变,有时会
极易与人相处,推心置腹。有时则冷若冰霜,对人处处提防,为自己筑起一道防护网。 (6)站立时两手双握置于胸前的人:其性格表现为成竹
在胸,对自己的所做所为充满成功感,虽然不致于睥睨一切,但却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7)站立时双脚合并,双手垂置身旁的人:性格
特点诚实可靠,循规蹈矩而且生性坚毅,不会向任何困难屈服低头。 (8)站立时不能静立,不断改变站立姿势的人:性格急躁,暴烈,身
心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而且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生活方面喜欢接受新的挑战,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主义者。 (9)站立时喜欢用两手相
互摩擦双臂的人:性格色厉内荏,狡诈阴险,嫉贤妒能,尤其竭力压制有才能的青年人,善于拉帮结派,挑拨离间,不惜采用各种卑鄙的阴谋手段,
维护自己的权威,报复心极强,惯于打击陷害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这种人喜欢抛头露面,常与有权势的人拉近乎,尤其在公开场所,会厚颜无耻地
坐(站)在领导者身边。狐假虎威,显示自我。这种人色情欲极强,喜欢用小恩小惠,拉拢感化年轻异性,以达到自己可耻的目的。这样的人就是中
国人所说的“奸臣”。如果让他们掌权,势必将工作搞得乱哄哄,不堪收拾。4、通过打电话的姿势判断性格一个人在打电话时,一般是不留意旁人
的观察的,于是从打电话自由自在的姿势中,也可推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1)一边说话,一边摸电话线,是性格惬意、和蔼的表现。
这种人心境欢悦,无忧无虑,待人外刚内柔。 (2)一边说话一边眼睛看着大家,是性格坦率、大方的表现。这种人讲话开诚布公,不计较
非原则问题。 (3)正襟危坐,认真对话,是性格谨慎的表现。这种人一般有自制力,守规矩,思想保守,不出风头。 (4)双手
紧抱电话,说话神神秘秘,是性格多疑的表现。这种人感情内藏,态度冷漠,不相信人,疑心太重,叫人猜不透。 (5)将电话远离耳朵,
说话粗门大嗓,是性格自信,直率的表现。这种人信念坚定,做事习惯独立自主,有创见性,不拘泥于形式。 (6)手拿听筒下部,说话简短
明确,是性格果断,刚毅的表现。这种人独立性强,爽快利落,实际可靠,但有些傲慢。5、通过走路的姿势和声音判断性格人们走路的姿势和脚步
声音的轻重,是长久养成的习惯性动作。人走路完全是机械的动作行为,无任何意识支配,所以走路姿势和脚步节奏的轻重快慢,也反映了一个人的
性格特点。 (1)脚步轻松快捷,是性格爽直的表现。这种人是非观念差,说话干脆,办事利索。 (2)脚步缓慢,声音轻巧,是
性格诡秘的表现。这种人城府极深,外柔内刚,泰然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但思想敏锐,有较强的忍耐力。 (3)脚步快捷,声音沉重,是
性格倔强的表现。这种人自以为是,自信自尊,但善于挑剔,好认死理。(4)脚步拖拖拉拉,好像离不开地面,节奏不清,是性格自由散漫的表现
。这种人缺乏信念,自由随便,麻木不仁,讨厌束缚,但想法实际,忠厚温良,讲情面,重义气。6、通过经常性的谈话内容判断性格专家发现,两
人在一起闲谈聊天时,个人的谈话内容表现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1)性格上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人:在闲谈时,经常向别人诉苦,
包括个人的健康问题、经济问题、工作情况等。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感兴趣,不予关注。 (2)性格上胸无大志,庸俗不堪的人:在闲谈时
,经常唠唠叨叨,只谈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不断地重复一些肤浅的笑话及一些一无是处的见解,或传播流言蜚语,桃色新闻等。 (
3)性格直爽、质朴、理智的人:闲谈时语言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对任何事都漠然,不作情绪上的反映。 (4)性格严肃、自傲的人:闲
谈时不苟言笑,一派道貌岸然之态。 (5)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的人:闲谈时缺乏投入感,在任何社交场所中悄然独立,既不参与别人的活
动,也不主动与别人沟通。 (6)性格粗俗而无知的人:闲谈时,常抓住别人已抛弃的话题,进行重复,并且说话时语气浮夸粗糙,满口俚语
粗言。 (7)性格自以为是的人:闲谈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别人述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夸耀自己的经历,或只知道谈论个人的兴趣,
从不理会别人的感受或反应。 (8)性格巴结、善于奉承的人:谈话时过度热衷取悦别人,哼哼哈哈,不敢谈论自己的主张,想以此博得他
人好印象。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的简称,UPI
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
体编制,后由樊富珉教授等人翻译与修订,国内现已有几十所大学使用。 UPI 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
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四、卡特尔16种人格因
素问卷(16PF)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
6PF),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个性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ll)教授1949年编制,以后又经过多次修订。它现在已
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许多国家使用。现在我国所用的16PF,是美籍华人刘永和,在卡特尔的赞助下,与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能力研究所梅瑞吉(
G.M.Meredith)博士,在60年代修订的。他们将卡特尔的A、B合并成一卷,并在1970年译成中文本,在台湾、香港地区,对2
000多人施测,制定出常模。1979年介绍到国内,现在普遍用于测查人格特征。本测验所依据的理论,是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他认为人的个性
是由许多特质所构成,特质是构成个性的最小单位。由于许多特质在一个人身上的组合不同,就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卡特尔的独
到之处是,把人的个性结构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征”两种。人的“表面特性”是指一个经常发生的,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面特性”
是由深藏的“根源特征”所决定的。根据这种认识,他对阿尔波特和奥伯特从字典中选出的17953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分析,将具有相同意
义的词进行归类,获得171个特质名称,然后请别人对这171个词进行评定,再做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获得一组较少的特质。再让一组被试者
进行评定,将评定结果做因素分析就获得了卡特尔所称的根源特质。最初他获得12种人格根源特质,在后来的工作中又发现和补充了4种特质。就
这样卡特尔经过二三十年的广泛收集资料和实验研究,最后从人的行为的“表面特性”中,抽出16项“根源特质”,称为人格因素,并据此编制了
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 卡特尔16因素测验量表共有187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有肯定的、否定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答案供被试者自己选
择。在这些题目中,每12-13个题目又组成一个分量表,测出某一方面的个性因素。每个因素用一个字母命名。根据得分的高低,这些因素又分
别分为两极。 16种人格因素及其高分低分特征:1.乐群性A高分特征:外向、热情、乐群。通常和蔼可亲,容易与别人相处、合作,适
应能力强。愿意参加或组织种种社团活动,萍水相逢也可以一见如故。低分特征:抑郁,缄默,孤独,对人冷漠。通常表现为执拗,对人冷漠。吹毛
求疵,宁愿独自工作,且工作标准常常很高。2.智慧性B高分特征:聪明,富有才能,善于抽象思维。低分特征:思维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维
能力较弱。3.稳定性C高分特征: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行动充满魄力,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低分特征:情绪容易激
动,易产生烦恼。容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动摇不定。4.恃强性E高分特征:好强固执,独立积极。有主见,独立性强,但容易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低分特征:谦虚、顺从、通融、恭顺。5.兴奋性F高分特征:轻松兴奋,随遇而安。通常活泼、愉快、健谈。低分特征:严肃、审慎、冷静、寡
言。内省而不轻易发言,较消极、阴郁。6.有恒性G高分特征:有恒负责,做事尽职。责任心强,工作细心周到,有始有终。低分特征:苟且敷衍
,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7.敢为性H高分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顾忌。有时也可能粗心大意,忽略细节。低分特征:畏怯
退缩,缺乏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人群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现。8.敏感性I高分特征:敏感,感情用事。通常心肠软,易受感动,较女性化
,爱好艺术,富于幻想。低分特征: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自力。多以客观、坚强1、独立的态度处理问题,不感情用事。9.怀疑性L高分特征
:怀疑、刚愎、固执己见。多疑,不信任别人,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不顾别人的利益。低分特征:信赖随和,容易与人相处。无猜忌,不与人竞争,
顺应合作,善于体贴人。10.幻想性M高分特征:幻想,狂放不羁。忽视生活细节,只以本身动机、当时兴趣等主观因素为行动的出发点,可能富
有创造力。低分特征: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不鲁莽从事,在关键时刻也能保持冷静。11.世故性N高分特征:精明能干、世故。处事
老练,行为得体,能冷静分析一切,理智、客观。低分特征:坦白、直率、天真。思想简单、感情用事,与人无争,心满意足,但有时也显得幼稚、
粗鲁、笨拙。12.忧虑性O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自扰。通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丧、悲观。低分特征:安详、沉着、有自信
心。不易动摇,有安全感,相信自己有应付问题的能力。13.实验性Q1高分特征: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对新的思想和行为有兴趣。低分
特征:保守,着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不愿尝试探新,常常激烈地反对新的思潮和变革。14.独立性Q2高分特征:自立自强,当机立断。通常
能够自作主张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依赖别人。低分特征:依赖、随群、附和。通常愿意与人合作共事,而不愿独立孤行。常放弃个人主见,
附和众议。15.自律性Q3高分特征:知己知彼,自律谨严。通常言行一致,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行动,为人处事能保持自尊心。低分特征: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通常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能尊重礼俗,更不愿考虑别人的需要。16.紧张性Q4高分特征:紧张困扰,激动挣扎。缺乏耐
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时常感觉疲乏。低分特征:心平气和,闲散宁静。容易知足满意,心理容易平衡,也可能过分松散,缺乏进取心。
该问卷适合于16岁以上的人使用。对卡特尔16因素测验所得的分数,不能孤立地分析和解释,因为每个因素分数高低的意义和其他因素是密切
相联的。例如一个人的因素C(情绪的稳定性),在整个人格中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受因素A(孤独或乐群)、因素E(谦虚和好强)、因素Q3(
矛盾和自律)、因素F(严肃和轻松)、因素Q4(宁静与紧张)的影响。在分析一个受试者的人格时,不但有赖于其他各种因素分数的高低和意义
的作用,而且还有赖于其他各因素分数的高低和全体因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全面的考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其他测验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卡特尔
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不但能测出人们的最基本的16种因素,而且还可以依据一些公式,利用测验所得的有关标准分,计算出多种双重因素和应用
特征的分数,从而可以进一步描绘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例如:适应—焦虑型;内向—外向型;感情用事—安详机警型;怯懦—果断型四种双重因素和
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者人格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人格因素四种应用特征。这是卡特尔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统计分析而
制定出来的,对于进一步了解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现已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使用,是目前影响比较大
的一种人格测验工具。它为人格的鉴别、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人才的选拔,提供了重要的心理科学的依据,对于实际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
之,在用它评定人格时,除了注意分数的高低外,还要注意对被测者其他人格因素的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并
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们的成长、学习、动机和环境变化而改变,不能只根据一次测验,就对受测者的人格形成固定的看法。五、艾森克人格问
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是由英国艾森克(
I.J.Eysenck)教授和夫人共同编制而成的。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有多种版本,北方地区有陈仲庚等人的修订本,南方
地区有龚耀先、刘协和等人的修订本,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艾森克也是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利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
人格的特征。不过他的特质理论和阿尔波特、卡特尔的特质理论有所不同。他认为一般的人格,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描述,即内向和外向;情绪稳定
与不稳定。这两个维度不但可以分析正常人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分析变态的人格特征。在极端内向、外向之间和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之间,还有很
多不同程度的状态。艾森克人格问卷是在几个个性调查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N、E、P、L四个量表组成。通过N、E、P量表分别测量
情绪的稳定性、内外倾向和精神质。一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程度的倾向性,便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特的人格特征。L量表发展得最晚,它主要用
于测查受测者的掩饰性和纯朴性。L的分数过高,则说明测验结果失去了有效性。下面是人在E、N、P三个维度上处于极端位置时的典型表现:
(1)典型的外向型(E分特别高):爱交际,朋友多,喜欢与人谈话,不愿独自阅读和作研究,渴望兴奋的事,喜冒险,行动容易受情绪冲
动的影响。喜实际的工作, 回答问题迅速但不细心,随和,乐观,好动,喜欢谈笑。 (2)典型的内向型(E分特别低):好静,喜欢
独处和内省,乐于读书或独自做事而不愿多接触人,但知心朋友除外。比较保守,遇事瞻前顾后,计划比较周密,不凭一时冲动。不喜欢兴奋的事。
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踏实可靠。以伦理观念为价值标准。 (3)典型的情绪不稳型(N分特别高):焦虑,紧
张,易怒,往往同时有抑郁。睡眠不好,患有各种心身障碍。情绪过分,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动后又很难平复下来。由于强烈的情
绪反应而影响了他的正常适应。容易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在与外向特点结合时,这种人很容易成为易发火的、少休息的、爱激动的和富于进攻性的
人。 (4)典型的情绪稳定型(N分特别低):情绪反应慢而弱,情绪变化幅度小,乎复下来比较容易。通常是平静的,即使生点气也是有节制的
,并且不易紧张。 (5)典型的精神质成人(P分高的成人):孤独,古怪,不关心人。难以适应外界环境,不尽人情,缺乏同情心,对人
抱敌意,有较强的进攻性。喜欢恶作剧,愿意捣乱。 (6)典型的精神质儿童(P分高的儿童):古怪,孤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同情心。
爱进攻,常表现出敌意,即使是对很亲近的人也是如此。缺乏是非感,不考虑安危。 以上是各型的极端例子,实际上很少如此典型的人,大
多是在两极端之间,倾向某一端而已。六、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innesota Multi
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学主任哈萨威(S.R.Hatha
way)和心理治疗家麦金利(J.C.Mckinley)于1940年编制而成。 1945年正式出版。1966年又重新进行修订。40多
年来,MMPI被译成多种文字,应用范围很广。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宋维真主持的全国协作组对MMPI进行了修订。明尼苏达多
相人格问卷由566个题目构成。其中有16个重复性题目,是为检验被试反应前后是否一致而设立的。566个题目是经过编制者们几十年不断应
用和筛选而保存下来的。由于题目多,包括的范围广,可以测量多方面的心理特征,所以称其为多相人格测验。多相人格测验,有10个临床量表和
4个效度量表。10个临床量表是:Hs(疑病)、D(抑郁)、Hy(癔病)、 Pd(精神病态)、Mf(男性化—女性化)、Pa(妄想狂)
、Pt(精神衰弱)、Sc(精神分裂)、Ma(轻躁狂)、Si(社会内向)。 以上10个量表可测得10个分数,每种分数代表一种人格。其
中Mf和Si只说明人格倾向,而与病态无关。 4个效度量表是: L(说谎分):这个量表分高表示量表分(即测得结果)不可靠,回答
不真实。 F(诈病分数):分数高表明受测者有诈病的倾向或严重的偏执。 K(校正分数):由30个敏感的问题组成。分数高表
示受测者心理防卫性高,或者有自我夸赞倾向。分数低表示受测者过分坦率,自我批评性强或有自我贬低的倾向。 Q(疑问分):用“?”
表示。是代表漏答或受试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以上每个量表的题目数目不同,在多数情况下,每个题目都可用于几个量表 本测验适用于1
6岁以上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任何人。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的内容比较丰富,它涉及到健康状况、婚
姻关系、社会态度、情绪反应、运动失调、心身疾病和精神病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咨询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比
较可靠的分析、诊断和研究的手段。。第四节 人格的矫正与完善 一、人格健康的标准随着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问题的日渐突出,人们对健康人格
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呢?一般认为,健康人格通常指能自觉驾驭自己的生活,了解自身现状,注重现在;能给予并接受爱,能专注
于工作,能照顾别人;对他人有责任感,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成长的需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严格地说,什么样的人格才算
是健康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看,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健康的标准,是颇有借鉴价值的。这里主要介绍一种
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健康的标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的标准。(1)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2)对
人、对己、对大自然表现出最大的认可和接纳。(3)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4)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5)
有独处和自立的能力。(6)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7)对生活经验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
9)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10)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11)具有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12)有伦理道德观
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富有创造性,不墨守成规。(15)不受现
存文化规范的束缚。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及调节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
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要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
坏等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下面将一些常见人
格缺陷的特征及矫正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悲观及其改变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失改的情况时便垂头丧气、怨天忧人,成临重任、挑战
便自认无能为力甘愿失改,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这些都是悲观的表现。引起悲观的既有人生态度、意志品质方面的原因,也有认知错误、人
格不成熟的因素。有些人则是因为理想破灭、道路坎坷而灰心丧气。 大学生中有的人常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把眼睛盯着、弱点和困难的方面
,或认为失改无法改变。这实际上是用悲观来对待挫折,结果是“帮助”挫折来打击自己,在已有的失改感中又增添新的失改感,就像在伤口上又撒
了一把盐。这种悲观心理的发展,会使人浑浑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董。 悲观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不健康心理,对人身心的危害极大。怎样才
能改变悲观,走出情绪低谷,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呢?德国心理学家皮特·劳斯特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因此,
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 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放弃争取微小胜
利转机的努力。你越乐观,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越会倍增。 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恶运,排
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 4.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5.不管多么严峻的
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发现有利的条件。不久,你主会发现,你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大了。 6.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
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给人以力量。 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庆幸的。如果10个问
题你做对了5个,做错了5个,那么你不是完全有理由庆祝一番,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5个问题。 8.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
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培养起你的乐观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 9.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它态度一样,悲观
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这就是乐观。 10.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
功之源。 此外,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加强体育锻炼,多看幽默剧、相声等给人带来笑声的节目,都有助于培养乐观的性
格。 (二)羞怯及其改变   羞怯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如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会手足无措
,见到老师便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一般而言,害羞之心人皆有之,但过分地害羞,就不正常了。它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一个人正常的发挥才
能,还会导致压抑、孤独、焦虑等不良心态。   羞怯是一个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其特点表现为:1.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羞
怯者说话时,意思往往表达不清楚,说话、做事总怕有错,担心被人议论、讥笑。因此每想说一句话,总要在喉咙口反复多次;每做一件事,总要思
前想后,为此把自己搞得神经紧张、坐立不安,而且往往为错过说话、做事的时机后悔、沮丧、自责。 2.过于关注自己。羞怯者特别注意自己在
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处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束。 3.自信不足。羞怯者对自己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做事能力乃至
自我形象缺乏信心,因而使本来可以做到、做好的事难如愿。虽然羞怯的人格特征与神经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地还是后天因素所致。所以通过
有意识的调节可以改变。 第一,要对自己作一个具体分析,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发扬所长可增强信心并补偿不足。特别是要多看到自己的长处
以增强信心。 第二,放下思想包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怕羞心理,只是有些人善于调节,注意锻炼罢了。金要足赤、人要完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
说错话、办错事没什么可怕,也不必难为情,错了就改正就是了。 第三,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议论。所谓“人多口杂,金子也会融化”,总把别人说
的话放在心上便寸步难行,什么也不敢做、不敢说了。只要自己看准的就大胆去做。无论你做的多好,也不可能人人称赞。 第四,有意识地锻炼自
己。胆量和能力都是锻炼的结果,要敢于说第一句话,敢于迈第一步。一旦这样做了,会发现自己不仅有能力把事情干好,而且有潜力把事情干得更
好。 70年代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学生时代是一个严重的口吃患者,他发现自己越是在众人面前说话就越口吃,这非但没使他退却,反而使他下决
心克服口吃。于是他索性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近使自己背台词,并要背得烂熟,否则无法登台演出。主这样,他百折不挠地锻炼,缍战胜口吃、不
但话剧演得很成功,后来还参加选演讲,出任一届日本首相。可见锻炼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个好办法。 (三)猜疑及其改变   所谓猜疑,
一猜二疑,疑是建立在猜的基础上,因而往往缺乏事实根据,有时也缺乏合理的思维逻辑。好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敏感多疑,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
话,但疑心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某同学没和自己打招呼,便猜他(她)对自己有意见等。 猜疑是很有害的人格缺陷,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
他人感情、无事生非等;自己则会陷入庸人自扰、苦冰、惶惑的不良心境中。培根在“论猜疑疑”一文中指出。疑心“是迷陷人的惘,混淆敌友,破
坏人和事业”。有这种不键康人格品质的人应积极寻求矫治。 克服猜疑的办法:⒈当产生猜疑时先不要外露,可留心体察所疑的人和事,若猜疑被
证实,不会因此感到震惊;当猜疑不成立,应打消疑心。由于不曾外露也不会伤害他人。 2.加强沟通。猜疑常常是由于误会或他人搬弄口舌引起
的,因此碰到这种情况应主动地和被猜疑者沟通交流,这样有助于消除误会,改善、增进彼此的信任感。 3.抛弃成见和克服自我暗示,学会全面
、发展地看问题,改变封闭式思维方式。 4.“心底无私天宽”,无私就无畏,坦坦荡荡地做人,和同学朋友坦诚相处,别人如何看自己,不必过
分在意。相信“日久天长见人心”。  总之,要克服摆脱猜疑的心理主要是自己做人要正,“人正不怕影子斜”;对他人宽厚为怀,即使被别人误
会也不必去计较;充分驾驭好“语言”这个工具,出现了误会或彼此不信任、猜疑时,通过沟通思想、说明情况、彼此谅解。只有这样,你才会生活
得愉快。 (四)急躁及其改变 急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品质。表现为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没准备好就盲
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说话办事快、竞争意识强、容易冲动、收情常常处于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急躁特点的
人为数不少。常常什么都想学,而且想短时间内学会,生怕比别人落后急于求成,但实际效果常常达不到期望的目标,从而泄气,发怒,既影响自己
的键康和效率,又妨碍人际关系。 怎样克服急躁的缺点呢? 1.思先于行。首先要加强自我涵养,自觉地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在学习、
生活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以至激化,把精力用到积极思考之中。 2.改变行为,细心、认真行事,吃饭时间不得少于20
分钟,细嚼慢咽;说话控制语速,想好了再说,不随意打断别人谈话;看书要一字一句细读,边读边想;走路骑车有意不超过别人;工作中改掉冲锋陷阵式的习惯,不着急,有条不紊的干。 3.控制发怒。性格急躁的人容易发怒,应把制怒格言“能忍则自安;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铭记在心,时是提醒自己遇事冷静。既使输了,甘拜下风。 4.松驰疗法,坚持静养训练,在工作学习之余,常听轻松、幽雅、恬静的音乐,赏花悦心、书画静神、打太极拳、练练气功闭目养神,使肌肉、神经都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三、常见的人格障碍的表现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它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一般认为,人格障碍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尤其是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其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比一般的心理疾病要困难些,治疗周期也会比较长,有时治疗效果也不一定会非常明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科学系统的治疗。所以这里就只给大家介绍一下各种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让大家有个基本了解就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将人格障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每种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为:(1)偏执型人格障碍: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高,易冲动和诡辩,常怀疑别人的用心,报复心强。(2)情感型人格障碍:情绪波动大,兴奋时情绪高涨、热情善感,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喜悦;抑郁时一言不发,悲观失望。(3)分裂型人格障碍:极端内向、孤僻、回避社交,言行怪异、情感冷漠、退缩、敏感、羞怯,易沉溺于白日梦。(4)爆发型人格障碍:平日表现正常,但偶有因细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且自己不能控制。(5)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的认真和自我控制,十分注意细节和追求完善,做事反复检查仍放心不下,常感紧张、苦恼和焦虑,常有不安全感。易发生强迫型神经症。(6)癔症型人格障碍:好表现,喜欢引人注目,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往往由细微刺激引起爆发性情绪,反应过强,表现具有戏剧性。(7)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主自信和独立意识,过多依赖他人,总想求助于他人帮助,被动服从他人的愿望。(8)反社会型和不合群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常为一时的冲动所左右,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痛苦和社会的损失,易发生违纪行为和不正当的意向活动。以上的人格障碍表现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依赖型、癔症型多见于女性;偏执型、强迫型、反社会型多见于男性。三、健全人格的塑造1、人格优化的方法:择优汰劣择优即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汰劣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如自卑、冷漠、懒散、任性、急躁等。2、人格优化的基础:丰富知识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人格缺陷源于知识贫乏,如无知容易自卑、粗鲁,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热情、谦恭等。3、人格优化的途径:小事做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格优化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4、人格优化的土壤:融入集体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表现的舞台。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正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5、人格优化的关键:把握适度人格发展和表现中都要注意“度”,前面所讲的气质、性格特点中均有好与坏,好的特征若过度就成为坏的了。本 章 完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